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印度紙」
我猜想,所謂「印度紙」,大概是東印度公司從亞洲囤到歐洲去的紙張。原產地多半是中國。因為紙張的質量好,又是老遠來的泊來品,所以顯得的特珍貴。
② 兩千五百年前印度有紙嗎
1、2500年前印度肯定沒有紙,紙是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發明的,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此點已是國際共識,不容懷疑;
2、佛教的經書是由最早的佛陀入滅之後,由佛弟子結集而成,並不是佛祖親自書寫的,有點象儒家的「論語」。在紙發明之前,佛經是寫在貝葉上面,或者是刻在石頭、木板上面。貝葉是取自一種叫貝葉棕,又名貝多羅樹(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眾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
③ 古代印度,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埃及,古羅馬等地區的人們用什麼做書寫材料
古代印度,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埃及,古羅馬等地區的人們的書寫材料如下:
1、古印度最具特色的是使用乾燥的樹葉做紙,以細木棍做筆占顏料書寫;
2、兩河流域是使用粘土做成泥板,以削尖的細木棍在潮濕的泥板上刻寫,完成後用火燒硬。因為這種文字呈楔形,所以稱為楔形文字
3、埃及最有特色的是用尼羅河沿岸的植物-紙草做成的紙,在上面以細木棍沾顏料書寫.除此之外還用羊皮紙。
4、古羅馬的書寫材料就是羊皮紙。基本上所有的書卷都是羊皮紙材質的
④ 在發明紙之前印度人用什麼寫字
主要用樹葉。
印度古人寫了很多書籍,由於造紙術還沒有傳入印度,因此他們就使用樺樹皮、沉香木、多羅葉、貝葉等進行書寫,其中貝葉寫本留存最多。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印度人所使用書寫材料以貝葉為主。早在公元6世紀,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7世紀末,我國的造紙術傳入印度,公元671-695年僧人義凈僑居印度,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記載了印度當時已經使用紙。奇怪的是,紙的使用在印度似乎推廣不開,直到20世紀,印度還在大量地使用樹葉來書寫,之後才慢慢改用紙。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貝葉製作簡單且容易獲得。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貝葉棕在印度極其容易生長,且隨處可見。由於材料獲取容易,再加上只要通過簡單的蒸煮、晾曬、編織,貝葉就可以做成書寫材料,並且具有纖薄柔韌、經久耐用和書寫空間大等的特點。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造紙術要比貝葉的製作來的更加復雜,所以印度人就長期使用貝葉來作為書寫材料。
可以說,貝葉寫本,就是印度版「造紙術」的真實應用。
⑤ 中國造紙術傳入印度的時間是哪個朝代
造紙術傳入印度最晚的時間是在唐代,唐代義凈在公元671-695年僑居印度,看到了紙。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阿拉伯人學習了造紙術,並將紙張向外傳播,當時歐洲各國所用的紙,都是阿拉伯人製造供應的。接著造紙術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了印度。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⑥ 古代印度,古代兩河流域,古代羅馬等地區的人們用什麼書寫材料
古代印度以乾燥的樹葉或陶土、石頭作為文字的載體,以纖細的木棍蘸取顏料進行書寫。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將黏土製作成泥板,然後以蘆葦或木棍在上面進行書寫。古代羅馬的書寫載體多種多樣,但以羊皮紙為主。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兩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6)印度紙是怎麼生產的擴展閱讀
古印度所使用的文字是十分有特色的的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⑦ 紙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造紙的過程涉及纖維的有序結合。起初,纖維被撕裂並提煉,與熱水混合形成紙漿。隨後,這種稀釋的紙漿被均勻分配到篩網上,通過排水過程去除多餘的水分。在高度機械化和精細操作的幫助下,紙漿中融入了紋理、水印或顏色。經過一系列復雜工序,最終形成由多種纖維交錯構成的薄膜,這便是紙張的基礎。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始於東漢時期。大約1800年前,蔡倫通過實驗改進了造紙方法。他使用樹皮、破布、破漁網等植物纖維作為原料,將其加水蒸煮、搗爛成漿,然後均勻塗抹在細簾子上晾乾,製成了一種質地薄且經濟的紙張,深受人們喜愛。
造紙技術的影響擴散至古代印度,當地的書寫材料主要包括木板、竹片,以及樺樹皮和貝葉。在梵文古典著作中,「白樺樹皮」一詞最初指代書寫材料,隨著中國紙張的傳入,印度人開始用這個詞來稱呼紙張,反映出樺樹皮在書寫材料中的廣泛應用。貝葉則是一種棕櫚樹葉,古代印度人在其上書寫和抄錄經文。
傳統觀點認為,直到12世紀,紙張才由伊斯蘭教徒傳入印度,但實際情況可能更早。考慮到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紙張便大量傳入西域和中亞,並且不僅漢人使用,其他民族也開始採用紙張作為書寫媒介。因此,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期,頻繁活動在印度與中國之間,與印度有關的中亞民族,必定接觸並使用了紙張,因為紙張遠比當地的樹皮和樹葉等書寫工具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