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名字是姓在前邊還是名在前邊
印度人的名在前姓在後,而對於不熟的人或是客戶,前面要加Mr.或Ms.以示尊重。
印度早期並沒有姓,或者不習慣使用姓氏。後來盡管種姓制度流行,印度人所使用的姓氏也極有限,可考的僅有婆羅門階層所用的夏爾馬、剎帝利所用的沃爾馬、吠舍所用的古布塔等。
直到18世紀末,印度才在阿拉伯人和歐洲人的影響下普遍使用姓氏。當地常見的姓氏主要有喬漢、尼赫魯、馬突爾、羅義、阿賈爾耶、辛格爾等。
印度人的姓名比較復雜,常因民族、地區、種姓、宗教而不同。如西印度人,一般先說本人名,再說父親名,最後才是姓;南印度人則往往還把村名和姓名連在一起,冠在姓名之前,使人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直接知道他是什麼地方人。一般,印度人的名在前,姓在後,如弗羅茲•甘地,「弗羅茲」是名,「甘地」是姓。
夫妻之間不直呼姓名在中國也很常見,如有「孩了他爹」、「老公」、「老婆」來氏替,直接叫名字也可以。但是,在印度是完全不可以的,其嚴重程度有比法律規定還歷害,因為這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女子婚後隨夫姓,如已故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尼赫魯與費羅茲·甘地結婚後,隨姓甘地,即英迪拉·甘地。再如,家喻戶曉的印度世界小姐艾西瓦婭·雷(Ashwarya Rai)在嫁給阿布舍克•巴強(Abhishek Bachchan
❷ 如何初步判斷印度人的種姓
1. 想要通過名字判斷一個印度人的種姓是困難的。通常,膚色較淺的人屬於高種姓,而膚色較深的人屬於低種姓。
2. 種姓的判斷還可以根據名字的含義、出生地、文化程度以及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識來進行。許多種姓源自職業,因此有些名字可以提供關於種姓的線索。例如,「Shukla」意為純潔的白色,通常與婆羅門種姓相關聯。
3. 以「Trivedi」為例,這個名字的含義是「精通三部吠陀的人」,因此很可能是婆羅門種姓。
4. 那些名字中包含「清潔工」、「搬運工」、「洗衣工」等職業的,通常屬於首陀羅種姓。
5.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有數千種種姓,高種姓中還有許多副種姓。不同民族的種姓也有所不同。
6. 除了印度教徒外,印度的穆斯林也受到種姓制度的影響,他們有自己的種姓分類,如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
7. 印度的其他民族,如比哈爾人、奧里亞人、古吉拉特人、坎納拉人、拉賈斯坦人、桑塔爾人等,也都實行種姓制度,但種姓名稱和具體情況各異。
8. 例如,比哈爾人分為六個種姓,界限分明,而奧里亞人分為五個種姓,制度相對寬松,種姓地位可以升降。
9. 在拉賈斯坦人中間,盡管馬哈金地位不高,但他們主要從事工商業,相當富有,尤其是在加爾各答地區,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10. 佛教徒也實行種姓區分,古巴久種姓最高,賈普種姓最低。
11. 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具有世俗性質,瞿維種姓(耕種者)地位最高,羅陀種姓(洗衣人)地位最低。
12. 孟加拉國的印度教徒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維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羅,其中迦印斯特種姓文化水平較高,出現了許多社會活動家和宗教領袖。
13. 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系統之外的印度人——「賤民」。他們在古代受到歧視,從事被認為最低賤的工作,被稱為「不可觸摸者」。
14. 賤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允許學習宗教經文,不得進入寺廟,不得在商店等公共場合停留,不能在公共飲水處飲水,不能與其他人並肩行走等。
