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卡瑙季在地圖上那個地方
卡瑙季(中國大陸譯法,港台翻譯成根瑙傑),英文Kanauj,位於印度北部的北方邦,恆河下游,是印度的香水之都。中國古代把卡瑙季叫作罽饒夷城、曲女城。地理位置:北緯N27°03′5.10″ ,東經E79°54′49.22″。
B. 中國古代和印度有沒有過戰爭
有。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當時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後),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C.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發生了幾次戰爭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
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美國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於同一時間爆發。
(3)印度的卡瑙季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發生的部分原因:
1、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2、印度獨立後的多次侵佔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要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克馬洪線」,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D. 西遊記取經地圖.
627年(唐貞觀元年)八月自長安出發—秦州(今天水)—蘭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渡葫蘆河(窟窿河)。至唐玉門關(安西縣城東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雙塔堡)—沿葫蘆河上溯十里許過關—過五烽。行八十餘里到第一峰(白墩子)—避開第二烽(紅柳園)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馬蓮井)—繞過第五烽(星星峽),便出了當時大唐帝國控制的疆域—往西北行百餘里沙漠,水盡,險些喪命—行徑八百里瀚海(莫賀延磧)到達伊吾(哈密)—白力城(鄯善)—高昌王城(吐魯番)—無半城(布乾颱)—阿父師泉(托克遜縣阿拉本布拉克),宿於泉側—西上銀山(天山南脈庫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線)—入阿耆尼國(焉耆縣)—王城(焉耆縣城四十里舊城)。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輪台,入屈支國(龜茲,今輪台,庫車縣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祿迦國(阿克蘇)—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蘇境內烏什城西部的天山別迭里山口,海拔4284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國境,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從高昌帶來的小徒弟死2個,兵卒凍斃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稱熱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葉城(亦稱碎葉,今吉爾吉斯之託克馬克西南八公里處)—西行四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邏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南行十餘里,至小孤城(三百餘戶的小城,均為突厥劫掠而來的中國人)—西南行兩百里,到白水城(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北)—西南行兩百里,至恭御城—南行五十里,至笯赤建國(烏茲別克塔什乾地區汗阿巴德)—西行兩百里,至赭時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處)—南行千餘里,至沛汗國(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西行千餘里,至窣堵利瑟那國(塔吉克費爾干納盆地)—西北行入大磧(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大沙漠)—行五百餘里,至颯秣建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北三公里處,其內城東門叫中國門)—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你迦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一百公里處)—西行兩百里,至喝捍國(烏茲別克扎木博爾)—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烏茲別克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國(烏茲別克篾爾甫)—西五百里,至貨利習彌迦國(烏茲別克基華城)這里已近鹹海,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餘里,至羯霜那國(烏茲別克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西南行兩百餘里入山,重登帕米爾高原,先前翻越蔥嶺是走的高原東北邊緣進入西突厥,現在則要翻越它的西部邊緣才能到達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亞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鐵門關(烏茲別克南部達爾本特之西)—出鐵門,至睹貸羅國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國(烏茲別克南界鐵爾梅茲)—東南行數百里至活國(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數百里,至縛喝國(阿富汗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爾赫)—南行入揭植國(阿富汗得哈斯城)—東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國(阿富汗之巴米揚,有被塔利班炸毀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揚立石佛像)—東南行兩百餘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澤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流域)—東行六百里,越黑嶺,進入當時的北印度境,至濫波國(阿富汗東北的拉格曼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東北行百餘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餘里,入烏仗那國(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附近)—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屍國(巴基斯坦東北境)—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餘里,至半嗟國(今克什米爾的朋奇)—東行四百餘里,至遏羅闍補羅國(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里至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故城奢羯羅(錫爾亞科特)—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印度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東北行百五十里,至闍爛達那國(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爾)—東北行七百餘里,至屈露多國(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餘里,越山度河至設多圖盧國(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坦羅國(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里)—東北行五百餘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沙爾)—東行四百餘里,至窣祿勤那國(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河東行八百里,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北行三百餘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里,掣坦羅國(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兩百餘里、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印度北方別爾沙爾)—東行兩百餘里,至劫比他國(印度法魯卡巴德)—東南行兩百餘里,至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闍國(曲女城國,印度恆河與卡里河匯流處的卡瑙季)—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恆河,南至阿喻陀國(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東行三百餘里,北至阿耶穆法國(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東南行七百餘里,至缽羅耶伽國(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在此舉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東行五百餘里,至索迦國(印度畢塞浦爾)—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有給孤獨園,為中印度,佛說法行道的重要場所)—摩揭陀國(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區,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為佛陀一生居住,傳道時間最長的地方。
