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蘋果深陷壟斷門!8家代工廠遷移印度!代工易主、富士康人財兩空
【TechWeb】 2月24日消息 ,相關部門就蘋果公司強制開發者使用「蘋果登錄」這件事情,對蘋果進行反壟斷調查。據悉, 用戶在使用Facebook、谷歌社交軟體時,被蘋果強制規定使用蘋果賬號登錄。 這一行為對其它手機廠商來說是不公平的,由於涉嫌行業壟斷,在接到大量消費者的舉報、投訴後; 有關部門對蘋果、Facebook、谷歌實行反壟斷調查。
另外, 蘋果 在自家 產業、產品鏈的分工布局 中 , 成功將自己的8家代工廠遷往印度,並計劃進一步擴大自己在印度的代工范圍。在 代工廠商的選擇 上,蘋果與立訊精密的聯系日益密切,不僅將自己的Air Pods訂單交給立訊精密,庫克還多次表示:「期待與立訊精密開拓更多的業務合作」。而一直以來跟在蘋果屁股後面的 富士康 ,則 被蘋果晾在一旁 ,落了個人財兩空的處境。
我是柏柏,90後 科技 愛好者,今天帶大家了解蘋果公司的壟斷門事件,以及「蘋果產品鏈」的現狀分析。
提起蘋果公司,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作為智能手機的「領路人」,蘋果公司在智能手機領域中的造詣很高。A系列處理器晶元、IOS生態系統、蘋果 科技 產品鏈都在世界上位於領先地位。半導體領域變化多端,稍不留神便會被其它廠商趕超。由於技術欠缺、綜合體驗感大不如前的蘋果手機,在5G通訊領域中逐漸被華為代替。此外,在市場份額中,早先佔據市場主流的蘋果手機逐漸被小米、OV廠商代替。
與早先在手機領域中一帆風順的處境相比,現如今蘋果面臨的壓力、挑戰逐漸增多,然而一切才剛剛開始。自 iPhone12 推出至今蘋果公司便深陷多個「問題門」。例如早先的 「綠屏門」、「信號門」、「電池門」。 以及前文提到的 「壟斷門」 。可能大夥會好奇,使用蘋果賬號登錄Facebook、谷歌先行版本,為什麼會被判定是壟斷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在此之前我們要明白一點,對於國外用戶來說,Facebook、谷歌相當於我們常用的微信、QQ、網路等社交 娛樂 軟體。 蘋果規定開發者只能使用蘋果賬號登錄Facebook、谷歌 ,言外之意是: 不購買蘋果手機的用戶,無法使用Facebook、谷歌的先行版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蘋果這一做法屬於強迫消費者購買自家手機。而這顯然是違背了市場競爭原則,因此蘋果登陸被判定為壟斷性行為。
說完壟斷門,讓我們再來看一下蘋果的「移居計劃」。 人口老齡化加劇,青壯年勞動力減少導致我國的勞動成本日益提高。 勞動成本的提高會降低蘋果公司的利潤率,這讓一向注重利潤的蘋果公司難以接受。為了盡可能減少成本,蘋果公司開始了自己的「移民計劃」,打算將自己的代工廠從我國撤出。而人口眾多、 科技 發展相對落後的越南、印度成為蘋果的首選目標。
可能大夥會問,蘋果將代工廠從我國撤出,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嗎?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嗎?答: 有關系,而且對我們的影響也很大。 有一說一,蘋果在我國建廠,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的就業崗位。蘋果對產品工藝的嚴格把控、深度理解,為我國的半導體產業提供了許多的借鑒和經驗。在產業鏈結構調整、產業產能布局中,蘋果也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作為交換,我們每年為蘋果創造近百億的營收利潤。
但事實證明,蘋果還是那個只注重利益的蘋果。庫克只用了一句:不想再花冤枉錢,便頭也不回地將蘋果代工廠一一從我國撤出,導致我國上萬人面臨著失業的處境。
