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印度是不是只有高種姓貴族才能當演員
在印度的電影行業還是比較發達的,像之前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印度電影,而且印度電影更加真實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當然電影裡面會穿插著許多伴舞的鏡頭,這也是他們的一個傳統。但是對於印度的演員並不是只有高種姓貴族才能夠當的。
近些年印度政府為了緩和種姓矛盾,適度培養了低種姓的人進入政府。現在也有沒落的婆羅門從事「賤民」的工作。印度一些資本家也有不是婆羅門的。賤民精英自然也多了。總體看,民主和人權在日益加強。所以演員並不都是高種姓貴族,這種差異化在慢慢的表小。
⑵ 印度人為何要分三六九等得從那場戰爭說起
印度的等級制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在印度,人分三六九等,等級森嚴,不同階層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高階層的女人不會嫁給低階層的男人,即使他們結婚了,生下的孩子,也被叫著雜種姓。
因為,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兩個階層,也就是兩個不同的種姓,兩個不同的種姓結婚生子,當然就是雜種姓了。
當然了,低階層的女人要想嫁給高階層的男人,得付出高昂的嫁妝,這也導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現為了嫁妝謀殺妻子的現象。
印度民眾
都說投胎是門技術活兒,在中國,你可能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可能偶爾會抱怨為什麼沒投胎在有錢人家。
但生在中國已經很幸福了,雖然出生在窮苦人家,但只要肯努力,也能夠走上人生巔峰,引娶白富美。
在印度,投胎那才真的需要技術,一旦出生在下流階層,一輩子都難以改變這種身份,一錘定音,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印度電影《起跑線》剛開始的時候,在服裝店內,老闆拉吉對店員說:「我說過很多次了,喬圖,你要了解顧客,在介紹前要先了解她們的階層,她們老家是什麼地方,她們喜歡什麼款式,哪裡顏色適合他們,這個時候再拿出商品,她們的防範之心就融化了。」
電影《起跑線》劇照
這部電影看似在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實質上是在探討印度森嚴的等級觀念,且不說影片中拉吉與太太米塔的女兒面臨的上學問題,就連買個衣服也要分等級。
在中國,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如果考上了名校,那麼他將很快融入那個圈子,成為天之驕子。
而在印度,就像電影《起跑線》講述的那樣,低層階級孩子,別說很難進入名校,就是進去了,也基本不可能融入進去。
電影《起跑線》劇照
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
此舉竟然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
相比起來,中國的高考,那真是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了。
那麼為什麼印度會有這么森嚴的種姓劃分呢?
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第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
雅利安人原來是活躍在東歐中亞一帶的草原游牧民族,他們主要以馴牛為生,並隨著牛車慢慢游移,這也是後來牛在印度地位崇高的起因。
後來他們遇到了蒙古人,學會了馴馬,開始成為了馬背上的戰斗民族。
「雅利安人」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印度的祭神聖典《梨俱吠陀》之中,原意為「高貴的人」。
從這個自大又自戀的稱謂上,就能看出人們的等極觀念是與生俱來的。
《印度歷史》: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四處尋找牧場,有的到了希臘,有的去了小亞細亞,其中一支到到了伊朗。
他們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經阿富汗,越過阿姆河、興都庫什山脈及帕米爾高原山口,進入了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他們在這里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吠陀語,後來的印度吠陀文化也就以此命名的。
進入印度五河地區以後,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進行長常的征戰,最後雅利安人勝出。
他們俘虜了大量的土著,並將其稱為「達薩」,也就是後來種姓中的一種。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印度進入了吠陀文化時代。
《印度歷史》一書中說:「在吠陀文化時代早期,印度基本也就兩個社會階層,一個是雅利安人,另一個就是奴隸達薩。」
那個時候,雖然是父系社會,但女性的地位很高,有著和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有權利參與家庭管理、宗教祭祀和社會活動。
