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劉德華的《大塊頭有大智慧》 那部電影裡面 那個印度人縮在箱子里的是什麼功夫
縮骨功。
《大塊頭有大智慧》,香港上映片名《大隻佬》,是由韋家輝,杜琪峰執導,劉德華,張柏芝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擁有預知死亡異能的大塊頭和尚協助警方調查詭案,卻發現自己深陷更離奇的因果劫難的故事。本片於2003年9月27日在香港上映。
影片評價
影片故事很簡單,通俗一點就是反對以殺止殺和冤冤相報何時了。以這種哲理為主題的電影並不少見,只可惜難有受到廣泛關注的票房成功之作。《大塊頭有大智慧》的風格處理,則是杜琪峰、韋家輝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綜合的一個全新嘗試。
這裡面有大家銀河映像風格,比如動靜有度的探案槍戰過程,比如詭異變奏的動作追擊場面,比如無時不在無可抗拒的宿命氛圍等。同樣這當中也有杜琪峰昔日「東方三俠」式的城市武俠風格,比如具有神奇縮骨功和泥鰍功的門派高手在現代化的車站、大廈中與大塊頭進行遁地飛天的功夫比拼(網易娛樂魏君子評)。
Ⅱ 中國人常說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出達摩,達摩出印度。那天下功夫出印度對不對
拋開排外之心!我來解釋一個真實的少林!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由二組群山組成,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河十九年(公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來中國傳導小乘佛教,很受北魏孝文帝的尊敬,便在嵩山少室山的茂林深處為他修建了一座寺院,故名少林。但當時的少林寺只為皇家抄寫和翻譯經文,並無尚武之風,因此那時的少林寺並沒有武功,跋陀本人也不會武功,只能把跋陀定義為少林寺的第一代方丈,但他並不是少林武術的創始人。
梁武帝普通元年,印度禪師達摩經三年航海來到中國傳導二入四行禪法,後由金陵北上少林,相傳他是踩著一根蘆葦渡江的,這也就是一葦渡江的由來。達摩來到嵩山的五乳峰,在一個天然的石洞中面壁九年,靜觀打坐,達摩本人是會武功的,(此事由央視10套,《見證》欄目親赴印度所證實)他長期靜坐不免筋骨疲憊,便吸取鳥獸等動物的動作形態結合自身的印度健身武功習練活身法,終於創立了一套動靜結合的達摩十八手,並傳給少林僧人,這也就是少林拳的雛形!
自明代《易筋經》二經的出現,很多人認為這也是達摩所創的武功,但近些年來很多史學家分析和證實《易筋經》的創始人並不是達摩,只是後世對達摩的一種敬仰之心而杜撰出來的傳說。
不管《易筋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達摩!達摩創立最初的少林功夫是真實的,他的獨特的禪定修為方式也從很大程度影響了少林功夫的發展,他在中國武術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可淹沒的!!!
Ⅲ 以前看過一部,有個人跟一個好像是印度人對打,那個印度人功夫像瑜伽一樣,手腳可以旋轉的叫什麼名字了
那是巴西人
《終極鬥士3贖罪》
Ⅳ 少林武術是印度人創的嗎不是中國人創的
當然是我們中國人!傳說是達摩祖師呢…
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中國武功的主流學派。
相傳著名的達摩祖師在 「少林寺」面壁修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言傳身教創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睜核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凈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一部電影《少林寺》轟動海內外,一股少林武功熱彌漫了神州大地,甚至老外也趕到中國湊熱鬧一試身手。因此少林武功又逢盛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圍繞著「嵩山少林寺」方圓數十里地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幾十所大大小小的武術學校,有的居然還稱之為「學院」,習武者何止成千上萬,並爭相冠以「少林」之名,很遺憾它們都列入正宗的「少林武功」之列。
少林功夫曾應邀到過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很多國家演出,中國功夫使國際友人著迷,使觀眾目瞪口呆,嘆為觀止,異口同聲舉嫌的驚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慕其名聲,特別邀請少林功夫到「白金漢宮」表演,待之為上賓。在國外演出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陣「中國功夫旋風」,使老外們如痴如狂,為之傾倒,紛紛發出由衷的贊嘆:「中國人總是能搞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來,真是神奇的中國人!」
人們一提中國功夫,必稱少林;少林武術成為中華武術的象徵;2005年,「少林功夫」將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少林寺申報的是『功夫』,而不是武術。」永信方丈說,「功夫是修行,是參禪。練『功夫』的真正目的,是為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品行素質;少林僧人的練武,正是一種修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申報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才是有價值的。」
永信方丈認為,過去我們更多是從技術層面和專業角度認識少林功夫,通常稱為「少林武術」。隨著認識不斷提高,我們越來越覺得「少林武術」一詞無法包含少林寺1500多年歷史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宗教文化價值,因此需要重新確立「少林功夫」這一新的提法,正確詮釋少林功夫的完整內涵。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環境中歷史地形成,以緊那羅王信仰為核心,以少林寺武正早手僧演練的武術為表現形式,並充分體現禪宗智慧的傳統佛教文化體系。
Ⅳ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是印度人達摩創立,印度的武功怎麼現在沒聽說過失傳了
一種說法少林武術由達摩在嵩山面壁靜坐時發明 非在印度創造
。另一種說法少林武功出自第三任主持稠禪師。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術又源自何方?這一問題自明清以來就爭論不休,其中以達摩或少林初祖跋陀創造兩種說法流傳最廣。
我們姑且以為達摩確實到過少林寺,那麼,他與少林寺武術有什麼淵源嗎?也沒有。因為《洛陽伽藍記》《高僧傳》《續高僧傳》,以及《舊唐書》《景德傳燈錄》等一大批史書中,均沒有提到達摩與少林武術有關。真正把達摩與少林武術聯系在一起的,是一部名叫《易筋經》的武學著作。
近代的研究結果認為,把武術帶到少林寺並發揚光大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稠禪師。稠禪師又名僧稠,祖籍河北昌黎。
稠禪師在三十三歲或者之後來到少林寺,時間約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間(512年)。根據文獻和實物的相互印證,稠禪師少年時期在另一所有大量武僧活動的佛教寺院——鄴下寺院(遺址在現河南省安陽縣善應鎮境內)修行。鄴下寺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獻可考的寺院,這也就是說,稠禪師是「帶藝進寺」。當時少林寺的方丈是高僧跋陀,在他主持之時,少林寺的文獻中沒有任何與武術有關的記載,由此可以判斷,稠禪師應該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禪師接任主持少林寺後,少林寺習武風氣漸濃,並逐漸發展,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形成了精湛而豐富的少林武功。據考證,聞名天下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中的第一僧——少林寺主持志操法師,原先就是鄴下清雲寺的著名武僧。
稠禪師謝世後,骨灰一分為二,分別存於登封少林寺和安陽雲門寺,也證明了稠禪師入少林寺之前與安陽寺院有很深的淵源。所以說,少林武術的源頭應在河南省安陽市的鄴下寺院,與達摩沒有關系。
少林寺的武僧在當時的年代就是專業的武術家了,民間高手不過是業余水平罷了,隨著向少林武僧學武的人的增多,慢慢的以少林武術為主流的武功流派便形成了。
當然並不是世界上所有武功都是出自少林寺,那不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嗎。
所謂的天下武功出少林就是一種託大,可能當時的人們就知道有個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