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的軍事實力到底咋樣在亞洲,能與日本,以色列相比嗎
1. 印度的軍事實力難以簡單地與其他國家進行直接比較,因為這涉及到多種因素,包括政治、經濟、地理和國際關系等。
2. 在亞洲地區,印度的軍事實力有其獨特性,它擁有較大的軍事預算、龐大的軍隊規模和一系列先進的軍事技術。
3. 印度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亞地區的一個軍事強國,它在該地區擁有顯著的軍事優勢。
4. 與日本和以色列相比,印度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例如,印度擁有更多的陸海空三軍部隊,並且在其邊界附近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安全挑戰。
5. 另一方面,日本和以色列在某些特定領域,如技術創新和國防工業的自給自足能力方面,可能與印度存在差距。
6. 總的來說,每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會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對於印度、日本和以色列這三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的比較,需要考慮各自的具體情況和能力。
⑵ 中印軍事力量對比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6�1卡普爾上將(Deepak 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6�1霍米�6�1梅傑上將(Fali Homi 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6�1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07/2008財年,印度國防預算高達9600億盧比,約300億美元。一直以來印度把擴充軍事實力當成爭當世界一流大國的重要標志。印度始終致力於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軍事強國行列是印度國家戰略的終極目標。印度當局深信,軍事實力是取得大國地位的必要基礎,外交必須以軍事為後盾,軍事必須以外交為補充,軍事力量不僅是構成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戰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機構、軍界、學術界和新聞界的廣泛支持,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宣稱:「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
為實現「直接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高度重視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到2015年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海、陸、空三軍轉型。陸軍:向戰略打擊軍種轉變;海軍:向遠洋作戰型軍種轉變;空軍:向航空航天型軍種轉變。 以此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與國家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未來軍隊」。為適應軍隊的現代化轉型,軍費支出結構也作了極大調整,被稱為「首要花費項目」的武器采購費用達到了3340億盧比,比上一財年1690億盧比的實際采購費增加了近1倍。
在采購裝備的資金分配上,印度空軍、海軍分別獲得了1478億及756億盧比,而人數居多的陸軍只得到875億盧比,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印度優先發展高技術軍種的決心。印度軍費和采購費用的大幅增長將有助於印軍購入更多的先進裝備。從俄羅斯購買價值15億美元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從英國購買價值17億美元66架「鷹」式高級教練機,以及從以色列購買3架11億美元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憑借「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艦載「米格-29K」戰機,印度海軍屆時可在一天內控制數千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國防部目前的重要采辦項目包括:空軍計劃從美國采購126架多用途中程戰斗機、先進無人機和運輸直升機,采購額高達90億美元;陸軍計劃采購155毫米自行火炮、防空系統和網路中心戰裝備;海軍計劃購買先進潛艇、海上監視飛機、一顆人造衛星和3艘航空母艦。
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宣布,到2010年3月的財政年度,印度軍費預算將增加24%,達1.42萬億盧比,約500億美元。將為印度的123萬軍隊的現代化計劃提供資金。除了軍費預算,慕克吉還批准了為准軍事部門增加1.43億美元。他還說,在本財政年度將為加強所謂的邊境安全增加4.56億美元。印度是新興經濟體當中購買武器最多的國家,自2000年以來,印度進口的軍事裝備價值280億美元。未來幾年,印度計劃進一步簽署價值估計達300億美元的合同。
印度的軍事戰略目標是: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直接控制弱小鄰國,遏制東北部鄰國,排擠其它大國對南亞和印度洋事務的干涉,鞏固其在南亞及印度洋的既得利益,積極爭當世界軍事強國。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印度制定「適當控制數量,重點加強質量,進一步提高戰鬥力」方針,積極迎接新軍事革命的挑戰,大力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高打贏未來戰爭的能力。
印度將與俄羅斯聯合研發代號為PAK-FA的第5代先進戰斗機。俄印聯合研發第5代戰斗機項目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將成為俄印兩國政府在軍事領域內數額最大的一個聯合研發項目。目前印度從俄羅斯引進的最新戰斗機為蘇-30MKI戰斗機。印度空軍主要將領已經證實印度空軍目前已確定了印度第5代戰斗機的技術性能指標。據稱,印度空軍希望用5年的時間研發第5代戰斗機。據悉,第5代戰斗機PAK-FA具備隱身性能,可在不使用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進行超音速巡航,機上將安裝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AESA)機載雷達以及可增強機動性的推力矢量噴管。
進入21世紀,印度陸軍已經向俄羅斯購買了310輛T-90主戰坦克。 印度陸軍高級軍官則表示,陸軍用1781輛主戰坦克替換老舊的T-55和T-72坦克的需求,將通過引進1657輛俄制T-90S和訂購的124輛阿瓊坦克得到滿足。俄印簽署協議引進310輛俄制T-90S坦克,根據雙方又達成協議,印度再進口347輛T-90S坦克,而且印度阿瓦迪重型車輛製造廠已經開始根據俄方許可證生產另外1000輛T-90S坦克。
目前,印度已宣布在未來十年裡要建立一支航母艦隊和核潛艇的計劃。最近,印度還進行了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試射,其射程可覆蓋中國的主要城市。而在臨近中國的邊境地區,它也正在重新開啟空軍基地。 為鼓勵印度制衡中國,俄羅斯逐步加強與印度軍隊緊密合作。
對於中國,不做太多評價,自己去和閱兵典禮上的中國兵力比較一下就行了
⑶ 我國與印度邊境沖突,那麼印軍的戰鬥力如何呢
今年6月份,在加勒萬河谷附近,我方與印方爆發了邊境爭端,雙方發生肢體沖突,結果不出意外,印方被解放軍吊打,死亡20名邊防軍。那麼?印度的真實戰鬥力如何呢!
