A. 印度風土人情
自然地理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南亞次大陸中心。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為鄰,東與緬甸和孟加拉國毗連,南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隔海相望,東南瀕臨孟加拉灣,西南面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倚喜馬拉雅山。為亞、非、歐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樞紐。
印度南北長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約長1600公里),東西寬2977公里,海岸線長6083公里。按其地形特徵,全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南部德干高原區、中部恆河平原區、西部塔爾沙漠區和東西海域島嶼區。
印度河流眾多,按水源和地勢可分成三大水系喜馬拉雅山水系;半島高原區水系;沿海岸地區水系。主要河流有:恆河,次大陸最大河流,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岡戈冰川,全長2700公里,有支流10餘條,流域總面積達106萬平方公里,注入孟加拉灣。布拉馬普特拉河,全長1130公里,總流域面積為58萬平方公里,在印度境內段落為720公里。亞穆納河,恆河最大支流,全長1380公里。納巴達河,全長1310公里,流域面積9.8萬平方公里。哥達瓦利河,全長1400公里,流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克里希納河,全長1400公里,流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馬哈納迪河,全長858公里,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8)塔普提河,全長約720公里,總面積為6.5萬平方公里。
印度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國天氣可分為冷季(也稱冬季或涼季,1~2月),熱季(也稱夏季,3~6月),雨季(6月中旬~9月中旬),季風退縮季。冷季,北方氣溫最低為15℃,山區最低氣溫為-2.5℃,南部氣溫可高達27℃。熱季各地氣溫可高達40℃,德干高原可高達49~50℃,沿海則在29~30℃左右。雨季最低降水量為400毫米,最高可達3000~4000毫米。
印度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煤蘊藏量1213.6億噸,其中褐煤20億噸,居世界第8位;鐵蘊藏量224億噸,居世界第4位;石油蘊藏量5.108億噸;天然氣蘊藏量590億立方米;銅蘊藏量5.78億噸,鐵礬土蘊藏量26.53億噸;鉻蘊藏量1.35億噸;錳蘊藏量1.279億噸;鎳蘊藏量26.53億噸:鋁土蘊藏量20億噸;石灰蘊藏量510億噸,等等。雲母產量則居世界產量的第一位。
植物資源約有3萬種,動物資源7萬多種,獅子、老虎為'國獸';象、牛和猴等為印度'聖獸';孔雀是印度'國鳥'。
森林面積佔全國領土總面積的22%,約7400萬公頃,原始林約占森林總面積的70~80%。
社會〔人口與民族〕
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與獨立初相比(3.6億),人口翻了1.3倍,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長率最大的國家。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400~600人,孟加拉灣三角洲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拉賈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帶、喜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區,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獨立以來,印度人口由農村大量向加爾各答、德里、馬德拉和孟買等大城市移動。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佔全國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部分地區。泰盧固族,佔8.6%,主要分布在泰來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佔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馬拉特族,佔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爾族,佔7.4%,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佔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納達族,佔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各邦。馬拉雅拉姆族,佔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鄰諸邦。奧里雅族,佔3.8%,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旁遮普族,佔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百萬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個,最少者,如安達曼部落只有幾百人。他們主要聚居在東北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和島嶼地區。
全國約有180種語言,700多種方言 。分屬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佔82.7%)、伊斯蘭教(佔11.2%)、基督教(佔2.6%)、錫克教(佔2%)。此外還有佛教、耆那教、襖教和猶太教,信徒各佔1%左右。山區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是傳統宗教,源於本國,其餘為外界傳入的。〔民風民俗〕 婚姻與嫁妝 按著印度教習俗,提但早婚,實行種姓內婚,主張寡婦殉夫('薩提'制度)和禁止寡婦再嫁。大多數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約之言。通常,婚姻不僅是男女雙方的結合,而是家族、集團和財富的結合。在農村,理發師是傳統的媒人。
昂貴的嫁妝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負擔累累,以至導致社會悲劇。1961年頒布了《禁止嫁妝法》,但傳統和習慣勢力使法律無法執行。
禮儀與習俗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迎候佳賓則敬獻花環,
表示由衷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贊同或同意對方意見時,往往是搖頭而不是點頭。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社會重男輕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可同異性握手。婦女多在前額中央點上吉祥痣,喜歡佩帶項鏈、胸飾、耳環、鼻圈、戒指、腳鐲等飾物。
印度教節日 (1)杜爾迦節,孟加拉人最大的節日,每年約9~10月間舉行。(2)酒紅節,音譯'霍利節',每年2月底,3月初舉行。(3)燈節,音譯'迪瓦利節',印度教最隆重的節日,每年10~11月間舉行,通常全國慶祝5天至半個月。(5)娑婆室伐底節,一譯'薩拉斯瓦蒂節',意為'知識女神節'、每年1~2月間舉行。(6)扎格納乘車節,每年6~7月間,在沐浴後的第15天舉行。(以上均為公歷)
伊斯蘭教節日 (1)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兩大重要節日之一。希吉拉歷9月(公歷2月左右)。(2)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意譯'宰牲節'。希吉拉歷12月10日(公歷4月左右)。
錫克教節日 那納克誕辰節,公歷11月的第一個滿月。
耆那教節日 摩訶毗羅節,紀念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即大雄)的節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與世界基督教徒一樣,每當復活節、聖誕節以及少數佛教徒、襖教徒和猶太教的各自節日,也都要紀念或慶祝一番。
印度1947年獨立之際,生產力停滯落後,農業勞動人口佔80%。獨立前夕,印度的人均收入為198盧比,居於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家之列。
為了盡快擺脫困境,政府把加速工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多元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目標,為此而制定和開始實行以公私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1951~1990,已實行了7個五年計劃)為中心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50~19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增長到1988~1989年度的32704.9億盧比,38年來,約增長了18倍。198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達320美元左右,已大大超過獨立初約150美元的水平(1950)。199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5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4.5%,1991年11月份的外匯儲備增至27億美元,而6月份只有10億美元。1992年9月初,印度外匯儲備總額達63億美元。
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了經濟恢復時期(1947~1956),制定工業化戰略和形成工業體系時期(1957~1966),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農業時期(1967~1984);確立實現技術現代化,加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期(1985~1990)。1991年6月拉奧執政後,經濟上採取了盧比貶值、降低赤字和調整工業政策等措施,使經濟有了起色。
自50年代推行工業化政策,印度工業有了迅速發展。1950~1951年度全國工業產值僅為175億盧比,1985~1986年度已達1028盧比,增長了5倍多。1986~1987年度全國工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6%,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約6%左右。1990年工業生產增長7.5~8%,略低於1989年的8.3%的增幅。1991年印度工業生產增長率為0.1%,是最近10年來的首次。1992年工業生產增長率則為4.5%。
鋼鐵工業,在獨立初,印度僅有塔塔等3家鋼鐵公司,煉鋼能力為150萬噸。到1988年底,印度已建成煉鋼能力在1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廠比萊、杜加普爾、魯爾卡拉、波卡羅、印度和塔塔等6家鋼鐵公司。
能源方面,印度是一個貧油國家,石油主要靠進口,每年需花費外匯收入的70%左右去進口石油。1989年印度進口石油1990萬噸,年產石油3400萬噸。1991年年產石油3100萬噸。目前,以開采海上油田為主,海上油田產量佔印度原油產量的1/2以上。電力能源有水力、火力與原子能發電。獨立後,電力工業發展較快。核電力已有相當規模,目前已建成4座原子能發電站,設備能力為170萬千瓦。
化學工業始建於30~40年代,'一五'計劃後發展迅速,化學工業(包括石化產品)產品年平均增長率為8.7%,其增長速度,為全國各工業部門之冠,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2%。
獨立後機械工業已成為印度工業中最大的生產部門,其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0%。屬於機械工業系統的大小廠家約佔全國登記廠家總數的1/3。印度在通用機械設備、電機電器、汽車、摩托車、火車頭、拖拉機、船舶和飛機製造等方面,已能自給,某些產品已成為出口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之一。
輕紡工業主要有棉紡、黃麻、食品、造紙等,這些都是印度傳統的工業部門。尤其棉紡工業,孟買和阿默達巴德兩地區就集中了全國1/3以上的棉紡廠、2/5的沙錠和2/3的織造機。