回到主題。確立目標後,蘋果公司便開始了自己的轉移行動。一方面 蘋果說服印度相關部門,同意自己前去造廠、招工;為了能在印度建廠,蘋果承諾將為印度帶來相應的好處和其它方面的扶持、優惠。 另一方面, 蘋果鼓動自己的「跟班」,讓緯創、富士康前往印度、越南造廠。 似乎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庫克的「小算盤」也打得叮當響。但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動,讓「果鏈」苦不堪言。
首先是 中國台灣緯創代工廠 被砸事件,因 工錢 緣故,蘋果在印度布局的緯創代工廠,被印度工人搞得雞犬不寧。緯創在印度建立的工廠不僅被當地工人砸到停閉,許多蘋果手機也被工人們搶走。對於資金雄厚的蘋果公司來說,無非是賠點錢。但對緯創來說,則是一場不小的損失,據悉,位於中國台灣的緯創公司在這場事件中損失了44億。
緯創這邊被砸, 富士康 的日子也不好過。與我國的製造業不同、越南和印度的工人工作效率低下、技術水平也很低。更重要的一點是,越南和印度的工人到點下班,並不願意加班。因此在良品率和生產效率上,比起我國的製造業,越南和印度相差甚遠。
富士康向外建廠,雖說人力成本降低了,但產品成本卻提高了,由於缺乏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富士康的許多零部件都需要進口。生產效率低下加上零部件成本提高,讓富士康的成本不減反增。
此外,由於忙著搬家,富士康在我國代工領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原先屬於自己的訂單,全都被 立訊精密 搶走,郭台銘最終也將富士康帶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處境。在此穿插一點,所謂成也蘋果、敗也蘋果,與 蘋果 確立業務後, 立訊精密遭老美337調查,導致市值虧損數百億。
從晶元、光刻機等設備被限制出口,到蘋果、特斯拉相繼將代工廠撤出我國。西方國家一系列不「厚道」的行為讓我們明白:不管是晶元業務、還是代工業務,一昧地依靠國外,顯然是行不通的。只有自身家底夠硬,才能在半導體領域中掌握更多的自主權,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2. 蘋果發布iPhone14三周後,印度工廠已啟動生產,生產進展情況怎樣
印度的生產情況已經開始啟動,但不能保證印度工廠的生產一切順利。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印度工廠本身並沒有生產蘋果手機的經驗,同時也可能缺乏生產蘋果手機的技術和人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讓蘋果手機決定把中國工廠搬到印度工廠之後,雖然這個行為轉身會降低蘋果手機的生產成本,但同時也會導致蘋果手機的生產受到相應的產能影響。這個情況不僅發生在蘋果手機身上,很多大型科技公司也會選擇把工廠搬到印度和其他的東南亞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整體的生產成本,這也意味著低端製造業基本上已經開始從中國陸續轉移到其他國家了。
與此同時,因為印度工廠本身並沒有生產中高端電子設備的經驗,所以很多人非常擔心印度工廠所生產的蘋果手機存在質量問題,同時也擔心印度工廠沒有辦法正常交付相關產品。
3. 蘋果8個代工廠集體搬家,iPhone變印度製造,庫克省錢新招
作為手機行業的巨頭企業,蘋果為了省錢,把大部分的代工廠都設置在了中國,所以說以前購買的iPhone基本上都是中國製造。國內製造業相當發達,有不少企業都願意把代工廠設在中國。但是近些年國內人工成本也出現了上漲,跟東南亞地區的人工成本相比,優勢並不大了。而且東南亞地區為了吸引企業建廠投資,也給予了這些企業很大的扶持,所以說很多企業都蠢蠢欲動了,其中就包括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已經將中國的8個代工廠都遷到了印度,也許以後我們購買的iPhone手機就不會是中國製造,而要變成印度製造了。 雖然蘋果代工廠看起來業務量很大,但是實際上大頭都被蘋果公司賺走了,代工廠的利潤相當有限。就拿富士康舉例,富士康基本上就是靠蘋果公司的訂單養活的,一旦蘋果公司不把大部分的訂單交給富士康的話,那麼富士康肯定就不景氣了。
