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印度共建立了多少個王朝,分別是誰在幾時建立的,在幾時後又為何被替代,古印度和古中國那個發達些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古印度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
(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 吉祥天
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策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
(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㈡ 四大文明古國(除古中國)的歷史分別有多少年分別是從哪年到哪年的
四大文明古國 「 四大文明古國」指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這一說法,最早是由梁啟超先生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這個定義。梁啟超的說法來源於當時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四大文明發源地」。但遺憾的是,除中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歷史痕跡。.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文明古發源地有五個。《世界文明史》(美國 威廉·麥克高希)稱,「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50年之間)、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600年)、古希臘(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間)、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西方人只認實物證據而不認學術,所以不承認五帝及夏時期,編者加)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這是學術界認同最多的說法,其他說法還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瑪雅」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印加,中國」。
目前中國學術界公認的說法是: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四千零七十八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一起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古埃及 最初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前期)
文明的發生 --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歷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里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里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早王朝時期 據曼涅托(生活於公元前4—3世紀之交的一個埃及祭司)記載,古代埃及國王美尼斯創建了第一王朝,此後,埃及經歷了31個王朝(到希臘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學家又將古代埃及歷史劃分為若干時期,每個時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干王朝。其中早王朝時期包括第1—2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2686年。
據曼涅托記載,美尼斯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為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臘人對該城的稱呼),其守護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創造者、藝術和手工業的保護神)。現代考古學未發現有關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證。因此,現代埃及學家常把有文物證據的納爾邁或阿哈與美尼斯視為一人,也有的學者懷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實性。
古王國時期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於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開始於此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於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
古王國時期是古代埃及的奴隸制經濟得到重大發展的時期。國家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水利灌溉系統在更大范圍內的修建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代在埃及種植的所有主要作物(如大麥、小麥、亞麻、葡萄、無花果等),在古王國時期都已種植。在農具方面,奴隸主的經濟中使用了由兩頭牛牽引的重犁,這比用簡單的木犁耕地要先進得多。從貴族墓中的畫里可以看出,農業技術總的來說還很原始,但因尼羅河泛濫後沉積下來的淤泥十分肥沃,糧食產量仍可供養古王國時期龐大的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和廣大的手工業者。
王室家族控制朝政: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不僅表現在國王個人直接控制國家的主要權力,還表現在王室家族控制朝政,高官顯宦多為王室家族成員。第4王朝時,維西爾一職多為王子擔任,即使到第5—6王朝時,也有王子擔任維西爾的。在薩卡拉地方的第5—6王朝時的6個王子墓中,就有一位擔任過維西爾;有兩人擔任過王室事務監督和軍隊司令官的職務。在古王國末期,王權削弱,地方貴族勢力抬頭,有的地方貴族擔任了維西爾,如第6王朝時一個名叫扎烏的維西爾,原來就是個地方貴族。不過扎烏之所以能擔任維西爾之職,可能與他的兩個姐妹成了王後有關。
國王對其臣民有無限權威:在古代埃及,國王凌駕於國家之上,一切臣民似乎都成了他的奴僕。臣民見了國王只能吻他腳前的塵土,一位駙馬被允許吻國王的腳,就會感到莫大榮幸。第5—6王朝時的一些官吏(如烏尼等人)的銘文中反映的對國王奴顏婢膝的態度,充分說明了當時君臣關系的性質。不過,梅騰墓銘文中反映的第3—4王朝之交的官吏與國王的關系似乎並非如此,第5—6王朝時的亨庫和伊比等人的銘文似乎表明地方貴族與國王的關系也並非如此。可能,象烏尼這樣的人,是國王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因此,他們對國王的態度同地方貴族有很大的區別。
王權被進一步神化:君主專制利用神權以強化王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古王國初期及其以前,鷹神荷魯斯是王權的主要保護神。第4王朝哈佛拉國王的一個雕像,就是由荷魯斯展開雙翅保護著他的頭。那時的國王還有一個荷魯斯名(王銜名)。但是,在古王國時期,對太陽神拉的崇拜逐漸發展起來,並在第5王朝佔了上風。據魏斯特卡爾紙草說,第5王朝頭三個國王都宣稱自己是拉神之子,即拉神的後代。從第3王朝時起,國王的名字被寫在一個橢圓形的框子里。這個框子象徵的是太陽照耀的區域,也是表示國王受到太陽神的保護。古王國時期,許多國王的名字的末尾都有拉的名字。為了得到神權勢力的支持,古王國時期的國王們捐贈給神廟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神化王權既是王權本身的要求,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王權的神化也意味著奴隸主階級政權的神化。因此,它也為奴隸主階級所容忍。為此,古代埃及奴隸主豢養了整整一個祭司集團。