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有耕地面積1.73億公頃,糧食作物面積1.27億公頃,其中灌溉面積約6200萬公頃,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約為5億人。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1990年農業生產增長3.5~4%,這一年的糧食產量為1%78億噸,比1989年增長8.8%,創了歷史記錄。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豆類、玉米次之。水稻占農作物面積的30%,約佔世界水稻播種面積的27%,居世界首位。小麥播種面積約佔1991年農業增長率的1%,佔耕地總面積的11%,居世界小麥生產國前10名之列。
印度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約佔全部播種面積的1/5。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茶葉、煙草、橡膠、咖啡,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以及香蕉、芒果等。其中,棉花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0%,黃麻產量居世界第2位。花生種植面積多達700~750萬公頃,年產量在500~700萬噸左右,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目前是世界最大花生生產國之一。茶葉年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居世界首位。此外,煙草、甘蔗、芒果、腰果、椰子、香蕉、核桃、柑橘、咖啡、大麻、蠶絲和橡膠等經濟作物的產量也十分可觀,均可居世界產量前10名之內。
印度的畜牧業產值在農業凈產值中約佔15%,牛的存欄數居世界第一。
國家財政預算來源主要是直接稅和間接稅。獨立以來,國家預算增長很快。1950~1951年度為40.6億盧比,1988~1989年度為3668.8億盧比。
國家資本預算來源主要是源於內債和外援,用於五年計劃和國防建設開支。40多年來,資本預算增長幅度1987/1988年度比1950~1951年度,增長了196.8倍。1990年印度外債總額670億美元。1991年外債總額則增為698億美元。1991~1992年度國際收支逆差為60.4億美元。比上一年度下降39%。
印度最大的財團是:塔口財團、比爾拉財團、馬法特拉爾財團、辛哈尼亞財團和塔帕爾財團。他們的總資產均在40億~130億盧比以上。1991年印度通貨膨脹率已達12.5%。
獨立40多年來,印度對外貿易有了很大發展。特別從70年代開始,出口在國民生產總值所佔比例由1985~1986年度的4.7%增加到1988~1989年度的6.1%。但外貿長期存在逆差,1991年出口額193億美元,負額達89億美元。在進口商品方面,出口產品自70年代以來,過去名列前茅的紡織、茶葉和鐵礦石等傳統產品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工藝品、成衣和機械產品。在進口產品,過去居前列的糧食等消費品也退居第2位,取而代之的是石油、化工原料及其產品、食用油、化肥、紙張等。
1853年印度就建成了第一條鐵路--孟買至塔納線,全長32公里。現在,鐵路全長為61850公里,主要干線有20多條,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等大城市是全國的鐵路樞紐。1991年鐵路客運里程為26340萬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公路總長193.2萬公里,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可通航的河道(包括運河)總長度約1.4萬公里,大小港口180多個,最大的港口有10個。十大港口全年吞吐量約為1.25億噸。全國約有66家海運公司,最大的海運公司是印度航運
公司和莫卧兒海運公司。
印度擁有兩大國營航空公司:1953年8月成立的印度航空公司,主要經營國內與南亞領國(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和阿富汗)的地區性航線。1972年成立的印度國際航空公司,主要經營國際航線,航線遍及世界五大洲。
城市
印度都市產生較早。獨立後發展迅速。據統計,印度30萬人口以上的都市有57個,100萬以上的大都市有10個。其中新德里(古都德里)、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是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此外還有亞格拉、阿拉哈巴德、班加羅爾、科欽、果阿、海德拉巴、齋普爾、勒克、馬杜賴、西姆拉和瓦臘納西等。
新德里 印度共和國首都,位於亞穆納河畔西岸,面積1485平方公里,人口573萬(連同德里),新建於1911年。全市以兒童公園廣場為中心,街道成輻射狀,伸向四面八方。在現代化的宏偉建築群中,聳立在市中心的西側,中亞風格建築的國會大廈 ,半球狀穹頂的總統府。
坐落在國會大街琴倫盤陀公園內由4座造型奇特的建築物組成的古天文台(1710),為這座古老而現代化的城市增添了誘人的光彩。西端的康諾特廣場,呈半圓盤形,分內外三層,是新德里最繁華的商業區。
德里也是文化教育中心。這里有許多著名的博物館、紀念館、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著名的尼赫魯大學就位於市郊。
德里 享有印度'七朝之都'之稱譽。地處次大陸的中心,位於亞穆納河北岸。
德里有孔雀王朝時代興建的舊堡遺址和著名的阿育王石柱。近郊的顧特卜高塔,建於13世紀初的顧特卜高塔,高72米,分5層,宏偉壯觀。始建於1638年的古宮紅堡,是著名的伊斯蘭建築之一。與紅堡遙相呼應的是賈瑪-馬斯扎特大清真寺(也稱'賈瑪寺'),全用紅砂石建成,長75.5米,寬24米,佔地面積117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5000名穆斯林祈禱。
市郊還有胡馬雍陵等宏偉建築。
舊德里的月光街或銀子街,歷史上曾是世界最富庶的大街之一,今仍為德里商業中心,露天市場。
加爾各答 印度最大的城市。西孟加拉邦首府。瀕臨孟加拉灣,位於恆河三角洲的胡格利河左岸。
市區以大賀胥廣場為中心,邦政府辦公大樓,邦議會大廈和高等法院等均設於此。市中心的'喬靈奇廣場'集中了全市的大旅館、大飯店、大商店以及大的娛樂場所、十分繁華。
加爾各答工業發達,主要有紡織、鋼鐵、機械、化學、造紙、皮革、印刷、服裝、陶瓷等,工業,又是黃麻工業中心。全國的1/3貨物由這里的港口吞吐。作為印度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咖爾各答有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和原子能研究所等,印度教徒的活動的中心,迦梨女神廟也在這里。
孟買 印度第二大工商業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全國最大的港口之一。位於印度西部,瀕臨阿拉伯海,為一天然良港。1991年建造的拱門形的印度門,薈萃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派建築風格。孟買也是西印度文化教育中心。孟買大學設在這里,許多著名的電影製片廠也在這里。作為工業中心之一,全市紡織廠約佔全國紡織廠數的40%,全國紗錠和織機的30%。棉紗遠銷國內外。機械、汽車、石化、造紙、電子、造船、化肥、醫葯、食品等工業也較發達。孟買還是印度西海岸的陸、海、空交通樞紐,全國最大的機場--桑塔克爾斯國際機場就設在這里。
馬德拉斯 南印度交通樞紐,泰米爾納德邦首府、印度第四商業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地處庫姆河河口,瀕孟加拉灣。面積128平方公里。城市以聖喬治堡為中心,向南、北、西3個方向伸展。舊城(聖喬治堡)以北是商業區,臨海一面為港口;舊城以南是住宅區,內多歷史建築。僅寺廟即有120座。其中位於城南60公里的海濱有被稱為'七塔城'的馬哈巴利普蘭,以巨大岩石神廟而聞名。馬德拉斯設有全印最早成立的大學馬德拉斯大學歷史最悠久的教堂聖托馬斯教堂。馬德拉斯港年吞吐量達700多萬噸,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紡織、皮革、化工、機械、橡膠以及電影工業都很發達。
旅遊
古堡陵園 主要包括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和甘地陵。紅堡是印度最大的古宮。位於德里城東北部亞穆納河畔。建於1638~1648年,為莫卧兒帝國沙·賈汗皇帝的王宮,全部用紅砂石砌成。故稱紅堡。胡馬雍陵,莫卧兒帝國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陵墓。亦位於德里東郊亞穆納河畔。1565年建成。泰姬陵,始建於1631年。屹立在亞格拉近郊亞穆納河畔南岸,其華麗和磅礴之勢,堪稱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陵長583米,寬304米,紅砂石牆。整座陵墓佔地17萬平方米。甘地陵,位於德里亞穆納河畔某地遺體焚化之處。其它還有若干佛教聖地、對跡,如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五舍城、舍衛城、那爛陀寺、桑奇佛塔,以及阿旃陀石窟、埃羅拉石窟、埃里芬達石窟、阿姆利則金廟、卡傑拉霍神廟群、科爾廟格神廟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去處。
旅遊季節最佳時間為每年10月至翌年2~3月間。
B. 1到10能畫什麼
數字1到10可以畫大象、畫鵝、畫小鳥、畫人物,雖然只是簡筆畫,但畫出來的動物和人物都惟妙惟肖,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開發兒童智力,還可以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並鍛煉孩子們的繪畫水平,非常適合年紀較小的孩子學習。
阿拉伯數字早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字,它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後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後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人們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所以便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雖然只是一組數字,但只要應用得當,它也可以用來畫畫。
網路上有很多教大家用阿拉伯數字畫畫的視頻教程,家長們可以學會了來教孩子,有了這樣充滿趣味的活動,孩子們就可以將心思放在繪畫上,不會再調皮搗蛋,家長們也可以用這一方法促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其實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發揮想像不到的神奇作用,別看阿拉伯數字不是很起眼,但除了畫畫外,它還可以有很多其他作用,只要大家發揮想像力,就可以研究出阿拉伯數字的更多妙用,帶來令人驚艷的效果。
C. 兒童教材的插畫惹爭議,外國教材插畫什麼樣
兒童教材的插畫惹爭議,教材的插畫不僅毫無美感,還意圖醜化國人,引起了大眾的強烈不滿!我們的教材插畫丑的毀三觀,反而外國教材的插圖汲取了我們國家繪畫之精華,不僅美還和教育相得益彰,讓人詫異!我們好的東西,外國教材全盤接受了,我們的教材卻變成了面目全非的樣子!十年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這個問題,看似沒有答案,但是,答案早就已經在我們的心裏面了!這些行走的“五十萬”,為了錢毫無底線可言!要知道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觸碰法網者,早晚有一天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毒教材,毒插畫,毒課外讀物以及毒繪本,從目前發現的來看,就像是一張大網,蓄謀已久,想要戕害我們的未成年人!這些陰謀者看似一環扣一環,遮掩的非常好,只可惜紙包不住火,但凡是毀三觀的事情,遲早是會被暴露的!教材一事,相關部門已經立案調查,表示將會嚴懲不貸!相信很快,一眾牽扯進此事的人都將付出代價,承擔後果!
兒童教材的插畫惹爭議,外國教材插畫像是竊取了我國的精彩插畫!
D. 童星出道,血統高貴,揭秘「印度良心」阿米爾汗為何不受國民待見
什麼?就連印度的國寶級別的影帝阿米爾·汗也和他的妻子離婚了。
想當年倆人餵食,每到六點前就要回家陪孩子,轉眼間倆人就走向離婚啦?
本以為15年的婚姻突遭變故, 網友們會斥責阿米爾·汗的人品問題。
未曾想該條熱度之下, 都是清一色的安利他的電影,看來大眾對於阿米爾·汗的喜歡是肉眼可見的!
甚至很多人說:阿米爾汗,這是我唯一不反感的印度人。
真的很奇怪,就像大眾很喜歡米國的克斯汀,但米國自己人把她當成明星中的失敗品。
再比如中國網友很喜歡米叔-阿米爾·汗,可是印度本土人卻並不怎麼喜歡他!
內地不怎麼出名的劉憲華,但在韓國 娛樂 圈可是翹楚的存在。
這種本土效應略微有些奇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呢?