《梨俱吠陀》記載,雅利安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進行部落居住,氏族內部平等,但氏族之間已經有等極劃分了,弱小的氏族的愛強大氏族統治。
隨著部落長久定居,政治組織開始慢慢形成,在部落之上有了大王,一個大王管理一個地區的幾個部落。
但王不是世襲的,也不是終身的,屬於選舉制,其下還有部落民眾大會和部落長老議事會,大王必須在聯合會中宣誓後方可被承認。
直到到「十王之戰」,也就是由十個弱小的部落部落組成的聯盟,共同討伐強大的婆羅多部落。
「十王之戰」以強大的婆羅多部落取勝告終,從此之後,國家這一機構開始慢慢形成,階級社會正式開始出現,君權神授思想開始出現,世襲制出開始了。
《阿闥婆吠陀》中說:「領土由王據有。」
這個時候,婦女的地位由原來的男女平等,變成了家庭的包袱和不幸的根源。
女子無財產繼承權,不得參加祭祀典禮或政治事務,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童婚和殉葬習俗也開始了。
他們甚至將婦女和酒、投骰子共同列為罪惡。
第二、種姓制度的正式確立
其實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時,已經有了三個階層,分別是武士、祭司和部落民。
但這算不上是種姓制度,確實的說,只是一種職業劃分,武士和祭司都不是世襲的,有能者居之,而且相互之間還可以通婚。
應該說,印度種姓制度出現的源頭,是「達薩人」的出現,也就是被雅利安人俘虜的土著。
雅利安人身形高大,白皮膚,高鼻樑,很帥氣。
而當地的土著幾乎個個都是扁鼻子,黑皮膚,和雅利安人比起來,可以說是醜陋。
《印度歷史》中說:當時雅利安人的氏族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解體,為了保持自己純正的血統,又要將這些俘虜來的達薩人納入他們的社會中,於是出台了一項「瓦爾那」制度,也就是根本「色」和「質」將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區分開來。
《梨俱吠陀》中將雅利安人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將非雅利安人稱為「達薩瓦爾那」。
隨著社會的演變,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階級分化,相應的社會勞動分工也已形成,於是瓦爾那制度有了新的劃分,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的發現》中也說:「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從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嚴格界限中開始的。」
為什麼要這么分呢?
當然是有依然的,而且還是神的旨意。
祭祀神典《普魯沙贊歌》是這么說的:「梵天大神從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羅門,從雙臂生出了剎帝利,從腿生出一吠舍,從腳生出了首陀羅。」
梵天大帝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婆羅門的僧侶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後來加入這本書中的。
當然,除了梵天大神生出的四種等級之後,還有一種人,那就是野生的,也可以說是後娘生的,不是夢天大神的親兒子,屬於濺民。
第三、種姓階層的劃分
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這話一點都不假。
夢天大神生出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同樣是他的兒子,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1、大兒子婆羅門:
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是神權掌握者,思想高超,地位超然,主持宗教祭祀活動,同時又壟斷文化化和教育,不用納稅,不可殺。
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
他們不負責具體的國事,但卻是一主九鼎,有著最高的話語權,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絕對領袖,就連國王也要聽命於他們。
2、二兒子剎帝利
剎帝利說白了就是皇族及掌權者,相傳是由早期吠陀時代的王族演變而來的,他們是國家的軍政領導,握有實權,負責片戰和國家管理,不用納稅,但依舊得聽命於婆羅門的決策。
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三兒子吠舍
《印度歷史》中說:吠舍當然於當今社會的普通民眾,是總人口中數量最多的,原指氏族部落成員,大多數人是村社的農民和小生產者,從事農牧商和手工等職業,少數人是富裕的城市工商業奴隸主。
他們擁有財富,地位僅次於剎帝利。
他們在政治上無權,必須納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貢獻者,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供養者。
4、四兒子首陀羅
這個最慘,都是一個媽生的,何必呢?