15. 賤民在生活習慣上也有許多禁忌,例如,盡管印度人喜愛佩戴首飾,但賤民婦女不允許佩戴首飾。
16. 近年來,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改姓或姓氏與種姓不一致的情況並不罕見。沒有當事人提供的信息,僅憑姓名判斷種姓可能會導致錯誤,能夠准確判斷的一般只有印度本地人或長期在印度生活的人。
❸ 在印度,如何辯別一個人的種性
有關於印度的問題歡迎來網路印度吧:)
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是自千年前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為了顯示自己尊貴種族而逐漸建立起來的,雖然已從憲法中廢除,但種姓制度在印度仍然盛行,,,基本上和不熟悉的印度人談種姓是不禮貌的,對方會很敏感,但也有一些高種姓即使你沒提到這個話題,他也會驕傲的主動告訴你「我的家族屬於婆羅門」,或者「我的姓氏屬於剎帝利」,,,,發展到現在印度的每個種姓又劃分為N多個亞種姓,目前印度共有4000多亞種姓。
印度的種姓不僅是等級的標志,它影響到印度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種姓內部婚配,一般人們只會在同種姓中尋找配偶,一些嚴格的教徒甚至在必須要求對方是相同亞種姓,印度男人可以娶比自己低一個種姓的女人為妻(稱為順婚,是男性特權),而女人卻不能嫁給比自己低種姓的男人(這是逆婚),這種情況將有有辱家族門風的大事,此女將被開除出自己的種姓,她的孩子也將會淪為賤民,為人欺辱。
除了內部婚配,印度教徒還必須從事自己種姓所規定的職業,而不能自由求職,不能從事比自己種姓低,或者高的職業,也許你會說這職業和種姓有什麼關系,誰能看出來呢?其實不然,在印度教內部有些嚴格的規定,比如一個人經營一個小工藝品店鋪,那他十有8,9是吠舍種姓,種姓和姓名也有直接關系,如果這個人的姓氏是「古普塔」那他200%是吠舍,如果一個人是寺廟的祭祀,那絕對是婆羅門跑不了!當然也有家庭破敗的婆羅門從事低等的工作比如廚師,因為婆羅門做的飯菜所有種姓都可以吃,而低種姓做的飯,高種姓是絕對不能吃的,也有發跡的低種姓受了教育踏上仕途的,但畢竟是極少數。。。。
下面講,我們作為外國人如何簡單的識別印度教徒的種姓:)
雖然現在印度的種姓繁多,但終歸有幾個大的等級:
第一等級:最高貴的婆羅門:掌管精神世界的神職人員。
第二等級:剎帝利: 掌管世俗權利的國王和武士
第三等級:吠舍: 從事農業,牧業,手工藝,商業的公民。
以上三大種姓是印度教的高種姓,可以學習經書,獲得精神上的重生,所以也叫「重生種姓」。
!識別方法:這三大印度教高種姓的男性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佩帶「聖線」,在高種姓男孩出生後要進行佩帶「聖線」的儀式,「聖線」由3股擰成,婆羅門男孩佩帶棉線,剎帝利男孩佩帶亞麻線,而吠舍男孩佩帶毛線,作為高種姓的標志,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印度男人,只要看看他的手腕就知道他的種姓位置了,如果有線圈說明他出身高種姓,然後只要辨別一下線圈的質地,他所屬的種姓大的等級就明了了。。。。如果沒有聖線,說明他可能來自低種姓或賤民,或者是非印度教徒的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西西,是不是很簡單呢。。。。。。。。。印度人服裝多是短袖或把袖子挽起來,所以很一目瞭然的哦 :)~~~~~~~~~~~
接著說,在這3大高種姓之下,就是印度教低種姓,其實種姓制度並不復雜,只有一個低種姓大類,那就是奴隸種姓「首陀羅」在現在的印度他們大都從事苦力等體力勞動,比如打掃衛生,車夫,工地工人,搬重東西的腳夫,,,,,,,,雖然都是從事體力勞動也有區分,比如有掃低的種姓,洗衣服的種姓等,這從他們的姓名上已經標注的很清楚,而且掃地的種姓不能洗衣服,洗衣服的種姓不能打掃廁所,打掃廁所的種姓是最低賤的,所以從事最低賤的勞動,,,,,,,,他們是沒有資格佩帶聖線的,也沒有資格學習經書,如果他們敢朗誦經文要被割掉舌頭的,但是他們還不是印度社會中最生活最痛苦的人,,,,,,,,,,,,,,,
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印度人---「賤民」!
