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引以為豪的矽谷,10年前差深圳300億,現狀怎樣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正因為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於是我們生活當中很多地方都有了科學技術的身影,例如電腦、手機、掃地機器人等科技產品,都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由科學技術所發展的互聯網行業也帶給人們很大的影響,由互聯網所產生的電競,網路直播,淘寶和外賣等行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生活工作都起著顛覆性的影響,同時科學技術又是經濟的第一生產力,它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每個國家都在大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因為科學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還有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發展,美國舊金山的矽谷全球最著名的高新技術王國,矽谷也成為了高科技的代名詞。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印度最自豪的印度矽谷10年前和深圳差300個億,如今怎麼樣了呢?
2006年,班加羅爾GDP達到400億美元,同時深圳GDP達到700億美元。數據不會騙人,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深圳的發展比印度班加羅爾的發展是又快又好的。如今深圳矽谷的發展達到了4000億的GDP,但是印度班加羅爾的發展僅僅只有1000億,在速度上深圳領先於班加羅爾。至於為何深圳的速度能夠發展如此快,這是因為中國對深圳有足夠的重視,並且在發展的時候對深圳這個地方給予很大的支持。而班加羅爾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並沒有注意環境保護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還有交通得不到完善,醫療也沒有得到快速的發展,這些外部原因導致班加羅爾的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如果班加羅爾想要趕超深圳,那麼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㈡ 為什麼在美國矽谷一萬多清華學子,大部分給印度人打工
把中關村建設成為中國的矽谷,是北京市政府的目標,但我們不應該盲目樂觀。通過中關村與美國矽谷的比較,我們看到了其與先進企業的差距。98年底,矽谷有8000多家企業,年營業額近2000億美元;中關村有企業4000多家,年技工貿年總收入 400億元人民幣。數字差異的背後,也存在巨大技術上的差異,美國矽谷成為世界信息產業王國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雇員即股東,購股選擇權發揮巨大作用;二是點子加人才加資金的模式;三是設有屏障的信息交流;這三點必須基於一個良好的政策平台基礎上。正如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長郭勵弘表示:對比矽谷、中關村看到技術上差距的同時,更應看到技術差異的制度因素,技術、資金、人才是基於制度基礎上的可變數,只要建立鼓勵技術創新的機制,讓企業有不斷推進技術生成與更新的動力,讓人才有創新的沖動,中關村完全可以和台灣新竹一樣由外國技術向核心技術發展,中關村必須清理不利於要素流動,不利於公平競爭,抑制創業和技術人員積極性的各項政策。
從近期媒體對中關村的報道中,我們已看到了國家領導人、北京市政府、科技園上下各界人士對此所作的不懈努力。政府大力扶持,給予土地、稅收、人才流動等各方面的優惠條件,從海外招來大批留學生,用優惠條件吸引挽留科技人才,與高校共同攜手,創立風險基金,更快化技術成果為生產力,積極鼓勵科技人才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在資金方面開辟多種渠道,吸引國際風險投資基金,大力支持新興技術企業上市直接融資。北京市政府更提出建立「數字北京」的口號,支持中關村科技園的迅速崛起,盡管我們知道,中關村發展到「矽谷」,這期間仍有漫長的遠路要走,也非一蹴而就,但只要認識到發展科技的迫切性,認識到與世界先進企業的差距,就首先在思想上有了充分的准備,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中關村一定能成為中國的「矽谷」。目前,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㈢ 印度矽谷是什麼