就拿阿米爾·汗來說吧!他可謂是血統高貴的代表。
並且小小年紀就出道了,身上作品無數,就連劇作都是部部經典,這樣的他為何不受民眾待見呢?
其實這得從他的出道背景以及家庭 歷史 談起!
1965年,阿米爾汗出生在印度的孟買。
而阿米爾·汗就十分幸運,不管是父系還是母系家族都是印度的高種族。
在印度這種種族制度森嚴的國家,血統是十分重要的,血統高,無疑就有一個好的身份。
父母家族也都是開國元勛,這樣的家世從一出生就註定了與別人的不同。
家境優越的他從小就受到了高等教育,加上父親是製片人,他對於表演也有些自己的見解。
小時候他很喜歡金庸先生的《鹿鼎記》,為此還熬夜通讀。
或許是受到武俠小說的印象,阿米爾·汗在學校期間十分淘氣,跟同學打架也是時常發生的事情。
還為了自己的弟弟和別人干架,最後學校裡面再也沒有人敢去惹阿米爾汗了。
慢慢進入青年階段,阿米爾·汗有了自己喜歡的愛好:網球和象棋。
並且還獲得了相應的成就:蟬聯網球聯賽的冠軍,象棋方面是個高手。
本以為他會往貴族男子方面發展,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阿米爾·汗有了想進軍 娛樂 圈的想法。
也是十分機緣巧合,阿米爾汗的父親是一個製片人,經常有人帶著劇本來他家裡和他父親聊劇本。
而阿米爾汗也在一旁聽著,父親呢?也會問阿米爾汗關於劇本的看法,而阿米爾汗就對電影慢慢產生了興趣。
在上學的時候,阿米爾·汗有幸拍攝了一部短片《偏執逛》。雖然簡短,但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喜歡上了這種感覺。
阿米爾·汗的父親是希望他可以成為醫生或者是工程師這種行業中的翹楚。
當得知兒子想要從影視行業之後,他稍微有些困頓。
其實阿米爾汗的父親也有一個演員夢,但是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夠好,沒能夠實現。
不過礙於兒子的愛好,他只好妥協。
或許是因為父親的支持,阿米爾·汗的表演事業顯得十分順利。
伯父納西爾和堂兄也力挺他,並向他發出《冷暖人間》男主的邀約。
這是阿米爾·汗第一次接到主角的劇本,他激動的同時又很膽怯,不過在家人的鼓勵之下,他克服了心中的膽怯。
該片播出之後,成為印度系列電影中的黑馬,連帶著無數人都知道阿米爾·汗這個名字。
《冷暖人間》這部片子在豆瓣上也有著8.2的高分,可見口碑還是相當不錯的。這部片子的口碑為何這么好呢?
《冷暖人間》這部電影是一部悲劇,和當時印度愛情電影的主調完全不一樣,這才讓大家產生了共鳴感。
在票房的加持之下,阿米爾·汗火了,可是成名的同時,大家對他的爭議也很大。
畢竟該作品是整個阿米爾家族的傑出作品, 是否是貴族的炒作手段也不得而知,對此印度民眾不怎麼買單!
在阿米爾汗一夜爆紅之後,很多製片人和導演也蜂擁而至。
在這個時候,阿米爾·汗急於想要表現自己,接了許多電影,可惜接下來沒有一部能拿到像《冷暖人間》那樣的成就。
未能展現能力的同時,外界的嘲諷聲也紛至沓來。
覺得阿米爾汗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就連媒體也稱阿米爾汗為「單片影星」,所謂字面的意思就是只有一部片子成功而已。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這或許是對阿米爾·汗最好的詮釋吧!
成功總是留給善於總結反思的人。
在長時間的反省之中,阿米爾·汗不再那麼偏執,而是選擇挑選優質的作品。
《愛在旅途》,《情牽一線》等 情感 類的電影讓他從單片男神成為印度的頂流小生。
很多人以為他會在奶油小生的路上繼續走下去,因為他長相英俊很多粉絲都會買單。
可是阿米爾·汗有著更大的野心,他想要角逐更高層面的勝利。
在這個階段中,他執念於轉型,然後挑戰了不少類型的角色以及作品。
其中《印度拉賈》算得上是他轉型成功的見證。
從此,阿米爾·汗的名字便與魯克·汗等人齊名,寶萊塢巨星的稱號也慢慢擴散開來。
除了演戲之外,阿米爾·汗也開始嘗試做一些不同的工作,比如像父親一樣的製片人,當編劇等工作。
而後為了豐富自己的職業生涯,他主演兼任製片人拍攝了《印度往事》。
該影片取得成功的同時,也讓他收獲了許多大獎。
在首戰大捷之後,阿米爾·汗整整三年沒有什麼動靜,因為他在默默地統籌電影《抗暴英雄》。
同上一部電影一樣,它一上映便在印度獲得了空前的票房。
其實從阿米爾·汗自己開始製片之後,他的電影大多都是反映 社會 現象,並試圖想要改變國家制度。
其實印度影視產業並不怎麼受歡迎,直到阿米爾·汗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以及《摔跤吧!爸爸》等影片,讓印度電影在中國打開市場。
並且不少中國影迷都是阿米爾·汗的粉絲,為此大家也給他起了個很親切的稱號:米叔。
其實在追星方面,中國人從來都不落伍!
為什麼國內網友會很喜歡他的作品呢?
首先他很敬業, 在拍攝《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的時候,他是真的把自己從19歲過度到25歲,然後55歲。
很難相信在阿米爾·汗拍攝該片的時候已經50多歲的年紀了,但扮演起19歲的大小夥子沒有任何違和感。
並且在摔跤賽場上那一身健碩的肌肉真的很圈粉,或許很多人會好奇他這種身材是不是化妝化出來的。
其實不然,阿米爾·汗為了增加電影的真實性,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是真材實料的。
當然55歲的膘肥體胖也是真實存在的,為了營造肥胖的效果,在拍完19歲的場景之後他便迅速增肥漲了50多斤,誰敢相信這是一個50多歲的人能幹出來的事情呢?
其堅韌程度十顆心!
同時電影反應的主旨也很簡單,致力於改變印度種族制度,讓底層人民站起來。
這么偉大而又質朴的願望,獲得了許多網友的褒獎。
而且該電影也得到了國內不少導演的認證,就連馮小剛都化身誇誇團讓大家去看《摔跤吧!爸爸》。
除了電影的冷嘲熱諷抨擊印度的種姓制度之外, 阿米爾·汗還主持了一檔節目《真相訪談》,在裡面的言論也十分露骨的表示自己對種姓制度的不滿。
認為這種制度應該摒棄,沒有誰出身會比別人高貴。
在他的極力抗爭之下,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成為當下最熱的話題。
同時阿米爾·汗也因為這件事而登上了Times亞洲版封面。
輿論的發酵以及民眾的期待之中,終於讓國會通過了《印度兒童保護法案》的成立。
或許成效只有一點點,但可以改變底層人的現狀就可以了,這就是阿米爾·汗的初心。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阿米爾·汗想要改變種族現狀。大部分的人都將它歸咎於阿米爾·汗的第一任妻子:芮娜身上。
倆人是自由戀愛認識的,因為家庭,宗教信仰等原因倆人的愛情是見不了光的。
可是年少時的喜歡總是那麼沖動,倆人在情竇初開的時候就背著家人悄咪咪地注冊結婚。
後來結婚的事情被姐姐知道了,芮娜與阿米爾·汗只好公布出來。
男方父母還很好說話,覺得木已成舟,沒什麼好計較的。
但女方父母對於倆人結婚的事情很氣憤,為此阿米爾·汗曾多次上門,幫岳父岳母幹活,這才獲得了他們的祝福。
雖然後來倆人離婚了,阿米爾·汗也娶了第二任妻子基蘭·拉奧。
但倆人之間的關系也很好,算得上是要好的朋友。
外界都把芮娜看成是阿米爾·汗反抗種族制度的成因。
可是在他抗爭的同時,一些種族優勢的印度人坐不住了,開啟反對阿米爾·汗的活動。
並且還組織群眾在街道上燒了阿米爾·汗的海報畫像,不少人也會跑到家裡來騷擾他和他的家人們。
其實當阿米爾·汗站出來為底層人發聲的那一刻,就已經被迫了家族。
因為他的家族本來就是印度的貴族,如此公然抵抗也有些和「自己」作對的意味。
但是在面對外界的壓力以及家族的壓力之下, 阿米爾·汗還是致力於改善印度人民群眾的利益,真的太偉大了!
也有很多網友為了歌頌他,稱呼他為「印度的良心」。
而阿米爾汗被稱為「印度良心」可謂是實至名歸,其實很多人都會很疑惑,作為演員的阿米爾汗,為何會去關注這些 社會 問題呢?
在一次采訪中,阿米爾汗說出了原因。
在小的時候,阿米爾汗熱衷於運動,尤其是打棒球。每次去比賽回來,他的母親都會問阿米爾汗比賽結果。
阿米爾汗呢?每次都是十分自豪地說自己贏了。
在問了幾次之後,突然有一天,母親問了一句,「我在想,那個輸掉的孩子此時此刻在想什麼呢?」
阿米爾汗聽到這句話也是愣住了,是啊,輸掉的孩子此時此刻在想什麼呢?
這也就讓阿米爾汗自此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反而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也成就了後來的阿米爾汗。
很喜歡米叔說的一句話:拍攝電影不是用來迎合誰的。
的確,阿米爾汗拍攝的題材其實並不討喜,但每次都能獲得好的口碑。
你們呢?是否也喜歡這位「印度良心」阿米爾汗呢?
