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一場戰役死了多少人

古印度一場戰役死了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5-02-21 11:37:12

1. 印度軍隊的真實戰鬥力如何

根據我從書上看到的內容,我認為,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是戰五渣,而且不但如此,外來的曾經很能打的侵略者一旦在這片土地定居下來(英國人那種把印度當殖民地的除外),幾代人之後也變成了戰五渣。

下面按年代順序介紹一下印度簡史和各個時期印度軍隊戰鬥力分析:

1.印度河文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比中國還要早得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本土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稱印度河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居民一般被認為是達羅毗荼人(Dravidian),也有認為是其他民族,有出土文字,但還沒有破譯。

註:達羅毗荼人現在主要分布在印度南方,他們和北部的雅利安人後裔相比膚色更黑,個子更矮

這個文明早已消亡,消亡原因有人說是因自然災害(比如洪水等),但更多的人認為是被外來入侵者滅亡,這入侵者就是著名的雅利安人。

2.吠陀文化

入侵者,也即從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創立了吠陀文化,使用梵語,通常意義上的古印度一般指的是這個時期。種姓制度也是這一時期出現,很可能是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為了保持自己的血統純潔而創立的制度,這套制度幾千年來在印度這片土地上超越了王朝和民族,得到了很好的實行,即便是幾千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它的影響和威力:現在高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白,相貌更類似歐洲白人,而低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黑。

但這些入侵者進入印度之後相當長時期之內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這期間有「十六雄國時期」,但都是內戰,沒什麼能體現印度戰鬥力的史料,直到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入侵。

有人說印度人成功抵抗了亞歷山大的侵略,這是不對的,當時的印度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並不能像打埃及波斯那樣通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勝利來取得對整個國家的控制,亞歷山大本人在印度並沒有失敗,不但如此還打了一場著名的勝仗,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但印度次大陸上的邦國林立,打敗一個還有一個,而且每個國家都不大,毫無成就感。

最終亞歷山大麾下的士兵全都厭倦了戰爭,亞歷山大本人也不得不屈服,班師回朝,之後就因病去世了。

3.孔雀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在印度西北方留下了權力真空,旃陀羅笈多·孔雀因勢而起,建立了孔雀帝國,在他的孫子阿育王手中,孔雀帝國的疆域達到歷史上最大,幾乎統一了印度全境,這應該是印度歷史上武功最盛的時期,此前和此後,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領土上能超過孔雀王朝。

除了統一印度之外,孔雀帝國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了,據印度人說,孔雀王擊敗了西方入侵的塞琉古一世(亞歷山大曾經的部將),但希臘人說,塞琉古勝利了,現代史學家一般認為雙方對峙,沒有決定性的戰役,最終握手言和,從之後雙方比較和睦的關系來看,這個觀點應該比較符合事實。

4.貴霜王國

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就走向分裂,僅僅五十年之後,孔雀王朝末代王被大臣所殺,孔雀帝國滅亡。代之以巽迦王朝、甘婆王朝、安達羅王朝等朝代,這些帝國的疆域和之前孔雀帝國比起來只能算是偏居一隅(比如巽迦王朝疆域僅限於恆河流域),影響力也有限。

之後印度人迎來了又一個征服者,貴霜王國。

貴霜王國的建立者是在中國史書上赫赫有名的月氏人,就是那個被「匈奴人打得舉族西遷,連國王頭顱都被匈奴人做成飲酒器具,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絡夾擊匈奴,但卻發現其國人已經安頓下來不願對匈奴復仇」的月氏人。

貴霜王國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但其軍隊戰鬥力卻十分可疑,這個所謂四大強國其含金量真的沒多少,不但祖上曾被匈奴人欺凌,還因和親問題和漢朝打過一仗,出兵七萬,被班超所敗,這事在中國史書上僅僅是提了一筆。

