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裔高管,為何在矽谷如此出色
近日,推特 CEO換人,新任 CEO是印度裔的 Parag Agrawal, 至此美國矽谷高 科技 公司高管是印度裔的有微軟Microsoft、字母表Alphabet、IBM、奧多比Adobe、派拓網路Palo Alto Networks、威睿VMWare、維密歐Vimeo。
印度裔只佔美國人口的1%,而且即使是在矽谷的勞動力市場當中,印度裔也只佔6%,但是在這些高 科技 公司中任高管的印度裔比例卻很高。所以,BBC專門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報道,他們的結論來源主要是一些印度裔的商人學者,他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
從出身來講,在印度能輕易獲得比較好的大學教育的人群,一般都是印度的高種姓人群,而也只有這些群體可以支付的起他們的孩子在美國讀書的費用。
從教育以及個人成長來講,印度的教育競爭特別激烈、 社會 情況復雜、各種資源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會特別培養這些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更善於處理復雜狀況,而這也是企業領導人最需要的特質。印度的教育也更偏向於科學技術方面的培養。
從美國方面來講,其簽證制度對於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方面的人才具有偏向性。同時,這些印度裔的CEO一般都是從公司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這就導致他們有一種謙遜的態度,而往往美國高 科技 公司的創始人都比較傲慢自大,所以相比於這些創始人,印度裔的高管們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管理能力。還有,印度裔的管理者具有印度人特有的「溫和」,這非常有助於其與美國政府之間的溝通處理。
以上這些觀點,基本上都是他們局內人的看法,作為一個局外人,以我和印度人接觸的感受,以及一些同事與印度人工作的經驗,相比於咱們,印度人還有一些比較「不好」的特質:
不踏實,能吹。對於沒有太多把握的東西,他們也敢吹,至於能不能實現,這是後面才需要考慮的,但是,在商業世界中,這種特質真的是必備的。
不擇手段。比如,在同一個實驗室裡面,真的得比較防備印度學生,他們可能會進行一些小破壞,但是他們會說他們真的是無意的。但是,同樣的,在商業世界,這種特質更是必不可少的。
抱團。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了,就不贅述了。
總之,在商業世界中,不管從局內人,還是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印度人確確實實更擅長於高 科技 企業的管理和發展。
B. 為什麼美國IT公司里高管有許多印度人,卻罕見華人
首先致敬在加勒萬河谷戰斗中受重傷、犧牲的英雄們,祁發寶、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在矽谷三巨頭中,除了蘋果,谷歌和微軟的CEO都是印度裔。不僅在矽谷,全美500強企業里,有超過10個印度裔的CEO,有印度裔高管的企業超過30%。
但是在互聯網產業高度發達的矽谷里,一位華裔CEO都沒有,高管也基本為零,大多是程序員和工程師。
在我們的印象里,印度人自私自利、懶惰好色、不講衛生,可在美國,他們為何普遍比我們踏實肯乾的中國人混得好?
同樣是「外來務工」,留在美國的印度人,基本是印度的精英人群,這群人無論是家庭背景、人脈資源資源還是受教育程度都站在印度 社會 金字塔頂端。
而中國人去美國又分為兩個人群,一種是中國的最底層群體,一種是受教育程度最高人群。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這部分群體,並不代表他們的背景就強,也有許多中國中產階層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這兩個人群,前者追求的是「養家糊口」,後者選擇的是「小富即安」。
這樣的背景下,印度人的企圖心是極大的,並且是無路可退的。
為什麼說他們無路可退,這是由國情決定的。
2.國情
印度,一個被我們戲謔為「神一樣的國度」。在那裡,沒有能與矽谷待遇比肩的本土公司,沒有能與美國比肩的創業環境,沒有能與美國一線城市比肩的居住環境。
但中國有。
金字塔頂端的印度人到了美國,只能拼盡全力往上爬,他們一旦走出印度,就不會再想回到孟買、新德里生活,他們有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絕。
而有著廣闊退路的中國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國人,多數會選擇回國去往北上廣深發展。
中國人沒有留在美國跟印度人一較高下,並不是因為編程技術、職場能力等方面慫了。
網路的李彥宏、高瓴的張磊、紅杉的沈南鵬、賽富的閻焱、IDG的熊曉鴿、搜狐的張朝陽、美團的王興、攜程的梁建章、宜信的唐寧等等,如果留在美國,一樣能打拚出一番成績。
3.美國的戒備心
中國是東方巨龍。
美國人對可能會威脅到他們國家霸權的中國,是有很強烈的戒備心的,並且始終想把「美國文化」凌駕於「中國文化」之上,防範中國人基本就是美國企業的共識。
而這種情況不會在印度人身上出現,美國人對印度人是全方位信任的。
至於原因,那就是中國人比印度人更優秀。
2020年世界500強里,印度只有7家,而中國卻高達133家!
