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心中最有人間煙火氣的街邊小吃是什麼呢
我心中最有人間煙火氣的街邊小吃,就是以下這三種,因為我是女生,所以對吃的東西也不是很有研究,但是感覺真的很好吃的。
1、烤玉米
玉米一般來說不是炒就是燉肉,而在小時候都是吃烤玉米,那可比燉肉香多了,以前是把玉米放在火石上烤,就好比丟進火坑裡,而現在的做法就像燒烤一樣,放在架子上烤,等到它焦黃帶黑的時候就差不多了,這對火候的掌握很重要,糊了就不好了。而且選的玉米一定得是嫩的,玉米有著玉米的清香,還有著煙 火 灰的香氣,入口,又香又燙,一頓吃下來,就成了小黑孩,手是黑黑的,嘴也是黑黑的。
2、麻糖
麻糖,是澱粉糖品,現在都是以酶制劑液化、糖化、精製、濃縮而成的。糖本身比較硬,但是越嚼越香,小小的一塊可以吃上很久,小時候是我最喜歡吃的一種了。我依稀還記得,賣糖人背著一個背簍,裡面裝著麥芽糖和秤,手裡提著秤 砣 用錘子敲打,叮叮叮的聲音。嘴裡還吆喝著賣麻糖,賣麻糖咯,當然了現在這種美食依然還在,銷售的方式一如既往唯一不同的是,像這樣的商販越來越少了,因為不僅成本高,加上治安的管理,他們也就慢慢的淡出了,所以推薦大家要是能遇到一定得嘗嘗。
3、甜玉米桿
就是米棒,很多地方叫的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叫米桿,有的叫米 泡兒但是製作都是一樣的,採用大米用機器打出來的,口感嘎嘣脆還可以用手指穿起來。以前還能目睹它的製作過程,那機器的聲音可謂是「震 天 撼 地」,現在都見不到了,但是有賣的,而且口味還變多了,顏色也是各具特色。我認為這個小吃最食人間 煙 火也最普遍。
2. 印度撞球是什麼規則是怎麼樣的別復制「檯球」 「撞球」 「檯球的起源」之類的東西來。
二十多年前我在印度的時候看到有一種很流行的游戲,簡單地說就是中國的克朗棋(1950-1960很流行),一張小方桌,每個角上有一個洞。不同的是在中國小時候打克朗棋是用棋桿,而印度是用手指,像彈球那樣,記得好像是彈一個白色的球,把其他顏色的球打入洞中就可以得分,但是白色落入洞中就會被罰分。規則和檯球差不多,但是設備簡單便宜,場地要求小。
印度的大學生很喜歡這個,許多人的手指甲都磨禿了。
所謂球是冰球那樣的扁片,不是真的球。
3. 中國有哪些民俗特色
1、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2、春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3、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4、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
5、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6、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形意、少林。
7、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等。
8、宗教哲學
儒、道、釋、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9、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10、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等等。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