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人的平均年齡是多少啊
1. 印度的常住人口已達到12億,這一數字使該國成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
2. 印度的全國平均年齡約為26歲,這表明該國擁有一個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這種年輕化的人口構成被視為印度潛在的經濟增長動力,因為它意味著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可用。
3. 盡管印度存在分離主義傾向、宗教和種族沖突、腐敗問題以及社會不平等,但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使得印度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並吸引外國投資。
4. 經濟學家普拉薩德指出,與我國相比,印度擁有成本更低且更年輕的勞動力資源,這可能使其對外國投資者更具吸引力。到2021年,印度將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達到勞動年齡。
5.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到2020年,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將降至29歲,比中國年輕8歲。在未來30年內,印度勞動力市場將因人口結構的優勢而受益。
6. 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來看,印度的勞動力數量佔比將從2015年的17.8%上升至2045年的18.8%,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市場。
7. 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目前印度的普通工人工資大約是我國同行的1/4到1/5,顯示出其顯著的人力成本優勢。
8. 盡管非洲國家如奈及利亞和衣索比亞的年輕人口比例也將迅速增長,但印度在教育水平和就業環境方面相對於這些國家仍具有一定的優勢。
9. 總體而言,印度龐大的人口數量中,年輕人佔比較高。在未來30年間,印度的「人口紅利」將逐漸顯現,為其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Ⅱ 印度軍隊和警察系統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胖子
應該這么說,印度是個運氣很不錯的國家,他們的獨立進程沒有經過流血犧牲,簡直就是躺著獨立的,遙想當年統治印度的是英國殖民政府,但是由於英國人在二戰之後國力受損嚴重,無力再顧及南亞大陸的事物,英國人就搞了一個蒙巴頓方案,弄出了印巴分治,印度的獨立就這么突如其來的來了。
整個殖民政府在權力交接的過程中也顯得非常的配合,沒有一點點的幺蛾子,沒有經過自下而上的戰爭洗禮,印度政府就這么倉促間成立了,為了盡快使得國家正常運轉起來,接手英國人的權利,印度政府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就意味著印度,政府沒有能力,也沒有這個本錢,去動既得利益者的乳酪,關於印度土地制度的改革,這成了痴心妄想,許多印度人沒有土地,食不果腹。對於許多印度人來說,能夠吃飽飯就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最大的動力。
而且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印度的軍人和警察都是終身制的,畢竟對於這些印度人來說,能夠找到一個長期管飽的地方很不容易,所以我們經常能夠在印度的軍隊中看到一些年齡和肚皮一樣大的軍人和警察,這就不足為奇了。
Ⅲ 有些印度新兵瘦骨嶙峋,而軍官滿身贅肉,原因是什麼
個人認為,有些印度新兵瘦骨嶙峋,而軍官滿身贅肉,原因是印度貧富差距大,也受印軍的體系制度的影響。下面具體分析:
印度士兵看起來很瘦,而幾乎所有的軍官都是頭胖肚子大的。造成這種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印度社會的貧富分化和種姓制度。二是與印度軍隊制度有關。兩者的結合導致了印度軍隊內部嚴重的外部物理差異。
上世紀60年代,印軍官兵不平等問題已經非常突出。即使在戰爭中被俘,被俘的印度軍官甚至需要士兵伺候。士兵們除了給軍官們提供食物、飲料和臘腸外,還為軍官們搬運東西。在一些邊境談判中,印度軍官實際上是帶人去抬滑桿的。四名印度士兵抬著滑桿。原來,印度軍隊的內部軍階是如此清晰,士兵們是如此卑微。
說實話,參軍後的伙食不是很好,印度軍隊的伙食在世界軍隊中是比較差的。與解放軍每天豐盛的食物相比,印度軍隊中的蔬菜、水果、豆類和蔬菜大多是以各種咖喱為原料烹調而成,與電影中普通印度平民吃的食物沒有太大區別。
