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把什麼宗教作為國教這種宗教把哪種動物奉為神靈
印度教~,奉神牛~
印度教
印度教也叫新婆羅門教,淵源於公元前2000年產生的吠陀教,其主要教義有種姓制度、因果報應、人生輪回和非暴力之說,主張禁慾和苦行。主要經典有四部吠陀,還有《梵書》、《奧義書》、《往世書》、《摩奴法典》等。
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相信眾多神靈,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他們崇拜樹,認為樹是生命的象徵;崇拜石,認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水,認為水是生命最初的元素,他們還崇拜母牛,認為它是女神和豐產的象徵。
重來世、輕今生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靈魂寓於軀體之中,軀體是短暫的,要滅亡的,而靈魂是不滅的。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而是一系列生命中的一個環節,個人的努力不能改變今世,卻能改變來世。印度教主張人們重視心靈的修行,這主要通過修煉一種名為「瑜伽」的功法來實現。
印度瑜伽:在印度旅行,常會在寺院,鄉村小舍、洞穴或林中見到潛心苦修的瑜伽師。他們全身赤裸,雙目微閉盤膝靜默,口中發出一陣陣玄妙的聲音,他們有的端坐靜思,好像整個世界與他們無關,有的則做各種匪夷所思的動作,其動作多達1000多種以上,如參照鷹、魚、青蛙的動物動作、參照樹、蓮花的植物動作,甚至有的動作是回到母親懷中的胚胎狀態,頭下腳上、曲身蜷體。印度報刊和電視常常報道瑜伽師修煉的消息,使人驚奇的是,有的瑜伽高手竟然可以不吃不喝埋在地下數天甚至幾個月而安然無恙。電視台對瑜伽師進行現場采訪,使人們對這些難於置信的現象不得不承認。現代醫學也證明了,瑜伽確實有一定的治病強身的功效。
瑜伽起源於印度教,主張靠凈心修煉,獲得解脫,認為存在著一種超越現實生活的絕對靜止的狀態,在這樣的靜止狀態下,個人靈魂可以與絕對者合一這樣的修行叫瑜伽。通過修煉瑜伽,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今天,瑜伽幾乎成了印度的一門國學,研究、修煉的人無以數計,自1981年起,印度教育部將瑜伽列為全國各級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必修課,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立瑜伽中心,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瑜伽師。現在,瑜伽還流傳到了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中國氣功,成為全世界許多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強身養性的鍛煉方法。
聖山聖水是教徒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市街、村莊、深山水涯邊,常可看見滿面風霜,披著一根拐杖和一個化緣的缽,貌似乞丐的教徒,不停地朝著心目中的聖地跋涉,印度教主要聖地是恆河支流的發源地巴吉拉蒂,曼達基尼、阿拉克南達,而瓦臘納西是印度教中心。
印度神牛:牛被印度教奉為神靈,這與一個在印度人人皆知的故事有關。故事說:古時候,印度有一個仁慈的國王。一天,他看見一隻獅子要吃一頭母牛,他當時沒有任何辦法來制止,只好對獅子說:「牛是國民的衣食父母,你不能吃它,要吃就吃我吧!」國王自願用自己的身體代替牛給獅子吃。從此,牛在印度成為了人人保護的動物。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人們說,印度是牛的天堂,這一點也不過分。在印度的大城市街上甚至一些高等級公路上,到處可以看到悠閑自得的牛,它們根本不管紅燈還是綠燈,願去哪裡就去哪裡,交通警察視而不見,放任自由,牛走累了,隨地卧倒不動,閉目養神,哪怕這里是擁擠的交通路口和繁華鬧市。司機遇到擋路的牛,便會停下車,既不按喇叭催,也不下車趕,而是耐心地等待牛走開。牛肚子餓了,心安理得地到菜攤,水果店要東西吃,吃夠了就揚長而去,連招呼也不打,人們叫它們是「不帶錢包的顧客」。這些不呆在飼養場里而在街上游盪的牛叫神牛,它們是被人買去還願而放生的牛,在印度教徒眼中,牛就是神,是繁殖、興旺的象徵,傳說中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坐騎南提就是一隻威武高大的神牛,因此對牛非常敬仰。他們愛牛、敬牛、拜牛,絕對不吃牛肉,不用牛皮製品。印度憲法規定,對神牛要加以保護,有的聯邦還頒布不準屠宰健壯牛的禁令。
