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神人面三條蛇是什麼神獸
印度神人面三條蛇的神獸是三相神的一種形象。
三相神,即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是印度教的三位主神。其中,濕婆是最受歡迎的主神之一,他常被描繪為具有三面四臂的形象,每面都有三隻眼睛,四臂分別持有三叉戟、神螺、神盤和神鞭等武器。在濕婆的某些形象中,他會纏繞著三條蛇,這三條蛇分別代表他的三種力量:創造、保護和毀滅。這三條蛇有時被描繪為從他的身體中生長出來,有時則纏繞在他的手臂或脖子上。
這種形象代表了濕婆作為宇宙主宰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他既是創造者,負責宇宙的誕生和生命的繁衍;又是保護者,維護宇宙的秩序和平衡;同時還是毀滅者,在必要的時候摧毀舊的宇宙,為新的宇宙誕生做准備。這種三面四臂、纏繞三條蛇的形象,就是濕婆這種多重角色的象徵。
濕婆的這種形象在印度教藝術中非常常見,不僅出現在雕塑、繪畫等傳統藝術中,也常見於現代的電影、電視劇等媒體作品中。它是印度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代表了印度人民對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想像。
因此,當看到印度神人面三條蛇的形象時,可以判斷這是濕婆神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他在印度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多重角色。
Ⅱ 印度神話人物分那些
印度神話根據時代的不同產生了三個系統,第一個是吠陀神話,第二個是印度教神話,第三個是佛教神話 三神組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吠陀神話時期的三神組合是伐樓那、伐由和因陀羅(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後來隨著吠陀諸神的地位逐漸降低三神組合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在吠陀時代人們崇拜象徵著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風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羅為甚,然而雖然在保存至今的資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歌頌因陀羅的詩歌,因陀羅並沒有獲得眾神之上的地位,而僅僅是因為更受崇拜而被視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話中並沒有出現具有真正統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話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這種具有哲學思維的程度。而創造神梵天(Brahma),維護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神濕婆(Shiva)便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配偶相應地也被稱為三女神組合。梵天的妻子薩拉斯瓦蒂是詩歌和藝術,集美貌和智慧與一身的女神,傳說她是由梵天創造出來的,後來和梵天相愛並且結合,而這就犯下了亂倫之過,為此梵天付出了代價失去了一個頭(梵天為何會失去一個頭成為四首有很多種傳說,不過一般都認為這個頭是濕婆出手毀掉的),看過了《世界。印度篇。往世書》以後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實整個印度篇故事的由來便是如此。不過梵天和薩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並沒有那麼幸福,薩拉斯瓦蒂對梵天總是不夠尊敬以至梵天曾經一氣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不過也恰好因為如此,在印度的另外一個宗教耆那教中,薩拉斯瓦蒂卻很受推崇。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 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
Ⅲ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什麼創造的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諸神創造的,諸神包括:
1、梵天:創造之神。
2、毗濕奴:保護神。
3、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4、阿修羅:惡魔。
5、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在世界規模初具後,神的始祖開始考慮創造一種完美的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饒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祗經常帶著這一個問題在天地間行走,察看他們創造天地的業績。有一天,當奧丁、威利、維在海灘上散步的時候,海浪沖來了兩截木頭,一截是梣樹,一截是榆樹。
諸神把它們揀起來後,覺得恰好可以作為創造人的材料,便開始用刀把它們分別雕刻成兩個人形。由於諸神精心雕刻,梣木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狀,而榆木則是一個女人的樣子。
樹木成形後,三位神祗就為他們注入了生命。奧丁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賜給了他們生命與呼吸;威利接著賜給了他們靈魂與智慧;最後,維賜給了他們體溫與五官的感覺。人類誕生了,根據他們的由來,神的始祖把男人命名為阿斯克(意為梣樹),女人命名為愛波拉(意為榆樹)。
(3)印度的神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春咐嘩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扒行,死後簡沒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Ⅳ 印度人一早起來就是拜佛,那麼多神靈到底哪個是哪個
首先,糾正個錯誤,印度人早起是拜神,不是拜佛,佛教在印度只佔0.8%,是非常小眾的宗教,而印度教則佔82%,印度教雖然號稱有三億神仙,但是整個印度教主要分三個派別,濕婆派,毗濕奴派和性力派,濕婆派主要供奉濕婆大神及濕婆老婆帕爾瓦蒂(雪山神女),神牛南迪,毗濕奴派主要供奉毗濕奴大神和妻子拉克希米(吉祥天女),大鵬哥魯達(迦樓羅),神猴哈奴曼,以及毗濕奴的主要轉世克里希那(奎師那,黑天),性力派則比較神秘,主要供奉各種女神,薩拉斯瓦蒂(辯才天女),拉克希米(吉祥天女),帕爾瓦蒂(雪山神女)以及她的變身杜爾迦女神(難近母),迦梨女神(時母)等;其他神就是各家喜歡祭就供誰了,最多的像財神濕婆的兒子加涅什(象頭神)等;
Ⅳ 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有哪些
阿修羅四王:
婆雅,十分勇健,為前軍統帥;
佉羅賽馱,聲音如雷;
毗摩質多羅,九頭千眼,990隻手,八足,口中吐火。
羅睺羅,能以手遮住日月。
龍王:
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花經》里,龍王有八位。他們是: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宋代畫家張勝溫作《法界源流圖》,畫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龍王和優缽羅龍王)。這六位龍王都是人間王者的形狀,穿袍蹬靴,攜侍帶眷,襯以天雲海水。
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至十位,名稱也不同於上述八位。他們是: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幛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凈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另外,還有五龍王、七龍王、八十一龍王。一百八十五龍王之說。
二十天:
大梵天、帝釋天、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密跡金剛、大自在天、
散脂大將、辯才天、功德天、韋馱天、地天、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天、月天、水天、閻摩羅王
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名毗提河,色白,持琵琶,管轄東勝神州,從者:乾達婆;
南方增長天,名毗琉璃,身青,持寶劍,管轄南瞻部洲,從者:鳩褩荼(褩下面的衣改木);
西方廣目天,名毗琉博叉,身紅色,持纏蛇,管轄西牛貸洲,從者:龍;
北方多聞天,名毗沙門,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執銀鼠,象徵:風調雨順,管北俱蘆洲,從者: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