再說了,這些士兵平時都有很多訓練要做,奇怪的是他們不瘦。身體素質差,戰鬥力不多。在先前的沖突中,許多印度士兵在沖突中受傷和死亡。由於自然條件差,身體條件差,結果可想而知。
與普通士兵相比,當官好得多。去年被巴基斯坦空軍擊落的印度飛行員阿比南丹被稱為英雄。他是一個高種姓的薩迪里。他當了三代職業軍人。他的父親是印度空軍的將軍。被釋放到中國後,阿比南丹在父親和家人的經營下成為了民族英雄。
印度軍官的待遇比士兵好得多,他們甚至可以互相視為主人和僕人。與印度的社會結構一樣,印度軍隊中的大多數軍官都是高種姓的。他們本來很富裕,軍隊對軍官很好,所以很難不胖。令人驚訝的是,印度軍隊非常缺乏軍官,所以為了留住這些軍官,他們往往願意給予非常優厚的待遇。
印度軍官的薪水是普通印度人的三四倍,他們有一家特色餐廳,裡面有很多魚肉。此外,軍官們還有特殊的軍人來照顧他們。他們不必擔心日常生活。警官不需要每天接受培訓。就這樣,經過多年的積累,這位軍官的胃越來越大。但是普通士兵還是那麼瘦,伙食還是那麼差。
除此之外,印軍內部還有許多問題和矛盾。因為我們不是同一類人,不屬於同一層次,而且海陸空徵兵也是分開的。因此,印軍內部派系多、矛盾多,自然影響到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Ⅳ 印度人的平均年齡是多少啊
印度人的平均年齡是26歲。
印度人口總數已經12億,全國的平均年齡僅26歲,是個非常「年輕」的大國,勞動力十分豐富,用工很便宜。因此認為印度蘊藏著經濟發展的爆發力,是有道理的。
印度有分離主義、宗教和種族沖突等很多政治問題,它的腐敗很嚴重,一些地區的貧困問題突出,社會不公平要遠比中國嚴重。然而這些問題的爆炸性奇跡般地在這個國家被慢性釋放了,浮在種種不協調之上的印度反而呈現出大的穩定。
(4)印度士兵年齡為什麼這么大擴展閱讀
經濟學家普拉薩德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更廉價且更年輕的勞動力,這些或將提升它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到2021年,印度近2/3人口會成為適齡勞動人口。到2020年,印度人口平均年齡將只有29歲,比中國人口「年輕」8歲。
聯合國2015年統計顯示,未來30年間世界勞動力市場此消彼長的受益者將是印度。從勞動力數量佔比看,印度將從原先的17.8%上升至18.8%,從而超過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勞動力市場。從勞動力價格看,目前印度普通工人工資只有中國同行的1/4到1/5,人力成本優勢明顯。
從勞動力年齡構成看,雖然奈及利亞、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的年輕人口比例也將快速提升,但受教育水平及就業環境顯然同印度還有差距。總體來看,印度人口數量龐大且年輕人居多,印度勞動力充足這一「人口紅利」將在未來30年間逐漸顯現。
Ⅳ 為什麼印度軍隊中有很多胖子,尤其是軍官
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影視作品或者是一些新聞中,會看見有外國人中有許多的胖子。老外的飲食習慣和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太一樣,外國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甜食和高熱量的膨化油炸食物,再加上不愛運動。所以外國人胖子的比率要遠遠高於國人。在印度不僅僅是普通人會發胖,就連部隊里的士兵們也有許多的胖子,這就讓很多人都很匪夷所思了。那麼為何在印度的軍隊中,有許多的胖子,尤其是軍官中的胖子更多。
雖然印度一直都想改變這個問題,但是要改變印度軍隊的伙食和軍事方面,也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一時半會難以改變。
Ⅵ 印度人當兵前都瘦骨如柴,為何退役時卻肥的流油
當然重要的原因就是待遇好啦,是窮人們的鐵飯碗。印度軍隊的人數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因為大多數人心裡認為:參軍既可以給家庭減輕負擔,而且還能填飽自己的肚子,在印度普通士兵的服役期最短為17年,軍士為21-33年,而尉官最高服役年齡一般到50歲,校官為55歲,將官為60歲 。而印度軍人的薪資實在少得可憐,摺合人民幣大概只有六百左右,並且退伍後沒有任何退伍金,雖然這樣的薪資在世界上算是倒數的,但並沒有阻擋的住印度人民參軍的熱情,畢竟當下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啊。印軍的前身是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期間組建的僱傭軍,直到今天,這種以金錢換賣命為規則的僱傭傳統仍在印軍中流傳。
Ⅶ 印度人口的年齡結構是什麼