C. 為什麼頂級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
印度人做公司的高管肯定會有自己的本事。比如:印度人的軟體開發實力是很強的。英語方面也佔有很大的優勢。而且1947 年印度獨立後,政府把「發展管理能力」視為振興印度的重要議題。因為印度很重視這方面的東西,才會有今天的成就。
聽到過一個問題,印度人習慣解構成數個小問題,不斷思考。這造就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確保業務在各個環節都能成長。杜格勒說,善於觀察會帶來創新動能,是印度執行長成功的關鍵優勢。不得不說,印度人還是很了不起的。
D. 世界性的公司CEO為何都是印度人
一位朋友金總在朋友圈的總結,中國人在文化及成長環境的影響下,對於多元文化不適應、不善於辯論,知足常樂等造成中國人很少在國際性的公司擔任CEO。
我在過去的18年裡,有機會和幾個印度老闆一起工作。來到美國後,美國同事也經常問我為什麼印度人能夠在世界大公司走的這么遠,位置做的這么高,其實總結下來主要有幾下幾點:
第一是他們從小就對這種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有自己很深的理解,印度各個邦之間都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信仰,他們會調整自己去適應不同的文化,讓他們從小就在一個多元化的文化中游刃有餘。而多元和包容性文化是跨國公司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第二就是他們從小就特別習慣在一個充滿辯論的環境下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直面沖突,而且也非常喜歡展示自己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意見,在這過程中非常享受且從不糾結。而我們中國人從小就在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尊重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文化中成長,抹殺了個性的發展。這種氛圍下成長,讓我們覺得非常不自在的在大多數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不同的觀點。
還有語言也是他們其中的優勢之一,因為畢竟作為印度的精英階層從很小的時候,就把英語作為自己的主要語言來進行學習。而有效溝通是跨國公司裡面獲得尊重,並贏得信任最好的途徑之一。同時,由於印度有很多的人在英國包括在西方社會都已經做到了很高的職位。這樣讓在印度成長的精英,從小就種下了一個種子就是要當世界大公司的CEO。這種志存高遠,讓他們永遠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最後一個關鍵的因素,也是大多數人很難去看到的,也是我個人的體會,就是世界大公司的亞太的總部基本都在上海,北京,新加坡和香港。凡是中國的領導者做到亞太的位置以後都會覺得特別的舒服,因為這些華人世界都會讓華人領袖非常的自在,很容易產生文化認同感。但是對於印度人來講,他們都不會把這些地方作為自己最終職業道路的落腳點。這些地方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和美國也沒有區別。所以他們到了這個位置還會想著往總部發展。而很多很聰明的,有遠見的中國的領導者就會在自己的舒適地帶停留,不願再去總部發展。
總之中庸之路上的我們並不喜歡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雖然表面上我們總展示出很強的包容性。很遺憾,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都是在二戰以後,由西方列強來制定的,所以我們要想改變游戲規則,首先要成為游戲的高手。這其中包括對英語熟練地運用,敢於面對沖突,直抒胸臆。同時志存高遠。只有這樣,我們中國這一代領導者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並成為真正的世界領導者,從而更自信地展示我們的文化。