文 |胡曉曉
本文由FancyMusic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E. 印度不是吃素嗎為什麼胖子那麼多呢
首先,印度人的確普遍吃素,平均肉類消費水平在全球僅高於孟加拉國而已,胖不胖跟吃不吃素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其次,按照《柳葉刀》公布的數據,印度的肥胖率僅為5%,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僅高於肥胖率3.4%的日本,是世界上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相反,印度有46%的人口營養不良,身高與體重均低於正常數值。
當然,因為印度本身的人口基數非常大,即便比例很低,但印度的胖子人口數量仍舊超過七千萬,位居全球前列。
印度人吃素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印度教的影響,印度人並不吃牛肉,與此同時也很少聽說印度人吃羊肉或者豬肉,而事實上印度人確實很少吃肉。 目前,印度國內純粹的食素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40%以上,如果再加上經常吃素極少吃肉的人群,那麼比例能夠接近75%,這個比例相當驚人 。
僅佔印度總人口一成半左右的穆斯林,會經常食用羊肉, 而大多數的印度人,不吃牛肉的同時也幾乎不吃羊肉、豬肉之類的國際主流肉類,在印度,人們主要獲取的動物蛋白來自於雞肉和魚類,還有其他的水產品。
在印度教傳統文化中,認為吃肉是不潔的,會帶來業報, 種姓制度之下,越是高種姓或者地位越高的人越是純粹的吃素,而低種姓群體也並不會經常吃肉,一是因為吃不起肉,二是因為印度人認為吃肉會帶來罪,會導致來世無法轉世成人而淪為動物,所以印度的低種姓群體也會經常吃素,希望祈求福報。
印度的大小城市,幾乎都有完全提供素食的餐廳,甚至印度城市的住宅區,純粹的吃素人口與非吃素人口的居住區域也是分開的, 在印度,吃素不僅是一種習慣,一種文化傳統的延續,更加是一種地位與身份的象徵,印度的富人認為吃素象徵著 健康 與高貴,而印度的窮人認為吃素能夠為來生積累福報與幸運。
整體來說,印度大多數人吃不飽近幾年,印度一舉超過傳統的稻米出口大戶泰國與越南,連續蟬聯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寶座,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印度一邊在大規模出口稻米,另一邊國內的飢餓情況越來越重。
由於印度的土地大多私有,絕大多數的印度農民辛勤勞作卻無法完全擁有處置生產的糧食,而糧食的處置權在擁有土地的少數高種姓群體的手中,加之印度的糧食價格遠遠低於國際糧食價格,擁有大多數土地的高種姓自然選擇將糧食出口 。
印度的農民,絕大部分的收入來源都來自於土地,甚至是唯一的經濟來源,而他們為了換取必要的生活生產物資,只能用有限的糧食交換,這么一來,那麼手中的糧食數量就會相對減少很多,無奈之下,很多的印度農民只能勒緊褲腰帶。
正因如此,印度真實的情況是,有相當一大部分人處於吃不飽、營養不良的狀態,按照不完全統計,印度五歲以下的兒童與育齡婦女之中,超過一半都貧血,印度16到35歲的青壯年人口之中,有過半體重和身高發育低於正常水平 , 可以說,印度大部分人非但不胖,反而體重過輕營養不良,處於完全相反的狀態 。
印度真正胖的是富人還有士兵由於生活條件的巨大差異,佔印度人口大多數的窮人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可印度的富人當中有很多卻營養過剩,而印度主要的肥胖人群,也來自於富有的群體。
雖然印度的富人大多是吃素的高種姓,但他們的生活條件優渥,油脂、乳類蛋白和糖類攝入量都非常高,而這些都是很容易發胖的高熱量食物。
除了富人之外,印度的士兵尤其是有一定職位的士官都是比較胖的。印度的財力雖說捉襟見肘相當缺錢,但在購買裝備建設軍力這方面印度倒是不遺餘力。印度的士兵群體的飲食條件遠遠好於印度的普通人,加上訓練不足等緣故,印度軍中的肥胖率非常高 。
虛榮之心,印度的窮人另類增肥正常來說,影響胖瘦的主要因素,並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飲食結構與是否暴飲暴食。在印度,長得胖不胖被視作反應生活水平高低的最直觀標准,而印度有些窮人,為了讓自己看上去「生活條件好一些」,所以就採取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辦法。
比如,印度有些窮人,會經常直接喝黃油,這么做的確會使得人在短時間內迅速長胖,印度人雖然極少吃肉,但乳類消費量位居亞洲頂級水平。
此外,有些地方的印度飲食為了保證熱量充足,往往多油炸類食物,而且會加很多的糖,這些食物過度攝入會使得人短期內處於一種另類的肥胖狀態,尤其是腹部,這也是為何很多印度人身上其他地方很瘦,可卻有個挺大的肚子。
我們從媒體報道中發現,印度軍隊中確實有許多肥胖者。
印度軍隊中確實有很多胖子。這在印度軍隊中很常見。那麼,為什麼在印度軍隊中有那麼多胖子?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它是由兵役制度造成的。印度實行徵聘制度和服役年限:士兵為17年,中士為21至28年,低級委任官(海軍和空軍的准尉)為26至33年。
其次,由於宗教禁忌,印度通常不吃牛肉和豬肉,因此它們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他們主要吃咖喱飯,煎餅,各種混合湯和許多碳水化合物。此外,盡管印度的軍事支出占很大比例,但印度的軍事支出主要用於從發達國家購買武器,實際上很少使用士兵。該國貧窮,軍事支出低。目前,印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983美元,居世界第139位。印度人喜歡吃咖喱,而印度教徒也提倡素食主義,多吃米飯。有條件的印度人在進食後喜歡喝碳酸飲料,因此,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印度人容易浮腫。
印度人的血統比較復雜,但是許多人的白人血統更高,這種種族在中年時期更容易發胖。歐美白人的肥胖率很高,而實際上,普通的印度士兵相對 健康 ,身體強壯。
印度是世界上的一個主要國家,擁有130萬士兵,其中113萬為陸軍,12萬為空軍,5萬多名海軍。肥胖占軍事人員的大多數。
印度士兵受到宗教信仰體系的限制。他們不吃豬肉和牛肉。他們每天吃三餐麵包,咖喱,米飯和混合湯,如果吃純麵食,他們往往會發胖。
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暴飲暴食,特別是如果您晚上進食太晚,很容易使胃部長大。在與印度人打交道的那些年裡,我吃了很多印度菜,養成了那種不規律的習慣,根據印度自己的數據,超過三分之一的印度軍隊患有與肥胖有關的不同程度的並發症。可以說這個比例很高。
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主要是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徒將牛視為神
按照常識,經常吃肉的人會發胖。印度人既不吃牛肉也不吃豬肉,那麼為什麼他們發胖呢?
印度軍隊主要使用咖喱湯和面條。還有很多糖和碳水化合物,它們很容易使人發胖。
因為印度軍隊的肉很少,所以它主要食用高蛋白食物來彌補肉的不足。
印度士兵的體重增加並不是因為食物豐富,而是因為營養不足。
盡管印度每年的軍事開支約為711億美元,但印度和軍隊擁有120萬現役軍人。此外,印度的錢中有相當一部分用於購買軍事裝備,而用於印度官兵的錢將很少。 軍隊中仍然存在大量腐敗,士兵吃不到肉,只能吃很多的碳水化合物。印度軍官中肥胖的比例很高。
在印度軍隊中,為什麼會有這么多胖子,尤其是高比例的軍官,這是有原因的。印度軍隊的軍官通常由高種姓擔任。這些人享有特權,飲食良好,不運動。
印度的兵役系統也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他們的國民以服兵役為職業。普通士兵的服役期為17年,軍官的服役期可以更長,可以服役的年齡可達50或60歲。
但是,印度軍方採取的措施收效甚微。印度士兵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臟病,其次是自殺。
許多人可能認為印度軍隊的食物很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印度,官兵不能一起吃飯。印度官兵一起吃飯是一種恥辱。
那些認為印度士兵吃得好的人的確是錯誤的,但是印度軍官的確吃得過飽,因為他們可以自己煮飯,扣士兵的薪水。
從根本上說,印度高度依賴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並且不十分重視士兵士氣的培養。大多數印度軍隊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主要是咖喱飯和一些炸面。盡管這些食物實際上聽起來很簡單,但它們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除了飲食外,印度軍隊也缺乏訓練。如果仔細觀察,您會發現印度的退伍軍人和軍官越多,越胖並且越嚴重。
第一,油脂太多。
第二,人種問題。
第三,富人不運動。
第四,印度主要是瘦子。但屬於大高個。
首先,由於不吃肉,印度人必須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來補充身體能量
幾位印度同事。盡管他們不吃肉,但他們很少吃蔬菜。
多餘的碳水化合物將被轉化為糖原,糖原將被轉化為脂肪,這是它們肥胖的根源。
每天吃高糖,高油和高熱量的東西,不發胖很奇怪!
