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比較一下中國與印度綜合實力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貳』 十元能在印度買什麼印度落後了我國幾年
提起印度,不知道你們會想到什麼呢?這個國家與我們一樣,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印度,總是給人一種打破常規的感覺,它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
在遊玩的時候,導游稱道:有些低收入人均的工資僅僅只有300元人民幣到500元人民幣之間,還有許多無業遊民。因此我們所認為低廉的物價,或許是他們眼中無法去觸碰到的。看完之後,想必你也明白了中印差距!
『叄』 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多少
差距相當大,印度是南亞次大陸的地區大國,中國是世界多極化格局中的一極強國,更有甚者美國學者提出的「G2」中美兩極之一,是世界性強國。
政治上,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對國際事務具有一票否決權,印度,南亞區域強國,自己在地圖上看一下,南亞(延伸至東南亞)都是一些什麼玩意。
經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31735.85億美元,印度26074.09億美元,還達不到中國零頭。
軍事,中國的常備軍事實力陸海空都是碾壓印度,根本不是一個實力的。
『肆』 印度真的比中國落後嗎
印度真的比中國落後。
1、印度經濟,過去30三十年,中國依靠人口紅利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人力成本上升,紅利逐步消失。
外資把很多企業遷往印度或東南亞,印度目前的人口大約13.24億人,而且年齡結構非常良好,年齡中位數25.1歲,15-24歲的人口佔到了17.9%大約有2.4億人,可用的勞動力很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僅佔5.3%;依靠人口紅利的釋放,2016年印度經濟首次超過英國,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2018年印度GDP增長速度超過中國,成為世界GDP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不過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經濟總量排名,中國以14.36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印度以2.9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五,現在是印度五倍。
2、印度的基礎建設,印度的基礎設施是非常落後的,大家談論印度落後,大都指的印度基礎設施,以臟、亂、差;其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印度公廁,印度公廁不能說沒有,是非常少的,即使有公廁,很多也是漏天的,不帶門的,男性入廁還好說,女性非常麻煩,去印度旅遊,對女性來說這是要注意的問題。
3、印度教育,印度目前有2億多文盲,印度是實行免費教育和小學1-3年級強制教育的,但由於貧富不均,資源分布不均,學生的入學率和輟學率非常高,雖然印度每年喊著提高教育投入,把每年GDP的6%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但實際投入不到4%,在印度如果你是一個貧困階層的小女孩基本上就沒有機會得到完整的教育,大部分早早輟學幫家人做家務或者嫁人了。
『伍』 印度人口正式超越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當地的人均消費水平如何
「印度人口超過中國」是個網路誤傳,目前已經有很多媒體在辟謠了。關於印度人的消費水平如何,這個倒是可以來回答一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家庭年人均最終消費支出為3966美元,中國為5548美元,印度只有中國的71.4%。最高的是美國,達到37903美元,是印度的9.5倍。
印度的雞蛋比中國便宜52.80%,印度的蘋果比中國便宜1.02%,印度的香蕉比中國便宜55.23%,印度的番茄比中國便宜63.51%,印度的馬鈴薯比中國便宜57.84%,印度的洋蔥比中國便宜52.29%,印度的汽油比中國貴4.66%。印度的幼兒園比中國便宜89.48%,印度的國際小學比中國便宜92.13%,印度市中心公寓的每平方米價格比中國便宜85.89%,印度市中心的公寓月租金比中國便宜71.32%。
總的來說,印度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民眾的收入水平也較低,因此消費水平也比較低。
『陸』 中國印度GDP哪個強
中國國家不富裕,但是綜合國力比印度強。
.印度經濟的總量2015年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而它五年前剛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的8萬億美元經濟讓印度的2萬億美元經濟在幾乎所有方面都相形見絀。
中國在2002年的經濟總量近2萬億美元,因此印度落後中國11年。或者不妨用購買力平價來看看平均收入。中國人2004年的平均收入約與印度人現在的平均收入(3620美元)相當,相差九年。
從人均產出來看,差距要小一些。普通印度勞動者每年創造產值8401美元,中國在2006年處於這個水平,離現在不太遠。人均產出的差距比平均收入的差距要小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占人口總數(尤其是女性)的比例更高。印度的勞動參與率為56%,中國則為74%。
中國2002年的貧困人口比重———每天生活費用低於1。25美元的人口所佔比例———與印度當前水平(32。7%)大致相當。
因此,可以籠統地說,就基本收入指標而言,印度落後中國十年。
從社會指標來看,情況更為不妙。
例如,2011年生活在城市裡的印度人所佔比例(31%)相當於中國1995年的水平。若比較良好衛生設備的普及率,差距也大致如此。中國領先印度約17年。在1980年前中國兒童死亡率就已經低於印度。
10年的差距已經很大了,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未來幾年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率差異都會使兩國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與中國的賽跑基本已經輸了,但或許尚有一線希望彌合這個10年經濟差距。不過,不要低估了中國克服其最新挑戰的能力,也不要低估了印度增添自身困難的能力。
『柒』 印度gdp和中國gdp對比
據《印度斯坦時報》援引印度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2019年第四季度,印度的經濟實際增速再創新低,同比僅實際增長4.7%,從而將整個2019年的經濟實際增速拖累至5.3%,並再次低於中國,失去了大國中增速最高的頭銜。
圖片
印度當局修正了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速
2019年第三季度,印度經濟僅實際增長4.5%,遠比第四季度的4.7%更低,那怎麼能說「第四季度再次新低呢」?原因就是印度當局上調了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實際增速——將2019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由初值的5%,提升至5.6%。
