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印度大選的介紹
2014年印度大選是印度歷史上歷時最長的選舉,從2014年4月7日到5月12日,分為九個階段,在543個議會選區中選出第16屆印度人民院議員。印度人民院每5年換屆一次,共有545個席位,其中543個席位由選舉產生,另外兩席由總統任命。選舉結果將在5月16日宣布,2014年5月31日當選議員開始正式就職。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數據,2014年的大選增加了1億新的合格選民,[3]達到8.145億人,為世界最大規模的一次選舉。[4]這也弊握鉛將成為印度歷史上最長和最昂貴的一次大選,選舉委員會估計政府將花費350億盧比租好,[5]各黨派預計在選舉中花費3050億盧比(約50億美元),是上次選舉的三倍,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70億美元(2012年美國大選)。在大選中贏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皮嫌黨聯盟即可組建新政府,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英語:Manmohan Singh)將退休,不再參加競選。
2.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印度最致命的「七寸」在哪裡
近年來,印度處於高速發展期,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軍事實力,都在穩步提升,在外交層面,美俄兩個大國也是在爭相拉攏印度,有段時間印度似乎都成了國際社會的“寵兒”。但是印度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致命的隱患,這些隱患不僅會阻礙印度實現“大國夢”,還可能讓印度受制於人。印度的“七寸”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說語言問題、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和周邊國家的矛盾,印度目前也還沒有把自己的人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反而人口問題成了印度的負擔。現有有一種說法是“印度最多隻能成為大國但無法成為強國”,就是因為印度的“七寸”太多,有些問題需要時間才能解決,有些問題卻是花再多時間也無法解決。
3. 為什麼印度總統這么沒存在感
因為印度是議會總理制國家,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並沒有實權。總統比總理要大一個級別,總統可以決定總理的任免。而從實權看,總統比不上總理。只有國家出現了重大事故,總理沒辦法掌控局面的時候,總統才會出來掌管這些事。
在印度,法律規定總統有中央政府的行政權,但在實際操作中,總統的權力大多是靠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來實行。也就是說,總統要按照總理的意見來辦。但是印度總統有一項非常厲害的權利,那就是豁免權。印度總理雖說是政府中權力集中人,但是總理必須由總統來任命。
印度的發展歷史
印度是英屬殖民地,自1946年印度獨立後,政治制度完全仿效英國的議會制,就是總理具有實際的行政權力,而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只是象徵性和禮儀性的,並沒有什麼實權。雖然印度總統雖然沒有實權,但又是形式上的三軍統帥 ,名義上的第一公民。
印度重大法令的頒布和簽署,都要有印度總統簽字才能生效。剛剛結束的印度總理大選,共花掉70億美元,歷時六個星期,超過9億選民參加投票,就為了把總理選出來。而印度總統的選舉,就顯得非常簡單。由議會和各邦立法機關的議員選舉產生,許多印度人都不太清楚,總統就選出來了。
4. 瑪麗安·瓊斯1977年印度人民院大選
1977年印度大選中,以莫拉爾吉·德賽為首的一派,即國大黨(組織派),與印度人民同盟(印度人民黨的前身)、印度民眾黨、社會主義黨以及國大黨的反對聯盟共同參與。此外,賈格吉凡·拉姆領導的民主國大黨亦加入人民黨陣營。在3月舉行的第六次大選中,人民黨獲得了43%的選票與270個席位,成功組建政府。而國大黨,作為執政黨,卻遭受重創,僅獲得35%的選票與540個席位中的153席。在大選後,人民黨議會選舉團推舉81歲的原國大黨元老拉爾吉·德賽擔任政府總理,成為印度獨立後的第四任總理。德賽的當選,更是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上當選總理時年齡最大的人。
5. 印度是民主國家嗎
如果你問,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嗎?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如果你問,印度是一個冠名民主制度的國家嗎?我可以說是!印度的政治體制具備民主國家的框架,印度也具備資本主義的特徵,採取總理選舉制,並實行議會共和制,這些貌似民主國家的特徵。而實際上印度社會有著固有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一個歧視制度,印度社會貧富差距巨大,有兩個不同體系的社會體制。印度歧視女性,而且是合法性質的存在,印度何來民主一說。如果非要給印度搞一個定義,應該是民主與封建共存,而且是一個各自獨立的體系,所謂民主只存在於對外標榜上。
印度曾經是一個地理概念,並非是國家概念,印度沒有歷史,它所謂的歷史不過是外來入侵者的歷史。印度大陸被大英帝國統治後,才有了一個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國家概念,但這個概念和今日之印度並不是一個意思,而是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在內的。需要說明的是,印度是把大英帝國的殖民史做自己的輝煌史的,這也是印度和周邊領土糾紛不斷的原因。大英帝國把印度大陸上的眾多土邦、部落、王國等一盤散沙劃歸自己的殖民地。1947年印度獨立,有了今日之印度這個國家。由於長期受大英帝國的殖民,印度的一切都英式化,它有一個象徵意義的總統,實行議會共和制,搞總理選舉,然而,從印度獨立到現在,印度所謂的總理選舉的主要力量依然是傳統的尼赫魯•甘地家族與新興的政治利益集團,以及眾多黨派之間的爭奪。印度的政治體制有突出的傳統保守勢力的影響,有宗教信仰的左右,印度的政治體制中也有不民主的一面,總理是實際權力人物,他可以直接任命和部長等官員,這顯然和西方式的民主不同。
政治家族在印度勢力龐大,掌控著印度的政局,宗教同樣以封建形式存在印度社會,並且影響深遠。印度黨派眾多,印度議會就像一個博弈的舞台,都是為自己謀利益,對下面的人並不關心,印度13億人,參與投票的有8億人,這也是印度極力標榜民主制度的招牌。在印度的人口佔三分之二的廣大農村,投票就是幌子,並不是選民想投誰,而是土邦,地方資本者、大地主操控,不投就扣工資。印度的選舉低種姓族群那有資格平起平坐的去參與國家大事,又何來民主?看看印度的民主選舉是怎麼回事,印度大選花費巨大,普通人並沒有興趣,誰當權他們都是一日兩餐,為地主、資本家打工,但是,印度各勢力集團卻送票到家,不惜跋山涉水,很多地區都是這樣選舉的,印度很多貧民連選票都搞不明白,代筆投票,印度大選,被某個勢力陣營打死的貧民並不少,各勢力千方百計的去拉票,搶票,哪個是干凈的?這樣的民主意義又在哪裡?
印度的種姓制度依然在印度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