印度比中國人更愛喝茶,但他們不喝純茶。他們喝加半杯糖的奶茶。真的好恐怖我們單位的印度同事是三男兩女。公司每天為他提供四餐:早餐,早茶,中餐和下午茶。他們喝得最多的是加半杯糖的奶茶。印度人飲食不規律。一日三餐的時間太隨意了。與我們相對固定的時間不同,印度人通常在下午三點或四點吃午餐,然後晚餐時間通常會延遲到晚上十點。
印度士兵肥胖的一個原因是缺乏軍事訓練。如果嚴格的軍事訓練,無論吃多少,都會消耗掉,不會有那麼多胖子。印度軍方還意識到,肥胖的軍人不利於戰鬥力。它還採取了一些強制性措施。身體評估每年進行一次。印度軍隊每天提供最多的油炸食品。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類菜餚,都將在平鍋中將其油炸。這將使士兵感到飽而少吃些食物。印度實行招聘制度。普通士兵的服役期為17年,中士官長的服役期為21至28年。
大多數普通士兵在能夠進行有效的訓練後仍可以保持相對良好的身體狀況,但是一旦缺乏有效的訓練,再加上通常不 健康 的飲食,就很難考慮不發胖。
特別是印度軍隊中的士官。當他們是普通士兵時,他們仍然可以通過訓練來保持姿勢,但是一旦他們成為了士官,訓練就基本消失了。
簡而言之,印度士兵肥胖的原因,一方面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另一方面是軍事訓練不足的結果。印度士兵的第一死亡原因是心臟病,第二死亡原因是自殺。據說大多數患有心臟病的士兵都是肥胖的。肥胖是印度士兵死亡的主要原因。
誰說印度人吃素,印度人除了牛肉不吃,幾乎什麼都吃,當然是能吃的。
印度的大胖子基層都是養尊處優的貴族。貧賤姓氏或者族群可沒有這個待遇。
吃素和胖不胖有什麼關系?又不是只有吃肉才會胖。吃米飯面條等高碳水化合物的東西也會胖啊
出於安全和方便的考慮,公司中國人基本都全選擇在公司附近一個社區租住,和印度人混雜一起,也因此,我有機會觀察到部分印度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
這里是一個非常高檔的印度社區之一,無論買房還是出租,價格都很高,所以,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我觀察到的,應該算是印度中產階級以上的印度人生活吧。
這個社區很大,有20多棟14層高的小高層電梯公寓,電梯公寓旁邊是兩層樓高的獨棟別墅,除了社區大門門衛,裡面的每一棟電梯下面還有一個門衛,樓宇之間有眾多花園、草坪,還有排球、網球場、健身房、游泳池,隨時都有人維護,其實感覺和中國大型小區差不多的。
不同的是,只要是居住在里邊的人,無論是買房還是租房者,使用這些設施都是免費,不用再額外付錢。
我們只需要付房屋的租金,電費和氣費,水在我們小區是免費的,物管費則是房東自己支付。
可以這樣說,和中國比,相同的錢買的房子,在印度比在中國過得舒服。
剛來頭一陣,我最不習慣的是飲食,最開始好奇印餐,去了幾次餐館後夠了,除了咖喱還是咖喱,而且哪哪都是素食餐館,搞得我經常飢腸癆癆,並對國內朋友圈 美食 愛好者表示憤恨,可是我回國居然被朋友詬病說長胖了,真是冤枉得很。
哼,我不過是印度奶茶喝多了一點嘛。
我時常被好奇的國人問:他們天天吃素,怎麼還是長那麼胖?
因為有時我照片里的印度人,包括印度電影,真的多數是胖子。
通過對印餐和印度小吃的觀察,我發現,印度人雖然不怎麼吃肉,但他們尤愛喝奶,尤愛吃甜食和油炸食品,甜度相當驚人,基本上所有的小吃無一不是油炸的。
還有我認識的幾個印度人,無論男女,無一不說自己最愛喝奶茶,早茶和下午茶必須喝,且要配各種小餅干,加上早中晚餐,不是一天五頓?!
而且他們喝的奶茶不是我們中國人刮油的泡茶,是大鍋熬煮出來的,裡面不僅加奶、加糖,還加姜,桂皮,肉蔻,甚至藏紅花等各種香料。
在這里,印度人和中國人最不相同的地方是吃飯時間。
我們中國人是嚴格按照中國時間早餐7點左右,午餐12點左右,晚餐6點左右。
印度人不一樣,早上10點,我所在樓層的樓道才會飄出加了各種香料的奶香,那是印度人開始喝早茶了;午後兩點會有麵粉的糊香,開始烙餅了;晚上九點或十點之後才會有炒蒜香和洋蔥香,開始做咖喱了,那是印度人的晚餐時間。
所以,在我們中國人六七點吃完晚飯出來小區散步溜達的時候,會看見很多印度人也出來活動,小一點的孩子在草坪上,游樂場各種 游戲 和瘋跑,大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做 游戲 ,更小一點的像跟班一樣尾著,大約是弟弟妹妹。
有趣的是這里男女有別,男孩子基本上跟男孩子玩,一起騎自行車,打球,女孩子基本跟女孩玩,躲一角跳舞,或坐一起說悄悄話,地上畫格子跳房子,姑且這樣稱吧,像極了我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童年。
我發現這里,和中國不太一樣的是,這個時候,很多大人是男人,爸爸在陪孩子玩耍,不像在中國大部分是媽媽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著玩。
而小區里,永遠都是自己帶娃的中國家屬們,那些媽媽們自我解嘲說:是啊,印度男人從不用加班,所以,他們永遠也趕不上中國嘛。
這時候的草坪上,早有人支起了很多椅子,上了年紀的老奶奶老爺爺們,穿著傳統紗麗,坐樹蔭底下開始各種唱頌,各種祈禱,祈禱完之後聊,我走過去豎起耳朵也聽不懂他們說啥,只好當他們聊家長里短和各種八卦吧。
這時候基本見不到中年女人,估計都在家准備晚餐吧。因為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之中最正式的。
一般直到九點之後,草坪才會逐漸少人,該回家吃飯了。
吃完飯,睡覺了。
所以,雖然吃素,印度人胖是有充分理由的。
每天早上,小區里會從外面進來很多人,到各家各戶做家務,有花工,修理草坪,熨燙衣服的,擦車的,遛狗的,帶孩子的,做飯的......
印度富人的家務分工很細,這些事都是分別由不同的人完成,而且,價格低廉,工人們一天跑好幾家做活才養得活自己,所以,早上小區相當熱鬧。
有時真不明白所有活兒都請下人幹完了,那印度人自己幹啥呢?
除了上班,他們大概熱愛鍛煉身體,印度霧霾如此嚴重,每天早上照樣有人拼著老命,戴著口罩,圍著花園跑步,走路,當然也有游泳,健身房鍛煉的,最常見的就是瑜伽了,在夏天早上,七點不到就有人練習瑜伽。
天氣好時,我也會早起跑步,看見他們拿一個瑜伽墊子坐在草坪上,還有人專門坐在一個高台上教大家,大家跟著他練習,也有人在其他一角,自己練習,也有人一直要等到太陽出來之後,沐浴著陽光練瑜伽,總之,練習瑜伽就像咱們的廣場舞一樣,是普遍狀況。
我們小區內部干凈整潔,小區之外是馬路,一步之遙就是灰塵遍地,沒有綠化帶,沒有行道樹的街道,大門外稀疏幾棵小樹也是灰撲撲的,到處是牛,坐卧自由,一眼看上去就是兩種極致,有時真不理解這樣的文化。
據說,印度人的房地產商,不像中國那樣,政府要求修房子先修好周圍環境,印度是必須在房產商選定的區域內再劃一塊空地,留給窮人蓋房。
政府美名其約為是為了方便將來住在小區里的富人,窮人不至於跑太遠的路來為富人服務。
政府有時會在這些空地蓋一些廉租房,有時就空著,有窮人自己蓋也可以。
據說我們小區房產商就把那塊空地給自己用了,被政府狠狠罰了一下,罰的後果聽說是游泳池修好後不允許富人們使用,兩年後才開放。
當然,有一點還是很欣賞的,就是社區里印度人的慈善行為。
小區有一棟樓里有一套空房,那裡是專門為小區工作的工人,就是那些保安哪,花工之類的人的孩子們,專門設立的一個名為圖書館的房間。
在孩子們午後兩三點放學後的時間里,由小區里的婦女們組織,給他們額外輔導和補習功課,(印度教育也是競爭厲害,孩子們讀書同樣很辛苦)孩子們不用交錢,甚至他們上學的費用,都是小區里這些婦女的家庭里給他們出。
小區里的富人,大多數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包括女人,我認識一個叫姬塔的印度女人,她自己的孩子都長大成年,所以,她每天下午就像上班一樣,去給孩子們上課。
還有就是,每周在小區大門口,有一餐免費午餐,小區或周圍附近的窮人都可以來吃。煮,采買當然都是住在小區里印度人。每周都有,我有時遇到,看著無非就是一些咖喱糊糊和一些餅,但量比較多,看到來吃的人排成長隊,分食的人,都心平氣和的,不卑不亢也不趾高氣昂。
關於印度,當然離不開歌舞。
也奇怪,印度其實很保守的,注重禮節,婚姻大多數由大人決定,基本不敢忤逆家裡的老人,我曾在小區里親眼見過本來眉飛色舞和同伴聊天的年輕人,看到一個老人過來,趕緊匍匐到跟前,跪下來親吻老人腳面,這個大白天少見的行為讓我驚呆了。
他們也尊老愛幼,比如地鐵里同樣有老弱病殘座。
印度穿著也是保守,可以露腰漏背就是不能露腿,天再熱也得套條印度版秋褲。
印度人的節日實在太多了,一旦遇到大節,諸如排燈節,撒紅節或各種各樣說不清楚的節日之時,小區里就會張燈結綵,擺攤賣各種小吃,晚上一定會有燈光舞會。
音樂一響,印度人完全變樣了,跳得那叫一個奔放和熱烈,這時候的中國人,就只有乾瞪眼了。
這時候,這才是真正電影里的印度人。
實際上,這里的等級觀念還是蠻重的,公寓里的電梯分主人和下人用,兩大兩小,分立在兩旁。
老實說,印度人對下人的態度,比我們中國人嚴厲得多。
進進出出,樓下門衛和我們打招呼,印度人基本當沒聽見,不像我們中國人往往要回個笑臉或答應一聲。
有一次在樓下,我親眼看見,平素那個見我非常客氣的門衛,對一個准備進主人電梯的印度工人呵斥著,雖然說的印地語我聽不懂,但表情看出來了,叫他走另外一邊下人的電梯。
印度社區,我也只看到一面,不過描述,只不過是一件記錄。