將2019年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速由初值的4.5%,上調至5.1%。所以2019年第四季度,4.7%的經濟增速才是當前最低,而不是第三季度。給出的上調理由是「消費有所輕微上漲」,但製造業、投資、出口依然是拖累經濟的主要因素。
2019年印度的GDP達到了2.85萬億美元
2019年全年,印度全社會完成的名義GDP約為200.81萬億盧比,按照2019年全年盧比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2.85萬億美元,略微超過英國(2019年GDP約為2.83萬億美元),上升至全球第五名。
這意味著繼中國之後,全球又有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可以和「老牌發達國家」相媲美,使得全球經濟格局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傾斜。同時,我們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時」又多了一個參照和借鑒,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此外,隨著印度、中國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不斷崛起,全球經濟、政治、貿易、金融等領域已不再是由發達國家完全主導,新興發展中大國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國際治理中也有利於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中國、印度的GDP、人均GDP對比
在當前發展中國家裡,中國與印度的經濟實力最強,那兩國的差距又如何呢?先看GDP總量——2019年中國大陸完成的名義GDP超過了99萬億元人民幣,摺合14.36萬億美元,約為同期印度經濟總量的5.04倍。
2019年中國大陸人口剛剛突破14億,印度當局給出的數據是接近13.5億(比人口時鍾的13.89億低了很多,本文就採用13.5億官方數據)。簡單計算下,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就約為1.03萬美元。
圖片
印度的2019年人均GDP則剛剛突破2100美元——約為同期中國人均水平的20.4%,或者說中國人均GDP是印度人均的4.9倍。這意味著,雖然中國與印度雖是發展中國家裡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但兩國的差距其實非常大。
南生注意到,2019年德國GDP約為3.85萬億美元,與印度的差距縮減至1萬億美元。按照當前兩國的經濟增速來推測,很有可能在2024年或2025年印度就會實現對德國的趕超,上升至全球第四名
『捌』 印度比中國到底窮多少
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
可是,比較兩國的發展勢頭,不能簡單著眼於當前的經濟增長率。舉例來說,美國上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經濟大蕭條,西方社會在上世紀30年代普遍出現經濟危機,而蘇聯的經濟從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GDP增速比中國現在的增長速度還要高。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的經濟狀況,比信奉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好得多,於是從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國家,尤其是拉美、非洲、亞洲、東歐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幾乎普遍都採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發展模式。
這段歷史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對當前的中國和印度進行比較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將兩國過去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後就輕易得出結論,說印度的自由民主、法治、私有財產權好像反而不能讓印度快速發展,而中國在不是代議制政府、法治不健全、新聞媒體信息流通不自由等情況下,經濟卻增長很快。
最近一兩年的跡象進一步表明,某些關於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了,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尤其從金融發展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角度來看,印度內在的經濟增長潛力比中國大的多。
中國前些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眾多廉價勞動力,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製造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服務,生產鞋、服裝、玩具、家用電器等。從國外轉移到中國來的生產技術含量並不高,即使是電腦生產,表面看來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這些技術實際上已經非常標准化,成為簡單的生產內容,利潤率也並不高。
當然,這些年通過改革開放,的確使中國製造業的技術含量上升到了一個新台階,同時,中國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這些轉變為中國經濟增長走出以簡單的製造業來創造工作機會、增加收入的模式,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條件和基礎。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國不在契約執行架構、信息提供架構、權力制衡架構等方面做更進一步調整,如果對行政權力的制約沒有實質性進展,產權制度繼續保留目前的公有制為主導,不從公有制轉變到私有制,如果仍然不能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構和信息架構,那麼中國要在經濟增加值、利潤率更高的服務業、第三產業上要超過印度,那是非常難的事。
我曾多次撰文講述這樣一個觀點,服務業跟製造業不一樣,服務業交易的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製造業的各個環節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若市場上交易的內容是看得見的商品比如衣服、鞋類,這種市場的發展對於法制架構和信息架構的要求相對來說可以很低。但是若要去發展更高端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證券業,沒有相應的法治架構和信息架構是不行的,因為如果法治不可靠,老百姓所能掌握的信息很少,即使信息足夠多也非常不可靠,那麼人們從事這種高端服務業交易的風險太大,人們的交易意願自然會下降。金融業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進而提高其使用效率,提高其價值, 包括勞動力資產的價值, 制度差別的長遠價值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