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分辨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分別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代相傳的,父母的種姓即是子女的種姓,此外,也可以通過職業來分辨。
印度有四大種姓:一等是婆羅門,即僧侶;二等是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三等是吠舍,即商人;四等是首陀羅,即農民。此外還有賤民,也叫不可接觸者。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隨著公元前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後逐漸出現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爾納」和「達薩瓦爾納」來區分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種姓制度逐漸發展起來。
根據該制度,人按不同職業分為貴賤等級,世代相傳,終身不變。
維護種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另外,在每個種姓內部都有人監督本種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的情況。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淪為賤民。
(1)印度人是怎麼證明自己的種姓的擴展閱讀:
在種姓制度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由血統決定,不能改變。各種姓氏之間存在嚴格的界限,低級別的種姓不允許從事較高種姓的職業。
如果較低的種姓居住在較高的種姓上,國王可以剝奪他的財產並立即將他驅逐出境。在各種姓氏之間嚴格禁止通婚。不同種姓的人所生的孩子被排除在種姓之外,被稱為「旃茶羅」,即賤民。
他們被認為是無法進入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低於Sudra。人們從事最低職業,例如收集屍體,洗衣服,清潔和清除糞便。
他們只能住在村外。他們只能在破碎的容器中進食。他們必須在白天工作期間帶上標記。進入城市時,他們應該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門聲,以便高級種姓的人能夠及時避開它,因為認為惹不起來是不吉利的。
2. 在印度如何辯別一個人的種姓
在印度,如何辨別一個人的種姓
婆羅門是印度社會的第一等級,主要包括僧侶、學者和知識分子。有傳言稱,一些富裕的低種姓家庭可以通過支付費用來獲得婆羅門的種姓。自19世紀起,西方學者揭示了婆羅門與剎帝利等高層種姓系譜中存在著長期的偽造現象。如果某人聲稱自己擁有純正血統的婆羅門身份,你不應該因其深色皮膚而產生懷疑。種姓制度在印度是動態變化的。例如,一些低種姓的人可以通過支付費用來獲得婆羅門的種姓。
剎帝利是印度社會的第二等級,主要由武士、軍人和行政統治階級組成。剎帝利階層據說起源於雅利安人。如今,純正的剎帝利已經不多見,現存的大部分剎帝利是拉其普特人。拉其普特人大約在公元6世紀從中東和中亞遷移至印度,當時的印度正處於笈多王朝時期。他們起初是入侵的蠻族部落,後來戰勝了笈多王朝,開始在印度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久之後,他們皈依了印度教,從而成為剎帝利。從公元6世紀到北印度遭受穆斯林入侵的時期,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因為當時建立王朝的多為拉其普特人。
吠舍是印度社會的第三等級,指的是普通的農民、牧民和商人等。雖然吠舍種姓並不高貴,但其中一些商人通過商業活動積累了財富和社會地位。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印度人——被稱為「達利特」或「旃陀羅」。古時候被稱為旃陀羅的他們,現在也被稱為達利特,是指父親屬於首陀羅種姓、母親屬於婆羅門種姓的混血兒。達利特被認為是最邪惡和低賤的種族,長期受到輕視。在印度,達利特被認為是極其骯臟的,並且這種污穢可以通過接觸傳染給他人,因此他們需要與其他人保持距離。印度孔雀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據傳是達利特(旃陀羅)種姓,是阿育王的祖父,也被稱為月護王。關於他的早期生活,目前所知甚少。有傳言稱他的姓氏「孔雀」(Maurya)表明他來自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這可能意味著他出生於一個較低的種姓。
3. 怎麼分辨印度種姓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1、看語言: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看膚色:
一般情況下膚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種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3)印度人是怎麼證明自己的種姓的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1]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4. 如何初步判斷印度人的種姓
1. 想要通過名字判斷一個印度人的種姓是困難的。通常,膚色較淺的人屬於高種姓,而膚色較深的人屬於低種姓。
2. 種姓的判斷還可以根據名字的含義、出生地、文化程度以及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識來進行。許多種姓源自職業,因此有些名字可以提供關於種姓的線索。例如,「Shukla」意為純潔的白色,通常與婆羅門種姓相關聯。
3. 以「Trivedi」為例,這個名字的含義是「精通三部吠陀的人」,因此很可能是婆羅門種姓。
4. 那些名字中包含「清潔工」、「搬運工」、「洗衣工」等職業的,通常屬於首陀羅種姓。
5.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有數千種種姓,高種姓中還有許多副種姓。不同民族的種姓也有所不同。
6. 除了印度教徒外,印度的穆斯林也受到種姓制度的影響,他們有自己的種姓分類,如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
7. 印度的其他民族,如比哈爾人、奧里亞人、古吉拉特人、坎納拉人、拉賈斯坦人、桑塔爾人等,也都實行種姓制度,但種姓名稱和具體情況各異。
8. 例如,比哈爾人分為六個種姓,界限分明,而奧里亞人分為五個種姓,制度相對寬松,種姓地位可以升降。
9. 在拉賈斯坦人中間,盡管馬哈金地位不高,但他們主要從事工商業,相當富有,尤其是在加爾各答地區,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10. 佛教徒也實行種姓區分,古巴久種姓最高,賈普種姓最低。
11. 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具有世俗性質,瞿維種姓(耕種者)地位最高,羅陀種姓(洗衣人)地位最低。
12. 孟加拉國的印度教徒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維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羅,其中迦印斯特種姓文化水平較高,出現了許多社會活動家和宗教領袖。
13. 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系統之外的印度人——「賤民」。他們在古代受到歧視,從事被認為最低賤的工作,被稱為「不可觸摸者」。
14. 賤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允許學習宗教經文,不得進入寺廟,不得在商店等公共場合停留,不能在公共飲水處飲水,不能與其他人並肩行走等。
15. 賤民在生活習慣上也有許多禁忌,例如,盡管印度人喜愛佩戴首飾,但賤民婦女不允許佩戴首飾。
16. 近年來,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改姓或姓氏與種姓不一致的情況並不罕見。沒有當事人提供的信息,僅憑姓名判斷種姓可能會導致錯誤,能夠准確判斷的一般只有印度本地人或長期在印度生活的人。
5. 印度國內還存在高低種姓之分,種姓又不是寫在臉上的,他們是如何區分的
一、皮膚顏色來區分
可以看印度人的膚色,如果印度人的皮膚是白色,基本上這一類人就是高種姓人,如果說皮膚的顏色是黑不溜秋的,那就是低種姓,這個判定方法是在以前就有的,大概3000多年以前,這里的人為了區分地位的高低,通過膚色來判定種姓高低,本身雅利安人就是白種人,所以肯定規定白色皮膚是高種姓。
雖然現在很多人也知道這樣做對於低種姓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這種區分方法是從以前就流傳下來的,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廢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