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天生是貴族「婆羅門」究竟有多麼的厲害
在最早的時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創造了種姓制度,這種制度一直流傳到今天。這一制度一直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被廢除。但是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而且早已生根發芽,所以實際上種姓制度仍然存在。
最高級別的是婆羅門,他們主要是僧侶和貴族,擁有很多的特權。那麼,他們到底有多牛呢?
這句話實際上與君權神授相似。這位統治者說他的統治權是受命於天。他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所以人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他。最可怕的是一個底層無法相互扶持的社會。如果他們能互相扶持,高種姓很可能就不存在了。當低種姓的人充分認識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一句話時,種姓制度才有可能徹底根除。
❷ 印度種姓制度已存在幾千年,為何低種姓至今都不想改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是陳勝和吳廣揭竿起義時發出的震撼之問。前209年,秦朝正派了很多的農民去戍守漁陽,但是當時由於他們在路途中經歷了一場大雨,耽誤了行程,很多的人都擔心自己會被問罪。於是陳勝和吳廣就趁機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同時,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貧窮與貴賤根本不是生來就註定的。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低種姓的人不聯合起來一起反抗種姓制度呢?其實歸根結底,種姓制度的強大就在於它不僅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它還給人們灌輸了一種鄙視鏈思想。第三等級的人是不屑於和第四等級的人為伍的,而第四等級的人又不屑於和第五等級的人為伍。甚至低種姓的內部還會存在著鄙視與被鄙視的關系。所以印度永遠都不可能發生像陳勝吳廣聯合勞苦大眾起義的事情。
❸ 請問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社會現象談談你對種姓制度的看法
本人以為這種制度是一種極其不人道而且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制度。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這是什麼禽獸規定?
中過有句古話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說的是貴族制度的不合理。但這個制度呢?簡直令人唾棄,它造成了嚴重的階級對立非常不利於統治者的統治。想出這種制度的人一定是白痴。
幸得此制度僅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❹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何到印度就不靈了
生活中充滿著太多的意外與不測。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其實只是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可憐人,他們沒有為自己爭斗的權利,甚至從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
堅定的理想與信念是人們前進的動力,而那些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全部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勇者。我們曾經為了信念不顧一切,我們也終究能夠站在世界之巔,成為自己命運的掌控者。
❺ 古印度文明悠久,為何卻形成不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印度,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經常把自己與我國比,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但是,當我們回看印度的歷史時,卻發現印度並沒有像我國一樣建立過一個完整的大一統的國家(英國把整個印度地區佔領成殖民地,這個除外)。
總的來說,印度古代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其實他們應該謝謝英國,要不是英國將印度地區作為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地區能不能出現現在的印度都是一個問題呢?從另一方面看,英國的殖民統治反倒促進了印度的統一!
❻ 印度人開掛,習俗也讓人瞠目結舌,你能接受哪一個
印度是一個很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國家。他們的文化具有很鮮明的特點。因為具有可看性,以及可討論性,所以經常成為網路達人「匯聚」的地方。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交通的便利,印度也成為那些達人們經常去旅遊的地方。他們去到每一個地方,就記錄下當地的一些傳統文化。包括衣、食、住、行,通過他們的分享,讓一些沒有去過印度的小夥伴也能夠感受到印度特有的文化。
那麼,印度文化具有什麼樣的特色呢?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傳統習俗著手。印度人的那些習俗堪稱開掛,有些習俗確實是讓人目瞪口呆。
最後,再來說說印度的露天沖澡習俗。在印度,水是非常珍貴的。也並非每一個人都有條件能夠洗上熱水澡。在金錢和條件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不少的印度人會選擇直接在露天公共水域進行沖涼。這種行為在夏天的時候最為盛行。一來可以解決燥熱的問題,二來還可以順便洗一下澡。
在公共水域,印度人除了會在那露天洗澡以外,還會在那裡洗衣服。而這一公共水域也就成為他們解決日常洗漱所需的「浴室」。
在印度種姓制度的社會模式下,很多窮人的生活都較為粗糙和隨便,因此這些習俗文化的產生也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但是現在的人有些還是接受不了,不知道你們能夠接受哪一個?
