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佛教產生於印度,又在印度消亡了呢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它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在公元8、9世紀後逐漸衰微,13世紀在印度消亡,其在印度共持續了1500餘年。佛教在印度的衰微消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社會原因。公元5世紀後,由於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勢力的興起,統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現了許多小國,各小國間兵戎相見,崇尚武力。這樣,非暴力的理論對他們來說便不再適應了。神權沒有王權的支持,自然得不到發展,從而走向衰落。二、內部原因。佛教僧團在經歷了嚴守戒律、過清貧生活後,到大乘佛教時期,隨著教義上的某些改變,也由於世俗貴族、商人的支持,寺院經濟逐步發展起來,不少僧眾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發展到密教後,更從禁慾走向縱欲,這樣自然不會為一般群眾所擁護。同時,再加上婆羅門教的沖擊,於是佛教逐漸失去了社會影響。三、外部原因。由於中亞伊斯蘭教諸王的入侵,他們對佛教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政策,強迫倖存者改信伊斯蘭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僧眾離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終於消亡了。
②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主要分布於什麼洲的東部和南部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佛教發源於古印度的一個諸侯國,叫迦版毗羅衛權國,其國在今天的尼泊爾,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佛教向斯里蘭卡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
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12世紀以後,由於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後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
③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哪裡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也就是釋迦牟尼的祖國,但他的佛教成就地是在古印度中部的摩羯陀國。
迦毗羅衛城 (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迦毗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為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
位於現今尼泊爾西南境,與印度交界的地方,拉普濟河東岸,羅泊提河的北部。當初的「釋迦部落」,以「迦毗羅」小城為主,再加附近「提婆陀訶」,「車頭」,「舍彌村」,「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等約10個村落組成。面積約320平方里。(相當於我國雲南、西藏邊境山區的一個鄉的面積),王城周圍十公里。[2] 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奉拘薩羅為宗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