印度矽谷 亞洲矽谷 班加羅爾 班加羅爾,位於印度南部,在坎納達語中,是「煮豆村」的意思。它現有人口約330萬,是印度第五大城市。這里環境優美,有「花園城市」之稱。比「花園城市」稱號更有名的,就是這里享譽世界的印度「矽谷」。去過那裡的人稱,如果你晚上來到最繁華的大街,你會以為是身在美國。 班加羅爾騰飛的歷史並不長。1991年,印度政府在這里設立了該國歷史上第一個軟體科技園,這塊寧靜的土地才喧鬧繼而聲名大震起來。班加羅爾在印度享有許多個「第一」:它是印度第一個為各種信息服務公司建立了工業區的城市;它的科技園是印度第一個也是到現在為止唯一一個配有傳送數據的衛星通信系統的區域;它還是亞洲開發銀行在印度實施「城市綜合開發」計劃的第一個城市。 按印度政府頒布的法令,班加羅爾技術園為一自治機構,直屬印度電子部。為吸引外來投資,印度政府對科技園實行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免除全部進口關稅;允許外商獨資經營;10年內免徵所得稅,等等。此外,科技園的硬體也堪稱一流。龐大的地面衛星站,可以隨時同世界任何角落進行暢通無阻的交流;完善的基礎設施,提供諸如復印、文傳、培訓及保安等服務,使入園公司放心投資。尤其令投資者注目的是,這里集中了印度科學研究所、班加羅爾大學、農業科學大學、拉曼研究所國家宇航研究實驗室、國家動力研究所等印度一流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是發展高科技的強大後盾。 優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務和誘人的發展前景,使印度國內外許多公司紛至沓來。據統計,僅在1997年,外國在班加羅爾科技園計算機方面的投資就達到15億法郎。 對於班加羅爾的前景,許多印度人信心十足。印度信息系統公司的工程師巴韋什·帕雷克就表示,「我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計算機專家,班加羅爾就是亞洲的『矽谷』」。 軟體業傲視全球 班加羅爾無疑是印度軟體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資料統計顯示,印度生產的計算機軟體產品已遠銷世界7個國家,其中28個國家完全依靠印度的計算機軟體和服務支撐。美國是印度軟體產品的最大市場,其次是日本。歐盟、東南亞等國也是印度軟體產品的主要買主。 麥肯錫公司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到2008年,印度軟體業的產值將達到870億美元左右,其中出口佔500億美元。有關方面援引全國軟體和服務公司聯合會執行主任德旺·梅赫塔的話說,軟體專家的人數以每年超過50%的比率遞增。據統計,自1996年以來,僅在千年蟲問題上印度公司通過為其他國家提供服務就掙到了30多億美元。 另據統計,今年印度軟體產品的出口總額預計將達到57億美元,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部分的1/4,為此印度今年經濟將增長7%。據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估計,8年後,印度的信息技術產品的年出口總額可以達到500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33%。這將可以創造220萬個就業機會,並把印度的經濟增長率提高到兩位數。印度信息產業部部長馬哈詹曾表示,以現在的發展速度,僅需要10年時間,印度信息技術產業就能從目前的50億美元擴大到1000億美元。 印度「矽谷」雙雄 作為印度的「矽谷」,班加羅爾是製造億萬富翁的地方。他們當中的佼佼者是55歲的阿齊姆·普雷姆吉和54歲的穆爾蒂,他們各自的軟體公司已經是印度第三和第四大公司。在世界眼裡,他們是印度的「數字英雄」,是印度新經濟秩序的象徵。 普雷姆吉是家族企業的接班人,他本可以留在美國發展,但他父親1966年突然去世,他只能放棄學業回到印度孟買接管西印度蔬菜產品有限公司。普雷姆吉是一個經營奇才。在他的管理下,原來的蔬菜公司開始多樣化———生產浴皂液體燃料、照明器材、嬰兒爽身粉,並投資金融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普雷姆吉又審時度勢轉向了電腦業。1977年,在一次投資和知識產權糾紛中,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被趕出了印度。這給了普雷姆吉一個極好的發展機會,他的「維普羅」電腦迅速成為當地主要的電腦品牌。 普雷姆吉對人才獨具慧眼,對質量精益求精,生活作風簡朴。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他從不用行動電話,在他眼裡,那不過是多餘的裝飾。 而據今年2月的印度《商業旗幟報》報道,在今年年初的一段時間,維普羅公司股票行情大漲,擁有該公司75%股權的普雷姆吉,現在擁有凈值15320億盧比,摺合35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富翁。 在印度軟體業,堪與普雷姆吉比肩的是信息系統公司的創始人穆爾蒂。穆爾蒂出生於中產階級下層家庭,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小時候沉湎於幻想,直到在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工作了3年後才突然有所醒悟,要樹立當企業家的志向。 在軟體領域找到發展機會後,穆爾蒂和6位同事在1981年建立了信息系統公司。他們對企業經營活動採取高標准,成為其它印度公司學習的楷模。和維普羅公司一樣,今天的信息系統公司已經是印度軟體業的龍頭企業。它專門為通信、銀行和保險、零售商業和製造業設計軟體。隨著印度高科技的蓬勃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㈣ 印度研發5G速度比華為快20倍美企狂砸上百億,背後隱藏什麼秘密
「到了2047年,印度將趕超中美!」
日前,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作出了這樣一個大膽預測。安巴尼究竟哪來的底氣說出這樣的話?