❼ 讀《羅摩衍那》-印度種姓
以前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分高種姓和低種姓。高種姓的人地位崇高,基本壟斷社會資源,受人敬仰,而低種姓人則為奴為婢,從事一些最底層的社會工作。但具體的「到底有幾個種姓」「是哪幾個種姓」,「是根據什麼劃分的」這些問題我都不甚清楚。
《羅摩衍那》-《森林篇》第一章第74節寫:
羅摩將要建立起來
成百成百世系王朝
他將使那四個種姓
各安其位各循其儀
《羅摩衍那》介紹了四個種姓,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地位由高到低。
這些種姓根據昨天提到的「四吠陀」之一的《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來劃分:
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地位最崇高,屬於高種姓。
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次之,也屬於高種姓。
吠舍是原人的大腿,再次之,屬於低種姓(平民)。
首陀羅是原人的腳,又再次之,屬於低種姓。
但其實印度現實世界有五大種姓,還有一個種姓,被排除在外,即「達利特」姓。達利特被視為「賤民」,甚至不出現在原人圖中。
這套種姓制度的創造人是雅利安人,他們依據種姓制度同樣劃分了社會職能和分工。婆羅門是雅利安人,作為原人的嘴,負責傳達神的旨意,所以婆羅門多為僧侶,先知,祭祀,掌握精神控制權。
剎帝利也是雅利安人,作為原人雙臂,負責管理和協調,所以國王,貴族,官吏多此姓,他們尊敬婆羅門,實行實際行政管轄權。
吠舍則是雅利安人里的平民,作為原人的雙腿,他們多從事農牧業工作,手工業者,商人,屬於市民階層。他們向國家上稅,去寺廟祭拜,供奉婆羅門與剎帝利。
首陀羅絕大部份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人種,也是人口最多的種姓,他們被視作天生的奴僕,終身為主人端茶倒水,作為工匠傭人之類,從事社會底層服務工作。
而未被承認的「達利特」更因種姓導致身份地位,甚至不被視作人,沒有列入四種姓之中,被稱為「不可接觸者」。
在《羅摩衍那》書中,他們的社會分工和社會職能也能窺見一斑,比如第一章第79節和80節
婆羅門讀了它 (《羅摩衍那》)
會辯才無限
剎帝利讀了它
會統治世界
商人們讀了它
會獲得功果
首陀羅讀了它
會受到優待
又比如第六章中的第22卷內容所示:
剎帝利服從於婆羅門
吠舍又把剎帝利服從
首陀羅忠於自己的職責
他們服從前三個種姓
從這些文字來看,都能了解到印度的種姓制的「等級分明,戒律森嚴」。說到底這也是一個人種用文化和武力對另一個人種的馴服。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曾有過「門閥制度」甚至延續至唐代,但和印度大不相同,雖也有貴族大家庭,可總體上只是社會地位高低的劃分,並沒有涉及到「人種」之類的問題。
而且對於平民階層,中國的儒家文化一直提倡要有「平等對待」的意識,甚至作為「君子」,要胸懷天下蒼生,體恤憐憫貧苦勞動人民。
而且中國也不像印度,用一套「種姓」的模子去固化社會階級。相反,中國社會一直是提倡階級流動的社會。
從文化上有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游學,學術下移,由「學在官府」到「學在平民」的文化概念普及。
政治制度上,即使在「門閥制」的背景下,依然有「察舉制」這樣的通道讓平民實現階級跨越。
更不用說後來「科舉制」的偉大發明,「學而優則仕」不僅為普通人提供了階級流動的通道,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人民文化的作用。
甚至在民間,我們也能聽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和「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流動意識。
這些說起來很龐雜,又涉及了很多別的問題,總之,中國和印度在「社會」的價值觀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