比中國好,年輕人口多,不是說這低端製造業要轉到印度嗎?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第二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由於在世界經濟發展競爭中一直處於領跑地位和迅猛發展階段,所以,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隨著這兩個亞洲人口大國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中國、印度以及整個亞洲對世界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無怪乎人們稱21世紀為亞洲的世紀。中印兩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國情和相似的發展目標,兩國既是友好鄰邦,也是競爭對手。本文從人口學的視角,從人口要素和發展實力方面比較中印兩國未來發展的競爭潛力,希望這種比較能對我們思考遠期人口發展戰略有意義。
一、中印人口現狀與變化趨勢比較
1.人口現狀比較
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
20世紀中葉世界第二次大戰以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紛紛擺脫了舊的殖民統治,建立了新的國家。20世紀40年代末期,同為世界人口大國的印度和中國都先後成立了新的政府,迎來了百廢待舉的建設新時期。在20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人口變動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上是在一個起點上(見表1)。由於中印兩國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社會經濟基礎和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所以,影響人口變動的因素也不盡相同。可以看到,中國人口死亡率如果除去非正常時期,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降到了很低的水平,遠低於印度的同期水平。印度死亡率變化比較平穩,漸次下降,進入21世紀粗死亡率水平才接近中國。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從20世紀60年代已經有所回落,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由於實施了全國范圍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人口出生率顯著下降;而同期雖然印度政府早在1947年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思想,也提倡家庭計劃,並在20世紀70年代中葉有過全民計劃生育運動,但出生率變化甚微,人口出生率仍高達38‰,高出中國同期水平近10個千分點。20世紀80、90年代,中印兩國的出生率水平差距更大,均有10個以上千分點的差距。進入21世紀,兩國出生率水平的差距開始縮小。實際上,中國印度人口出生率的變化都有著政府幹預的痕跡,不過,中國更多的是政府有所為的影響,而印度則更多的政府無作為的影響。
對於兩個人口大國來說,遷移因素影響較小,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就直接影響著人口增長率的變化。可以看到,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雖然,中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軌跡有很大不同,但增長率的幅度卻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國人口由於死亡率下降幅度快於出生率,所以,人口增長逐步加速,到20世紀70年代,平均人口增長率達到了歷史上最高;印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雖然比較緩慢,但比較同步,所以,人口增長率也保持較高的水平上。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印人口平均增長率差距不超過2個千分點。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中印兩國的人口增長率開始分道揚鑣,進入20世紀80年代,印度人口增長率高出中國7個千分點,進入90年代,差距進一步擴大,印度人口年均增長率高出中國8個多千分點,進入新世紀,人口增長率的差距有所回落,但也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資料來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Revision ),New York,2003.
