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河的發源地是哪裡
青藏高原。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喀布爾河,左岸匯流旁遮普地方之諸支流,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1947年「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治理和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灌溉。印度河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兩岸狹小的地帶就已發展引洪灌溉。到公元五、六世紀發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印度河流域的灌溉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採用漫灌方式和一般是常年灌溉,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使土地嚴重鹽漬化,影響農業的持續發展。
B. 印度河治理開發
灌溉印度河治理和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灌溉。印度河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發展引洪灌溉。到公元五、六世紀,已有修建引水灌溉渠道。自1605年起,印度河沿岸興建了第一條永久性灌溉渠,將拉維河水送到拉合爾以西的謝胡布爾。1850年,又修建了引拉維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1870年和1887年,印度河流域相繼修建了從薩特萊傑河引水的色爾漢德渠和在拉維河上修建了馬拉拉閘,進入有壩引水階段。到本世紀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規模已經很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攔河閘,每個閘上游有若干條引水渠或相鄰河道之間的聯接渠(運河),在河間地內發展大片的灌溉區。如1932年建成的印度河幹流上的蘇庫爾攔河閘,閘長1440米,過閘流量42450立方米/秒(原設計31130立方米/秒),兩側共引出7條乾渠,最大引水流量186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達300多萬公頃。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獨立分治後,兩國上卜游用水糾紛日益激化。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兩國政府於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水條約》,並同時成立了印度河常設委員會。根據條約,巴基斯坦可從西三河引水,印度可從東三河分水。從此,印度河的治理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在干支流修建包括有高壩、大水庫的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巴基斯坦完成了規模巨大的西水東調工程,使原由東三河供水灌溉的150多萬公頃耕地,改由西二河調水灌溉。該工程包括了印度河幹流上修建的塔貝拉水庫和傑赫勒姆河上修建的曼格拉水庫。西水東調的平均年調水量約為217.7億立方米。印度在東三河上修建了一些高壩大水庫和兩河之間的調水渠道,也是西水東調,引水灌溉印度境內的耕地。
印度河現有大型灌溉工程(灌溉面積15萬公頃以上或灌溉乾渠流量在lOO立方米/秒以上)和印度河十支流上已建、在建大型多目標工程(水庫)見印度河流域人型灌溉工程表和印度河流域大型多目標工程表。印度河流域的灌溉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採用漫灌方式和一般是常年灌溉,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使土地嚴重鹽漬化,影響農業的持續發展。巴基斯坦政府從1959年開始大力實施「斯卡普」(SCARP)計劃,即「防止鹽漬化和土壤改良計劃」,修建以抽水管井為主,結合明溝、暗管的排水系統,已取得顯著成效。同時,印度河干支流的平均含沙量在2.38~3.30kg/立方米,僅喀布爾河為1.03kg/立方米。
防洪方面,印度河流域防洪主要依靠堤防,巴基斯坦境內有各類堤防長約5400公里,其中印度河幹流為3000多公里。主要支流的堤防長度為:傑赫勒姆河95公里,傑納布河1052公里,拉維河398公里,薩特萊傑河356公里。這些堤防經過加固後,一般以防禦歷史最大洪水位為目標,重現期約為50年。此外,巴基斯坦也很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
發電方面,印度河計劃在塔貝拉壩上游的印度河幹流上修建卡拉巴格水電站,以及在傑納布河、拉維河和薩特萊傑河上修建多個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的建成,使印度河流域的發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同時,印度河灌區工程的大規模興建始於20世紀20年代,近20餘年來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灌區已建三大水庫、19座攔河閘、45條引水渠及其配套建築物,年引水能力從60年代的1021億立方米增加到80年代初的1296億立方米。
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之一,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約-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其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顯然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採用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印度河文明發生晚於尼羅河流域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但早於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跡,同時出土大量印章,但至今無人能解讀印章上的文字。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C. 印度河是怎樣的影響古印度文明的發展 它如何影響印度
印度河文明起源發展
印度河文明顯然是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採行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一則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獲作物,再則可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區取得立足點並能應付切身問題,無疑將使人民溫飽,人口數量增加,下一步當然是沿著大河道兩側向前擴展。雖然零星的商業在此出現過,人民仍賴農業為生,除了栽種小麥和六行型大麥外,也找到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些許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跡。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瘤牛、短角牛、家禽等,還可能飼養過豬、駱駝、水牛。象可能也被馴養,象牙的使用頗為普遍。由於沖積平原沒有礦產,礦物有時自外地運來。黃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賈斯坦〔Rajasthan〕)輸入,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綠松石來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雲母來自印度南部。
D. 印度河的流向是自北向南還是自南向北
印度河主流向是由北向南,流入印度洋。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
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4)印度河是怎麼發展的擴展閱讀:
印度河治理和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灌溉。印度河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兩岸狹小的地帶就已發展引洪灌溉。
到公元五、六世紀發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1605年建成了第一條永久性灌溉渠,渠長80公里.將拉維河水送到拉合爾以西約40公里的謝胡布爾(Sheikhupura)。1850年修建了引拉維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
1870年又修建了從薩特萊傑河引水的色爾漢德渠。1887年在拉維河上修建了馬拉拉閘,進入丁有壩引水階段。1905-1915年修建廠第一項跨流域引水工程,開挖了上傑赫勒姆河引水渠(運河)和上傑納布河引水渠(運河),將傑赫勒姆河的水調入傑納布河,又將傑納布河的水調入拉維河。
到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的規模已經很宏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攔河閘,每個閘上游有若干條引水渠或相鄰河道之間的聯接渠(運河),在河間地內發展大片的灌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