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吃的飯有哪些
現在,南印度和東印度普遍以大米為主食,北印度則以麵粉為主食。南北之間的飲食習慣差別很大。根據自己的種姓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差別也很大。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飯和餅,面條、餃子、包子、饅頭、燒麥基本上沒有。他們喜歡吃的並非中國人吃的白米飯,而是把飯煮熟後,放些油和調料,飯的顏色呈黃色,或者同別的什麼菜炒在一塊兒。在中國流行的所謂"印度飛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這種餅其實有兩種:"加巴地"或"若地",前者沒有塗油,後者則有明顯的油香味。還有一種叫"撲里"的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有點像中國北方的油餅,無論是"加巴地"、"若地"還是"撲里",用的麥面都是沒有去掉殼的,而中國的"印度飛餅",用的都是去掉殼的精粉,其口感與印度的餅其實不一樣。印度人吃米飯或吃餅時,喜歡用手把菜卷在餅內,有點像中國人吃北京烤鴨,或用手把菜和飯混在一起,在盤里攪拌幾下,抓起來捏一捏,然後送進口內。這種吃法,如換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在餐廳和酒店也有炒米飯可以點,主要是為了外國人。
❷ 印度飲食
印度人吃飯不用刀或筷子,用右手直接抓取食物進食。食具多用銅制,有一個小銅罐盛水用於洗手指、用膳時飲用,以及飯後洗手指、漱口。在印度人眼中,刀叉、碗筷是「體外之物」,而手是身體的一部分,比「體外之物」更潔凈。取食物一定需用右手,絕不許用左手,因為印度人上洗手間是使用左手進行便後沖洗的,因此左手是不幹凈的。
印度教徒吃飯前要先請神吃,然後人才可以吃,做法是取一點要吃的飯菜往地上扔一點,表示先請神吃,然後才開始吃飯。吃飯過程中,如果給對方加飯加菜,不可用還在吃飯的那隻手直接加飯加菜,這時就需借用筷子之類的用具,否則對方會認為你叫人家吃剩下的東西。
印度各種教派在飲食上有許多不同的禁忌,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許多的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甚至完全素食;正統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飲料,逢齋月,在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禁止一切飲食。因此,如果宴請印度人,一定要弄清楚客人的宗教信仰,以免發生不愉快的事。
印度有好多很好吃的東西,不到印度根本無法吃到。印度人飲食南方以大米為主,北方以麵食為主,餐館有米飯、烙餅和面條供應。就米飯來說,印度人不只是用大米加水煮,而是要放進許多配料,一種名叫「拜思尼」的拌飯,裡面有肉、蔬菜,還有葯草,吃過一次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它的,那個感覺是飄飄然,無比的舒暢,像做了神仙一樣。印度麵食也極有特色,愛吃烤餅的遊客應該品嘗一下「賈巴迪」,這種烤餅松軟而香,北方來的遊客一買就是一大疊,舌頭一打卷,一個餅就不見了。印度的甜食最有名,那才是真正的甜品,夠甜,甜得你回國後吃甘蔗覺得還需再蘸糖才夠味!最值得推薦的是舊德里的「敦都里雞」,它是最有代表性的印度名菜,15世紀時莫卧兒人帶進印度的食品。它挑選肥壯的嫩雞,取下兩條雞腿,塗上特製的佐料,然後放在硬木火上烘烤,香料漸漸滲入肉內,雞肉非常鮮美,這個菜式據說在印度之外的任何印度餐館做的都是走了樣。在舊德里想吃到正宗的「敦都里雞」,建議您多走幾步路,到小巷裡去,別相信大街上那些掛著「敦都里雞」最要緊的是要吃地道的。
但中國遊客還是不大習慣印度的飲食。一是氣候的原因,印度天氣奇熱,為了增強食慾,他們的飯菜的口味都比較重,遊客不太容易接受。二是宗教的原因,印度教徒中,地位越高的吃素者越多。如果你有機會在印度菜市場購買肉類,會感到旁人在用一種鄙視的眼光看你,讓你有一種正在做見不得人勾當的感覺。在許多印度教徒眼中,有地位、有修養的人是不吃肉的,只有低賤者才吃肉。印度人甚至羞於談論食肉,如果你冒昧和一個印度人談起哪種肉食品好吃,對方的臉很可能立即會漲得通紅,就像一個男人向一個未婚女子問起那種事情一樣。所以,印度肉食烹飪技術不發達,肉類食品製作簡單,這恐怕要委屈一下愛吃肉的同胞了,尤其是喜歡大魚大肉的廣東食客,不過,肉還是會有的,羊肉、雞肉多一點,豬肉偶然可以見到。
漫步印度城市街頭,經過食品店,一股濃郁的咖喱味撲面而來,在印度旅行,這種味道幾乎伴隨著你,堪稱是印度的「國味」。印度人做飯菜喜歡加各種調料,如咖喱、大蒜、丁香、辣椒、肉桂、黑胡椒等,特別是咖喱,不僅因為它是印度發明的,而且還由於其味鮮美,刺激食慾。打開餐館的食譜,皆以咖喱掛帥:咖喱雞、咖喱羊、咖喱魚、咖喱土豆,還有咖喱飯……幾乎找不到不用咖喱配製的食品。咖喱食品有一種特別的辣味,對怕辣的人是一個考驗,即使是湖南、四川的旅客,也需要經過一段適應的時間,因為咖喱味畢竟不同於辣椒味。