2)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
人口出生死亡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口數量的變化,1950年,中國人口總量為5.55億,印度為3.58億,中國比印度人口多近2億人。由於人口基礎較大,即便是中國人口的年均增長率低於印度,但在絕對增長量上高於印度。從1950年到1980年,中印兩國人口總量之差都在增加,最高值達3億多。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口增加的慣性減弱,而印度人口仍舊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印度人口總量增加快於中國,中印人口總量差值開始縮小。
人口數量隨著出生宰、死亡率變化而變化的同時,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各個年齡組人口的比例變化來看,中印人口的年齡結構變化有較大的差別。從老年人口即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變化來看,中國人口從1950年到1970年,該比例先增後降。從1970年起,老年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從1950年起,一直在上升,直到20世紀7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後才逐步降低。顯然,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特點與中國人口出生死亡的變化特點是直接密切相關的。印度人口的年齡結構變化相對比較平穩。從1950年起,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較為平緩地上升,沒有波動,與中國波動變化的特點形成對比。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到198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超過了40%,這樣的高比例直接與人口的高出生率有關。隨著出生率緩慢下降,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不過,到200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高出中國近10個百分點,老年人口比例印度則低於中國近2個百分點。
2.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趨勢
1)人口數量變化趨勢
由於中印兩國社會經濟基礎、文化傳統、人口政策以及人口現狀不同,未來中印兩國的人口變動趨勢也不盡相同。從聯合國人口中方案的預測來看,中國人口的生育水平將繼續保持較低的出生率和較低的死亡水平。不過,由於人口迅速老化,粗死亡率將會不斷升高,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將會出現負增長。如果是按低方案預測,中國人口的負增長將會提前至2020年左右。印度人口的出生死亡變化比較平緩穩定,生育水平繼續穩步下降,到2040年以後,印中人口的出生率水平接近,但仍高於中國2個多千分點。2030年以後,印度人口粗死亡率也會像其他人口老化國家一樣不斷回升。不過,21世紀上半葉,印度不會出現人口負增長。
未來人口出生、死亡的水平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的變化。目前中國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經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總人口還將繼續增加一段時間。在聯合國中方案條件下,中國人口總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約14.5億,然後,人口開始下降出現負增長。如果按照聯合國低方案,中國人口總量將可能在2020年左右達到峰值13.5億並隨後開始負增長。較之中方案,低方案人口下降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印度人口總量變化則是另一幅圖景,由於印度的生育水平至少在2l世紀前30、40年仍舊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人口總量的增加不是慣性增長而是自然增長,2050年,印度人口總量將超過15億。中印兩國人口總量的不同變化趨勢,將導致中印人口大國地位的變化。2040年左右,印度總人口將首次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國,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比中國多1.4億左右。如果按低方案計算,印度則將在2030年左右超過中國,2050年,印度人口將比中國人口多4億左右(見表2)。
2)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趨勢
在未來50年裡,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將急劇地老化,但各個時期的人口老化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按聯合國中方案預測,在未來的50年間,中國的人口老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20年,是較緩慢老化期。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從6.9%上升到11.5%,20年的時間僅上升4.6個百分點。第二階段為2020-2040年,是快速老化期。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11.5%快速攀升到21.4%,20年的時間將上升近10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過少年兒童人口的比重,將首次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第三階段為2040-2050年,是高峰平台期。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嚴重階段,但人口老化速度放緩。如按聯合國低方案的結果(見表3),中國人口老化速度將會更快,老年人口比重將會更高。在未來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大致也分三個階段:2000年至2028年平緩加速增長階段,老年人口將從不到1億增加並超過2億,平均每年增加400萬;2028年至2038年是急速增加階段,老年人將由2億增加到並超過3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2038年至2050年是第三個階段,基本平穩階段,老年人由3億增加到3.32億人,平均每年增加260多萬。中國老年人口這種變化特徵除了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變化外,主要是同批人效應的結果,與現行和未來至少50年的生育率高低無關。如2028至2038年出現的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實際上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進入老年期。