許多人都知道,在5G技術領域,中國華為處於絕對領跑的地位。目前,華為累計獲得3147項有關於5G技術的專利,5G基站遍布全球各地。
同時也占據許多國家的5G市場份額,許多非洲國家將華為當作合作的主要對象。另外,華為的安全性能也已經獲得德國的檢驗,也就是說獲得德國的認可。
可以毫無疑問地說,華為是一家成功的企業,但不得不提的是,華為並不是一步就能達到現在這個高度的。
為了能夠擁有5G話語權,華為為此付出了10年的努力。2009年,大家都還在普遍使用3G時,華為已經開始為研發5G謀篇布局。
長達10年的時間里, 華為累計投資超過40億美元 ,還投入了 數不勝數的時間、精力 ,這才有了今天站上5G巔峰的機會。
8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副司長劉鬱林透露, 截止至今年6月底,中國5G基站遍布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數量達到 96.1萬 個。
有 3.65億用戶 使用5G手機終端連接,占據了 全球份額的80% 。5G工業項目更是達到 1600個 ,5G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中 最活躍的一塊 。
在固定寬頻用戶中, 其中有 94%用戶 使用光纖網路, 1.64億戶 家庭使用千兆光網。
目前中國已經 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移動互聯網,5G已經全面完成IPv6升級改造,成為全球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路。
如今比如愛立信等全球知名供應商也肯定華為在5G領域的地位,然而,這在向來心高氣傲的印度媒體看來似乎不值一提。
印度媒體甚至叫囂著: 印度企業6個月就可以實現5G部署, 這相當於 印度企業研發5G的速度比華為快20倍 ,印度媒體到底是哪來的資本口出狂言?
如果將 科技 和印度連接起來,想必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班加羅爾,班加羅爾也被稱為「亞洲矽谷」,它是整個印度 科技 的中心。
當前蘋果、谷歌等諸多企業都在班加羅爾設置有公司,這里也擁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 科技 人才以及研究團隊,軟體開發能力毋庸置疑。
全印度35%的IT人才聚集在這里,他們能夠給印度帶來巨大營收,所產生的收入是印度GDP主要構成之一。
另外, 美國谷歌等諸多互聯網巨頭掌門人大部分都是印度裔 ,比如谷歌的CEO桑達爾-皮查伊,就連大名鼎鼎的諾基亞領導人也是印度裔,可見這一切或許不是巧合。
不可否認的是,印度是個兩極分化極其嚴重的國家,有著數不勝數的貧困人民,也有不少佔據 社會 頂層的IT精英,可見印度還是具備一定的 科技 實力。不過在5G領域建設方面,印度的起步比中國更晚。
眾所周知,中國是最早研發5G國家之一,中國華為又通過努力掌握了先進的5G技術,使得中國國內5G布局遠遠快於其他國家,華為也因此被西方國家所嫉妒,遭到了西方國家的惡意打壓。
在被西方國家打壓之前,人們更多了解到的是華為的手機業務,等到因西方惡意打壓,手機業務有所下跌之後,人們才更多注意到, 華為其實也是一家運營商 。
前面已經提到華為在5G領域投入了大量心血,也正是有了這些日以繼夜的努力,華為才可以取得今天的成就。
這也讓大眾開始真正意識到,想要研發5G,不單單要靠金錢,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當下印度媒體卻揚言,印度企業只要花幾個月的時間,便可以達到同樣的成就。
該消息一出,許多人都認為印度媒體過於狂妄自大,但此時印度媒體卻不慌不忙地放出了另外一個消息:
美國的資本也在投資印度的5G技術,谷歌、臉書、高通三家互聯網巨頭為了搶佔印度5G先機,直接往印度jio公司砸了100多億美元。
然而許多人依舊不相信,印度可以花幾個月的時間建成5G網路?甚至連印度民眾也看不下去了。
許多印度民眾在社交平台上否定印度當前的5G實力,直言不諱地指出 印度目前的4G網路速度同其他國家的2G網路速度沒有任何差別,既然這樣,5G也不會有什麼進步之處,畢竟只是 打著5G的名號,實際上還是處於2G的速度 。
可以肯定的說,5G技術的研發以及部署是一項漫長的工作,而印度無論是設備還是技術都有所欠缺,所以對於印度揚言成功研發5G還是要持懷疑的態度,不過也不能夠小看印度的實力。
如今已經有許多美國企業前往印度投資,美國企業在5G領域主要是投資Reliance Jio公司。該公司是一家電信公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不起眼的存在。
但是這家公司卻宣布在6個月的時間里成功研發5G技術,還能夠吸引美國互聯網巨頭大量投資,瞬間成為印度規模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它又有什麼過人之處?