國內餐館通常有一種叫做「印度飛餅」的食物。不管是否做得正宗,他們都有很多共同點,還有一點油炸的感覺。這是一種熱量過多的食品。但這是印度人的最愛。印度人幾乎每天都吃煎餅,他們的煎餅很少與蔬菜和雞蛋搭配。
吃很多肉很容易發胖,但是如果您吃很多主食和相對高熱量的素食,也會發胖。印度是世界上素食主義者比例最高的國家。在其超過13.5億的人口中,40%的人完全是素食主義者。如果加上偶爾吃肉且經常吃素的人口,這個比例可能超過70%。
盡管許多印度人是素食主義者,但由於他們吃很多,所以他們每天消耗大量卡路里。素食者主要是印度教徒,約占人口的60%至70%。許多印度教徒吃肉,他們只是不吃牛肉。其餘的穆斯林和錫克教徒都吃肉,但每個人都有禁忌。
印度是南亞的大國。除了當地領土爭端和與鄰國的零星沖突外,印度長期以來沒有進行大規模行動。在和平時期,他們的訓練不是很強。
印度軍隊中仍有很多肥胖者,主要是因為有兩點。一個是印度軍隊的飲食結構不合理,另一個是印度軍隊的訓練量確實不足。
如果仔細觀察,除了士兵以外,印度軍隊中還有更多的肥胖軍官。這是因為印度軍隊的飲食非常不合理。
印度軍隊本身的訓練量還不夠,其軍事訓練體系也不是很完善,這使許多印度士兵和軍官變得肥胖。
長期以來,印度為了解決士兵的肥胖問題一直頭疼,但是沒有真正的辦法,因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徹底改善士兵的食物和營養結構。
印度士兵與軍官之間的食物差異。普通士兵的食物受營養控制。他們吃飽了但是不容易發胖。此外,他們大多數是貧窮家庭的孩子,他們天生瘦弱,身體一般。由於這些軍官已經習慣於貧窮和挨餓,一旦生活條件改善,他們就想彌補過去的遺憾。他們可以吃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
盡管印度軍隊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油炸高熱量和高糖食品過多
印度人吃糖的能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印度軍隊的食物也是高糖和高油炸的。
F. 夜叉是什麼意思啊
一、夜叉是什麼
夜叉,梵文拉丁字母轉寫為yak?a、yak?i,陽性和陰性詞分別指夜叉男和夜叉女。夜叉理論在公元前1500年之前就已產生,最早的印度文獻《梨俱吠陀》記錄了這個詞彙,它原初的意思是「神秘的」(mysterious)。
yak?a這個詞有時也代表「神秘的或閃爍的東西」,後來發展出「神秘的力量」(magic)。在《本集》、《梵書》、《奧義書》中發展出幾種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是指某種非人類、精怪,這一觀點在巴利文文獻中十分流行。
《聖彼德堡梵語大詞典》(Petersburger W?rterbuch,三卷,1852-1875年陸續出版)則認為這個詞相當於「死人的精靈或鬼魂」。在《阿達婆吠陀》中yak?a通常表示宇宙靈魂或是人(指梵天物質的一面)。在婆羅門教中這個詞進一步發展,《夜柔吠陀》中yak?a指萬能的、奇異的生物、宇宙精靈,《奧義書》中稱之為奇妙的生物(wonderful Being)
。到了《摩奴法典》時期,「天龍八部」系統已具雛形,這裡面的夜叉就是印度古老財神Kubera的使役,沒有說到它們不好的方面,在《摩奴法典》中它與惡仙羅剎形成對比
。這一點對中國佛教藝術學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常常將夜叉與鬼怪混淆。
從詞源上講,這個詞在早期文獻中的意思,學者們的爭議很大。大部分學者認為其詞根yak?是「快速移動」、「閃爍」的意思,因此建議將yak?a譯成「幻影」。在梵文和巴利文文獻中這個又等同於deva(天)或devata(神),有時用「天」指最高境界。但夜叉這個詞極少用於稱印度教的大神,也不會在敬語中使用
,這一點與佛教完全不同,佛教神殿中許多神靈正是來自夜叉。
夜叉是印度傳統文化中一類重要的神靈,是中外學者在佛學和佛教藝術研究中不能忽視的一個文化現象,因為夜叉崇拜既是印度古老的信仰之一,對夜叉的藝術表現又是印度最古老的藝術母題。夜叉信仰由吠陀時代進入婆羅門教,又從婆羅門教進入佛教,其特徵既有佛教的也有非佛教的。
通過考古遺存和文獻梳理,對夜叉進行深入研究的當推庫瑪拉斯瓦密(Ananda K.Coomaraswamy),這位有著印度血統、但完全接受英式教育的當代學者在1975年第一次出版了他的專著Yak?as(《夜叉》),約二十年之後,1993年作者將這部專著進行修訂後再次出版,著作名改為Yak?as:Essays in the water cosmology(《夜叉:水宇宙學論集》)。
在書中,他從語源學角度討論了夜叉的原始意義,也從造像方面總結了夜叉的不同類型和造型特徵,這部書是了解夜叉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參考文獻。1969年,莫斯科出版了М.Н.Ткачева著:Повелительдемоновночи.Стариннаявьетнамскаяпроза(《夜叉王傳:古代越南小說》)
,當然這應該是研究傳入越南的夜叉文化了。
2012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了年輕學者趙玲的專著《印度秣菟羅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其中的第三章、第四章涉及夜叉與佛教造像問題,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趙文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那就是她在書中引用了大量日文和英文材料,但明顯看出作者在印度的調查不夠深入,基本的觀點大多是整理、總結印度和日本學者的結論,正如她的導師阮榮春先生在《序言》中所說:她「翻譯了大量歐日學者的著作和相關材料」。但是顯然作者自己的觀察和判斷非常少。
2016年王芳發表了《敦煌唐五代曠野夜叉鬼圖像小議》
,在作者貌似合理的圖典對應論述中,雖然體現了邏輯上的合理與一貫性,但是其失誤正在於不了解印度人對夜叉的情感,誤將夜叉與經典中的某些吃人鬼怪對應起來。如果你問一個印度人夜叉與鬼的關系,他會清楚地告訴你夜叉與鬼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生物,夜叉善、鬼惡。如果你去過印度北部馬圖拉博物館,那裡陳列的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3世紀的巨大夜叉像,你就會明白,古代印度人對夜叉充滿了敬意(圖1)。在印度文化中,夜叉幾乎是善的、財富的象徵,而鬼完全是負面的,所以王芳將敦煌壁畫八部眾中的「夜叉眾」認識為「夜叉鬼」,本身就是概念上混亂。當然,宋後之後,這個詞在中國的演變,完全是另外一碼事了。
夜叉好壞參半,當然會出現惡的一面,惡的一面就是吃人害人。善的一面則是地方或財富的保護神。以筆者的觀察和社會學調查看,事實上,在印度文化中,夜叉往往以善的一面出現。「正如錫萬·列維(Sylvan Levi)所說:夜叉傳統上是與地點相關的神,它十分重要……讓我們想到地方守護神」
。當然在古典文獻中,也存在另一種觀點,那就是在某些佛教巴利文文獻和《阿闥婆吠陀》中,夜叉或羅剎有時完全沒有區別,特徵往往是重疊的,而且名字也可以互換
。但善夜叉更多,「在文獻和藝術中,夜叉一般是城門、宮殿、寺廟和佛龕的守護者。從藏文文獻我們得到一個與佛同時代影勝王時期關於夜叉的故事:
那時守門者當中的一個死了,他轉世生在妖怪中。他給毗薩利的居民托夢:如果我轉生在妖怪中,請授與我一個夜叉地位,在我脖子上掛一個鈴。那樣,無論何時毗薩那居民的敵人出現,我都會搖響鈴鐺,驅趕他直到他離開。所以居民們就造了一個夜叉像,在他脖子上掛著鈴鐺,然後把這個夜叉像放在門口,給他獻祭、戴花環,唱歌跳舞,彈湊樂器。」
藏文還保留了另一個有關夜叉的故事,藏文文獻顯示,「釋迦族(sakyas)敬奉一個叫做釋迦瓦它那(Sakyavardhana,「加持釋迦者」)的夜叉為保護神。這個傳統記載在藏文杜瓦中(Dulva),據杜瓦載:
釋迦族有一個習俗,讓所有新生兒禮拜夜叉釋迦瓦它那的足,所以國王帶著小孩(菩薩悉達多)去寺廟,但是夜叉卻反過來禮拜了小孩的足……當國王看到夜叉對一個孩子禮足時,國王驚呼:這個孩子是神中神!因此這個孩子被稱為提婆帝提婆(Devatideva,天神中的天神)。藏文這個故事顯然源自《佛本行集經》(Abhiniskramana,6世紀晚期由闍那崛多翻譯),在漢譯經中,那個寺廟被稱作天祠,天神的名字叫「增長」,而那個「神中神」孩子就是佛陀
。所以古老的印度傳統中,夜叉有保護和祝福兒童的能力。即使在佛教出現幾百年之後,僧人編撰《佛傳》時仍然借用了這個禮拜夜叉的傳統,可見其影響之深厚。
受到祭祀安撫的夜叉通常是善良的保護神,但失去控制後,則會變成殺人的惡魔。印度文獻《十終極支》記載了一個《花匠阿周那》的故事。故事說:一天,阿周那與他美麗的妻子遇到六個惡人,他們當著阿周那的面強奸了他的妻子。被捆綁著的阿周那無奈而氣憤,不由得對他一向崇拜和信賴的夜叉叉產生了怨氣。他說:夜叉,我祖祖輩輩膜拜你,對你的崇敬從沒有動搖過,可是現在看來,你不過是一個石頭像。如果你真是葯叉,真有神力,你就該為眼前的事感到羞愧,讓我看看你所行的奇跡呀!