在未來50年,印度人口也在不斷老化,但印度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將相對平緩。2020年左右,印度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過7%,進入老年社會的行列,較之中國足足晚20年。2020年以後,印度人口老齡化會略微加速,2050年左右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才超過14%.到205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仍高於老年人口的比例,仍不會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可以看出,印度人口老化並不像中國那樣表現為一個急劇變化的過程,而基本上是一個漸變的平緩過程,也沒有歷史上人口大波動的痕跡。在未來老年人口數量的變化上,印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數量基本上是均勻加速的過程。21世紀頭10年,印度6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以每年約170萬速度遞增;2010年至2020年,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平均每年260萬遞增;2030年以後,印度老年人口數量增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平均每年老年人口增加400萬以上。根據聯合國中方案的預測,在21世紀30年代後期,印度總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但就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來說,中國依舊是世界第一。200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印度多出0.37億;2020年,兩國老年人口之差為0.74億;2050年,中國老年人比印度多近1億人。
二、中印人口實力要素比較
1.人口勞動力資源比較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取決於多方面的要素,不僅與物資資源是否豐厚、自然環境是否優越、資本是否充足、科技是否進步有關,在很大的程度上,更與人力資源、人力資本開發程度有關,與經濟可持續增長有關。
從中印兩國人口實力比較上講,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兩國的勞動力資源,即狹義的人力資本。就目前而言,中國是人口第一大國,也是勞動力資源第一大國。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見表4),200O年中國15-64歲勞動力年齡人口高達8.7億人,並將繼續增長。中國勞動力人口的高峰年大致在2020左右,屆時勞動力人口將達到9.9億左右。隨後,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將會持續下降。2050年,按中方案預測,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降至8.5億,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預測,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將從2020年的峰值9.8億迅速降至到2050年的6.7億。印度勞動力年齡人口的變化與中國完全不同,勞動力資源將持續增長,將由2000年的6.2億增加到2020年的8.8億,2050年的10億以上。印度勞動力年齡人口將在2030左右超過中國,成為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到2050年,印度勞動力年齡人口將比中國的中方案結果多1.7億人,比低方案多3.3億人。從勞動力年齡人口內部來看,中國15-24歲的年輕勞動力年齡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在下降,從2000年的23%降至2050年的18%;如果是低方案,2050年將會降至14%.印度年輕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例也會下降,但由於高於中國的生育率水平,所以後續的年輕勞動力人口儲備要比中國豐厚,15-24歲的年輕勞動力人口總量將在2010年超過中國,位居第一。
人口勞動力資源比較的另一個重要視角是考察勞動力年齡人口與非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例關系變化,即人口撫養比關系的變化。這里我們側重考察中印兩國老年人口比例變化從而導致老年撫養比的變化。隨著中印兩國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老年人口的撫養比也會快速上升。從聯合國中方案的預測結果看,中國老年撫養比2010年超過10%,2030年超過20%,2040年超過30%,到2050年老年撫養比將上升到38%.也就說,從理論上講每百名勞動力要贍養38名65歲及以上的老人;如果按低方案預測,中國老年撫養比增速更快,2050年,老年撫養比將達到46%.目前,我國是10勞動者贍養1個65歲及以上的老人,2030年將會是4勞動力贍養1個老年人,到2050年,就剩下不足3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年者,顯然勞動力年齡人口的養老負擔不斷加重。印度由於人口也在老化,因此,老年撫養比也會在未來不斷上升,但是,與中國相比,印度人口的老年撫養系數變化較慢。由於中國老年撫養比上升速度快於印度,所以中印兩國的老年撫養比之差在擴大。如2000年,印度老年撫養比為8%,與中國差不到2個百分點;2030年,印度比中國的老年撫養比低10個百分點;2050年,中印兩國老年撫養比進一步擴大到16個百分點。如果與中國的低方案相比較,差值更大,也即中國老年人口的撫養負擔比印度更重。從勞動者贍養老人的關系看,印度2000年是12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年者;2020年,是9個勞動者贍養1個老年者;2050年是將近5個勞動者贍養1個老年人,社會勞動者的養老的負擔雖然也在加重,但還是比中國的情景要樂觀。
