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曾經紅極一時的高曉松,現在被稱為公知,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被人唾棄的
提起高曉松,腦子里馬上就會出現了胖胖的形象,只要他出現,必然是長發,而且很是悠閑,不管啥天氣,手裡搖著一把扇子,雖然沒有貌似潘安的容貌,卻也算得上是氣定神閑了。
以前,我們提起高曉松,總是冠以才子之名,很多人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視他如偶像,他頻頻地出現在各大訪談節目,不管在哪裡,有他就有收視率,這讓很多人覺得外貌,並不是那麼的重要,靈魂才是人立足的根本。
對於自己的籍貫問題,他還試圖和觀眾們模稜兩可,掩蓋自己的改籍事實,這讓觀眾十分的氣憤,也直接導致了觀眾對他很挑剔。
另外,高曉松的言論,就充滿了主觀臆想,所以曾經名聲大噪的高曉松,如今已經沒落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缺點,但是,高曉松顯然把自己想像成了一個風輕雲淡之人,所以他翻車了,也是一個必然的事情。
B. 這幾年印度電影的質量和華語電影誰更高為什麼
兩者不分伯仲吧。前幾年可能印度電影要比我們的稍微優秀一點,但是近幾年來華語電影發展的越來越好,涌現出大量優秀的作品。兩者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如果能夠良性競爭,最後還是我們觀眾能夠大飽眼福,這是件非常棒的事情。
很多觀眾覺得印度電影比中國的電影好,覺得看的印度電影很多都是精品。那是因為能被我們引進的印度電影本身就是被挑選過的,質量肯定不會太差,所以會給大家這樣的一種錯覺。事實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華語電影圈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加上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加成,故事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如貓妖傳這種,還是我國會有的。
C. 為什麼有人拿電影《蘇丹》和電視劇《甜蜜暴擊》做比較
正所謂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有些人因為《蘇丹》和《甜蜜暴擊》都是講述愛情,又涉及比較激烈的運動——綜合格鬥和拳擊,所以稀里糊塗拿來比較。
但是看過電影《蘇丹》和電視劇《甜蜜暴擊》的觀眾,是絕對不可能把兩者拿來類比的,因為沒有可比性。
我們在觀看《蘇丹》時,看到了摔跤運動員的堅持和策略性,看到了愛情激發人潛能的可能。
但是觀看《甜蜜暴擊》時,我們能收獲什麼?流量明星的帥氣?不切實際的愛情泡沫?
所以拿《蘇丹》跟《甜蜜暴擊》對比,除了可笑,還能剩什麼?
D. 印度為什麼熱衷拍攝腦洞大開的神劇在印度收視率還那麼好
印度神劇,可以同時喚醒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劇種。不可模仿,不可超越,照樣抄都抄不出來 。 這不關乎能力問題,而是印度人的基因。所以大家看看就好,我們電影人和影迷別想多了 。
印度人能拍出火星神劇,而地球居民印度人如此熱衷,必然有印度人才有的原因 。
印度人天生的喜感和 娛樂 精神印度人平時看著一副老實或正經相,濃眉深邃的眼窩,若有所思模樣,指不定他們在想什麼。
印度人非常感性,思維太活躍,他們笑點往往有隨機性,我們找不到頻道 。我們集精會神看包公分析案情,旁邊印度人可能樂的不行。他在盯著包黑頭上的月亮,覺得好玩。他們會等特寫鏡頭...
印度人喜感有些像周星馳無厘頭,需要儀式感,裝相、誇張、氣場... 壞人十幾輛摩托飛馳而來,印度阿Sir面無表情,10厘米之內一動不動,然後雙手抓起摩托車帶人一起扔進身後小樹林...
印度人追求 娛樂 性而不是邏輯性 。民族文化理念迥異,中國人嚴謹,喜歡推敲劇情和背景文化,各種吐槽。 人家印度人隨性的多,注意力集中在橋段上,他們不吐槽,就圖樂子,樂的嘿嘿笑 。事後沒人討論劇情,他們只會想著 搞笑 橋段樂的不行。 「有意思」是印度生活主旋律之一 。
印度人腦洞比黑洞還大印度人樂於異想天開,認為那是樂趣 。他們會把這習慣帶進日常工作,印度飛餅、炒麵、烙餅等,都帶著各種有趣雜耍,很有想像力。
印度人腦洞,大家都有耳聞,我們跟不上節奏。一旦印度人腦洞和喜感結合,就是火星效果 。
一電影,主人公與人決斗。喜感的是,主人公摸箭時發現用完了,這貨竟然隨手從地上抓了一雞,把雞射了出去,持槍的對手一命嗚呼。
另一電影,幾個印度兵,手持盾牌排隊被發射到空中,盾牌相連排成個「一」字,後又組成一個環形飛滾到樓炸開...
E. 為什麼只有中國在拍抗日神劇
其實不是只有中國,美國、韓國、泰國都拍過。印度、日本、美國也拍過些抗中神劇呢。美國的抗德抗日,抗蘇抗中抗朝的神劇,也有不少。影視界,總喜歡搞些誇張博眼球的東西。只是中國的,太多人喜歡扎堆跟風了,數量龐大就特別明顯。因為廣電審核太嚴,又模糊,很多人搞不清啥可以拍,啥不能拍。也就那些抗戰劇,容易通過審核,收益會比較高。但是資本方,經常為了省錢多撈錢,劇本隨便炒,劇情隨便編,漏洞百出也不管,導演隨便拍,他們就認為觀眾壓根不懂戲,隨便有些帥哥美女,有些人氣明星就行了。而且很多影視劇,背後都或多或少有些黑惡勢力操縱,他們拍戲主要為洗錢,對他們來說,回報率才是最重要的,什麼觀眾感受,壓根就不管的。
很多都是扎堆影視城拍戲,場地、服裝、道具等等都是租的一樣,每天一大堆人工費,為了省錢,拚命趕拍,同質化嚴重,質量自然就很成問題。而且為了提高收視率,往往就特喜歡搞得很雷人,這年頭就有個怪現象,越雷人,收視率越高。更雷人的是,電視台就特喜歡訂購這些雷人影視劇,收視率高能賺錢,誰不喜歡呢?
這是整個娛樂圈的墮落,也是觀眾基礎所決定的,這些抗戰劇主要就是中老年人看,很多觀眾就只是為了看明星而已,那麼容易撈錢了,誰還會用心拍戲呢?另外也說下,現在的觀眾口味也是越來越挑剔,有些吹毛求疵,其實某些抗戰劇並沒有那麼雷人,總體還是很不錯的, 但居然也給說成是神劇,甚至以前很多的經典也給說成很雷人的,其實有些時候,並不是經典變了,只是人越來越挑剔,也不再是那麼容易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