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比中國和印度的綜合狀況
最佳答案檢舉 中國與印度國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貳』 印度武器出口量超過中國
中國人就這點好,抄襲,不論是帖子還是技術。
類似樓上那樣超帖子在這里太普遍,你一問問題就有人馬上給你抄段過來,而且抄的頭頭是道。沒人走走腦子給你認真的回答問題。把小聰明都用在這了,從不求創新,也懶得去創新,論壇如此,中國工業也如此,我從屬機械行業太了解這點了。
印度有走上前台還是尚需時日的,
1。印度和中國都有人口優勢,而印度現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屬於人口負擔,還在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中國已經奔小康了。
2。印度的工業基礎比中國差很多,再發達的國家沒有重工業也是弱國(典型的就是泰國、新加坡)。印度的軟體也比中國發達,可是其他產業均落後很多。
3。印度的武器沒名氣,也就他自己在自吹自擂。其實他們的武器是很差的。
陸軍坦克:印度的「阿瓊」算是很先進的,但過分依賴國外技術部件國產化率很低,即使這樣還是毛病不斷,無法成為成熟的坦克。
空軍飛機:印度最先進要數LCA了,不是我貶低他,這樣的飛機性能連60年代的F-4都不如。
導彈:印度也應該研製也不少種戰術導彈了,而且射程越來越遠。可是印度的導彈普遍射程近、過於笨重,最致命的是精度很差。射程100千米的導彈誤差居然有100米,這個精度的導彈裝備與否我看都不重要。
印度輕武器更是沒什麼可稱道的地方。
『叄』 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肆』 後撐不了10天印度軍隊開戰後能打多少天
軍方公開絕密數據:印度軍隊開戰後撐不了10天
導讀:印度軍隊在戰爭爆發後能打多少天,絕密數據公開,讓人難以置信......
一旦開戰,印軍撐不了10天!無論是聲稱「所有國家都支持我們」的印度外長,還是叫囂「印度已非1962年了」的印度陸軍總參謀長如何狡辯,中印邊境對峙事件的是非曲直都很清楚,這些印度高官可以睜眼說瞎話,但是數字是不會騙人的。
中印邊境上的兩國士兵
美國的這一表態,實際上是受中國出招所逼,不得已而做出的。印度莫迪政府,暗地策劃那麼久,花那麼多錢,結果這么快就要被美國給賣了,真是奇了大葩,冤了大頭。占豪估計,未來不久,包括美國、以色列和印度的官員都可能訪問北京。來北京的路上,他們一定心事重重。
望採納那
『伍』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所謂戰略石油儲備,是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本身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
目前美國的能夠維持100天,俄羅斯目前還沒有實行戰略石油儲備,它本身就是石油大國,還到處出口賣石油。產油國一般不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於2014年完成,可維持9天,石油消費太大了。日本資源匱乏,很重視能源,從1973年就開始搞石油戰略儲備了,加上政府和民間的,日本最多。能達到6個月的時間。印度目前能維持50天左右。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於1973年。當時,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他們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當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以上。
戰略石油儲備是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施。當前存在戰略儲備與平準庫存兩種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而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是平準庫存。戰略儲備體系應該考慮市場化的因素,但戰略儲備體系本身是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的,幾乎不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