從人口的總撫養比的變化趨勢看,中印兩國變化差異很大。雖然兩國的老年撫養比都在上升,但少年兒童撫養比下降速度不同,所以,撫養比的總體變化趨勢也不同。我們看到,中國人口的總撫養比由2000年到2010年,繼續下降並降到歷史最低點,不足40%,即勞動力年齡人口為100,被撫養人口即非勞動力年齡人口為40;2010年以後,中國人口的總撫養比顯著持續上升,2050年總撫養比將上升到64%.如果按照低方案,總撫養比會下降的更低,但回升也更快,2050年總撫養比與中方案基本相同。印度人口的總撫養比變化比較平緩,目前,印度人口總撫養比大大高於中國,為64%,高出中國18%.其後,印度的總撫養比逐年下降,直到2040年的最低點47%,然後,平緩上升。對比中印兩國的總撫養比變化,可以看出,中國是大起大落,而印度是持續平緩;中國還有為時不多的撫養比低谷黃金期,而印度則正在步入低谷的黃金期,雖然,谷底不如中國低,但周期比中國長。
2.勞動力資源變化與經濟可持續增長
中印兩國勞動力人口數量與結構的這種變化會怎樣影響本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呢?這是我們在中印人口實力比較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關於人口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爭論自馬爾薩斯1798年發表人口論以來一直沒有停息。20世紀90年代末哈佛大學兩位教授David E.Bloom 和Jeffrey G.Williamson以東亞人口和經濟發展為例(Bloom &Williamson,1997),從人口變遷的歷史角度充分論證了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本結論是:在人口轉變初期,由於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變,因此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人口快速增長使人口年齡結構即勞動力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之比下降、撫養負擔加重,因而不利於經濟增長;在人口轉變的第二個階段即生育率開始下降進入生育率轉變時期,人口數量增長減緩,人口結構的變化即勞動力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即人口紅利(Demographygift)階段;當生育率下降到與死亡率水平相當,人口趨於穩定、趨於靜止,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都趨於常量,趨於不再變化,因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趨於中性。所以,在人口轉變過程中,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即勞動力人口與被撫養人口的比例變化)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並且在轉變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影響作用。可見,單純地考察人口數量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際上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未觸及到兩者的本質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口經濟學上一直存在人口數量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爭論的緣故。實際上,只有考察人口數量內部的結構變化(即勞動力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的比例)才能得出對經濟發展的有利或不利的結論。
依據上述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理論關系、以及中印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無論是在勞動力資源上,還是在年齡結構上,都較印度更有優勢,勞動力年齡人口數量多,而且勞動力年齡人口的負擔較輕。中國這種優勢還可持續10、20年,隨後,這種優勢漸次減弱。印度人口年齡結構正朝著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的方向變化,即勞動力年齡人口與非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並在2030年左右這種勞動力年齡結構優勢將超過中國,並將繼續保持優勢。從中期或更長遠的視角看,僅就人口這一個方面,印度人口對經濟可持續增長,較之中國更具有潛力。值得注意的是,依據聯合國中低方案兩個方案,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重變化趨勢相差不大,甚至低方案的勞動力年齡人口的總負擔還比較低,似乎還更有利於經濟發展。但事實上,在低方案中,總撫養比是由較高的老年撫養比和較低的少兒撫養比構成。從現有的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較高的老年人口撫養比,不僅使國家養老金迅速膨脹,也使國家醫療衛生費用的支出大大增加。一種過度老化的人口年齡結構會嚴重地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後勁,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單單從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變動趨勢講,中印兩國相比,中國將處於潛在的劣勢中,而如果選擇低方案,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將會失去競爭的潛力。正如近期美國報刊指出:由於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在大約20年內也將很快面臨老齡化問題。但目前,在印度近10億的人口中,有一半人年齡在15歲以下,而且印度也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因此,從長遠看,21世紀很可能變成印度的世紀[1]
3.人口素質比較
20世紀60年代經濟學家舒爾茨、貝克爾發展了人力資本的經濟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口教育的投入和健康的投入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著越來越明顯效用。21世紀是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地區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和科學技術的競爭,一個國家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增長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投入。因此,人口素質、人力資本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最至關重要的。中印兩個人口大國,未來在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潛力上也會是強勁的競爭對手。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兩國的人口素質以及科技投入。