印度人對牛的保護和崇拜除了宗教上的原因,也有實際生活上的原因,印度人有一句話,叫做「娘生我,牛養我」。目前,印度有3億頭牛,牛不但助人耕耘、運輸,它的奶還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全印度每年牛奶產量高達3000多萬噸,不僅有些小孩靠喝牛奶長大,甚至有些人吃的飯、喝的飲料里都要加牛奶。印度教徒如此崇拜牛,引起不少的社會問題,特別是伊斯蘭教傳入印度之後,由於教規不同,伊斯蘭教徒吃牛肉,他們拒絕執行聯邦的不準屠宰的禁令。在孟買市,市政府本來規定禁止殺牛的,但是由於非印度教徒的反對,每年還是要宰殺10萬頭牛。為了牛的問題,印度教徒常與其他教派發生沖突,1979年4月,印度教聖人、84歲的維諾巴·巴維為了拯救「神牛」而專門進行了一場絕食斗爭。
印度教種姓制度:印度教有個殘酷的種姓制度,它已幾千年的歷史。當年,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即梵文「arya」,意即貴族)翻過喜馬拉雅山來到印度,非常鄙視當地的黑皮膚土著,稱他們為達塞人,即奴隸。雅利安人不許自己的子女與達塞人結婚,並漸漸發展為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它將人分為四個等級,高低貴賤不同,各種姓間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來,不變更。這四個種姓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按照印度教傳說,創造萬物的大神從頭部生出婆羅門,從臂膀生出剎帝利,從腹部和腳底分別生出吠舍和首陀羅。一個人的種姓生來就決定,世代相傳,就連他們的職業一般也是固定,不得輕易更改,就像電影《流浪者》里所說的「法官的兒子就是法官,小偷的兒子就是小偷」一樣。這樣,一個人種姓出身決定了他的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及家庭生活。
四個種姓地位最高的是婆羅門,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也叫祭司階層。第二是剎帝利,是統治者及士兵階層。第三是吠舍,是工人。首陀羅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不同種姓的人,不相接觸。婆羅門認為自己最聖潔,深得上天寵愛。如果他與低賤的人接觸了,他回家後要馬上洗澡,或者去恆河沐浴,以滌除「污垢」。不同種姓的人不能通婚,但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卻不行。
除了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叫作「不可接觸的賤民」,人們又叫他們「哈里真」,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只能做掃地、掃廁所、處理動物屍體等工作。賤民不得與高種姓人共住一村,共飲一井水,甚至他們的身影也不能落到高種姓人的身上。
種姓制度已有幾千年歷史,它在印度根深蒂固。不論是莫卧兒王朝的穆斯林軍事力量,還是英國300年的殖民,甚至聖雄甘地的偉大號召力,都未能動搖種姓制度。有的婆羅門雖然家境破落,被迫給別人當傭人,看孩子、做飯,但也絕不會給別人家打掃廁所,以保持「高貴的身份」,主人也往往表示理解而不強求。而今日的 「哈里真」想求得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卻仍然比登山還難。近年,「賤民」們為了擺脫受歧視的舉動,多次舉行暴力抗議,也為進入現代化的印度多少帶來一些動盪。
⑵ 有關甘地的故事
甘地的故事:
甘地全名叫做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
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
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
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2)印度聖雄甘地被趕下車說的什麼擴展閱讀: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
於是他開始抗議和游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
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里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
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