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為什麼買2億美元一架的陣風,而不買1億美元一架的F35
印度為什麼買2億美元一架的陣風,而不買1億美元一架的F-35呢?
說到陣風戰斗機的價格,需要先來說明一下,其實所謂2億多美元一架的陣風,可不僅僅只是一架戰斗機,因為,印度還為其配套了相應的備用發動機,空射型導彈,其他配套零部件,以及人員的培訓費用等等;反過來再說F-35戰斗機,雖然表面上看美國的F-35戰斗機的單價約為1億美元左右,這是美國人聲稱的成本價,F-35戰斗機如果用於出口的話,價格肯定不止1億美元。這一點可以從日本購買的105架F-35戰斗機當中就能夠看出,因為,日本采購的105架F-35戰斗機的總價值就達到了231.1億美元。如果折算成單價的話,顯然已經超過了2億美元一架了,價格方面甚至還略超過於陣風。
按照當初的研發協議,F-35必須優先供應給參與研發國,其次是盟友國家,最後才是非盟友國家。如果按照這個研發協議規定,印度在2035年之前恐怕是買不到美製F-35戰斗機的,可等到那個時候, F-35戰斗機的地位恐怕就與當前的F-16差不多,早已經算不上是最先進的戰斗機了。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在現階段美國不會向印度出口F-35,這一點硬度方面是非常清楚的,而法國的陣風戰斗機則剛好相反,法國願意賣,印度也願意買,所以印度自然會選擇陣風戰斗機了,最後要說的是,法制陣風的單價確實非常的高,拋去備用發動機,備用設備以及人員培訓費用以外,陣風的單價也超過1.3億美元以上,當然,話又說回來,印度對外采購的絕大多數武器裝備,在價格方面都是比較貴的。
⑵ 印度最先進的戰斗機是什麼
印度最先進的戰斗機是“陣風”戰斗機。
“陣風”戰斗機是法國達索飛機製造公司設計製造的雙發、三角翼、高機動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戰斗機。印度從法國引進了這種戰斗機,以提升其空中作戰能力。陣風戰斗機以其優異的性能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具有出色的機動性、超視距作戰能力和對地打擊能力。
印度引進“陣風”戰斗機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其空軍實力,特別是在面對周邊國家的潛在威脅時。陣風戰斗機裝備了先進的雷達和武器系統,能夠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執行多種任務,包括空中優勢、對地攻擊、偵察和電子戰等。此外,陣風戰斗機還具備強大的掛載能力,可以攜帶多種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陣風”戰斗機性能優異,但印度空軍的裝備體系仍然相對復雜,包括多種不同型號和來源的戰斗機。這使得印度空軍在維護和作戰協同方面面臨一定的挑戰。此外,隨著國際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其他國家也在積極研發更先進的戰斗機,印度需要持續關注和評估其空中作戰能力的需求和發展趨勢。
未來,印度還計劃繼續推進國產戰斗機的研發和生產,以滿足其空軍對現代化戰斗機的需求。這些國產戰斗機項目包括AMCA等,旨在提升印度空軍的自主裝備能力和作戰實力。然而,這些項目的研發和生產周期較長,需要印度政府和軍方持續投入和關注。
⑶ 對比f16v、f15ex、ef2000和jas39e,理性評價陣風的真實水平
陣風是一款備受推崇的飛機,其性能在多個方面表現出色,但也存在一些顯著的缺點。
首當其沖的是陣風沒有頭盔瞄準具與米卡導彈配合進行格鬥射擊。陣風F3R型號並未配備頭盔瞄準具進行離軸發射,直到陣風F4升級至2022年,才裝備了Scorpion頭盔瞄準具進行離軸格鬥瞄準。印度版本的陣風也已加入頭瞄能力。在多山地形的印度空中戰區,近距離格鬥的可能性較高,因此印度對具備頭盔瞄準功能的需求自然合理。
