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中語言是現在的印度語嗎
請大家注意。習慣上,我們許多人都會認為印度佛教的語言是梵語。但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①首先,從釋迦牟尼佛時代而言,其實佛教不但不使用梵語,而且還嚴格禁止使用梵語。大家可以參看季羨林先生的《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一文。梵語是古代印度貴族使用的書面語言,其精緻、復雜,都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至今為止,世界語言學界仍一致公認:梵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即使是古印度的貴族婆羅門,也要從小用12年的時間辛苦地讀、背,才能學會使用梵文。假如使用梵語宣教,基本上佛教不可能傳播成一個世界宗教。即使從宣教的角度而言,佛陀制定不使用梵語的語言政策,也是合理的。律藏《毗尼母經》卷四所記載:
〔有二婆羅門比丘,一字烏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種種郡縣人,言音不同。語既不正,皆壞佛正義。唯願世尊聽我等依闡陀至(指梵文)持論,撰集佛經次比文句,使言音辯了,義亦得顯。」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為說之。」是故名為隨國應作。〕(引自《大正藏》24冊822頁上。同樣內容可參見《四分律》卷五十二、《五分律》卷二十六、《十誦律》卷三十八、《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六、巴利文大藏經《小部》V33.1)
也就是說,當時有兩個婆羅門種姓的比丘覺得亂七八糟的人用亂七八糟的話來行教,損害了佛法的真正義趣,他們請求世尊讓他們「庄嚴」佛經。佛陀譴責了他們,並告訴大家,佛陀允許其弟子按其所說的方言俗語進行宣教。這就是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
至於說佛陀本人使用什麼語言,這個問題學術界有爭論。南方佛教國家把巴利語作為聖言,認為佛陀他本人說的就是巴利語。但是季先生這一系的學派經過細致的分析認為:現存巴利語是一種西部方言,但其中有明顯的東部方言的痕跡。在與考古資料對比後,他們認為,佛陀生於迦毗羅衛,一生行教又多半在摩竭陀國和舍衛國,他使用東部方言傳教,是合情合理的。季先生把這種語言稱之為「半摩竭陀語」。
②到了部派佛教時代,由於佛陀採取的語言政策是「放任」的,因此各部派使用語言呈現出五花八門的狀況。並且,因為時地不同,情況差異,一些部派也用梵語來傳教。現代佛教歷史學與語言學的研究結果一般認為:
a.化地部一系,可能使用與古梵文(指古典梵語以前的梵語,乃至吠陀梵語)有關的一種語言;
b.說一切有部一系,使用梵文(這是毫無疑問的,有大量考古發掘材料可以證明);
c.大眾部一系,使用俗語(方言土語,或者缺乏梵文規則的梵文);
d.犢子部、正量部一系,使用西方訛略語(語法極不規范的梵文);
e.上座部一系,使用中間語(介於梵語與俗語之間)。
③大乘佛教時代,普遍的傾向則是「梵語化」。那時有希臘人的文化植入,有婆羅門教、瑣羅亞斯德教的積壓,佛教除了傳教需要,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成典化。於是以前口口相傳的經典,紛紛被一點點寫定下來。這個過程中,使用了梵語。
然而就像要把一篇漢語方言的東西寫成文言文一樣,這個過程使得佛經中夾雜了極多的方言俗語成份;加之佛教打破種姓界限,僧人來自各個階層,受教育程度不一,對梵語的掌握也不如婆羅門教神職人員高,因此,大乘佛經的梵語是一種非常不規范的梵語,學界稱之為「佛教混合梵語」(BHS)。
不過,印度論師所造的解釋佛經、弘揚佛法的「論」,則基本上都是用比較好的梵文寫成的。玄奘法師去印度時,接觸的就是非常規范的梵文教育;他對經論的解釋,極大地借鑒了《波你尼語法》的規則。
情況大致是這樣。您提到的「印度語」,這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個獨立的所謂「印度語」,但是有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斯坦語(興都斯坦語)這些概念。從巴基斯坦,到印度,一直到現在的孟加拉、尼泊爾等地,這些人說的語言屬於同一個大類。二樓提到的印地語,與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都是印度斯坦語。梵語在現在的印度是不作為日常生活語言使用的,它僅僅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但是在隆重的宗教儀式上,仍有使用的;其地位有點類似中國的文言文。
梵語本身就可以分為吠陀梵語、史詩梵語、古典梵語等等。古典梵語是經過波你尼、缽顛闍利等語法學家整理的語言,是梵語學習必須打下的基本功。
至於說季先生,他是世界公認的梵語大家;但是他的學術專長其實是在上面提到的古代佛教使用的七七八八的語言上面。梵語,在西方語言學界,其實會的人並不算少;但是看懂那些亂七八糟的俗語,則是季先生的絕活;從佛教梵語中支離出哪些語言因素是來自東方,哪些來自西方,也是季先生的拿手好戲。他的主要學術貢獻,也就在與這有關的一些方面。比如他經過細致的研究,正確地指出:不定過去時在佛典中出現的多少,可以作為判定佛典年代的標准。
