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富士康印度工廠停擺 ,此舉對富士康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
在最初的合約中,富士康計劃在印度建廠投資五十億美元,已經有三億美元到賬,這次的工廠停擺事件必定會造成三億美元左右的損失,若是有飛來橫禍,可能損失的更多。除此之外,還有工廠的員工的薪資和已經運營的工廠所需要的成本,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是為這次經濟損失雪上加霜。
這么看來,富士康海外製造蘋果手機之路遙遙無期了。這次的印度工廠停擺事件也讓富士康懸崖勒馬,提早看清不利形勢,還好只投資了三億美元,再加上之前僱傭員工所支付的工資,富士康損失並不大。
2. 如何看待印度超過英國成為第五大經濟體分別會對兩國帶來哪些影響
這個事情對於兩國其實並沒有共同影響,因為印度和英國的經濟情況完全不同,印度確實也有實力在經濟問題上全面超越英國。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對英國來說,因為英國存在嚴重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同時也存在嚴重的債務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會不斷拖累英國的經濟發展。但對於印度來講,印度是一個新興的經濟體,當印度在大力發展製造業的時候,印度的勞動力也非常便宜,所以這個現象會進一步推高印度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當印度的人口規模變得越來越大的時候,巨大的人口規模可以給印度提供更多的廉價勞動力,這個方式會讓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與此同時,對英國來講,英國最需要解決的並不是如何羨慕印度的經濟發展,而是如何解決國內的能源危機和債務危機。如果不能解決這兩個危機的話,英國的經濟規模只會變得越來越小。
3. 印度製造業(家電行業)對中國的影響
天前,汽車製造巨頭之一尼桑公司的CEO卡洛斯·甘在東京汽車展上宣布了該公司的一項新戰略計劃:在經濟較不發達國家推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售價從3000美元起的廉價汽車。要製造這樣低廉的汽車,人們一個自然的反應恐怕是:到中國去。然而,尼桑卻選擇了與印度的Bajaj公司合作。用有些媒體的話說,這是「跳過了中國,直接進入(人均GDP更低的)印度」。
正如很久以來,一直有人預測中國將在軟體外包領域成為印度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樣,也一直有人預測,「印度製造」將是「中國製造」的最大威脅。不過,這種紙面上的威脅,並不容易轉變成現實。印度雖然和中國一樣有龐大的低收入人群,但一直未能轉化為有效的製造業低價勞動力,其中原因,包括其基礎設施落後、社會種姓制度遺毒尚存、政府缺乏連貫的引進外資戰略,以及在我看來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印度在製造業起飛階段,沒有像中國的香港和台灣那樣的「境外」地區,能夠向本土強勁輸入製造業所需的資本和專業知識。
不過,中國的這些優勢也許正在逐步喪失。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資本輸入恐怕已過了頂點,接下來如果發生內地向台灣香港的大規模反向資本流動,我一點也不會奇怪。雖然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舊大大領先印度,但印度依仗其過去2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已經邁過了起碼的門檻。政治日趨穩定,種姓制度在印度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已經相當淡薄。最可能對中國不利的一個因素,則是人口結構。
目前,印度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占總人口的40%以上;而中國由於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18-40歲的適合製造業就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顯著下降,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高達10%且不斷上升。有些國際媒體甚至把這種現象描述為「年輕的印度,暮年的中國」。這話固然對中國人很不友善,卻不無尖銳地讓我們面對這個現實制約:如果我們的勞動力優勢逐步喪失,中國的製造業還能繼續保持出口強勢嗎?「中國製造」會被「印度製造」取代嗎?印度已經在金融、軟體等服務產業領跑中國,其產業結構也優於中國,GDP的超過一半來自於服務業。如果在製造業上我們又讓印度人後來居上,中國將何以自處呢?
