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跟巴基斯坦全面開戰,誰能笑到最後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印度。是由於長期的歷史發展和英國的殖民統治而形成的。印度獨立的時候,國內信仰的少數派不願意接受多數派印度教的統治,提出分治。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佔多數的地方另外建立巴基斯坦國,就是清真國。於是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原來印度信仰伊斯蘭教的佔多數的地方分居西北和東南部。於是新生的巴基斯坦國的領土也分成東西兩部分。東西兩部分相距1600公里,中間隔著印度。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
象這樣根據宗教原則劃分兩個國家是史無前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許多是同一個民族,就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視。而且由於各種原因,許多信仰印度教的留在了巴基斯坦,信仰伊斯蘭教的留在了印度。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遺留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許多群眾信仰伊斯蘭教。根據統治者的意志克什米爾加入了印度,但是當地許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獨立的時候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戰爭。以後又進行了兩次,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國土分成東西兩部分的歷史正式結束。
由此可見,巴基斯坦和印度歷史淵源是非常深厚的,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19日說,巴基斯坦不願與印度開戰,希望雙方對話。
穆沙拉夫是在當天接受一家外國媒體采訪時做上述表示的。在談到與印度的關系時,穆沙拉夫認為,印度方面也希望對話。他說:「我曾去過阿格拉,在那兒會見過印度領導人。我會見了瓦傑帕伊總理,那時我感到,現在我仍然這樣認為,瓦傑帕伊總理希望與巴基斯坦對話,把對話引向前進,解決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所有問題。」
去年12月13日,印度議會大樓遭恐怖襲擊。印度指責襲擊事件系巴基斯坦境內的兩個伊斯蘭武裝組織所為,並聲稱巴基斯坦軍隊情報部門也捲入了這一事件。巴方否認其軍事情報部門捲入其中,要求印度提供上述兩個組織製造恐怖事件的確鑿證據。兩國關系由此而急劇惡化。
雙方不會有真正的勝利者,因為雙方是鄰國,且實力相當,又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且印巴半個世紀的沖突表明:雙方開戰不會有勝利者,只會兩敗俱傷!如果單打常規戰爭,而又無外力介入,印度會贏,但這兩個先決條件是靠不住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可算是軍事和人口大國,再加上國內和國際形勢極其復雜,這就給戰爭造成了許多的不確定因素.雖然印度的軍事實力強於巴基斯坦,但是兩國若真的開戰,是很難分出勝負的.而且兩國都擁有核武器,當一方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的時候,很難保證它不使用核武器,而核戰爭是不會有贏家的.至於中國會支持巴基斯坦,那似乎不太可能,盡管中巴關系很親密,但中國向來是崇尚睦鄰友好的,只要國家主權未受侵犯,是絕不會對鄰國動武的.況且與印度這樣的地區大國為敵,是很不明智的.加入戰爭同時也會極大地敗壞中國愛好和平的國際形象.
由此可見,巴鐵和阿三開戰的幾率是比較小的,即使開戰,誰也不能笑到最後。可能和大部分人理解的不一樣 望採納
❷ 印度一旦和巴基斯坦開戰,印度有能力佔領巴基斯坦么
印度真心沒有能力一口吃掉巴鐵,一是印度自身能力不行,一是巴鐵很多方面都「大」,具體有哪些,下面舉例說明幾個。
核武威懾大。印巴兩國都有核武,戰爭真到了馬上要「一口吃掉」的程度,不能保證不使用核武器,有這個「大殺器」,適度彌補了兩國常規武器的差距,有利於雙方適度控制戰爭規模。外援太強大。這是最關鍵的一條,是巴鐵幾十年來堅持反對惡鄰威脅的強大後盾,大家都懂,不贅述。
❸ 1971年的印巴戰爭,為什麼印度獲勝達到了戰略目的
二戰結束後,歐洲英法等國家無法阻止各處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紛紛敗退,但臨走也不忘給這些國家挖一個大坑。1947年英國人分割印度,巴基斯坦從印度獨立出來,克什米爾爭端等問題成為三次印巴戰爭的導火索。
當時的巴基斯坦比今天要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1947年10月,印巴兩國因克什米爾問題開打,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克什米爾原本也是英國殖民期間搞出來的「獨立」地區,印巴兩國自然要爭搶該地區的主權。
第三次印巴戰爭地圖
我們分析一下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為什麼能順利獲勝,分裂巴基斯坦,達到戰略目的。這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雖然東巴地區人民對西巴不滿,印軍力量又強於巴國,但這只是前提條件。還有兩個背後原因。
第一,前蘇聯在背後支持印度
七十年代前蘇聯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不弱於美國。1958年中蘇鬧崩後,蘇聯轉頭支持印度,牽制中國,同時抗衡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當時印度的許多武器裝備以及兵員訓練都得到了前蘇聯的援助。這是印度獲勝的一個原因。
第二,美國、中國均未出面干涉
中國不出面好理解,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只要不牽涉到國家安全等核心問題,中國從來不幹涉他國。
對美國來說,雖然不願意看到當時最強大的對手前蘇聯支持印度,攻城掠地,但東巴問題同樣不是美國的重大利益所在。何況美國自身當時還深陷越戰泥潭,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美國也沒有必要在這種局面下強出頭與蘇俄、印度對著干。
綜上所述,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獲勝,不是簡單的大國擊敗了小國。
❹ 印度為何不吞並近在咫尺的馬爾地夫,而是向巴基斯坦開戰
印度為何不吞並近在咫尺的馬伍判爾代夫,而是向巴基斯坦開戰?事實上,印度這些年雖然沒有吞並馬爾地夫,但是印度在馬爾地夫上面還留有軍隊。之所以沒有吞並,而是苦於沒有吞並的理由和機會。在和平年代,全世界都是反對大規模戰爭,更加反對侵略戰爭。這時如果印度吞並馬爾地夫,勢必會影響自己在世界上的名聲,同時也損害了美國在印度洋上的利益。而且就算印度保證吞並了馬爾地夫之後,不會損害到美國的利益,美國也不會不允許自己的軍事范圍附近,存在著這么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因此,印度要吞並馬爾地夫,不能只看到馬爾地夫和印度的實力差距,還要考慮到背後的利益關系。
❺ 印度為何不對孟加拉動手
提及印度這個國家,幾乎世界人民有目共睹,除了窮點,落後點之外,還有著極大的野心:總想恢復自己當年被英國殖民時的宏偉與寬廣。也正是因為如此,印度看哪個鄰居的土地都有點像自己的,所以總是忍不住要去插一腳,或者伸一手。這不,錫金便成了印度的“盤中餐”,所以世界人民開始擔心孟加拉了。
其實,印度吞並錫金,卻放過了孟加拉是有著深層次的考量的,為著自己國家戰略方面的考慮,他們自然是要保存實力以及經濟,從而來對付北方領土為上。這就如同舊社會的土匪一樣,同樣都是搶,誰不想搶份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