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農業特點是什麼
1. 印度農業生產結構的特點
印度的農業生產結構以穀物種植業為主,且主要以糧食作物為核心。此外,農業結構的調整相對緩慢,多年來印度的農業生產部門結構並未發生顯著變化。
2. 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a. 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印度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封建、個體和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共存,其中小農經濟占據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
b. 傳統農業占據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包括對自然條件,尤其是氣候和雨水的依賴性較大,自然抵抗災害能力較弱,易受季風影響導致水旱災害。此外,傳統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c. 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劇
由於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現代技術應用程度的差異,印度各地區之間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水平存在顯著不平衡。北部和西部地區生產水平較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也相對較高;而南部和東部地區的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則相對較低。
㈡ 印度農業屬於什麼市場形式
1. 印度農業採取了混合農業的發展模式。
2. 在印度,農業與園藝、畜牧業相結合,農民不僅從事農作物種植,還進行奶牛、山羊、家禽飼養和水產養殖。
3. 自獨立以來,印度的工業和農業有了顯著的發展,但農業仍然是該國經濟的重要部分,80%的人口依賴農業為生。
㈢ 印度盛產什麼農作物
1. 印度的農業生產豐富多樣,主要作物包括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等。
2. 由於印度國土廣闊,氣候和社會經濟條件各異,印度的農業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
3. 水稻在印度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超過1,200毫米的東北部以及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
4. 小麥則主要種植在印度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適量的冬雨,適宜小麥生長。
5.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主要在德干高原的乾旱地區種植。
6. 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該地區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
7. 黃麻集中種植在恆河下游地區,這里的濕熱氣候和豐富的水資源有利於黃麻的生長和運輸。
8. 茶園大多位於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良好的山坡上。
9. 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芝麻等主要在德干高原南部種植。
10. 印度的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幾乎都集中在半島西南部地區,這是印度唯一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㈣ 印度的農業特點,是如何分布的及分布原因
1、結構特點: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結構具有「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的結構長期未發生改變。2、發展特點:以傳統的生產工具為主,現代投入較少,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大,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個體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導致農業生產及農村發展不平衡。
一、印度的農業特點
1、結構特點
(1)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
(2)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的結構、格局長時間未出現較大變化。
2、發展特點
(1)特點一
①個體的、封建的、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
②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個體農戶的經營規模比較小。
(2)特點二
①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②農業對自然條件(比如雨水、氣候等)具有較大的依賴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常因遭受季風的危害而引發旱澇災害。
(3)特點三
①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有所差異,導致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不平衡。
②東部、南部地區的生產水平、糧食產量比較低,而北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具有較高的生產水平,糧食產量、農民收入較理想。
二、印度的農業是如何分布的及分布原因
1、分布方式
小麥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區,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部、西部沿海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地區,黃麻主要分布在恆河下游地區。
2、分布原因
印度的氣候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水稻,如此分布可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符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原則。
㈤ 印度農業發展情況
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一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
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一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一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
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以農業為中心
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