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蘭的風車是用來干什麼的,荷蘭風車旅遊攻略
荷蘭的風車是用來干什麼的?
荷蘭的風車主要用於抽水和碾磨穀物。由於荷蘭大部分地區位於海平面以下,常年面臨洪澇的威脅,風車被廣泛用於排水系統。
風車通過旋轉的葉片驅動機械裝置,將水從低窪地區抽到更高的河流或海域。此外,風車還被用來碾磨穀物,即將穀物研磨成粉末或麵粉。這種碾磨方式可以為荷蘭人提供常備的食物來源,同時也被用於生產糊粉、麥片和其他副產品。風車在荷蘭的歷史和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成為荷蘭獨特景觀的標志之一。
荷蘭的風車主要是用來排水和發電的。由於荷蘭大部分地區處於海平面以下,為了防止水災,荷蘭人在幾個世紀前就開始建造風車用於排水。這些風車通過旋轉葉片,驅動水泵抽水,使沼澤地、湖泊和低窪地區保持乾燥。同時,荷蘭的風能資源豐富,因此也用於發電,為國家提供清潔能源。在現代荷蘭,許多風車已經被替代,但仍有一些被用於保護歷史遺產和提供旅遊服務。
主要用於發電,因為荷蘭工業很發達,是一個比較缺電的國家,而且荷蘭的風力很大,正好利用這個資源轉換為電力,給居民和工廠提供了大量的大力,節省了一大筆經濟支出,有利於促進荷蘭的經濟快速發展,所以荷蘭的風車主要用於發電。
荷蘭的風車主要用於抽水和發電。在過去,風車被廣泛用於排水,將低窪的土地排干,以便農業和居民生活。風車通過轉動巨大的葉片,驅動水泵將水抽到更高的地方。此外,現代化的風車也被用於發電,利用風能轉動渦輪機,產生電力。荷蘭的風車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文化象徵,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來源,為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保護環境做出了貢獻。
荷蘭風車如何轉的更加快?
風車的風葉是固定的形狀,它一邊高一邊低,可以使風在風葉表面往一個方向吹動,從而改變經過的風的風向,給風一個轉向力,同時,風也給了風葉一個反方向的力。而風葉的力又是固定在風車軸上,所以風給風葉的力又通過固定的風葉轉化為風車的切應力,所以風車轉動。風越大,風葉給風的轉向力越大,相應的,風給風車的轉向力越大,風車轉的越快。
荷蘭風車主要用於排水還是觀光?
荷蘭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僅用於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
荷蘭的風車主要發揮著排水的作用,不僅減少了荷蘭自然災害的發生,還為發展加工業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排出水的土地也成為了荷蘭填海造陸的重要區域,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和生機。此外,風車形成的美景還為荷蘭的旅遊業發展帶來了經濟效益。
荷蘭人還利用風車從事農副產品加工,並逐漸發展了造船業、漁業、航海業、商業、造紙業、毛織業、麻織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這一系列產業鏈環環相扣並日益繁榮,為荷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2. 印度的夏天應該很熱吧,當地的人有什麼方法度過呢
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印度最難熬的一段時間,持續的高溫乾熱天氣肆虐著每個城市。據當地氣象局統計,近十年來首都新德里的同期氣溫都在40攝氏度以上,個別地區甚至出現過52攝氏度的極限高溫天氣。印度每年因高溫天氣死亡的人數都在數百以上。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停水停電的現象在印度已經是家常便飯。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居民想出各種各樣的土辦法,度過漫長而炎熱的夏季。
房屋朝東蓋,毛毯來「保冷」
抵擋酷暑的一個最好辦法是避免受到陽光的直射。好在印度絕大部分地區都無需為冬季發愁,像新德里全年只有極少數的幾天氣溫會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在這種情況下,多數當地居民在建房時都選擇把正門和窗子朝向東西兩面,南北方向被用來與左鄰右舍相連。這種「面東背西」的房屋結構起到的防熱效果非常顯著,以記者站所處的房間環境為例,由於正午時間在房間內基本上看不到陽光,每次從外面回來,都立刻能感覺到屋內溫度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厚厚的窗簾乃至毛毯也是普通人家防暑降溫的好幫手。每當熱風刮來的時候,人們一般都會選擇躲在家裡避免外出。在緊閉門窗的同時,還要用厚窗簾來阻擋無孔不入的熱浪。在密閉環境下,悶熱的空氣會讓人覺得有些壓抑,但不管怎麼說,從沙漠里來的40多度的熱風總算是被擋在門外了。
土空調發威,車窗搖下來
空調目前對於大多數印度普通百姓依然是一件奢侈品。除了不菲的初期投資外,巨額的電費賬單以及大幅波動的電壓網都會讓人對其敬而遠之。在本世紀初,配備了中央空調的新德里第一家大型商場「安薩爾廣場」開業後,吸引了大批民眾去納涼避暑,最終商場不得不採取憑票進場以及檢查出門是否購物的限制措施。
記者在公共場所或居民家中經常見到的是一種箱子狀的「土製空調」:一個用鋼條焊成的籠子裡面被塞滿了稻草,然後用水把里邊的稻草浸濕,籠子後半部分設置一個高速風扇,朝著房間的方向吹出濕潤的涼氣,以便使整個屋子的溫度能夠降下來。由於這種「土空調」價格便宜且無需太大的功率,再加上對電網波動的適應性也比較強,因此在印度市場上反響非常不錯,許多老百姓都願意添置一台以度過炎炎夏日。
事實上,許多印度人對酷熱的恐懼已經超過了對偷盜的恐懼。在新德里的各停車場中,記者經常看到許多車主開著車窗停車,為的就是避免回來時車內溫度高得太過離譜。一般而言,由於宗教觀念的影響,盜竊在印度並不經常發生,因此車主用這種辦法來避免高溫。
晚飯深夜吃,水電自家備
夏季給印度人帶來的另一個改變是作息時間。由於此時學校已放假,市場沒多少生意可做,印度許多餐館和小店一直到晚上8點才正式開始營業,而人們的晚飯時間也往往推遲到11點鍾左右。直到這時,溫度變得較為涼爽宜人,午夜成了人們走親訪友、外出購物的最佳時間。
儲水罐是印度每個家庭的必備品。由於飲用水供應時斷時續,有時候甚至接連幾天「不見蹤影」,因此印度各城市的家庭供水系統也顯得比較特別:幾乎所有房屋都選擇在地下修建水窖來容納自來水廠送來的飲用水,再用自家水泵抽到房頂擺放的類似油漆桶大的塑料水罐當中,最後通過水管供人們日常生活使用。在生活用水極度缺乏的時候,有錢人家可以花500盧比(1美元約合44盧比)叫送水車送一車水,而沒錢的人家就只好自己熬著。
電力也是如此。在一些高檔小區,人們會自行購買由兩三塊汽車蓄電池組成的柴油發電機,以滿足停電時電燈、風扇等低功率電器的用電所需。然而這些動輒三五萬盧比的大傢伙根本不是普通百姓家庭所能承受的,對於他們來說,默默忍受就是停電後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