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印度皇帝(英國那個)
莫卧兒皇帝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廢黜的同一年(1858年),東印度公司的行政權力被解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後來,印度皇帝稱號被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奪取,時值大英帝國極盛時期。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被冠以印度女皇(英語:Empress of India)的頭銜,而這一年是大英帝國正式將印度次大陸並入版圖並成為印度各土邦的宗主國的第19年。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包括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錫金國、法國殖民地本地治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1937年脫離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印度皇冠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通常被認為是這次「王冠變皇冠」的始作俑者,因為就在不久以前(187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維多利亞長公主的丈夫、德意志帝國唯一的皇子,也是普魯士王國唯一的王子弗里德里希(即後來的弗里德里希三世)被他的父親、德意志帝國皇帝兼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立為德國皇儲兼普魯士王儲。一旦威廉一世駕崩,弗里德里希將成為德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而維多利亞長公主也將成為德國皇後兼普魯士王後。迪斯雷利認為,雖然英國的國力大過德國,但德國是帝國,英國卻只是王國。如果維多利亞長公主成為德國皇後,那身為母親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還要在其之下,這樣不合理。所以他希望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女皇,這樣才能在禮儀上不被視為在德國之下,況且英國在事實上已經是帝國(大英帝國),而且還是高於其他所有帝國的日不落帝國,只是缺了名義上的確認。維多利亞女王便順水推舟,接受了這一稱號,她也是英國和印度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之前和之後都只有男性皇帝。維多利亞女皇死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他的稱號變為印度皇帝(英語:Emperor of India),繼位的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都繼續保持這一稱號。這一稱號一直保持到1947年8月14日/8月15日的午夜。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自英國獨立。但是,喬治六世並沒有立即正式放棄「印度皇帝」的稱號,直至1948年6月22日,他才正式放棄該稱號。當英王為了印度事務而簽名時,他們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簽上大寫字母組合R I(拉丁文Rex Imperator或Regina Imperatrix的縮寫,意為國王—皇帝或女王—女皇)或Ind. Imp.(拉丁文Indiae Imperator或Indiae Imperatrix的縮寫,意即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這種寫法也被用在很多英國的硬幣上,比如1948年喬治六世發行的硬幣。愛德華八世的簽名
大寫字母「R」和「I」分別代表拉丁文中的國王和皇帝。 當一位男性君主擁有「國王—皇帝」(意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及印度皇帝)的稱號時,他的王後則獲得「王後—皇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王後及印度皇後)的稱號,這和「女王—女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及印度女皇)的稱號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樣的(都是Regina Imperatrix),但她只是國王的配偶而已。擁有「Regina Imperatrix」稱號的女性中只有維多利亞女王是「女王—女皇」,其他人都只是「王後—皇後」。而且,只有維多利亞女王在簽名時用R I,其他的王後—皇後們只簡單地用R(拉丁文Regina的縮寫,這里指王後而不是女王),即表示她們地位低於維多利亞,甚至連I(拉丁文Imperatrix的縮寫,這里指皇後而不是女皇)也略寫了。[編輯] 印度和巴基斯坦國王 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英語:King of India)達兩年,這期間的印度總督是路易斯·蒙巴頓和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後,喬治六世依舊保有巴基斯坦國王(英語:King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他在1952年逝世。當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即位時也擁有巴基斯坦女王(英語:Queen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❷ 求古印度著名君王
古印度沒有歷史記載 大多數見於中國僧人的記載 十個太少 你要多少 較為統一和重要的有
孔雀王朝: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前321年﹐以旃陀羅笈多為首的起義軍(即後來的孔雀王朝)擊潰了馬其頓軍﹐並推翻了難陀王朝。
賓頭娑羅:前297年 - 前272年 繼續擴張
無憂王(阿育王)(阿輸迦):前273年 - 前232年 不多說了信仰佛教 成為護法王 轉輪聖王
達沙拉沙:前232年 - 前224年
三缽羅底:前224年 - 前215年
舍利輸迦: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摩: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巨車王:前187年 - 前185年
笈多王朝帝系
室利笈多
旃陀羅笈多一世(320-335年在位),室利笈多之孫
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335-380年在位),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3年在位),一般認為他就是超日王;海護王之子
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455-467年在位),鳩摩羅笈多一世之子
補羅笈多
覺護王(佛陀笈多)
