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4年印度大選的介紹
2014年印度大選是印度歷史上歷時最長的選舉,從2014年4月7日到5月12日,分為九個階段,在543個議會選區中選出第16屆印度人民院議員。印度人民院每5年換屆一次,共有545個席位,其中543個席位由選舉產生,另外兩席由總統任命。選舉結果將在5月16日宣布,2014年5月31日當選議員開始正式就職。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數據,2014年的大選增加了1億新的合格選民,[3]達到8.145億人,為世界最大規模的一次選舉。[4]這也弊握鉛將成為印度歷史上最長和最昂貴的一次大選,選舉委員會估計政府將花費350億盧比租好,[5]各黨派預計在選舉中花費3050億盧比(約50億美元),是上次選舉的三倍,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70億美元(2012年美國大選)。在大選中贏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皮嫌黨聯盟即可組建新政府,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英語:Manmohan Singh)將退休,不再參加競選。
Ⅱ 英國和印度的政治生態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經歷了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和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印度取得獨立後就很快實現了相對穩定的西方式民主,這與新加坡和巴基斯坦這些亞洲國家有著明顯的區別。印度獨立後,不僅建立了與英國相似的政體及國家權力架構,即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還建立了比較民主的選舉制度,印度普選制度也基本完形;並且建立了穩定的和平的政權輪換制度。這些特點說明印度政體有明顯的西方民主制的特徵,但是,同時印度又是一個具有東方威權統治特色的國度,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在印度國度也發生了異化,印度政體也保留了適合本國國情的部分。
獨立後,印度便將英國殖民主義時期確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它在形式上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
(1)制定了一部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印度憲法於1949年11月通過並於1950年1月正式實施。憲法宣布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言論、集會、結社、居住、遷移自由等)、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
(2)民主選舉制度建立。印度獨立後,每五年進行一次大選,從1952年第一次大選以來至1999年10日共進行了十三次大選,從未中斷,議會民主制度也未發生動搖。
(3)實行多黨並存的政黨制度。印度政黨之多可為世界之冠。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報告,印度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政黨總數為192個。第十一大選時參加角逐的大小政黨多達443個。參加投票的選民達5.9億。印度素有所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之美稱。
(4)構建了三權分立的權力架構。印度國會是印度聯邦的最高立法機構,分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聯邦院代表各邦,有240位左右議員,由各邦議會和直轄區分別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議員的三分之一。人民院由選民直接選出,由五百四十名左右議員組成,任期五年,期滿全部改選。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集體對人民院負責;總統是印度的「國家元首」,享有非常廣泛的行政權。印度最高行政機關是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
但印度的議會民主制又非純粹的西方議會民主制,它具有某些東方威權體制的一些特徵。英國的議會民主制在印度國度已經發生了異化,如:
(1)印度政黨制度是多黨並存,但是以國大黨為軸心實行多黨競爭,國大黨在中央居於支配地位,是主宰著印度政治和左右政局發展的核心力量。
(2)印度屬於專權的議會民主制,因為在印度,行政對議會負責,議會以民主為基礎,下議院對立法和財政事務有最高控制權。這樣行政與立法、下議院與上議院間的相互制衡是乏力的。而由於議會修改憲法的程序要求低,范圍五限制,司法的地位和權力沒有保障,無法制約行政和立法。因此一切權力都掌握在議會多數黨或者可以說是掌握在多數黨領袖手中,英·甘地執政14年獨攬一切大權即是體現。印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三權分立」,而是一種「三權合一」的議會民主制體制。