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向來都把中方視為頭號大敵,在軍事武裝方面,也多以應對中方力量為主。比如在印度陸軍部隊中,培養的山地部隊規模高達10個師,超過20萬的兵力,號稱全球最強山地作戰部隊。這些士兵訓練有素、裝備精煉,是“高原戰爭”中的一把利刃。
盡管印度的綜合實力不如中方,盡管我們應該藐視對手,但絕不能忽視印度的發展速度。
⑷ 比較印度和中國的綜合國力,哪個更強大
綜合國力的比較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差距很大。
印度的人口超過12億多。
中國人口13 億多。
2011年印度GDP1.83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2004年水平)
2011年中國GDP總量合7.3萬億美元
工業能力,
印度總體工業能力與水平尚較落後於中國,無論基礎還是高精科技,至少也有十到十五年的差距,不過,為數不多的超過中國的亮點就是印度的軟體工業等領先於中國。
軍事方面,
印度陸海空三軍總體實力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軍事工業更加落後,軍工能力約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只有相早的數據,2003年左右:
消費領域
行動電話
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2003年底擁有2.7億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萬。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
網際網路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印度:查不出來,估計是還沒有產業化。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IT第二大國的信息化,看來也是完全沒有民眾基礎的空中樓閣——10億沒有被互聯網網羅的人民和25萬IT員工。
工農業領域
鋼鐵(反映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印度:2003年的鋼鐵產量不足2800萬噸(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25億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衡量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印度:約60萬噸/年,不僅在世界、也名落亞洲排行榜的孫山之外。
中國:約500萬噸/年,世界第5位,亞洲第3位。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國生產,2003年產量為7.6億噸。
印度:無可奉告。只有兩個相關數據: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借用化學概念,兩種原子在一定條件下生成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這個國家主要還是處於水和泥分開的原始狀態,他們之間還沒有反應條件。
石油(命脈資源豐富程度和工業發達程度指標)
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並且即將面臨資源枯竭危機。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6億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汽車
印度:號稱100萬輛,估計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個輪子以上的車全都算上了。
中國:420萬輛,2004年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公里/小時或120公里/小時)在2003年末達到了2.7萬公里,並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開始對它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進行規劃設計。
鐵路
印度:6萬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國的鐵路體系並不統一,有寬軌和窄軌之分。同時,印度幾乎沒有對它的鐵路系統作過全面改造,現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還靠舉燈搖旗來指揮。
中國:不要忘記中國超過70%的國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等均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博物館,更有「磁懸浮」這種高精尖。
糧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2003年生產2.5億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480斤/年。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650斤/年。
經濟成分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如果說中國是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代價,印度的首要任務則是不顧一切惡補工業化。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IT大國,因此這應該算是其強項。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中國聯想公司今年生產了一台超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第4。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這是中國貨(當然還只是廉價品,所以被戲稱為一億條中國褲子換一架美國飛機)橫掃世界,而中國人想見到印度貨不親自到西天(天竺)「取經」是取不來的原因。
社會發展領域
中國有13億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億,並有望在40年內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上世紀80年代,兩國的人均實際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只有4.1%。這種差別導致了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內增長140%,而另一個國家只增長50%。
請看下面來自美國中情局2003年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