印度的語言,語法差異可以很大,讀音、詞彙拼法也不盡相同,但是使用的基本字母卻沒什麼太大的差別。當然,字體,因時因地而有差異。這就像是西歐語言大多使用拉丁字母一樣。下面列出的是梵文天城體(देवनागरी)的字母。這個字母也被印度規定為官方印地語所使用;同時,尼泊爾語也使用這套字母。
母音
अ आ इ ई उ ऊ ऋ ॠ ऌ ॡ ए ऐ ओ औ
輔音
क ख ग घ ङ
च छ ज झ ञ
ट ठ ड ढ ण
त थ द ध न
प फ ब भ म
य र ल व
श ष स
ह
補充:
「悉曇」是一種字體,而不是梵文的一個分支。同樣的梵文,可以用天城體寫,用悉曇體寫,用佉盧體寫,用蘭札體寫,等等,如同同樣的中文可以用楷體、行體、草體寫。而且所謂的「悉曇體」事實上只是中國和日本人抄寫中世印度字體所產生的一種變體而已。如真言宗使用之,基本是作為觀想字形使用。
日本真言宗所承續的悉曇字的研習,自然有它的系統;但是就內容而言,按西方學者的話來說,從來也沒有超出「認字」這一步。也就是說,對於梵語的語法,真正的閱讀和理解,悉曇學里是沒有的。日本真正的梵語教學,一直要遲至高楠順次郎、南條文雄等第一批學者赴歐洲學習梵文之後。現在台灣有一批人炒所謂「古悉曇梵文」相當火,彷彿這是一個獨立的乃至是真正的標準的梵文似的。其實根本沒這回事。
❷ 梵語是什麼
梵文
(संस्कृतम्)(samskrtam),不僅是印度的古典語言,也是佛教的經典語言(悉曇體)。梵文佛典起初是書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故又稱「貝葉經」。 梵文為印度——亞利安語的早期形式(約公元前1000年)所定的名稱。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儀節而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唐僧(唐三藏法師)取經時的經書是用梵文寫的。
於梵文的神話傳說
天城體字母,因為有悠久拼寫梵文的歷史,被世界人民稱為梵文字母,天城體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國際公認書寫梵文的標准字母。天城體,梵文是Devanagri直譯是天上的城市,為什麼叫天上的城市呢?因為按照印度的觀點,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創,梵天,即中國人俗稱「大梵天」,梵文字母是天上的神靈所用的文字。梵文字母中的每個字母代表了一種力量源泉,在印度人們修煉「瑜珈」的時候也常常冥想著梵文字母,印度文字歷史,梵天創造的書寫格式是詞和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所以古代書寫梵文及抄寫印度神聖的《吠陀》等文獻的時候,詞與詞之間是沒有空格隔開的,直到近代,正統的「梵文」和「印地文」詞與詞之間也是沒有空格隔開的,自從現代西方書寫格式傳入印度後,印度開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詞與詞之間才用空格隔開,這破壞了梵天創造的書寫格式。
❸ 佛教的經文都是從哪裡來的啊古印度的語言就是梵文吧那到底是誰編寫的經文啊這么深奧;。
1. 佛教的經典起源於古印度,由釋迦牟尼佛所講授,後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們記錄下來並逐漸編撰成書。
2. 佛教經典使用的古印度語言,主要是指梵文。梵文是一種古老而深奧的語言,它不僅是佛教經文的載體,也是古代印度哲學、詩歌和科學文獻的重要記錄語言。
3. 佛教經典的編纂並非單一個人完成,而是歷經數個世紀,由不同的作者和編纂者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逐漸整理和編寫的。這些經典的形成過程是復雜且漸進的,反映了佛教教義的發展和演變。
4. 佛教教義的深奧性不僅源於其使用的語言,還因為其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考和對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這些內容對於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人來說,都有其獨特的吸引力和挑戰性。
5. 佛教的修行和智慧,被許多信徒視為通向覺悟和內在平靜的路徑。雖然佛教中存在著對佛祖的神聖化描述,但佛教的核心教導更多地強調個人的覺悟和對生命的深刻理解。
6. 佛教在全球范圍內有眾多的信徒,不同地區的佛教實踐和文化傳統各具特色。成佛的概念在不同的佛教傳統中有著不同的解釋,但它通常指的是達到覺悟狀態,解脫生死輪回的境界。
7. 佛教提供了一種生活哲學和道德指導,教導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痛苦,如何培養慈悲與智慧。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從佛教的思想中吸取智慧,將其應用於提升個人的品德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