從總體水平上看,中國人口素質無論是健康素質還是教育素質,都高於印度人口。表5顯示,21世紀初,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已經越過70歲,而印度僅為63歲;另一項婦幼健康以及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嬰兒死亡率,中國已經降至30‰,而印度是中國的2倍;中國營養不良人口的比重為9%,遠低於印度24%的水平;中國每10萬人擁有167名醫生,而印度僅有43,中國的醫療條件優於印度。無論是國民的身體健康素質,還是衛生醫療條件,中國在發展中國家,都是名列前茅的。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質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可以看到,相比印度,中國的教育素質較高,成人識字率為86%,明顯鬲於印度58%的水平;中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綜合毛入學率為64%,也高於印度的水平。不過,從國家公共教育支出上看,中國教育支出僅佔GDP 的2%,而印度佔4%.實際上,中國教育支出的比重一直很低,甚至還有下降,1990年,教育支出佔GDP 的比重為2.3%,而1998-2000年,降到了2.1%;印度正相反,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在提高。當然,總體而言,中國人口素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於印度,人類發展指數也可以說明這一點。2001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 )為104位,而印度為127位。
4.印度新經濟發展的潛力優勢
目前印度人口超過10億,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人口的16%,並將在2030年左右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將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更為重要的是,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歷屆印度政府都十分重視科教人才的培養。當年尼赫魯總理就曾指出,印度要獲得真正的獨立和振興,就必須加緊人才培養,必須依託高科技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印度就仿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模式,投入巨資在全國陸續建起了6個印度理工學院.由於政府對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前後一貫的重視,如教育經費投入比重始終名列發展中國家前茅,所以,印度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校大學生總人數比中國還多,科技人員的總數僅次於美國,佔全球第二。目前,在美國矽谷和華盛頓地區的信息技術人員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僑。雖然,從上述人口素質對比指標上看,印度落後於中國,但是,印度國內外都有著豐富的技術人才儲備,有著巨大的人才資源優勢。隨著這種優勢的不斷釋放,毫無疑問會對印度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事實上,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其一貫的重視科教人才培養的政策終於結出正果。在人才密集的計算機軟體業的帶動下,印度新經濟產業如信息產業近10年來迅猛發展。印度迅速崛起的新經濟產業已成為推動印度經濟近年快速增長的巨大動力。目前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計算機軟體開發大國。根據印度《商業標准報》2000年公布的印度大公司的排名顯示,近年來新經濟產業,特別是信息技術產業在印度經濟結構中佔有突出的地位。1997年,印度50家最大公司中沒有一家屬於信息技術產業,1999年有3家信息產業公司進入印度10大公司之列。顯然,信息技術產業的繁榮給印度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積極的影響,信息技術革命給印度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不少專家學者都認為,印度具有成為今後半個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典型之一的發展潛力。
資料來源:2003年人類發展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三、小結
從上述人口實力比較中不難發現,就近10年、20年而言,中國無論是在勞動力人口數量、勞動力人口總撫養比結構,還是人口健康、文化素質等方面,都明顯地優於印度人口;但是從今後30年、50年長期來看,由於中國人口變化劇烈,印度將會在勞動力人口數量資源上超過中國;將會在勞動力人口總撫養比特別是老年撫養比結構上優於中國;在科技人才投入和儲備上勝過中國。所以,就長期而言,僅從人口要素的視角出發,印度人口實力將會毫無疑問地超過中國,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不少國外學者認為21世紀中葉應該是印度的世紀。中印兩國同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具有不少人口優勢,但也面臨著一些共同的與人口相關的生存發展問題。如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就業、失業等問題;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與經濟迅猛增長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短缺問題。在當今和未來,中國不僅需要逐步解決這些與人口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還需要審慎考量遠期的人口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