幼日王(婆羅阿迭多),即:那羅僧訶笈多
毗濕奴笈多(540-550年在位)
甘婆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73年,末於前26年,其創建者為婆藪提婆。甘婆王朝共歷4王,最後為南印案達羅王國的百乘王朝所滅。
[編輯]歷代君主
婆藪提婆(婆蘇提婆)
菩彌密多羅
那羅衍那
Susarman
戒日王朝
戒日王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另一位君主 短暫的統一 佛教的復興
莫卧兒王朝(這就不算古印度了,單算印度歷史近代部分)
早期代表六大皇帝:
巴卑爾 (1526年-1530年)
胡馬雍 (1530年-1539年,1555年-1556年)
阿克巴 (1556年-1605年) 由印度電影《阿克巴大帝》提倡民族融合,推動信仰改革
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1605年-1627年)
沙賈汗 (1628年-1658年)
奧朗則布 (1658年-1707年)
❸ 印度姓氏排名
印度沒有姓氏排名,只有社會種姓分類,也就是我國封建制度時期的社會階層。印度社會種姓大致分為四類:
一、婆羅門
婆羅門是指印度宗教階層。當然,並不是只要加入宗教就能夠位列婆羅門階層的,這個階層是指宗教中的高層。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高於皇權的國家,在印度犯了王法或許還有地方可以逃,像梁山一群人犯了法,就揭竿而起。可是在印度,如果觸犯了宗教的律令,那麼基本上就與地球告別了。
因為印度宗教信仰高於皇權的原因,所以在印度中宗教的首領才是他們實際上的首領。宗教首領掌握著社會絕大部分的資源,其社會地位就像中國古代的皇帝。而宗教中的高層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皇室,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都有著絕對的優勢。
二、剎帝利
剎帝利則是印度中代表著世俗權利的一個階層,也就是帝王將相們。雖然印度的皇帝沒有中國的皇帝過得那麼滋潤,可是相比之下印度的官員已經十分的幸福了,因為他們的頭上雖然有一個宗教信仰存在,可是壓力也由宗教來承擔了。這就使得這些帝王將相們變成了過得最舒坦的一群人。
三、吠舍
吠舍是百姓階級,和中國封建制度下的百姓差不多。在社會上有人權,可是也只具備基本的人權,不具備太多的特殊權利,生活能夠保持基本的生存就已經十分的滿足了。
四、首陀羅
首陀羅則是印度的奴隸階層。中國古代雖然很早就廢除了奴隸制度,可是在百姓下面也仍然有著一個階層,那就是失去了人權、只相當於一件貨物的「奴才」。
綜合而言,現代的印度整體上的社會制度仍然是十分落後的,也怪不得他們國家如此落後了。
❹ 1919年的印度國王是誰
喬治五世(英語:George V,1865年6月3日-1936年1月20日),全名喬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爾伯特(George
FrederickErnestAlbert),愛德華七世和亞歷山德拉王後的次子。1917年取消維丁(Wettin)姓氏,印度皇帝。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他的孫女。喬治五世(King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 (King
ofIndia)達兩年,這期間的印度總督是路易斯·蒙巴頓和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國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今日的錫亞爾科特和查薩達(Pushkalavati)
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30多位希臘化君主,並且經常相互交戰。
經歷兩世紀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在語言、符號、宗教藝術和建築上把古印度、古希臘兩個豐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後再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印度-希臘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藝術上。
❺ 皇帝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處於什麼地位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還是首陀羅
屬於剎帝利
第二個瓦爾那是剎帝利(是「力」、「權力」的意思)。它是從「羅闍尼亞」發展而來的。剎帝利的基本職業是充當武士。國王一般仍屬於剎帝利瓦爾那,但是剎帝利瓦爾那並不限於王和王族。剎帝利是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
❻ 印度皇帝世系表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 (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 (東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東周末、西漢初)
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晉、南北朝、隋)
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 (元、明)
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 (明末、清)
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❼ 婆羅門位於印度三大種姓之首,他們有多厲害
【婆羅門】……為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中之一階級。此一階級之人自認為是梵天的後裔。平素讀誦《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種階級)之最上位……印度以婆羅門階級最具勢力,故該國又有婆羅門國之別稱。其民眾所奉之宗教,稱之為婆羅門教。
——《中華佛家網路全書》
最後,由於婆羅門會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苦修,所以,他們不用交稅。而且就算是犯了大罪,也不能被處死。誰要是傷害了他們的肉體,那就等於是傷害了梵天的嘴,那就死定了!而且,婆羅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古印度人把向他們進獻禮物,視為無上的榮耀。
❽ 印度十大姓氏排名是怎樣的
(一)婆羅門,是凈裔。
(二)剎帝利,是王種。以上兩種是貴族。
(三)吠舍,是做生意的商賈,什麼叫商賈,商是行商,賈是坐賈;行商坐賈,是指做生意的。
(四)旃陀羅,是最低賤的,是屠夫、殺豬宰羊的那類人。在印度,屠夫不可以和一般人一起走,要單獨走一邊;若碰到貴族,更不能和貴族同一條路走。他們身上有標幟,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旃陀羅,這是很低賤的行業,所以是最微賤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