E. 為什麼「印度幫」在矽谷的高管很多,華人卻越來越少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幫」在美國跨國大公司中的存在,直到臉書華人員工疑被印度上司霸凌後跳樓,「印度幫」才進入大家的視野。「印度幫」就是印度人或印度裔美國人,在職場(主要是跨國大公司)中形成的一個利益小團體。
1、不團結,習慣於各自作戰,不像印度人喜歡集體行動;
2、喜歡埋頭工作,當老黃牛,印度人則喜歡表現,搶功勞意識強烈,容易在職場冒出來;
3、中國學生不喜歡團隊配合的體育項目,印度學生則喜歡打板球(印度的國球),團隊運動需要隊員密切配合才能取勝,這等於鍛煉了印度人的團隊協作意識;
4、印度人在做好工程技術的同時,有點想法的都會去讀MBA,而MBA的目標就是培養管理者,矽谷的科技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創始人會退居幕後,轉而僱傭受過MBA教育的人擔任CEO,印度人既會工程技術,又手握MBA的敲門磚,自然容易爬上CEO這個實權位置。
F. 為什麼印度人能夠在美國政商兩界占據主導地位,華裔卻不能
谷歌的皮查伊,微軟CEO薩蒂亞都是印度裔,印度裔的掌門人還能拉出一串:百事可樂CEO盧英德、德意志銀行CEO安舒、萬事達卡CEO阿賈伊等,所以,有人戲稱,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而在加州,矽谷,印度裔占據了大量的高管位置,相比之下,華裔則是鳳毛麟角……
這兩年,印度學生在美國高校登記注冊數量增加了71%,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2014年1月,有105426名印度學生在美國就讀,到2015年11月,這個數字增加到181051。印度學生在美國是價值尋求者,概括講,就是「教育成本最小化,潛在工作和收益機會的最大化」,看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留學教育和職業的。
1 選擇低成本的研究生教育
2015,有77%,也就是3/4的印度學生在美國讀的是研究生,而中國學生讀研究生的比例是30%。印度學生讀四年制本科學位的只有不到10%,而中國孩子是36%。
學制越長,花的錢越多,大多數印度學生的學費都是銀行貸款,而中國家庭絕大部分是自己掏錢,真金白銀。所以,印度學生多在國內把本科念完,然後到美國讀碩士,以最低的成本博取最大收益。
2 通過OPT獲得更長工作機會
絕大部分印度學生都學工程、計算機或者科技相關學科,簡稱STEM領域。這些專業就業崗位要明顯多於商科和人文學科,收入要高。此外,而美國針對這一領域有OPT(專業實習)延期政策。一般的OPT給予國際學生畢業後12個月的實習或者工作,但STEM領域,額外再加17個月(在美國國內,這個政策處於爭議中)。82%的印度學生都在STEM,能享受OPT政策,而中國學生只有38%。
3 選擇更多就業機會的地區
印度學生的就業目的地非常集中,主要就三個,2015年的數據,加州(30823人),德克薩斯(21590人)和紐約(17711人)。相比2014年,2015年,到加州工作的印度學生翻了一番,德州和紐約的就業人數增長也很快。加州和德州是科技工程產業扎堆的地區,是現在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工作機會最多的地區。
當然,影響一個族裔表現的有很多因素,譬如語言、文化、制度等,以上只是部分因素而已。但從經濟的角度看,留學教育都是一個家庭的投資,在美國留學需要大量寶貴的時間和金錢,家長和學生要廣泛努力的搜集信息,評估學生的能力、興趣和未來的職業選擇。
G. 為何印度裔高管備受全球500強企業青睞
新一任谷歌公司CEO桑達爾·皮查伊
上個月,谷歌公布了一項重組計劃,並將43歲的印度高管桑達爾·皮查伊提升為首席執行官。加上現任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外界開始意識到印度人在矽谷的勢力:谷歌和微軟這兩個矽谷巨擘,均由印度人執掌。
事實上,印度人的勢力不止於此。諾基亞首席執行官拉吉夫·蘇里、百事可樂首席執行官盧英德、存儲卡製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執行官桑傑·梅赫羅特拉、制圖軟體公司Adobe首席執行官山塔努·納拉延……一長串名字足以說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業中有多成功。難怪印度媒體曾不無驕傲地寫道,“印度向全球出產CEO”。
全球500強企業中,為何印度裔高管備受青睞?