結果葯叉真的聽到阿周那的呼喚,進入了他的身體,夜叉的鐵錘也到了阿周那手裡,於是阿周那變得力大無比,一下就掙斷了繩索,殺死了那六個惡棍和遭受侮辱的妻子。之後,夜叉附體的阿周那,完全失去了控制,充滿了憤怒,天天要殺六個男子和一個女子。由於具有夜叉的力量,全城無人能敵,於是整個城中充滿了恐懼。最後,一個年輕的耆那教徒以他的無畏戰勝了夜叉,被制服的夜叉從阿周那身體中逃走,阿周那恢復原貌,城市恢復了平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壞參半的夜叉需要安撫和供養,這樣他才能表現出好的一面,否則就是行惡的魔鬼。
所以,夜叉在哲學層面上,與purisa(鬼魂)和nāga(龍)一樣是一個通稱,可以用來指許多鬼神……一般地講,夜叉是半神,有著天神一樣的超常能力,用這種能力它們可以影響人,部分有益、部分有害。有些夜叉被稱為「樹精」(rukkha devatā),有的被稱為「地精」(bhumma devatā)……所有的夜叉都有超常能力,可以在任何地方任意變形
。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記:「在伽藍北嶺上有幾個石室,內有寶藏。銘文說,這個寶藏是由夜叉保護的,如果有人想盜寶,葯叉會變成獅子、蟒蛇、毒蟲等攻擊盜寶者,所以至今無人敢來盜寶」。這個記載說明了兩個事:一是夜叉守護財寶,二是它可以隨意變形。如果是美麗的夜叉女來誘惑人,則讓人防不勝防。
印度的傳統是祭祀夜叉如同祭祀真正的神靈。不同於神的牛奶與鮮花,祭祀夜叉是用肉和酒,顯然夜叉是食肉的
。而「吃人」是印度傳統中夜叉的特徵之一,他們通常吃人而少吃動物,許多佛教流行的本生故事(Jataka)講述正是這些夜叉吃人的傳說。據說有一個夜叉他吞吃了所有掉進水塘中的人,因為他們不能正確回答他提出的問題,這彷彿是斯芬克斯吃掉說不出迷底的人一樣。另外,叢林中的夜叉會將有毒的食物放在路上,讓那些粗心的旅行者吃掉,然後再出來吞吃他們。
有一個本生故事,講述了一群旅行者要通過有夜叉出沒的曠野。據說夜叉會在晚上從他們的大本營出來殺人和牛,然後吃掉他們的血肉,只留下骷髏扔在路邊。這群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的領頭人是個容易輕信的人,鬼怪偽裝成車夫的模樣,從對面的路上出來,很容易就騙過了第一組的人。第二組人比較聰明,他們與同樣的夜叉相遇,但他們注意到夜叉的紅眼睛、好鬥的行為,關鍵是這些精怪沒有影子,後面的這個特徵說明他及其同伴根本就不是人。於是旅行者們大呼:他們不是人,是夜叉,他們會回過頭來吃掉我們!於是他們逃脫了
。
也有傳說講述一個女人的對手,再生為夜叉女,她就一直想著要吃掉她對手的孩子。夜叉吃人的傳說,可以在許多佛教與吠陀文獻中發現,這些文獻提到,吃人是這些夜叉又一主要的特徵
。相信夜叉吃人的觀念可能根植於古代印度人對於疾病和衰老的有限認識。就象佛教中的鬼子母本來是以天花「奪」人性命,佛教化後,變成「呑吃」小孩。
另一方面,則是古人對於黑暗的恐懼。據《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載:「夜叉喜歡在夜間活動。天黑後,夜叉們會成群結隊地出來。在這個黑暗的時間他們有著巨大的能量,可以對牛、馬和家養動物構成巨大威脅。因此,人們認為夜叉是神秘而可怕的黑暗生物,會在夜間掠食人和動物」。對黑暗與病老的懼怕,是古老神話產生的主要靈感。佛教的律典也記載了夜叉擾害僧人的事件,按律規定:僧人要在雨季安居,但是人們發現這時的僧人不斷地被夜叉糾纏,夜叉佔有僧人並大傷他們的元氣,因此後來佛陀就停止了僧人在雨季呆在一個地方安居的規定
。
當然,事實上,傷元氣的可能是年輕僧人的性沖動。總之,夜叉吃人和害人是人們對於這種精怪惡的一面的普遍認識,在印度佛教流行時代,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佛教的對於許多神靈來源的設計。但傳統的印度人,對夜叉即怕又愛,即使他們作惡,人們也並不想真的擺脫夜叉,因為夜叉是典型的「財神」。
傳說釋迦佛曾訪問過印度北部的馬圖拉,那時有一個夜叉叫迦達巴(Gardabha,驢的意思,夜叉名),它總是與人作對,不是人類的朋友而是敵人,不是盟友而是對手,不是支持者而是反對者。孩子一出生它就偷走。馬圖拉忠實的婆羅門和居民們懇求佛來幫助他們,釋迦佛對此決定說:如果當地的信徒為僧人建廟,同時也要供養迦達巴(即這個吃人夜叉),這樣夜叉就不會再傷害人了。結果迦達巴的故事使忠實的馬圖拉人通過修建2500個寺廟從而馴化了整整2500個夜叉。因為馬圖拉的人民並不想擺脫他們的夜叉,這種棲於水中、半神半魔夜叉的好處就是可以賜與他們豐產和財富。所以馬圖拉人民把自己表現為夜叉的朋友和支持者,渴望與鬼怪和睦相處,這是馬圖拉歷史上遺存有大量夜叉造像的原因。
通過佛對夜叉能量的控制和治理,使之對社會有益從而滿足這些世俗人的願望
。由此可見,一旦夜叉得到控制,就是對世俗人有益的精怪,鬼子母的故事,也反映了這個道理,原本是吃小兒的惡魔,通過調伏,變成兒童保護神。夜叉,在印度自古至今一直受到崇拜,《摩奴法典》中就已經規定了對這類妖仙的供奉方式,現在印度非常盛行的杜爾伽女神崇拜、阿姆利卡女神崇拜,她們的原型都是夜叉。
中國的夜叉觀念非常古老,但仍然是舶來品,也就是說這個詞和相對的觀念來自印度,隨著佛經一同在公元前後逐漸進入中國。中文非常好的翻譯了這個詞,即音似又意合。因為,夜叉在印度類似一種妖、精怪,傳說它們往往在夜間出行,傷人或取動物性命。所以中文的翻譯非常吻合其原始意思,不知道這個奇怪的詞是如何讓中國人牢牢記住的。但是中國人記住了這個名詞,卻誤解了它的意思。傳入中國的夜叉,完全變成一種「鬼」,與中國人宗教世界中的諸鬼混雜一處,充滿了負面和陰暗的力量,這是中國人普遍對夜叉的理解,而「母夜叉」則是對女人最惡毒的比喻。
二、夜叉崇拜與藝術表現及對佛教造像的影響
中國人通過佛教看到的最早夜叉造像出現在兩個組合中,一種是在造像窟龕或寺廟門兩側。在這個守護者的位置上,有兩個上身基本赤裸的怒相神,現在的說法稱他們為「金剛力士」,實際上就是守護夜叉。通過佛經我們可以知道,在佛寺或龕門兩側表現夜叉,起到護法的作用,是早期律典的記載,傳為佛說。律典規定:要在寺廟門兩側畫持杖夜叉、佛殿門側表現持花的夜叉等
。所以,組織性佛教僧團創立後,非常自然地吸收了印度傳統中有守護功能的夜叉來護持僧舍。
當然,夜叉在佛教藝術中的表現還不僅僅如此。檢索印度藝術發展史,可以發現夜叉是印度藝術中最早人格化表現的偶像,女性夜叉嫵媚妖嬈、男性夜叉雄武英俊。而印度教的濕婆、毗濕奴等、佛教的佛陀、菩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並沒有人格化的樣式。如所周知,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鍵陀羅開始表現人格化的佛陀和人格化的彌勒菩薩,同時在盛行崇拜夜叉的馬圖拉地區,也出現了相應的佛陀像。所以,討論佛教的造像藝術,必須從夜叉文化和夜叉像式談起,才能理解佛教造像上一些樣式的出現和變化。
一般認為,最早的人格化佛像出現在公元1世紀的犍陀羅,但顯然這是片面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片面聲音,是因為20世紀初在犍陀羅地區進行考古發掘的歐洲學者,大量發聲,一些研究成果也公布與眾。但是這些學者中少有印度人,而印度本土的學者並不認同最早的人格化佛像出現在犍陀羅,他們認為馬圖拉的人格化佛像出現的更早,至少不比犍陀羅地區晚。筆者通過親自調查,並比對佛教造像在後來的變化,基本的結論是:馬圖拉地區的佛造像可能略早,至少與犍陀羅同時。重要的是犍陀羅佛教造像樣式隻影響了中國新疆地區,包括北部的龜茲和南部的和田,但對於內地,至少對敦煌以東的佛造像產生影響的更多是印度本土的馬圖拉、笈多等樣式。
可以說,犍陀羅佛教藝術隨著犍陀羅地區被廢棄,也就是公元3、4世紀,幾乎就泯滅無聞了,它的影響力也隨之大大減弱。反之,馬圖拉的佛教藝術影響卻非常持久,後期印度的笈多樣式、波羅樣式都是承繼著馬圖拉這種本土風格在不斷地演進,希臘式佛像則如曇花一現。
筆者2017年來到這里,佛教只是博物館中的陳列品,它不再有一丁點活力。走在街上的僧人,完全是印度教的。比如在馬圖拉至少有3、4座非常壯觀的克利什那神廟,那種富麗堂皇與廟門外馬圖拉街道的貧窮和臟亂形成極大的反差。人們對克利什那的狂熱崇拜有點邪教的味道,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年青人在廟前狂歌、跳舞,那是他們祈求愛神賜給他們無限的愛。