說到這家公司還要提到印度信實集團。
信實集團是印度國內一家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在金融、通信等諸多高利潤領域占據壟斷地位,信實集團的大老闆名為穆克什·安巴尼,此人性格高調,行事風格張揚。
安巴尼 去年擁有683億資產,憑借683億資產成功成為亞洲首富 。Reliance Jio是信實集團旗下公司之一。
Reliance Jio成立後, 在短短5年的時間里已經收獲3.4億用戶,從零用戶到一億用戶,該公司只花費了170天時間 ,同樣的用戶量臉書需要花費852天,而這一切離不開其背靠的信實集團。
谷歌等諸多互聯網巨頭之所以會投資該家公司,是因為看準了背後的信實集團,也看好安巴尼本人。
雖然沒有多少基礎,但安巴尼對Reliance Jio開發5G擁有絕對的自信,甚至親自給Reliance Jio做宣傳,還依靠一些花言巧語將許多美國企業忽悠得團團轉,這些美國企業為了占據先機,毫不猶豫地將錢砸給了這家公司。
不過這些美國企業在互聯網領域摸爬滾打已久,想要獲得這些企業的投資也不容易,這也說明了安巴尼的計劃還是有吸引到美國企業的地方。
有網友分析稱,對於安巴尼以及信實集團來講,花費6個月的時間成功研發5G技術並不是什麼難題,因為只要能夠拋開專利,在屬於自己的平台上,打造屬於自己的5G網路,這個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直白一點來講, 該公司不將專利當回事,直接復制5G技術,然後將這些技術占為己有 ,其實這種做法同印度仿製其他國家的葯物沒有什麼差別。
在沒有打好基礎的情況下,印度貿然擠進5G行業,到最後很有可能不止無法實現5G網路全覆蓋,還有可能只有少數精英階層能夠使用到5G服務,這將會進一步加大印度的貧富差距。
說到貧富差距,貧富差距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普遍存在的,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貧富差距產生的 社會 矛盾,在一些國家開始越發突出。
去年新冠爆發後,印度國內疫情一直都處於比較緊急的狀態,許多印度民眾在面對生命威脅時,還需要接受經濟衰退的打擊。
5月份,印度國內一高校出爐一份數據,該份數據指出,印度有數百萬人面臨貧困,然而就在許多平民為了吃飽而愁眉苦臉時,印度富人的資產卻在不斷增加。
印度首富安巴尼的身價與去年相比上漲150億美元,總身價已經突破800億美元大關,再次穩當地坐上了亞洲首富。
2020年,安巴尼父親去世之後,安巴尼成為信實集團的領導者,在他的帶領下,信實集團很快發展,成為印度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 安巴尼也成為了印度最富有的人。
無獨有偶,印度第二富人阿達尼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也迎來了身價大漲, 原先阿達尼的身價僅為130億美元,而如今他的身價已經達到了550億美元,成為亞洲第四富有的人。
安巴尼和阿達尼兩人的資產加起來,甚至比一些國家的GDP還要多,這種情況的出現意味著印度貧富差距的問題越發嚴重。
不過這種情況在印度出現並不令人意外,現在印度許多行業基本上都被一兩家企業所壟斷,整個行業的利潤也會流入這小部分企業的口袋中, 印度排名前15的企業每年所賺取的利潤占據印度全國利潤的90%。
同此形成截然對比的是,印度的貧困人口越來越多,吃不上飯的人不斷攀升。
對於安巴尼和阿達尼這種富人來講,每天損失個幾十億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印度許多地區已經因為貧富差距變得越發動盪,民眾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苦。