美國企業界的印裔勢力
一項權威的調查發現,美國500強企業中有75家企業的CEO為外籍或外裔身份,佔500家企業總數的15%。而在這75位外裔CEO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裔(籍),有10位;緊隨其後是英國裔(籍),有9位。其他國家的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台灣裔(籍)分別有一位CEO位列其中,但中國大陸卻無人上榜。
更令人驚奇的是,谷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有4位是印度裔。而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
盡管在多數情況下,印度裔(籍)高管都不是他們所領導公司的創始人,但是,他們卻都是備受尊敬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在擔任這些大公司的掌門人之前,已經在一些公司擔任過諸多職務,他們大多數都是從公司基層干起,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此次晉升新谷歌掌門的皮查伊也是從2004年開始就加盟谷歌的。
除了企業高管,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也開始擔任歐美知名商學院的院長。2010年,著名的美國哈佛商學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羅利亞為該學院第10任院長,羅利亞也成為這座著名學府102年歷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芝加哥商學院也選定印度人蘇什·庫馬爾擔任新一任院長; 在歐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了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一職。
與國際接軌的精英式教育
雖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和後端服務外包大國,在IT科技領域具有培養高端人才的優勢,但單純的技術原因還不足以解釋其為何盛產跨國公司高管。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印度高管更容易受到跨國公司的青睞?
雖然印度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是很高,教育資源也較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大批涌至美國。他們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然後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繼而於風起雲涌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電腦、金融等領域盡領風騷。如今,這些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兵團”。
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度,目前實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進大學,而一流學府如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更是低得驚人。每年有成績優秀的30萬名中學生報考該校,錄取率則不足2%。
電影 《三傻大鬧寶萊塢》就反映了印度的精英教育。電影中的學校雖然用了一個虛構的名字,但是原著就是以印度理工學院為背景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父母也常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另外,上大學、上名校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
更為重要的是,印度商學院教育也很早就與國際接軌了。
印度管理學院等高等學府,是培養印度管理人才的搖籃。早在上世紀50年代,該校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了加爾各答分校,在上世紀60年代又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了印度管理學院阿默達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實施現代管理學教育,逐漸建立商學院。印度在管理實踐和培養商業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國的前面。
舉賢不避親的“圈子”文化
印度人非常“抱團”。曾有笑話說,一家公司進了一個印度人,就會引來一群印度人。
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的光輝國際北京公司總經理劉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幫助的傳統,和中國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舉賢不避親”。
“你必須適應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兒,都得盡快建立一個圈子。”聯合利華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邦加說。而他同為印度裔的弟弟則是萬事達卡的現任CEO安傑路·邦加。
印度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印度圈”,好的職位和資源堅決第一時間介紹給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國矽谷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其顯著和特殊的現象。在英特爾公司的餐廳內,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熱鬧。”文迪路·邦加說。
除了埋頭苦幹,印度人還非常注重通過社交活動來與上司進行情感溝通,比如與老闆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會處處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關注度。
長遠的職業規劃,特別是事業雄心也決定了印裔經理人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根據一項調查研究,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這一群體人數不少。即使經濟條件優越,這些印裔經理人仍然不滿足現狀,寧願自己擁擠在合租公寓樓里,也要花錢去上MBA、不斷地“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而不去考慮買車買房。
善於接納不同意見者
總部位於美國的人才戰略集團總裁馬克·埃夫龍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曾說,語言優勢和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說,盡管印式英語很難聽懂,但畢竟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習慣於使用英語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用英語來思考。中國高管說英文沒有問題,但是要走到上層用英文做辯論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苗綠還認為,中國的文化體系裡“槍打出頭鳥”等觀念也從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維。
劉家良也表示,中國的教育更加擅長培養一個個“精緻的個體”而非接受“異己”領導全局的戰略家。印度高管最為重要的特質在於善於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因為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多民族國家,從小就擅長辯論,擅長處理與自己意見不同人的關系。而中國人大多成長於比較單一的社會環境中,更注重的是對上級的服從。
“也許印度高管的實干能力並不比中國人強,但是他們更熱衷於表現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更善於接納不同意見的人,這都是跨國企業CEO所需要的特質。”劉家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