首陀羅是種姓制度中最後一個階層,他們屬於受奴役、壓迫和歧視的無權等級,大部分是由被俘虜過來的土著「達薩」組成,後來也加入了一部分雅利安人。
他們是社會中的主要勞動者,除了奴隸和僱工以外,也有獨立的小生產者,從事農業、牧業和手工業。
事實上,他們才是真正供養婆羅門人和剎帝利的人,是他們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GDP。
但他們卻是最窮最苦最被人看不起的人。
梅堯臣>說得好: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更有趣的是,這些從梵天大神腳上出生的人,在宗教儀式上,只能為高級種姓的人洗腳,因為他們是由生主神的腳創造出來的。
但是有一點,首陀羅雖然地位低下,但他們也是由夢天大神生出來,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親兄弟,所以除了一部分奴隸以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活動。
但是有點是最悲催的,大哥二哥三哥這種享受完了,下輩子還能托生為人,被稱為「再生族」,而老四首陀羅就不一定了,他們被稱為「一生族」,意思是下輩子不一定能托生為人。
5、濺民(不可接觸者)
這類人比首陀羅還不如,因為他都不是夢天大神生的,是後娘生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即達利特,意思是接觸了就會倒霉。
據說,到了現在,某些依舊保守的印度農村,你會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著人,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
他們為這個村子的人工作,卻不允許住在村子裡;他們不能到村子的井裡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學也必須上專門的學校。
所以,電影《起跑線》中的男女主角才會想方設法的要把女兒送進高級學校,因為一旦擺脫了現有的階層,她將過上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後記:
有人說,印度的這種種姓劃分最開始是由分工來界定的。
這話也說得也一些道理,除了被俘虜的「達薩」,其它人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為何別人能成為首領而自己不行,還不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都一窮二白,大家都不富裕,貧富差距不大,為何到現在會出現這么大的貧富差距,還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大家都是人是吧?
當然了,這只是說的初期,在等級觀念還沒成形的時候,大家同處一條起跑線,每個人都有機會。
但一定這種等級成形了,或者說貧富差距已經形成了,再想改變,還是很難。
特別的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發展到後面,也只能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了。
要想改變身份,只能下輩子,而悲催的是,首陀羅下輩子還不一定能變成人。
對於印度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你是怎麼看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
⑶ 印度的最高種姓,天生貴族「婆羅門」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印度,天生貴族婆羅門的生活水平是龐大印度人群當中的頂端。
並且婆羅門為了維護自己的高貴血統,嚴禁與其他種姓的人通婚。在印度,種姓制度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哪怕是身處頂端的婆羅門沒有多少錢,也不是那些有錢的其餘種姓制度的人可以怠慢的存在。並且婆羅門的人有自己專屬的姓氏,讓旁外人一聽就知道這個姓氏必定是印度的高種姓,可以享受在社會上的優質資源,其餘種姓的人只能等婆羅門分完這些資源之後,再去按等級劃分挑選。
⑷ 印度在英國統治下是什麼樣子以至於對英國感情那麼深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主要是通過東印度公司來完成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商人組織轉化為殖民政權。由於剛開始沒有預料到統治這么一大片殖民地的復雜性,所以殖民前期與殖民後期英國的政策是不一樣的。
在19世紀中期,印度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血跡斑斑的圖畫。飢荒、瘟疫、死亡,成了人民經常的伴侶。印度人的民謠已經唱到,「別看他們(殖民者)的臉白,可是他們的心黑!」 甚至西方教育的推廣,寡婦殉葬和殺嬰等中世紀習俗的廢除這樣毋庸置疑的善政也被印度人理解成摧毀他們的社會制度,犧牲他們向來尊重的風俗習慣,使他們的國家西洋化,最後使印度改信基督教。
至於與英國的深厚感情,其實更多的是基於殖民歷史在文化上的認同,並不代表認可這段被殖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