當然,即使勞動力優勢喪失,中國製造還可能有如下出路:第一就是建立品牌認知。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先入為主,總體上已經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如果在此基礎上,又能就具體產品形成廣受認可的品牌,建立忠誠的用戶群體,則後來者將難以奪走市場份額。在軟體產業,印度企業目前是領跑者,在歐美市場有很高品牌信譽,讓試圖分一杯羹的中國企業難以措手。在製造業,我們也許能反過來讓印度人吃同樣的苦頭。不過,「中國製造」一直走的是代工之路,自主品牌不多。中國在世界上叫得出名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靠個頭大規模巨而出名,真正用市場手段建立國際品牌認知的例子不多,比起印度人來說中國人在這方面經驗還真是不足。
第二就是通過產業分工而實現「鎖定效應」,這樣即使沒有很強品牌,但通過掌握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也會讓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產生依賴。但是,目前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的基本是一個被動角色,所謂「中國製造」,關鍵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往往並不在中國人手中,產業鎖定效應有限。而要在產業分工中由被動化為主動,恐怕要靠很強的資本市場能力,通過對上下游的資本滲透、對專業知識技能的並購來實現。恰恰在資本市場能力方面,中國被公認落後於印度。
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於一般企業制度的改革,金融業相對於製造業很不發達,這將讓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爭取主動的夢想難以實現。
第三條辦法當然就是加強自主創新,提升製造業的能力而立於不敗。這條道路很符合我國既定的發展戰略,而且中國的研究開發實力、專利形成能力整體上說強於印度。不過,研究開發實力並不一定能轉化為製造業的競爭能力。金融體系不夠發達將是一個制約因素,而另一個更嚴重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在不少人心目中,侵犯外國人的知識產權甚至是一種愛國行為。問題在於,侵權一旦成為習慣,很少會真的區分本國或外國。
有哲人說過:最高明的解決問題之道,是把問題本身解決掉。也許,答案並不在我們如何維持「中國製造」的統治地位,而恰恰是讓我國怎樣從對「中國製造」的片面依賴中解脫出來。也許,中國的經濟、人口結構、生態環境和國際角色都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繼續扮演「世界車間」,對中國無論是提升國內福利還是增強國際聲譽方面都並無裨益。也許,與其費盡心機去和印度人在3000美元汽車的層次上肉搏,還不如設法在其他方面賺錢,而讓印度人替我們生產汽車。只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將會要求我國的經濟制度和思想觀念有更加激烈的革進。而在這方面,印度人恐怕不幸又已悄悄走在了我們前面。
4. 印度GDP反超英國,成為世界第5,全球經濟會發生怎樣的巨變
全球經濟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每個國家所面對的經濟問題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類似印度這樣的國家出現人口紅利的時候,很多國家確實會呈現出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對於印度來說,印度的人口規模本身就非常龐大,同時也在大力發展自己的低端製造業,這個方式可以有效提振印度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因為英國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能源危機和債務危機,所以英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比較慢,所以直接導致印度的GDP全面反超英國。
除此之外,雖然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但印度也需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經濟發展質量,這樣才能保證印度的經濟發展穩步向前。
5. 損失數百億,輪胎產業造重創
近日,來自印度的最新報道稱,目前印度所有輪胎廠停止運營,預計將在4月中旬才能恢復運營,印度汽車輪胎製造商協會預計到8月份市場才會開始好轉,而2-7月這6個月的時間里,預計損失將達到45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2億元)-5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7億元)。
Kanwar父子
他認為:在印度,沒有人真正知道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局面,整個世界都在面對新的事物。政府必須要在確保企業不破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疫情爆發後,大多數公司都在考慮通過分散中國市場來分散供應鏈的風險,如果政府能夠採取正確的措施並將印度發展成為全球汽車製造中心,印度將大有收獲。中國在2018年出口了價值350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鑒於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這對於印度製造業而言是一個機會,想辦法替代中國,這是目前很多公司看待印度的態度。
目前阿波羅輪胎已經關停了印度工廠,荷蘭工廠乘用車輪胎生產以及匈牙利工廠。基本處於生產停滯狀態。該公司高層進行了減薪,以期渡過難關。但是阿波羅輪胎已經決定不削減下一財年的資本支出計劃,同時印度國內不會進行裁員。
NeerajKanwar還表示:政府應該採取措施為消費者提供抵押貸款,這樣可以刺激消費者買車消費。目前銀行已經停止向運輸行業貸款,但是可以讓銀行向非銀行金融公司貸款,然後由非銀行金融公司放款給運輸行業,這樣一來車市就成被帶動起來。