他們是最痛苦的人,從事著最骯臟低賤的工作,他們也被稱為「不可觸摸者」,如果哪個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賤民會被認為受了「污染」,要請祭祀做法式來消除,賤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被允許學習宗教經文,不允許進入寺廟,不許進入商店等公共場合,不能在公用的飲水處喝水,不能和其他人並肩行走,甚至如果他們的影子碰到別人都是不允許的,自古賤民經常因為無意中冒犯其他人而被活活打死,燒死,無人來管,他們不被允許融入印度社會,一般都是居住在單獨的偏僻村落。。。。。。。。。。。。。。。。。。。。。是生活習慣上,賤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個喜愛佩帶首飾的民族,但賤民婦女不允許佩帶首飾,,,賤民男人下雨天不許打傘,不能穿鞋。。。。。當然印度幾千萬賤民也在進行抗爭,歷史上曾有一位賤民出身的總統,但畢竟是特例。。。。。。。
HOHO,再說說別的宗教,比如印度的穆斯林,,,另人心馳神往的最著名建築泰姬陵就是個伊斯蘭建築,在印度穆斯林聚居的城市,男人戴著白色的小帽,女人黑紗裹身遮面,綠色和新月形是伊斯蘭的標志,不過印度的伊斯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點,目前印度1億穆斯林中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上因為不堪忍受高種姓欺壓的低種姓和賤民改宗的,,(印度歷史上有多次類似的低種姓不堪忍受壓迫轉而改信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事情),,,,,,所以印度的穆斯林中有相當一部分還保留著印度教的種姓,,,,也算是個特色吧。。。呵呵
最後說兩句錫克族,錫克人應該算是印度人中特點最明顯,最好辨認的民族了,他們的聚居地旁遮普是印度最富庶的邦之一,但凡此地出身的人,無論什麼民族,無比自豪滿滿,走到哪裡都要告訴別人他是旁遮普人,一句「我來自旁遮普」比「我來自新德里或孟買,還要拽~~~~~~~~~這還是因為錫克人的勤勞,旁遮普是當年印度政府「綠色農業」政策推行的最好的邦,曾經創造以不到2%的人口,提供印度50%口糧的奇跡,因為錫克人鄙視乞丐,認為不勞而獲是社會毒瘤,所以印度龐大的乞丐大軍中絕對不會有錫克人,,,,
錫克人是最驍勇善戰的民族,歷史上在旁遮普地區創建了強大的帝國,如果不是印度軍隊里對錫克人當兵有名額限制的話,恐怕印度部隊都要是錫克人的天下了,,,
識別方法:傳統錫克人的「5K」大家都知道吧,,,,所以傳統的錫克人一望便知,不過現在有很多錫克年輕人已經不再做傳統裝扮,已經剪了短發,剔掉胡須,不包頭布了,,,我看過一個錫克男人傳統裝扮和剪發以後穿現代裝的扮相,哈哈 簡直是2重天,根本看不出是同一個人,,,,對於現代裝的錫克男人也有一個辦法識別,,,,雖然他們不再蓄發,蓄須,包頭布,但現代裝的錫克男人仍然保留著其中一個「K」,那就是佩帶鐵手鐲,,,,,所以,,,還是看手腕,,,,以不變應萬變,,,,,,即使一個印度人穿著再時髦,如果他手腕上佩帶著鐵質地的手鐲,那麼他必定是個錫克族男孩 !~~~~~~~~~呵呵
❹ 在印度街上,如何快速分辨一個印度人是低種姓還是高種姓
在印度,種姓制度是社會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徵。以下是區分印度種姓的一些方法:
1. 姓氏:姓氏在印度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種姓的姓氏通常與婆羅門、剎帝利等較高種姓相關聯,而低種姓的姓氏則可能與吠舍、首陀羅甚至達利特(賤民)有關。然而,姓氏並不總是直接揭示一個人的種姓,因為許多家庭可能會隱藏他們的真實種姓或改變姓氏以避免歧視。
2. 膚色:在印度,傳統上認為高種姓的人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而低種姓的人膚色較深,這通常與原住民達羅彼荼、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相關。然而,這種劃分基於刻板印象,並不總是准確。
3. 職業:在印度,某些職業被認為更適合特定種姓。例如,高級官員、學者和商業領袖往往來自高種姓,而街頭小販、清潔工等低收入職業則可能由低種姓的人從事。
4. 籍貫:印度的種姓制度也與地域有關。不同種姓的人們在歷史上往往有特定的居住地,這種傳統在現代印度仍然存在,盡管現代社會的流動性有所增加。
除了這些顯性指標,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來嘗試區分種姓:
- 衣著:高種姓的人可能穿著更為考究,而低種姓的人可能穿著更為簡單。
- 手繩:不同種姓的人佩戴手繩的方式和材質可能有所不同。
- 飲食:高種姓的人可能更傾向於素食,而低種姓的人可能更喜歡肉食。
- 口音:不同種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這與其居住地有關。
- 談吐: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種姓人可能表現得更加自信和開放,而低種姓人可能表現得更加謙遜和缺乏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印度社會中,種姓制度已經不再是官方認可的制度,並且在法律上禁止種姓歧視。因此,人們可能不會公開討論種姓,而且在社交場合詢問某人的種姓可能被視為不禮貌。
❺ 印度的姓氏稱呼是由何特點導致的呢
印度人的姓名比較復雜,常因民族、地區、種姓、宗教而不同。如西印度人,一般先說本人名,再說父親名,最後才是姓;南印度人則往往還把村名和姓名連在一起,冠在姓名之前,使人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直接知道他是什麼地方人。一般,印度人的名在前,姓在後,如弗羅茲·甘地,「弗羅茲」是名,「甘地」是姓。錫克教男子多在名字上加「辛格」(獅子),女子多在名後加「考爾」(美女)
稱呼印度男人,只稱呼姓,不稱呼名,而對婦女則只稱呼名,而不稱呼姓,因為女子結婚後隨丈夫姓,女子的名字多以柔和清晰的長母音結尾。
對尊長,人們用「古魯」稱呼,意是「老師」、「長者」,對大人物用「聖雄」尊稱,如聖雄泰戈爾、聖雄甘地等。「巴爾」意為「先生」、「老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在姓名之後加一個「吉」,以加重語氣,表示尊敬和親熱,如媽吉達(媽媽)、古魯吉(老師)等,這種稱呼在對面交談及演說時常用。
由於宗教、種姓、職位的不同,稱呼習慣也很不相同。對於穆斯林和基督教徒,應稱其為「薩赫伯(先生)」,如果稱一位穆斯林老人為「哈吉」,這個叫法意為「去過麥加的朝聖者」,無論他是否去過,他都會非常高興,而對錫克教徒,只有稱呼他為「賽爾達熱」,才是表示尊重。
❻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1. 在印度,相互交往時十分注重禮節。印度人與友人見面時,通常會雙手合掌或舉手,並口念「納馬斯卡拉」(Namaskara),意為「向你致意」。合掌或舉手的姿勢、高低都有講究,對長輩宜高,以示尊敬;對平輩宜平,以示對等;對幼輩則低,以示關懷。有時也相互擁抱,兩手互搭對方肩膀,以示親熱。
2. 與印度人交往時,除非關系極好,否則不要以名字相稱,而應該稱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印度男子一般稱呼姓氏,女士一般稱呼名字。
3. 印度人特別是上年紀的老人和錫克教的人,討厭吸煙,不要在他們周圍或家裡吸煙或敬煙,更不要向婦女敬煙。
4. 與印度人談話,話題應以家庭、教育、電影、美術、美食和文化為好,應迴避宗教斗爭、鄰國關系、工資、兩性等話題。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動作是搖頭,表示否定不同意則是點頭。
5. 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們對於應邀的或突然來的客人都很熱情。飯前飯後要洗手,在傳統的家庭或農村,客人一般與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婦女則在客人用過之後再吃。不同相別的人同時進餐,不能同異性談話。
6. 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悉皮陵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7. 印度人喜愛紅色(象徵活力、蓬勃向上)、藍色(象徵真誠)、紫色(象徵寧靜)、金黃色(象徵光輝燦爛)、綠色(象徵和平),不喜歡黑色、灰色和白色。
8. 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
9.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10. 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禮儀包括: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