根據美國媒體CNN報道, 去年印度增加的貧困人口占據全球增加貧困人口總數的50%。 如今許多印度的家庭因為貧窮被迫減少食量,售賣手頭上所剩不多的資產等等。
截止至去年年末, 印度全國40.5%的財富掌握在1%的人口手中,印度中產階級人數銳減3200萬,每天收入在2美元以下的窮人增多了7500萬 。
要知道,如今對於 貧困的定義是:收入在5美元以下 ,印度卻有7500萬元收入還不到2美元,可見印度的貧困問題有多麼嚴重。
目前基尼指數是衡量貧富差距的主要指標之一, 2000年印度基尼指數是74.7,而去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82.3。
許多印度家庭每天只依靠著幾美元度日,而印度的富豪卻變得更加富有。
去年印度封鎖的時間長達4個月之久,印度的經濟也遭受重大打擊,雖然進入今年,印度的經濟已經有了明顯復甦的跡象,但是隨著第二季度疫情再度惡化,印度經濟局面迅速變化。
原本在種姓制度下,印度人出生就是不平等的,許多女性甚至沒有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機會, 如今疫情更是直接導致大量男性勞動力也被迫失去工作,女性在勞動力市場沒有一席之地。
雖然印度官方明面上說是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印度的階層一直都存在於代代相傳的觀念中,思維已經固化,難以突破,低種姓的底層的人民無法往上走擠進高階層,這也決定了 印度很難將人口數量變成人口紅利。
可以肯定的說, 貧富差距過大是阻礙印度前進的一大「攔路虎」 ,但是印度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問題,只能夠繼續硬著頭皮在貧富差距過大的基礎上發展下去,可這也只會導致貧富差距問題越發嚴重。
如今受貧富差距過大、新冠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 即使印度真的推廣價格更高的5G服務,也只有少數富人能夠享受到5G服務,普通民眾很難獲得享受5G服務的機會。
然而各個國家開發5G網路是為了讓民眾能夠享受到更好的網路服務,從而轉變成為生產的推力。
如果無法實現5G網路的全覆蓋,自然無法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印度企業和海外企業的投資,很有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美企狂砸上百億背後隱藏著的秘密令人好奇:
這些資金究竟流動到了哪依然令人不解;
為何在疫情之下印度富豪卻能越來越富也令人迷惑;
印度是不是真的有打算研究屬於自己的5G也依然不確定;
印媒屢屢口出狂言究竟是誰給的勇氣也無人知曉;
... ...
令人不解的地方很多,但不少現狀卻能很清晰地看到:
美元大放水之下美元霸權搖搖欲墜;
部分印度人認為4G基站會散播新冠肺炎,所以強行拆除;
印度窮人越來越窮,越來越多,印度富人卻越來越富;
印媒依然懟天懟地,不斷叫囂「印度第一」。
... ...
「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
印度富豪拉著美國富豪大佬要在6個月內造出5G,印度窮人卻拿著2美元貧困度日。
在印度,極少數人掌握著國家大部分財富,印度富豪能請幾百個人來伺候自己,印度窮人卻連伺候富人的機會都要用搶。
貧困,飢餓,疫情等等,死死纏繞著一直想要成為大國的印度,源頭究竟是什麼並不是那麼值得探究,因為印度人顯然比誰都更清楚。
如果國家無法讓民眾對未來有期待,那生活對民眾而言,最大的意義除了苟且活著還有什麼?
㈤ 印度加入晶元戰,來設廠就發10億美元專家:生產晶元沒那麼簡單
全球「缺芯」危機蔓延,對於解決的辦法,印度想到的是「砸錢」請人來印度生產。
有兩位印度官員向媒體透露,當前印度希望能建立起自己的智能手機組裝產業,來加強電子供應鏈,為此印度計劃向每家來設立晶元工廠的企業提供10億美元現金。
現金鼓勵是否靠譜?
