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民族服的長襯衫的出現
因為貴霜王國是南下的月氏人侵略印度後建立的,貴霜王國時期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在於疆域內種族力量和持續變化的文化語言。在貴霜藝術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北邊的犍陀羅國的藝術風格的創造者是佛教信徒僱傭的來自東羅馬的手藝人。從而帶來了希臘羅馬式的雕塑,那裡的佛教雕像被穿上了古典希臘羅馬衣服。另一種是帝國南方首都馬圖拉的風格,直接延續了傳統印度藝術。不過仍然受東伊朗安息王國的影響,安息人與貴霜國王的服飾類似。貴霜王國時期並沒有統一的民族服裝,每個地區的人穿著都不同。普通裝束仍然是裹裙、搭帕和腰帶,男人帶頭巾。同時人們也開始流行穿中亞的縫制衣服。該時期的印度服飾分為五種。首先是土著印度人依然穿裹裙、搭帕和腰帶。第二是貴族的衛兵和侍衛一般穿紅棕色的圓領短袖長襯衫。而第三是貴霜的月氏統治者和他們的隨從的服飾,以及第四類的商人服飾。最後一種服飾是外國和本土衣服的混合產物。
2. 中國和印度服飾對比
1、流行服飾都受西方影響。
2、中國的面料使用更為豐富
印度地處熱帶,4--5月份在北印度,不可思議的50多攝氏度的高溫是常事。印度服裝面料多為純棉和真絲氣候造就服裝,所以盛產著名的長絨棉,與中國的短絨棉不同,這種棉花做的紗布可以薄如蟬翼,穿著起來透氣舒適,真絲也一樣,在印度還是古法抽絲生產的,質地柔軟飄逸,穿著起來非常涼快;但是這些面料存在的問題是由於輕薄而比較脆弱,經不起洗衣機的折騰。
3、印度服裝搭配更為豐富
印度衣服上的圖案是用人手拿著木章一個一個的印出來的,有著工業印染不可能表現出來的藝術性。所以印度服飾每一件顏色搭配都不一樣,可以永遠不撞衫。
4、印度服飾更為環保
印度衣服上的染料至今仍以純天然植物染料為主。
5、印度服裝質量落後於中國
中國服飾生產工藝的環節幾乎全部是自動化,大型工業眾多。而印度沒有大型服裝工業,生產標准較低。無論手工釘珠或是用真絲紗麗做的二次創作都難以避免有瑕疵。
6、中國服飾不易褪色
印度服飾容易褪色,因為絕大部分染料直接來源於植物,比如黃色就是黃姜粉,藍色就板藍根,桃紅色就是杜鵑花瓣粉。植物染料天然健康,且有著工業染料不可替代的鮮亮欲滴,但是由於沒有固色劑等化工成分,褪色是在所難免的。
3.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男人的傳統服裝,下半身是托蒂。它實際上是一條纏在腰部的寬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絲綢製成。它通常長3.6至4.5米,纏繞在腰部。跌落到膝蓋或腳下,有些帶有滾邊。
上身穿著「Gulda」上衣,更厚,膝蓋。頭巾的顏色不同,包裝方法也不同。拉賈斯坦的頭巾和錫克教徒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會在頭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人一般不穿襯衫,只在他們的肩膀上放一條汗巾,或者用一塊布作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們稱之為「卡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由一塊約6米長,1.1至1.3米寬的布料製成。紗麗從腰部穿,最後覆蓋在肩部或頭部。紗麗一般分為棉,絲,紗和尼龍。
印度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季,溫度可高於40°C,冬季則高於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氣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襯衫和褲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裝和褲子。
女性仍然穿著更多的紗麗,許多人已經變成了牛仔褲。但是,各地區的民族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子喜歡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錫克教女性通常穿長膝蓋的長袍和一條名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歡穿各種各樣的珠寶,如發飾,耳環,額頭,鼻子飾物,項鏈,腦飾品,腕帶,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銀或寶石產品。在某些地方,人們甚至了解服裝中的珠寶。根據傳統習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寶是履行職責的責任。女性認為珠寶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寡婦不能帶來任何珠寶。
頭盔是固定在頭部頂部和前額上的產品,帶有小鏈和小鉤。鼻子飾品大多是金銀製品,是已婚女性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用作陰險的物體。在婚禮上,新郎將新郎帶給新娘。只要她不離婚,妻子就會穿這條鏈子一輩子。印度的鄉村仍然有這種習俗。
印度服飾裹裙和搭帕的歷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裝是裹裙和裙子現代印度長襯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間,印度男女都穿著三套未經縫合的衣服,如吠陀時代,以及與巴比倫,中國,波斯和希臘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印度處於和平狀態。主要是白色棉或亞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帶,第三套裝是長棉墊。