全球經濟進入低速發展時期,汽車市場萎靡不振,輪胎市場已經飽受摧殘,沒想到「屋漏偏逢連夜雨,漏船又遇打頭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給本就低迷的輪胎產業雪上加霜。中國輪胎產業剛剛從疫情之中恢復過來,現在還沒有相關的損失報告,但是隨著現在全球疫情的惡化,相信在眾多上市輪胎公司的一季度財報中將有所體現,銷售、盈利大幅下滑肯定在所難免。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6. 過早去工業化,製造業不發達的印度,靠什麼支撐龐大的基建投入
摘要: 之前幾期節目我們分析了印度經濟增長所面臨的國內挑戰,這期節目, 咱們從全球角度分析印度經濟增長所面臨的挑戰。 全球趨勢給發展帶來的挑戰雖然不一定是印度獨有的,但卻直接影響到印度的經濟目標。包括去工業化、信息技術和服務業帶動的增長頂峰,出口增長的下降,世界經濟增長停滯等等,這些全球趨勢都極大地加劇了印度的問題。
從 歷史 上看,製造業為各國從農業經濟為主的結構轉型提供了平台。無論是東亞經濟體,還是發達的西方經濟體,他們的發展軌跡都涉及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工業化。
這些國家都曾經將發展重點放在製造業上,從生產簡單產品做起,逐步升級技術到生產更先進的產品。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收入越高,這種產業與收入的關系推動各經濟體吸收大量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人,隨著他們勞動技能的提高,產業也在隨之升級。 所有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軌跡都表明,製造業在產值和就業中所佔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在國家達到中等收入水平時達到頂峰,然後下降。
但近年來,這一趨勢明顯減弱,隨著國家在經歷整個工業化周期之前成為服務業佔主導的服務型經濟體。 發展經濟學家羅德里克將這種流產的工業化軌跡描述為"過早的去工業化"。 在貿易自由化浪潮和生產鏈全球化的推動下,製造業多年來一直在出現某些結構性的變化,傳統製造業主導的經濟快速增長這一路徑的有效性受到質疑。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去工業化進程似乎要早得多;印度也未能倖免這些長期全球趨勢的影響。 這種趨勢加劇了印度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的降低,這也是印度國內政策造成的必然結果,比如對國內某些小企業主導的落後產業的保護、廣泛的工業許可證制度和限制用工人數的勞工條例,此外基礎設施和技術工人的短缺對製造業不斷減少也推波助瀾。
在印度,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停滯在16%左右。 在2008-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之後,2014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不到13%,下降速度很快。目前,印度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倒退到了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
然而,製造業創造的就業份額在2002年就達到了13%的峰值,下降幅度比產值比重下降幅度還要大。更糟糕的是, 印度開始去工業化的時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美元,而當年西方經濟體製造業開始下降時的收入水平是9000美元至11000美元。
一份由亞洲開發銀行出版的工作報告顯示,當就業達到峰值的時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的速度會遠遠快於製造業占總產值的比重達達到峰值後下降的速度。 研究表明,在他們發展的任何階段,不僅是製造業就業比重達到峰值的時間點更早,而且各國對工業的投入也在減少。這可能會抑制印度和非洲等國製造業帶動的快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前景。
製造業所帶來的就業減少,這一趨勢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是通過機械化實現了重復性的自動化生產,包括機器人的使用。 機械化設備價格的不斷下降,以及招募和留住熟練勞動力的困難,使得用自動化取代人工的趨勢變得越來越嚴重,這種趨勢現在也被帶到了印度。據估計,印度主要 汽車 製造商已經用自動化實現了近30%的生產活動。
自動化取代人工的趨勢突顯,讓政策需要將注意力從印度傳統的產業政策上轉移,傳統產業政策主要圍繞財政和其他資本激勵措施展開,而這些政策往往是以忽視勞動力成本為代價。 在這方面,工會在2016-17年度預算中宣布了一個預算項目,用於補貼僱主向雇員養老金計劃繳納的8.33%的繳款,這顯然對解決印度巨大的就業壓力會有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建築業現在可能是印度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僱主,它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它僱傭的勞動力所佔的比重從2004-2005年的5.6%上升到2009-2010年的11.3%,而同期製造業的份額則從12.2%下降到11.4%。此外,盡管整個經濟體的就業彈性從0.44下降到0.01,建築業的就業彈性系數,也就是經濟產值的單位變動所對應的就業變化,卻從0.78增長到1.54。
不過,這一增長的背後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資。與製造業不同的是,建築業,尤其是建築勞動力市場,通過大量的非正規分包商網路,主要處於一種非正規的運作方式。這有助於僱主規避許多法律法規的義務,這種半地下狀態的操作,除了逃稅,還擺脫束縛,提高了建築企業的競爭力。
由於印度長期以來的基礎設施短缺,印度學者們認為,建築業在未來很可能會持續增長,從而成為今後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來源。 不過, 一個過早去工業化,製造業不發達的印度,靠什麼來支撐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呢? 對此,人們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