我不知道這種宗教是什麼,但它的狂熱和喧囂顯然與佛教非常不同。馬圖拉作為傳統上克利什那的故鄉,佛教只是呈現一時的繁榮,很快就消失了,佛教中的覺悟者「佛陀」,變身為愛神克利什那諸多化身中的一個。佛,不再是一個覺悟的人,而是愛神教派中愛神的一個化身,這種現象在印度非常普遍,佛教被吸收到復興的印度教各派當中。與佛教同樣古老的耆那教,如今它還受到青年男女的尊敬,人們願意匍匐在裸體的天衣派僧人面前,卻再也找不到一個活著的庄嚴佛寺和威嚴的佛教僧人。公元1、2世紀的庄嚴佛像只收藏在破舊的馬圖拉博物館內,且數量遠遠少於「外道」遺存。
圖1 :公元前3 世紀被稱為世尊的夜叉像,印度馬圖拉博物館藏
(一)、菩薩形像與夜叉:
1、蓮花手
考古發現告訴我們,最早被稱為「菩薩」、「世尊」的造像可能正是夜叉
;供奉夜叉的聖所被稱為「支提」,也就是「廟」
。這是我們認為佛像、菩薩像來自夜叉的基本背景。此處討論菩薩像與夜叉的關系,以觀音為例。
蓮花手就是大慈大悲菩薩觀音,早已是佛教藝術史家的共識。但是這個手持蓮花、身披鹿皮的長發修行者形像,從何時、為何被認為是觀音的呢?其實並沒有堅實的依據。
公元前後,迦尼色迦時代印度教因過度的虛華和人們對它的失望而暫時衰落,成為改革派佛教的繁榮期,並且由於佛陀離世時間已經很長,所謂的「大乘佛教」成為佛教信仰的主流,而菩薩道正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於是傳統上,雕刻印度教神靈的首陀羅種姓工匠,開始以他們原有的知識和技術雕刻全新的、尚沒有建立自己傳統的佛像樣式。但是佛陀與菩薩都呈現為印度傳統藝術的諸多元素,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夜叉特徵。
傳入中國的夜叉被誤解為鬼的同義詞,但是在印度夜叉是非常古老的神靈,尤其是城池或家族的保護神。從現存公元前2世紀之前的夜叉造型來看,這種與水有關的精靈往往就是手持蓮花
。佛教藝術出現之後,作為守護神,這種手持蓮花的夜叉便自然地出現在佛陀兩側或造像龕門的左右(圖2)。宮治昭認為犍陀羅造像中,釋迦牟尼佛兩側手持水瓶和蓮花的菩薩分別是彌勒和觀音
,其實並沒有依據。
據筆者調查,手持水瓶的彌勒在早期遺存中,確實出現有兩尊刻有菩薩名的造像可以作為辨識的依據
,但是並不能由此將手持水瓶的所有菩薩像認為是彌勒,因為水瓶在修行者生活中太過普遍,而那時的圖像範式並未建立。同時,至少在公元5世紀之前被學者認為是觀音的造像,沒有任何材料可據,判定其為觀音是學者通過後期的經典或造像銘來倒推早期造像的結果。5世紀鳩摩羅什譯出了後來盛行中國的《法華經》,但在這部宣揚有觀音崇拜的經典中,並沒有觀音身形樣式的描述。佛教圖像學家認為觀音手持蓮花、身披鹿皮的標准像,其實在5世紀之前沒有任何經典或造像銘可據。
通過筆者在印度的觀察,手持蓮花的所謂菩薩像,最早屬於夜叉。笈多時期出現的身披鹿皮形像則是濕婆派修持瑜伽的大師裝束,這種特徵直到18世紀左右的印度細密畫中仍然屬於濕婆派僧人。而手持三叉戟的所謂獅吼觀音,無疑是濕婆的形象,最簡單的一個道理是,不殺生的佛教怎麼可以允許一個大慈大悲的菩薩身披可愛的小鹿皮呢!當然,各種觀音身形的詳細討論超出本文范圍,暫不多論。
圖2 :公元前2 世紀佛教建築桑奇塔北門手持拂塵的夜叉是後來手持拂塵菩薩的前身
圖3 :公元前2 世紀夜叉穆達伽手,馬圖拉博物館藏
2、金剛手
犍陀羅和馬圖拉公元1、2世紀的造像中,常常會出現一個手持短粗金剛杵、幾乎赤身的佛陀隨行著,他是誰?佛教經典至少在後漢也就是大約公元2、3世紀西域竺大力和康孟譯《修行本起經》、三國(3世紀末)大月支居士支謙譯《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時,經典中都沒有出現這個伴佛而出的所謂金剛手。直到公元7、8世紀的《大日經》和《經疏》中才明確說到這個手持金剛的侍者是著名的金剛手,並說他總是出現在佛的左右,保護雲游說法的佛陀。
進一步,金剛手的威力在密教中發展為影響巨大的金剛乘,這個系統中的每一個神,都會手持各種組合的金剛。事實上,佛教諸神殿中這個著名的金剛手,是源自印度古老的土著文化,正是這個圖像的出現,給予佛教僧人撰寫這個人物的靈感,也就是說先有圖像,後有經典。目前學界的共識認為,佛教中一佛二菩薩的早期組合是佛與金剛手和蓮花手三尊組合,而這兩尊重要的菩薩可能來自梵天和帝釋。作為印度教的雷神,帝釋是手執雷電,即金剛杵的印度化。同時,苦行形象的梵天手持蓮花。並且在早期《佛傳》中確實有大量描寫帝釋、梵天侍從於佛左右。這種解釋看似非常合理,而且,佛教將印度教大神作為隨侍,也符合當時的政治斗爭。但筆者在觀察了大量早期造像後發現,這種解釋可能並非合理且完全是一種理論上的邏輯,而不是造像發展羅輯,它與印度造像事實有差距。
筆者的初步觀察是:從圖像學,而不是從晚於圖像的文獻淵源上發現,金剛手的原型可能是印度傳統持穆達伽的夜叉,這種手持一個短木棍似的夜叉,在印度稱為穆達伽手(Mudgarapani),是前佛教崇拜的神靈和流行造型,他的功能是護衛。
穆達伽,是印度古代一種武器,大致可以翻譯成「槌」或「棒」。從圖像上看,就是一種長方型的短兵器。穆達伽手造像在馬圖拉博物館保存很多,是公元前後的作品,並且非常巨大,這些持穆達伽的形象正是印度最受歡迎的守護夜叉(圖3)。
當佛教藝術在犍陀羅盛行後,希臘工匠大概不十分了解這個武器具體形態,我們可以看到,在佛陀身邊作為佛的保護者,就是一個犍陀羅式夜叉,手持一個粗笨的短武器。這個形像一直被學者稱為「金剛手」,但是「金剛手」的名稱顯然晚於造像的出現。那個時候,這個手持武器的夜叉叫什麼,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但通過兵器和夜叉造型,這個在佛身邊、保護佛的武士可能正是印度傳統的「穆達伽手」,而不是後來佛教盛行的金剛手。這個穆達伽手,並不見於經傳,只是地方工匠設想偉大的佛陀出行,一定要有一個武士來保護。穆達伽,如何變成了金剛杵,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事實上,穆達伽也可以譯為「金槌」,但是它的形狀,如在馬圖拉博物館中所表現的,是一種長方的立體形,並不似後來宙斯手中的雷電,呈現為分叉的形狀。從方型的穆達伽變成兩頭分叉的金剛杵,這中間似乎沒有可以作為過渡階段的中間形,推測是犍陀羅的希臘式「雷電」加上帝釋天的神話,將這個「金槌」變成了「金剛」。所以一個假設是,當穆達伽手在犍陀羅藝術中大量表現後,這個過於印度化的土著神靈,與佛教這個新興思潮不符,而希臘文化中宙斯的雷電和帝釋的雷電觀念才進入這個神的造型解釋系統中,由此,起保護作用的印度古老的穆達伽手變為新興佛教的金剛手,後期出現的經典進一步將之佛教化。
從犍陀羅金剛手的造型上可以得到進一步證明。那個上身赤裸、頭發蓬亂的老者,按日本學者所說,這個宙斯一樣的「金剛手」
,那個時候顯然不會是印度大神帝釋,而更接近夜半出家中托著馬蹄的夜叉。而那個笨笨的、方頭方腦的武器,也無論如何不能與希臘宙斯手中造型已經非常完美的雷電相類比。
結語
公元前6世紀左右,釋迦聖人喬達摩以改革家的姿態,在婆羅門教基礎上創立了佛陀之教。產生這種新學說的背景是雅得安人的婆羅門文化和古老的達羅毗荼人的土著文化,佛教聖殿中的諸神當然也不會凌空出世。佛陀和印度佛教僧人藉助已有理論、希臘後裔工匠、馬圖拉印度工匠借用已有的夜叉、龍王等造像傳統,摸索著逐漸建立了一套新的神像體系和和佛教美學。所以,如果對於印度傳統信仰和傳統藝術樣式置之不理、概念不清,便無法理解佛教諸神像的起源與演變。
當然,本文所列蓮花手與金剛手,只是夜叉樣式影響人格化佛教神像的冰山一角。雖然,在古代文獻中,也會談到夜叉不好的一面,但至少從印度保存下來的古代造像看,男女夜叉都表現最美好的一面,可見這類精靈在印度人思想中普遍的形象特徵。夜叉信仰與造型對於佛教新造像範式的影響之大,超出我們的想像,更多的內容有待發現與研究。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不能真正認識印度的夜叉文化,就無法闡釋清楚佛教圖像學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