陣風與流星導彈的通信系統單向遙控,未配備雙向數傳系統。台風與鷹獅戰機的通信功能則更為先進,戰機能實時監控流星導彈的動力系統、雷達工作狀態,甚至轉移導彈控制權,實現多輪攻擊,使流星導彈成為戰場上的自殺式超音速巡飛無人機。陣風的單向遙控顯著削弱了流星導彈的作戰效能,印度方面可能已著手改進。
雷達系統性能稍顯不足,陣風雷達天線尺寸偏小,直徑約500~600毫米。飛行員表示陣風雷達威力不及F/A-18E/F的APG-79系列,但雷達抗干擾能力及軟性能優於超級蟲blk2的APG-79。陣風雷達固定安裝,缺乏機械平台與電掃設計,導致在偏離軸線時探測性能下降,掃描角度有限。
陣風缺少電子戰吊艙,機載主動ECM系統發射天線功率與專業吊艙存在顯著差距。電子戰吊艙對於戰機而言至關重要,J10A掛載電子戰吊艙甚至能與J10C進行空戰對抗。鷹獅與台風ECR在這方面表現卓越,具備強大的電子戰能力。
陣風未配備拖曳式干擾機,印度陣風選配了以色列的X-Guard拖曳式電子戰干擾機。拖曳式干擾機對於增強戰機生存能力不可或缺。1999年美軍空襲南聯盟時,拖曳式干擾機成功干擾誘騙大量地空導彈,提高了戰機的生存幾率。
陣風缺乏強力的傳統固體火箭中距彈,流星導彈作為非傳統火箭導彈,性能與傳統導彈有較大差異。米卡導彈體量小,燃氣舵設計雖提高格鬥能力,但能量特性不及AIM120D、PL15等正規中距彈。
綜上所述,陣風的缺點主要體現在電子戰系統、雷達性能和導彈組合方面。優點則體現在機體性能,如中低空能量特性、瞬時盤旋能力及持續盤旋能力。在不同作戰環境下,陣風的適用性各異。平原上的現代空戰中,台風和鷹獅可能更為合適;而多山脈山區的空中戰,則印度版本的陣風裝備頭盔瞄準具後更為理想。陣風作為一款特色鮮明的戰機,其優點和缺點都值得客觀評價。
⑷ 放著8000萬的蘇35不要,印度為什麼要選擇2億的陣風
印度的軍事實力雖然排在第四名,但印度的軍工水平還不能算是第四軍事大國應有的水平。眾所周知,印度的軍工水平低下,自己無法研發和製造先進的武器。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的武器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國外進口。最近幾年,印度的經濟迅速發展,也有更多的資金用於靠著購買其他國家的武器裝備,軍事力量也得到了一定增長。
⑸ 台風和陣風,誰的性能更強
樓主問的是誰更強,咳,你們摘抄這么多資料什麼用啊,也沒對比,那我來做一下紙上談兵吧 1:機動性能對比: 「台風」是多國設計,所謂眾口難調必然不倫不類,這在其氣動外型上表現尤為突出,為了提供足夠的超音速配平能力其鴨翼位置相當靠前,故不得不在主翼前另外安裝渦流發生器,靠前的鴨翼對飛行員向下視野也有影響。因此,高空高速性能比「陣風」要好,但近距離纏斗性能不如「陣風」 「陣風」在機動性能上更有優勢。 2:火控系統和雷達。 「台風」在這方面也受到了「多國研製」的影響,裝備部隊的第一批飛機各個國家自選航電設備和雷達,德國空軍為節省成本採用了F/A-18的火控雷達而非ECR-90多模態脈沖多普勒雷達。也就是說,各個國家裝備的「台風」可能性能並不一樣。 「陣風」戰斗機採用的RBE2雷達探測距離100千米(台風的ECR-90為130千米) 「台風」在雷達探測距離上暫且領先。兩機火控系統相差不大。 3:武器對比。 「陣風」所採用的中距空空導彈「米卡」和近距格鬥導彈「魔術」在性能上和「台風」的「流星」「阿斯拉姆」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現在射程和目標的截獲能力上。 「台風」又勝一籌。 最後對比: 兩機在氣動外型設計上都採用鴨翼,但所發揮出來的性能不同,「台風」雖目前在雷達和導彈性能上暫時領先,不過「陣風」目前正在研製新型的探測雷達。 空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目前兩型戰機的主流配置而言(因為有些「台風」並不是標准配置): 「台風」依靠其強勁的雷達可以首先發現並發射導彈攻擊「陣風」。不過一但中距空戰未果,進入近距離纏斗,相信「台風」的飛行員一定會很頭疼。 總結:「台風」目前在中遠距離有優勢,而「陣風」則更適合近距離空中格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