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亞為何只用不到3%的土地就能養活全球20%的人口
印度是多平原(印度恆河平原面積比中國長江中下游平原面積翻番)、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季風氣候國家,全國半數以上土地適合農耕。那邊印度人超級好養活,我很多次去印度看到那邊底層的民眾都是天天吃大餅卷咖喱或者手抓咖喱飯,你讓中國人天天吃這個試試。
『貳』 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一半,是靠什麼養活十幾億
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卻高居世界第二,約占總國土面積的51.61%,為153.5萬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中國只有150.4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
但是,在農業水力和農葯化肥等方面,印度都很落後,造成畝產較低,人均糧食產量不到 190 公斤。
稻米和小麥產量分別比中國低27%和26%;小麥、大米、玉米、豆類生產率僅為中國一半(印度大米的單位產量是每公頃2.38噸,而中國是每公頃4.8噸)。
可就是這樣,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造成人均糧食量的減少和嚴重的營養不良。
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布2016全球飢餓指數,在118個統計的國家中,印度排在第97位,緊比朝鮮高一位,分值28.5,屬於「嚴重飢餓」水平。
『叄』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為什麼能養活十多億人
亞洲地域遼闊,為了便於認識,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6個地區。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各具特色。
東亞指亞洲的東部。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國。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7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
西亞指亞洲西部。包括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阿富汗、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寮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汶萊和東帝汶。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哈薩克。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印度、馬爾地夫、不丹、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
印度的國土面積是298萬平方公里,中國國土面積963萬平方公里,2016年印度人口13.24億,2015年中國人口13.75億。從國土面積上來講,印度的確用不到中國1/3的面積養活了差不多和中國一樣的人口。然而,中國和印度在一些影響農業的關鍵因素上存在巨大差異,這決定了印度國土的農業生產能力高於中國。
首先,印度與中國的國情不同。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從事農業,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中國近些年來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迅速,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其他產業在中國經濟總產值中占的比重也持續增大。
其次,印度的土地資源比中國更豐富。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比中國小,但是其擁有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卻居亞洲之首,達1.43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是0.16公頃,是中國的一半多。可利用耕地面積與國土面積是有區別的,中國有些土地是無法進行耕種的,如西北、東北地區的一些高寒、高原、高山地區,根本無法進行農業種植。
第三,印度國土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中國所跨溫度帶比印度更多,地區差異大。熱量決定農作物的熟制,印度的農作物熟制大多是一年兩熟、兩年三熟,而中國農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兩熟、三熟均有,這就決定了土地的年生產效率的不同。
影響印度和中國土地生產能力的因素還有很多,如河流、降水、熱量等,印度的土地生產能力是高於中國一些地方的。但是,要看到的是,印度用多於中國兩倍的人均耕地面積把和中國同樣的人口養得並不怎麼樣,就應該知道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有多高。
『肆』 印度到底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
很多人都好奇,印度只擁有我國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怎麼能夠養活十三億多的人口的?
然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將高科技與農業結合到一起。政府非常重視在農業方面的技術發展,希望通過農業技術來使得印度農業更加高產,並且通過高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農業種植方面的效率和回報率。原本印度在科技方面已經實行大力發展,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可以說現代科技對於印度農業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旅遊業也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