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終於到達他嚮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約十月初,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那爛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的巴爾貢村。
E. 戒日王在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個以卡瑙季為中心的大帝國意味著什麼
戒日王終於在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個以卡瑙季為中心的大帝國。這不僅意味著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又實現了統一,而且意味著北印度的政治、經濟中心已由恆河下游轉移到恆河中游。
F. 中國與印度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麼時候
歷史上的第一次中印戰爭發生在公元647年。
公元641年,中國唐王朝與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到了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使團覲見印度國王。使團到達時,發現原國王已經駕崩,阿周那(公元7世紀中期在位)篡奪了王位。
印度新國王收下了贈品後,卻陰謀殺死全部中國官員。唐朝使臣王玄策和一名使團成員設法逃往尼伯爾,在那裡招募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部隊。在唐朝騎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進入卡瑙季,圍困並攻陷其王都,俘獲阿周那,並將其披枷帶鎖押回長安。
近代的中印邊境戰爭發生在1962年6月至11月。這場戰爭,中國稱之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
G. 玄奘所到了哪5個印度
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
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
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
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
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
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 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東北行百餘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
―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餘里,入烏仗那國(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附近)―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屍國 ( 巴基斯坦東北境 ) ―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餘里,至半嗟國(今克什米爾的朋奇)―東行四百餘里, 至遏羅?^補 羅國(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里至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
故城奢羯羅(錫爾亞科特)―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印度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東北行百五十里,至?^爛達那國(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爾)―東北行七百餘里,至屈露多國(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餘里,越山度河至設多圖盧國(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坦羅國(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里)―東北行五百餘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沙爾)―東行四百餘里,至祿勤那國(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河東行八百里,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北行三百餘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里,掣坦羅國(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兩百餘里、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印度北方別爾沙爾)―東行兩百餘里,至劫比他國(印度法魯卡巴德)―東南行兩百餘里,至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闍國(曲女城國,印度恆河與卡里河匯流處的卡瑙季)―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恆河,南至阿喻陀國(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東行三百餘里,北至阿耶穆法國(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東南行七百餘里,至缽羅耶伽國(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在此舉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東行五百餘里,至索迦國(印度畢塞浦爾)―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有給孤獨園,為中印度,佛說法行道的重要場所)―摩揭陀國(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區,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為
佛陀一生居住,傳道時間最長的地方。
H. 印度國家在哪裡 在地圖的哪個位置
印度位於南亞,中國的南部。
如圖,印度正好位於地圖的中心區域,亞洲南部的南亞地區,中國的下邊。
拓展資料: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ofIndia),簡稱印度。
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30%。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伊斯蘭教興起。
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
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
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
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參考資料:
印度網路
I. 玄奘走了十萬八千里去西天取經,西天具體指的是哪裡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是兩種答案,一種是小說《西遊記》說法,另一種就是歷史上玄奘法師取經的真實目的地。
小說的說法
對於小說的說法,只要是讀過小說就會很清楚,西天就是靈山的大雷音寺。玄奘在路上常說的一句話:貧道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求取真經。所謂的西天,就是佛祖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靈山的大雷音寺,玄奘師徒就是在這里拿到了真經。
小說與歷史的統一
當時印度國王為戒日王,駐曲女城,今印度的卡瑙季。即小說中天竺國王的所在,假公主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但戒日王並非佛教徒(是婆羅門教徒),當時佛教的中心在摩揭陀國,即前笈多王朝的故都華氏城,今印度的巴特那,這里有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也就是小說中的靈山大雷音寺、如來佛祖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