現在蘋果公司明顯已經開始廣撒網了,並不想把所有的訂單都交給富士康,國內的代工企業立訊精密以及比亞迪也都陸續接到了蘋果的訂單,所以說富士康現在的處境也並不樂觀。
蘋果公司把代工廠搬到印度很顯然就是為了省錢,但是這其實也是存在弊端的。 雖然印度的人工成本確實便宜,但是他們的技術水平卻比不上中國。而且印度工人的工作時間限制很嚴格,可能到了五點鍾工人就要下班回家,不會加班。 但是在中國代工的話,工人是願意加班的。如果遇到趕工的時候,也可以盡量配合。
雖然存在這些弊端,但是因為當地給予了企業很大的扶持,比如減免稅收、給予補貼。所以庫克就是為了爭取到這部分的利益,才會決定到印度建廠。如果代工iPhone的成本降低了,自然利潤也會增大,這就是蘋果希望看到的。
雖然現在印度代工技術還是落後於我們,但是等到印度的技術稍微成熟一些,蘋果很可能就會把中國的大部分的代工訂單都轉移到印度。而且這幾年蘋果的營銷策略也發生了變化,多次推出低價版本的iPhone,比如iPhone SE系列、iPhone12 mini系列等等。今年上半年才發布的新iPhone SE售價只有3000+,三個月的銷量就已經突破了800w,廉價版iPhone也是有市場的。所以說蘋果完全可以搶占更多的中低端手機市場份額,那麼在印度代工可能是比較合適的。
4. 蘋果將會把大約10%的生產力從中國搬出轉移到印度,這會產生什麼後果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如果把當前10%的生產力從中國轉移到印度,可能會對我國的勞動密集產業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對於我國的富士康來說,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對於我們國家的產業鏈來說,並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因為蘋果對於我們國家來說,他們的主要產業還是普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說組裝加工等等所以說他把生產線搬離中國也並不會對中國的整個產業發展並不會起到太大的影響。
而蘋果之所以要從中國搬出去搬到印度非常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相應的人工成本也出現了比較大幅度上漲,所以說對於蘋果公司來說,他們想要去印度找到更加廉價的勞動力,所以說對於蘋果公司來說,他們就需要把相應的生產線辦理轉到印度來去,這也是我國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
5. 蘋果和富士康雙雙「搬家」印度,立訊精密成最大贏家
導語 :
最新消息稱,蘋果8個代工廠已經全部搬到印度,蘋果將要全面開啟印度製造時代。而且更為震驚的是蘋果表示預計在未來1年時間內,將為印度當地創造近6萬個工作崗位。
近日蘋果公司已經將中國的8個代工廠都遷到印度,正式開啟了印度製造時代。也許以後購買的iPhone手機就不會是中國製造,而要變成印度製造了。
其實蘋果想要轉移生產鏈的意圖早在5年前就露出了端倪。
在2015年前後,蘋果曾派出專家考察團隊去印度考察,評估從中國轉移一部分產能到印度的可能性。目的是什麼呢?
一是,降低蘋果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二是降低成本,提升蘋果競爭力。
最後團隊得出的結論讓人大跌眼鏡,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蘋果專家團隊認為印度的代工廠只可以做插頭或者包裝,甚至連喇叭、耳機、小型機械部件這一類外圍產品,印度都應付不了!
