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為什麼恨中國
印度在60年代末曾經被中國閃擊。大敗而歸。雖然最終中國高姿態退兵,但是這個事情一直被阿三們認為是奇恥大辱。(我估計阿三在這個事情上的耿耿於懷不亞於我們對日本人的仇恨)
再說遠一點,就是麥線地區的爭端了。這也是挑起中印戰爭的根本原因。
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過去也是,聽說過香港人狠英國佬么
② 中印戰爭印度為何損失那麼慘
1、准備不足。
印度一直認為中國在沒有得到美蘇首肯的情況下不會貿然發動反擊,所以其部隊並未認真備戰。爭議地區絕大多數都是無人區,所以印軍的「蠶食」很多時候就像在做登山運動,以至於遭解放軍反擊時准備不充分。甚至很多部隊連冬裝都准備不足。
2、部隊訓練不足。
印度的部隊雖然算是「精銳」,但是大多都沒有受過山地戰訓練。山地作戰是一種遠遠脫離公路的作戰模式,補給、作戰方式都發生徹底的變化,印軍卻不會如何山地作戰。
而中國邊防軍一直在進行山地戰訓練,解放軍長期也擅長脫離公路作戰。
在補給接近斷了,經驗又不足的情況下,印軍士氣掉得很快。
3、指揮脫離實際。
例如,熟悉瓦弄地區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對於他們而言非常陌生的區域,無計劃的徵召以及對原有軍隊編制的打亂削弱了印度軍隊的戰鬥力;而坐鎮德里的總參謀長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況下向前線下達了佔領扯冬(印度稱之為Dhola)哨所東北1000碼處的一個中國哨所的命令,實際上那裡的中國軍隊處於優勢地位。
第四軍指揮官考爾中將(B。M。Kaul)也是被指責的對象,他奉命率軍將中國軍隊從塔格拉山脊上趕走,而實際上考爾基本沒有指揮類似行動的經驗。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無視軍隊的指揮系統,官方歷史指責他越級直接與陸軍總參謀長接觸,有時也越過中級軍官直接向下級軍官發布命令。
4、印度空軍未參戰。
前空軍少將特瓦里(A。K。Tewary)曾在《印度防務評論》上發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軍,潰敗的一方可能會變為中國,他譴責了當時的情報局負責人穆里克,因為後者認為一旦使用空軍會導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國轟炸機的報復。
以上四點就是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情況,我是聽參加過那場戰爭的前輩口述的。
他說,印度人都是雇傭兵(可能是因為其作戰表現造成的誤傳,在此我僅原話轉述),作戰決心很差。當時印軍向我們山頭發動進攻,火力很猛。他和另外幾個人從山崖爬到印軍後面,槍聲一響,印軍就像炸了鍋一樣,估計以為被包圍了,馬上全跑回去了。
③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④ 印度怎樣看待當年中印戰爭的慘敗
近一段時間,這一版塊出現大量關於中印去年對峙的問題,帶風向的意思非常濃厚,都是中國必輸,中國軟弱,中國不行。希望網友多點智慧。
⑤ 中印戰爭給印度帶來怎樣的影響
1962年的中印之戰對於印度,其影響類似於甲午戰爭之中國,最大的傷害,就在於世人眼裡一個"大國"被打回了原形。1962年一戰同樣如此,"堂堂世界第三" "亞非拉的領袖"竟然被中國揍的魂飛魄散,領導人不得不像美蘇等國尋求援助,尼赫魯曾親自致信肯尼迪求援,新德里的政要和富商們甚至做了遷都的打算,一直到中方高姿態的開始撤軍,印度都還沒組織起反擊,此戰使得印度的國際政治資本和影響力一落千丈,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威信受到重創。
⑥ 中國與印度
中國和印度有邊界爭端問題 參考 中印戰爭
中國幫助過印度的敵人巴基斯坦 參考印巴戰爭
當年中國的邊防軍就打敗了印度的王牌軍 差點打到新德里 當然印度不承認 那次中印戰爭的確是中國贏了 但是因為當時中國敵人太多 四周都是敵人 迫於國際形勢壓力 中國被迫撤出 要是中國的主力部隊可想而知會打到什麼程度 可是印度居然恬不知恥說他們贏了 真的可笑 所以印度恨中國 巴基斯坦人很喜歡中國 中國很多地方幫助巴基斯坦人他們對中國人非常的友好 現在也是這樣
印度人一面說是他們贏得了戰爭一面還說要一雪前恥 很矛盾的說法 因為他們敗給過中國 中國又幫助他們的敵人巴基斯坦 所以他們恨中國人 中國人也討厭印度 現在他們還占據中國的領土 所以關系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