貴族通常將膝蓋的兩端放在肩膀上,讓中間垂下以覆蓋胸部或將膝蓋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將它放在背部並用手腕抬起。但對於苦力和工匠來說,lappa更適合貼在頭上以阻擋陽光或將其捆綁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為毛巾擦汗。與此同時,女式裹裙與男士不同,從不透明的一開始,裹裙就變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個固定在前帶的中間,然後固定在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帶上。較長的裹裙覆蓋膝蓋,還有一種方法將布緊緊地包裹在臀部周圍以製作裙子。貴族婦女的膝蓋由薄布製成,頭部飾有邊緣。
同時,他們的腰帶類似於男士的款式,有時裝飾手帕貼在腰帶的一端。底部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頭巾,與現代印度底部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時會穿著像波斯士兵一樣的縫制衣服,包括袖子襯衫和腰帶,但他們仍然穿著裹裙而不是波斯褲。與此同時,印度士兵戴著頭巾,波斯士兵戴著尖頭帽子。這是印度服飾開始發展的標志。特別是在印度北部較冷的地方,波斯服裝更適合氣候和士兵的功能。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紗麗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民族服
4. 印度民族服裝用的是什麼面料
在外國人乍看起來,莎麗的種類似乎僅僅是花樣顏色的區別和面料質地的不同。但在印度人眼裡,可以從莎麗上看出著裝者來自哪個地區,估計出她的身份、年齡和社會地位。例如,印度南部的安德拉(Andhra)、泰米爾納杜(Tamil Na)、卡納塔卡(Karnataka)等邦的莎麗多採用傳統的手工織機專門編織;瓦倫納西(Varanasi)、 (Kanchipuram)等地各有其獨特的凸現花紋;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多用其特有的平紋棉布;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中央邦則以特殊的印染方法增加艷麗的色彩。
隨著氣候的季節的不同,也需要穿著不同質地的莎麗。有純絲綢獲純棉布的,也有鑲金絲花邊的,近年還發展有類似尼龍或化纖面料的。許多印度婦女往往備有幾十、甚至上百套無一重復顏色花樣的莎麗用於不同場合:新娘子往往選用大紅或明黃等艷麗顏色配以金線綉花以顯富麗堂皇;出席晚宴或慶典及社交場合往往用高檔質料特別手工綉花並配有專門花邊,以表現高貴典雅;休閑時多用輕柔質地,便於打理,增添輕松浪漫情調;職業婦女用單色或暗花面料,以顯示莊重大方;演員則用鮮亮的色彩誇張誘人。印度婦女的莎麗收藏體現出她們的貧富等級,是她們一生中的很大一筆財產。
5. india製造的衣服怎麼樣
挺好的。
印度服裝因驚艷別致而聞名世界,其服裝色彩絢麗繁復也和諧統一。象徵印度人以別具一格的創造力,詮釋對生活、審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印度是手工之國,對服裝製作極其考究。面料採用純天然棉、麻、絲等製作,使用純植物顏料染色,純手工印花、鑲絲、綉花等。
紗麗受到印度各層婦女喜愛,不管是上層社會的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婦女,都喜愛身著紗麗。因穿者的貧富差距,所以質地有所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制,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制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非常奢華,形成鮮明的對比。
6. 描述印度服飾與民俗
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人已經開始講究服飾。人們普遍能夠享用棉布服裝。現存於德里印度博物館的出土文物證明,那時的城市文明已經相當發達,婦女喜歡佩戴項鏈。公元前5世紀時,亞裔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觀察到印度人用棉花織布制衣,感到十分新鮮和驚訝。棉花的用途很可能是印度人首先發現的。在公元前3世紀或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製造的絲綢已為印度人所知,但開始大量輸入印度則是在公元1~4世紀期間。6~7世紀時,印度人已能自己生產絲綢,主要為貴族和富人所用。由於氣候炎熱,印度古人多用一塊棉布裹身,十分便捷。大多數普通男女不穿上裝。在現存印度古代壁畫和雕刻中,女性通常都裸著上身。徐悲鴻在印度繪畫《愚公移山》時所用孟加拉男性模特,都裸著上身,應是現實勞動生活的反映。古代只有軍人和在印度的外國人等少數人穿縫制的服裝。北印度人在冬季使用質地較厚的頭巾或披肩保暖。
伊斯蘭教侵入印度後,使印度的服飾發生了變化。男性開始效法莫卧兒人穿綴有紐扣的服裝,女性則開始穿裙子、罩衣和戴頭巾。英國等歐洲殖民者在近代侵入印度後帶來了西方的服飾文化,使印度服裝文化呈現絢爛多彩的局面。18世紀時,印度教婦女普遍穿用的現代紗麗發展起來。紗麗的質地為絲綢或棉布,通常長4.5~8米,寬1.1~1.3米。穿時首端纏在腰際,中段繞過胸前,末端搭在肩上。紗麗在印度的地位與和服在日本略同。男性多穿棉布或紗布縫制的服裝。不同教派的服裝有所不同。例如,錫克教徒頭包紅巾,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印度服裝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也開始出現西化現象。
印度古代服裝雖然簡潔,但首飾卻富麗而又繁多。婦女普遍佩戴金銀和寶石飾品。她們使用的首飾包括耳環、耳墜、鼻飾、項鏈、項圈、手鐲、戒指、腳鐲等。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印度婦女舞蹈時腳鐲聲聲,節奏明快,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度古代男子啊也戴耳環。現代男性戴戒指者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