中國的遊客在印度的飲食要格外小心,這是先行者的忠告。經驗之一是選擇較有規模的餐館就餐,實在不行乾脆就啃速食麵,安全而又省錢;經驗之二是路邊的小食吃不得。如果吃印度抓飯,一定要把手洗干凈,因為印度是霍亂疫區。印度人吃飯,絕對用右手,至於用哪只手,對中國人來說好像不太重要,只要印度人不在場,別讓他們看到就沒多大問題了。
❸ 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
面條的故事要從「面條帝國」——中國說起。中國土地幅員遼闊,千年炊煙孕育了兩千多種面條的做法,影響了整個東亞的面條文化。不過,無論是面條還是製作面條的主要原料小麥,源頭都不在這里。
中國的象形文字「麥」原指「遠道而來的人」,與面條的「面」字結合,就成了「面」(「面」的繁體字),而小麥以及小麥粉製作而成的面條,在數千年前也確實是遠道而來的。
每年有6億噸產出,已經成為地球上60%人口主糧的小麥,最早誕生於9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耕文明。
在它誕生後的6500年,小麥種植技術連同制面技術,開始從中東地區傳到地中海,穿越巴爾干半島和阿爾卑斯山,向東經過中亞來到中國。因此,這條以長安為起點,途經甘肅、新疆、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又被叫做「面條之路」。
(3)印度面條和中國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面條的價值
1、面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朋友們的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朋友們的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朋友們頭發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們適量的吃一些面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2、面條對於幫助朋友們養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面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面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面還能幫助朋友們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們可以多食用面條來養胃。
3、面條含熱量低,面條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條煮熟後變成400克。
4,、面條有抑制食慾的特點,因為面條在胃中的消化比較慢,使人長時間有飽脹感,不易飢餓。
❹ 各國的主食分別是什麼
1、中國
中國的主食分為米飯和麵食為主,中國幾千年的美食文化形成形形色色的主食,例如煎餅,饅頭,大餅各種美味的主食。
2、日本
日本美食從中國發展而來,所以主食也是米飯,日本對於米飯的追求到狂熱的程度,早飯也是米飯,中午的話可以用米飯加上鹽等調味攢成飯團在貼上一個海苔片。
3、俄羅斯
俄羅斯主要的食物還是麵食,他們喜歡吃各式各樣的糕點,午飯主食就是俄羅斯麵包。主要是麵包、黑麵包、黑麥精粉麵包和玉米粉麵包。土豆是他們的第二主食,他們十分喜愛吃土豆,都要用土豆去做點美食。
4、印度
印度主要是麵食和米飯為主的。印度人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用手拿著餅,或者將米飯抓成團沾著咖喱吃。
5、非洲國家
非洲人最主要的是西瑪,這種做法有點像中國的糯米糍,都是將糯米煮熟,然後打成泥狀,捏在一起。非洲還喜歡吃玉米,但是與不同的是他們的是白色玉米。
❺ 普通印度人眼裡的中國什麼樣
雖然印度與中國是鄰國,但兩國人民對彼此的了解並不充分。那麼,普通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國呢?為此,我采訪了一些在高校學習的印度留學生。他們的回答讓我感到驚訝,因為印度人對中國兄基的誤解似乎很深。
首先,行塵瞎大多數普通印度人生活在自己的社會環境中,很少有機會出國,因此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在談到中國的食物時,很多印度人只會想到面條。然而,實際上,中國人的飲食非常多樣化,包括米飯、蔬菜、大豆、玉米等多種農作物。
其次,許多印度人錯誤地認為中國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實際上,漢語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但中國還有壯語等其他多種民族語言。
第三,一些印度人錯誤地認為所有中國人信仰佛教。實際上,中國信仰佛教的人只佔少數,中國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大多數人是不信教的。