向印度轉移大規模的智能手機產能無疑是天方夜譚,蘋果此舉大概率只是試水。
蘋果正是因為太明白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潛在威脅,所以從2017年開始,蘋果便「要求」緯創、富士康到印度去搞組裝。之後印度也確實開始生產iPhone了,從老SE、6s、7、XR、新SE到11,似乎還不錯。
但這無法掩蓋背後的事實:印度的基建、人工條件不允許搞高端手機代工。
事實一,印度代工廠產能增長極慢,即使現在印度新SE的產能也僅每月4萬台左右。
事實二,多數印度組裝所需的iPhone器件依然來自中國,印度本土企業主打的依然是包裝材料和插頭。
蘋果醞釀了5年的計劃終於落地,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極有可能是「臉部著地」。
雖然蘋果代工廠看起來業務量很大,但是實際上大頭都被蘋果公司賺走了,代工廠的利潤相當有限。
就拿富士康舉例,富士康基本上就是靠蘋果公司的訂單養活的,一旦蘋果公司的訂單不給富士康,那麼富士康就很難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如今蘋果把國內訂單交給立訊精密,不知當初放言「大陸離不開富士康」的郭台銘怎麼想?郭台銘在善於制衡的庫克面前似乎有點兒不知所措了,如今富士康大舉進入印度市場或許就是為了挽留蘋果,不知道能否起效。
其實蘋果公司把代工廠搬到印度很顯然就是為了省錢,因為當地給予了企業很大的扶持,比如減免稅收、給予補貼。 所以庫克就是為了爭取到這部分的利益,才會決定到印度建廠。而這也恰恰是富士康選擇在印度發展的一個原因。 但是蘋果和富士康都忽略了一點:雖然印度的人工成本確實便宜,但是他們的技術水平、人工水平、基建水平卻比不上中國。
富士康追隨蘋果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訂單,但是跟著上家一起試水是否太過不明智了,尤其還是印度。無論如何,富士康是跟定蘋果了,至於蘋果是否買賬,還要看蘋果的臉色了。
立訊精密的發家其實離不開富士康這個「宿敵」的大力支持。
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其實本來是富士康的員工,在完全精通富士康的運作之後,這位來自農村的年輕女子開始了傳奇的一生。
2004年,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的王來春決定回深圳發展。不久王來春創立立訊精密,並得到了富士康和郭台銘的鼎力支持,因此兩家企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立訊精密自成立之後發展速度驚人,僅僅6年,就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而這背後,依舊離不開富士康的支持。立訊精密當年的招股書上,披露了部分營收內容,其中,2007年~2009年,富士康給的訂單各占立訊精密營收總比的47.93%、56.46%、45.38%。
如今立訊精密發展速度也依舊不減當年,只是當年的那個「老大哥」似乎沒那麼順利了。實力迅速崛起的立訊精密大有超越富士康的意思,甚至連庫克也對王來春和立訊精密表示贊賞。
蘋果CEO庫克曾發微博直接稱:「在崑山拜訪了我們的合作夥伴立訊精密。他們超一流的工廠將了不起的精良工藝和細思融入 AirPods 的製造。董事長王來春女士打造了以人為本的卓越文化。我們很高興可以跟他們合作!」可以說,富士康離開中國之後,立訊精密無疑將成為最大的贏家!
如今,立訊精密的業務已經從數碼3C產品延伸至 汽車 、通訊領域,最普及的Type-C介面就離不開立訊精密的標准。而且立訊精密通過搭建精密製造大平台,目前已經完成「機、電、聲、光」的全覆蓋。
「AirPods生產組裝商」、「華為概念」、「5G」、「無線耳機」等流行標簽加持,直接助推立訊精密股價在2019年飆升200%。毫無疑問,未來立訊精密將在飆升的大路上走得更遠!
下一個10年,立訊精密或許將是那個最靚的「仔」。
蘋果和富士康「搬家」印度的決定最終收效如何,姑且不論,但是這無疑給本土企業帶來了機會。立訊精密、比亞迪等代工新生代可以順勢崛起,實現跨越發展,牢牢把產業鏈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也告訴我們:資本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密集的過程,國內企業發展要及時升級換代,否則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居安思危是不變的座右銘,危機意識是一個時代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