金字塔的建造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因其形似漢字的「金」字,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於第3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當時,他讓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一個墳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設計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石造馬斯塔巴,地點在薩卡拉。但喬賽爾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滿意,覺得不夠庄嚴雄偉。於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面又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這就成了現在仍可見到的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它高61.2米,底邊東西長123.3米,南北長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廟,整個建築群則用圍牆圍了起來。第4王朝第一個國王斯涅弗魯時,建造了三個金字塔。他的第一座金字塔在麥杜門,原為一個層級金字塔。後來將各層階梯填平,成為一個角錐體的金字塔;其後,他又命人在達淑爾為其建造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但由於設計上的誤差,建到一半時發現角度太大,不得不改變角度,從而成了一座菱形金字塔,或稱彎曲形金字塔。對此,斯涅弗魯當然不滿意,於是他又命人在達淑爾建造了另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可以說,斯涅弗魯時期是從層級金字塔向真正角錐體金字塔轉變的時期。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的胡夫國王(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奧普斯)時修建的,其建築師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選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羅河西岸的基澤。該金字塔高146.5米,每邊邊長約為230米。據說該金字塔用了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平均每塊重約2.5噸。墓室原建在塔底,後又在塔內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離地面13米處,呈三角形,從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勻地散開,不致將通道口壓垮。
據希羅多德說,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時間,頭10年是修築運石頭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後20年用於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萬人。
在胡夫的金字塔旁,還有該王朝的哈佛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夫林)和孟卡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麥凱林努斯)兩個國王的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不遠處有該國王的一個獅身人面像(司芬克斯),高20米左右,長50米左右,用一整塊石頭雕成,據說其面部是按哈佛拉的像雕成的。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進入天國門戶的守護者。
在這些金字塔四周,還仆伏著許多貴族的馬斯塔巴,這象徵性地反映了君主專制對其臣屬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古印度
佛陀與夢幻交織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遊文明古國——印度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天竺之魂——印度古國青銅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它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他的門徒稱他為「佛」,意為「大徹大悟的人」。佛教宣揚眾生平等,認為人類受苦的根源在於人的慾望,只有刻苦修行,消滅慾望,才能達到「極樂世界」。 [編輯本段]【古代巴比倫】古巴比倫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這座花園傳說是當時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王後而建的。因為巴比倫地處沙漠,氣候炎熱。而王後家鄉春暖夏涼,十分舒適。 王後因思念山巒起伏,樹木蔥郁的故鄉,日久成疾。為了不讓王後傷心,國王命令工匠在假山上建造了一座花園。花園分三層,設有水道,栽種了許多奇花異草。遠遠望去花園像是長在空中,所以被稱為空中花園。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整個中世紀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以上介紹的是大河流域文明古國
世界公認的五大文明古國(從大到小排列)
國家/文明起始年代
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間
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
古希臘:公元前3000前~1100年之間
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
中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目前西方公認中國有3500年歷史(夏朝沒有證據,算上夏的話,是公元前2070年建國)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准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圓周率,巴比倫和中國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㈢ 印度有多少年的歷史
印度歷史有5000年。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這個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存在時間有5000多年,比我們國家的文明時間還要長。不過古印度文明並不是一脈相承的,中斷過,而且是中斷過很多次。可以這樣說,古印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外族入侵,改變的非常大。
印度5000年文化歷史
印度文明最早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的哈拉帕文明,但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被西北外族雅利安人統治,形成了吠陀文化。吠陀後期,後來演變為印度16雄國,到公元前6世紀末,先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然後是歐洲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趕跑了波斯人,佔領印度,歷史雖然轟轟烈烈,卻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