(3)印度名義上實行普選制,但實際上卻是半普選制。各次大選取勝的執政黨和領袖均沒有獲得多數的選票,甚至有幾次大選不過半數。而在人民院中又採取所謂的相對多數制,即各政黨只要選民票數領先就可以在人民院佔有優勢的議席。印度雖然有百年以上的憲政發展歷史,但由於印度社會貧窮,經濟落後,選民投票的盲目性相當大。
(4)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她的大部分居民劃分為許多相互隔離的種姓集團。種姓作為一種利益集團,直接構成了新政治制度的基礎:政黨成為了種姓集團的代表,種姓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加強。在村評議會、邦議會和國會選舉中偶那個,屬於同一種姓的人團結起來,力爭把自己的代表選進政屆。表面上轟轟烈烈的政治民主與實質上是中世紀的落後的種姓制度密切結合構成了印度政治的重要特色。印度的民主政治為「種姓政治」,在印度政治和政黨制度中,種姓因素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他一切因素,沒有一個印度政黨能逃脫種姓的影響。
當西方議會民主制移入到這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印度社會後,不可避免地要同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發生激烈的沖撞,外來的西方式政治制度不得不作出改變以適應印度社會的文化傳統,這樣就形成了西方議會民主政體加東方威權體制特徵的印度政治制度。在對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的異化過程中,西方「民主」制度的美好理想和原則與印度固有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政治制度。
Ⅲ 世界上參加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大選是哪個國家的
印度議會實行兩院制,分為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人民院選舉每5年舉行一次,有資格投票的選民人數達7.14億,被稱為世界上參加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大選;在人民院選舉中贏得半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獲得組閣權。
印度大選一個效仿美國的地方是通過電視或電台的民意調查,大選實際上成了媒體的狂歡。但是,印度大選在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仍然迥異於美國。在美國,窮人會因為缺乏興趣和資源行使這項基本權利而放棄投票。但在印度,窮人投票很踴躍。
Ⅳ 為什麼印度總統這么沒存在感
因為印度是議會總理制國家,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並沒有實權。總統比總理要大一個級別,總統可以決定總理的任免。而從實權看,總統比不上總理。只有國家出現了重大事故,總理沒辦法掌控局面的時候,總統才會出來掌管這些事。
在印度,法律規定總統有中央政府的行政權,但在實際操作中,總統的權力大多是靠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來實行。也就是說,總統要按照總理的意見來辦。但是印度總統有一項非常厲害的權利,那就是豁免權。印度總理雖說是政府中權力集中人,但是總理必須由總統來任命。
印度的發展歷史
印度是英屬殖民地,自1946年印度獨立後,政治制度完全仿效英國的議會制,就是總理具有實際的行政權力,而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只是象徵性和禮儀性的,並沒有什麼實權。雖然印度總統雖然沒有實權,但又是形式上的三軍統帥 ,名義上的第一公民。
印度重大法令的頒布和簽署,都要有印度總統簽字才能生效。剛剛結束的印度總理大選,共花掉70億美元,歷時六個星期,超過9億選民參加投票,就為了把總理選出來。而印度總統的選舉,就顯得非常簡單。由議會和各邦立法機關的議員選舉產生,許多印度人都不太清楚,總統就選出來了。
Ⅳ 印度的政黨制度是怎樣的
目前,印度的政黨制度正從一黨獨大的多黨制向兩黨競爭的多黨制發展.
印度自獨立後實施理論上的多黨民主體制,其黨派之多居世界之冠.第十一次大選時參加角逐的黨派多達443個,因此自封為世界最大民主國家,西方也恭維印度是向發展中國家展示西方代議制民主制度的櫥窗.
但這只是法律上和理論上的多黨制.實際上,印度和其它亞洲傳統國家一樣深受封建家族觀念影響,形成了國大黨一黨獨大和尼赫魯家族長期把持政壇的格局.國大黨作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力量,自印度獨立到90年代中期始終占據絕對優勢,長期執政達49年。該黨號稱擁有3000萬初級黨員和150萬積極黨員,實力雄厚.
該黨幾乎可以認為是尼赫魯家族的私家政黨,先後出了尼赫魯、英迪拉·甘地(尼赫魯之女)、拉吉夫·甘地(英迪拉·甘地之子)三位總理,而且三人加一起一共當了36年的總理,其它年頭里也是因為家庭里「青黃不接」而暫時由其親信出任,實際上仍由家族說了算。最離譜的是拉吉夫的妻子索尼亞·甘地是一個義大利人,這個37歲才加入印度國籍、51歲才開始從政、連印地語都不會說的外國家庭婦女竟然也能當上國大黨的主席,並且成為印度實際上的太上皇。現任總理辛格就是她一手栽培為家庭暫時代管政權的,她的兒子拉胡兒明擺著就是未來的總理.據說這個70後正跟西班牙女郎談戀愛,那麼這個西班牙MM以後當上印度太上皇的機會估計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