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姓氏等級有多恐怖
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階級制度。由於階級劃分涵蓋了明顯的階級關系,容易使階級界限模糊,造成勞動人民之間的分裂和對抗,不利於他們與敵人的團結。此外,種姓制度實行世襲職業,將生產限制在狹窄范圍內,從而阻礙了社會和經濟發展。
從古代到現代,印度經歷了多種社會形態,但種姓制度一直持續,並已成為世代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種姓制度變得越來越復雜。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第安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1、婆羅門是一位高貴的牧師。它主要控制神權制度,占卜和不幸,壟斷文化,並報告農耕季節。它在社會上具有最高的地位。
2、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各級的官員,並且控制著該國除神職之外的所有權力。兩名高級種姓佔領了古代印度社會的大部分財富,並依靠剝削謀生。他們是社會上的統治階級。
3、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的普通工人,即雅利安的中下階層,包括必須向該國納稅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4、首陀羅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人民和實際上處於奴隸地位的被征服的達魯維派。所有種姓的種姓都是世襲的,彼此不結婚以維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人和女人的孩子被認為是或賤民。賤民不包括在這四個等級中,並且最被鄙視。
為了維持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上帝的旨意。在婆羅門經典作品《吠陀經》中,婆羅門用神話解釋了種姓制度的出現。婆羅門僧侶還宣布:只有那些遵守規則並保持自己生命的人才能在來世被提升為較高的種姓,否則他們將淪為較低的種姓。因此,對於大多數工人和奴隸,有必要相互接受,放棄斗爭,並遵守奴隸主階級制定的「法」以免加重災難。
為了維持種姓制度,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首先確認了婆羅門是世界上一切的主人,而首陀羅只能服從於其他種姓。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並且絕不能有任何卑鄙的言行對高種姓的行為。婆羅門和剎帝利有權從首陀羅手中奪取一切。
為了壓制低級種姓吠舍和首陀羅的抵抗,《摩奴法典》還規定了許多殘酷的懲罰。例如,如果一個種姓較低的人的某個部位傷害了一個種姓較高的人,那麼他必須切斷該部位。例如,一個歌手的人割手,而割腳的人割腳。
這四個層次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 《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侮辱婆羅門,並處以100 Pana(銀幣)的罰款。如果是吠舍濫用行為,則需要罰款150至200 Pana。如果是首陀羅,它將用熱油倒入他的嘴和耳朵。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則只會被罰款50帕納;侮辱吠舍將被罰款25帕納;侮辱首陀羅將被罰款12 Pana。如果一個高種姓的人殺死了一個首陀羅,他只會用牲畜來補償,或者只清洗一次身體。
《摩奴法典》還對各種種姓的服裝,食物,住房和運輸做出了繁瑣的規定。例如,不同種姓的人不能住在同一房間,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或從井裡喝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婚,以使種姓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負責處理種姓的內部事務,並監督該種姓的人們嚴格遵守《摩努法典》和傳統習俗。如果有罪犯,將由婆羅門神父懲罰,或從種姓中驅逐出去。
被種姓驅逐的人也成為賤民。無法接觸的人只能住在村莊外面,與婆羅門人沒有聯系,只能從事被認為最便宜的職業,例如搬運屍體和排泄糞便。在道路上行走時,無法觸及的人必須佩戴特殊標記,在他們的嘴中保持特殊的聲音,或者敲敲某些器皿以提示高種姓的人及時避開它們。如果婆羅門與不可接觸的人接觸,那將是一件不幸的事,回去之後,將舉行清潔儀式。
除了這四個種姓之外,還出現了數千個子類。時至今日,種姓制度的殘余仍保存在印度,數以千計的不可接觸者受到最深的壓迫和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