第四,有印度人錯誤地認為中國的經濟依賴於印度,中國出口的所有產品都銷往印度。實際上,中國對印度的出口每年只佔貿易總額的3%,印度並非中國的主要業務合作夥伴。
第五,一些印度人認為中國製造的產品價格低廉但質量不佳。實際上,中國製造的產品中高端產品佔比較大,價格低廉的產品往往質量較差。
最後,有些印度人錯誤地認為中國像印度一樣貧窮。實際上,中國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近五倍,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遠高於印度。
通過與印度留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印度人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了解甚少,誤解很深。檔空中國和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在許多領域應該互相了解,增強兩國人民對彼此的認識。
❻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都是糊糊
我們經常在視頻中看到印度人的食物,不管什麼食材,最後都會搞成糊糊狀,游宴而且大都會是黃色的糊糊。做出來的食物看起來都是黏黏糊糊的一團,很難看出是什麼食材。
我們對此就十分不理解了,我們中國人對食物的製作十分講究,色香味俱全,這樣看起來才有食慾。而印度人的食物都是糊糊狀,我們看起來沒有什麼食慾。印度人為什麼要把食物做成糊糊呢?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印度人的飲食是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氣候、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有很密切的關系。
一、地域、氣候的因素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而且位於南亞季風區,屬於是熱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明顯分旱、雨兩季。
由於印度處於熱帶氣候,特別是夏季,炎熱高溫,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再好的食物,也不利於能存放,時間長了就非常容易腐爛和變質。如果把這些食物做成糊糊狀,裡面多放些各種香料,對食物的保存就相對容易一些。
二、嫌檔各種調料可以殺菌
印度的食物里總是放很多種調料。特別是咖喱,每餐必備。印度人對咖喱的熱愛讓人看不懂,他們放咖喱,就像是我們炒菜放鹽一樣,島餐必放。他們每天面對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咖喱,如果沒有了咖喱,印度人覺得自己的飯菜就失去了靈魂。
印度人對各種香料的痴迷主要是由印度所處的氣候,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印度大部分國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潮濕高溫的氣候也是各種香料的生長必備條件。
印度人為了適應這種高溫潮濕的環境,就喜歡食用各種香料。這些香料的刺激性辛辣氣味可以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可以去除人體內的濕氣,也有利於食物的保存。所以,印度人在製作食物的時候,總是會放入咖喱等大量的辛辣調料,再把食物熬成「糊糊」狀,才會開始食用。
除了調料,印度人也特別喜歡洋蔥西紅柿,也基本上頓頓離不了。洋蔥更是受到了印度人的喜愛。洋蔥的作用也是用來殺死細菌的。
三、和印度的飲食習慣有關
印度人喜歡吃糊糊的食物,是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知道印神者銀度人吃飯不用任何餐具,喜歡用手抓著飯送到嘴裡。特別是印度人日常主食為大米,食材做成糊糊後,可以很好和大米摻和在一起,用手抓著也很容易和方便。
而且由於印度盛產各種調味料,是一個香料大國,各種香料那是應有盡有。他們在食物中加入各樣的香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加入各種香料,並經過長時間的熬煮,才能使食物出香味,才能引起人們的食慾,這樣吃起來才更有味道。
另外,據說印度人喜歡用手抓飯,把飯做成糊糊狀和加各種調料的習慣,那也是外來的。當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就把這種中東人的飲食習慣傳入了印度。
中東人就十分喜歡在食物中放大量的香料,當時可能也是為了更好地存放食物,防止細菌和食物變質。而且中東的穆斯林吃飯也喜歡用手抓飯,這些習慣到了印度,結合當地習慣,很快就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