據一位印度高級官員向媒體透露:「政府將給予每家設立晶元製造業務的公司超過10億美元的現金獎勵」。對於晶元的銷路,這位印度官員顯得相當有信心,他說:「我們向他們保證,政府會購買,也會命令私有企業購買本地生產的晶元。」
陳經進一步分析表示,生產晶元需要有1000多道工序,所以很少有公司能夠承包晶元全產業鏈,為了提高效率,很多工廠只專門做產業鏈中的一小塊,有明確的分工,對物流銜接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印度無法簡單地通過引進一兩家晶元企業,來解決晶元供應的問題。
而印度為每家企業提供10億美元的獎勵或補貼,看似非常誘人,而陳經卻表示,這對晶元企業來說很難是筆大錢。他說:「在晶元產業中,建設一個新工廠花上100億美元是常見的事。而且上下游建設所需要的資金更多。」
而另一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也向媒體透露說,「這些現金獎勵如何發放,還未有定論」,但政府已經向相關行業徵求意見。不過消息人士還補充表示,印度政府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其他優惠措施,包括免除關稅,提供研發費用和無息貸款等。
印度晶元產業
當前,大多數印度人使用的智能手機都是在印度本土生產或組裝的。印度已經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手機製造國。電子產業是印度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主要依靠的就是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信息技術和電信等重點產業拉動增長。
因為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晶元,耗費大量外匯儲備,印度在上世紀就認識到了發展本土晶元製造業的重要性。
在2012年印度就已經出台了非常具體的電子製造業扶持計劃,包括「改良特別獎勵計劃(MSIPS)」和「集成電路製造激勵計劃」兩部分,向印度的電子製造類企業提供政策和資金扶持。
基礎設施落後,電力供應不穩定,官僚程序復雜和規劃缺乏可持續性,最終既沒有培養出成功的本土晶元企業,也沒有吸引到國外晶元大廠來印度落戶。並且一直以來,印度實施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即便有一些具有晶元製造技術的外國公司在印度落戶,最後也因為貿易環境等因素,最終選擇離開了印度。
在鼓勵「印度製造」的莫迪政府上台執政後,發展本土晶元產業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2020年4月1日,印度連續發布兩項促進電子產業發展計劃,分別為《生產掛鉤獎勵計劃(PLI)》和《電子元器件和半導體製造業促進計劃(SPECS)》,鼓勵晶元和電子產業在本土發展。
在疫情後全球暴發「缺芯潮」,印度的智能手機和 汽車 等產業受到了波及,更促使印度政府思考如何發展本土晶元產業。塔塔集團(Tata Group)等印度企業表示有意進軍電子和高 科技 製造業。
不過也有觀察人士指出,雖然印度當前在晶元製造上存在著困難,但在半導體產業中,特別是在晶元設計領域內有一定優勢,印度城市班加羅爾有「印度矽谷」之稱,谷歌,蘋果在當地也設有晶元設計團隊。
同時,在國際晶元產業中,也很大量的印度籍或印度裔高管,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印度發展本土晶元製造的優勢。
第一 財經 日報
㈥ 印度是靠著什麼一步步崛起
印度,擁有13億多的人口,人口平均年齡之中位數為27.3歲,反觀著人口高齡化的日本,年齡中位數到達47歲,印度的人口結構可以說是相當的年輕,有著年輕的人口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又擁有著巨型的市場以及英語系國家的優勢,因此大部分的外資都會優先考慮印度。在外資進入投資下,印度在2018年人均所得為2100美元,估計在2030年能達到3200美元,人均所得不斷攀升的情況下,這匹沈睡的象在未來前景一片光明。
印度在軟體開發和IT產業的人才輸出大國,由於軟體開發跟一般實業不同,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土地廠房,軟體開發只要有電腦滑鼠就能開始設計產品,即使軟體出了問題,只要能改寫程式,損失都不大,印度年輕人擺脫貧窮的方式成功率大了許多。
印度雖然是一個大國,但是卻包含著29個邦,互相既獨立又能協作,印度人之間不僅僅要互相理解,更具備有搏倒對手的能力,不僅僅如此,在矽谷印度人更是僅次於美國的CEO輸出大國,印度人靠著習慣競爭並且又能適應文化的不同,在國際中佔有一席的地位。鮮為人知的是,印度其實是全球第三大制葯國,更是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FDA)葯品第二大上市國,佔全球葯品生產8%,預計2020年成為全球五大市場之一,曾經接受過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印度人,擁有將「復制」變成「可能」的強大學習能量。
借鑒於中國的開放政策,目前印度學習於其他國家的開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資來投資設廠,增加就業率來帶動整體經濟,就像中國的90年代製造業帶動了接下來的中國發展,當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政策及困難點,所以導致印度的發展速度不比中國,但是靠著人口紅利、教育、以及產業類型,印度成長速度將會飛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