但就是這樣一個戰鬥力可疑的貴霜王國在印度境內卻是威震一方,很長的時期之內牢牢地控制著印度西北方。

4.笈多帝國

貴霜王國延續了300多年,但勢力局限於印度西北方和中亞地區,從未統一過印度北方,其在印度境內的領土後來被笈多帝國吞並。

笈多帝國是印度本土王朝的又一個高峰,它統一了北印度,從疆域面積上來說,僅次於孔雀王朝,是一個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統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被一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著名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就是在這一時期編成的。

笈多帝國的極盛時期是旃陀羅·笈多二世(即著名的超日王)時期,見圖上疆域最大的時期。

但談到軍隊戰鬥力,除了面對印度境內的對手之外,這個幾乎統一印度的帝國也沒多少拿得出手的,從帝國初期就始終面臨西北方的??噠人的威脅,但和漢朝(滅了匈奴)唐朝(滅了突厥)甚至宋朝(勉強算是滅了遼吧)不同,笈多王朝始終沒能消除這個大敵,超日王死後沒多久,笈多帝國就因??噠人屢次入侵而走向崩潰。

??噠人,曾自稱匈奴,西方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和月氏人一樣也是中國北方草原西遷南下的游牧民族,也和月氏人一樣在印度境內打出了赫赫武功,最出名的戰績是公元500年進抵恆河流域,事實上終結了笈多王朝的統治。

5.戒日王朝

笈多王朝滅亡之後,印度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期間最著名和疆域最大的帝國是戒日帝國,因其創立者戒日王而得名。

戒日王朝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短暫但非常重要的時期,戒日王在中國更是出名,因為唐僧(玄奘)取經就發生在他統治時期。

戒日帝國的極盛時期和疆域最廣的時期是戒日王統治時期,但也僅僅統一了北印度而已。

至於這個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如何,有一段中國史書上默默無聞,最近才大放異彩的記載,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大概過程如下: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戒日王病逝,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聽說大唐使節來到,派人伏擊唐使,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逃脫,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生擒阿祖那。

6.莫卧兒王朝

戒日王朝之後,印度長期分裂,期間,中亞的穆斯林屢次入侵北印度,在這里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基本徵服並統治了北印度。

然後,伊斯蘭教最大的一次入侵到來了,帖木兒帝國崩潰之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從此直到現代印度共和國建立,這片土地一直被入侵者所統治(嚴格說來雅利安人也是入侵者,這樣算的話印度自從吠陀時代以來就一直是被入侵者所統治的)。

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莫卧兒帝國時期建成的。

但入侵者進了印度就變弱的魔咒再次顯靈,帝國極盛時期是是奧朗則布統治時期,但帝國的衰落也是從奧朗則布晚期開始的,他對南方的馬拉塔帝國的征服從未成功,他死後沒多久,馬拉塔人便奪取了中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的頭銜從那時起,至少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已經成為一個虛銜。

這張圖實際上誇大了莫卧兒帝國的實際控制力,馬拉塔人(圖上為馬臘塔人)僅僅是承認莫卧兒帝國的宗主權。

奧朗則布死後,莫卧兒帝國雖名義上統治印度,但實際上已是四分五裂,北方遭受著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的侵略,這兩個強盜都曾攻入過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番之後滿載而歸。

南方的馬拉塔人也是越戰越勇,大有取莫卧兒帝國而代之的架勢,但是遇到了外來的強盜還是略遜一籌----1761年,在反抗阿富汗人入侵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之中,馬拉塔人遭到慘敗。

7.英國殖民時期

莫卧兒帝國末期,又一批入侵者闖了進來,他們就是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法國人和最終成為這片土地主人的英國人。

這段歷史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

大莫卧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英國人征服印度的過程並無赫赫武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的規模你簡直難以想像:

普拉西戰役,參戰雙方分別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受法國人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英國人一方出動了900個英國士兵和2000個印度士兵,印度一方出動了一萬五千騎兵和三萬五千步兵,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

最終,英國人以死傷75人的代價(22人死亡,53人受傷),擊潰了孟加拉的5萬大軍(死傷500餘人)。

普拉西戰役的勝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巨大利益,在孟加拉取得霸權。之後英國人又將矛頭轉向法國,並在隨後的第三次卡納蒂克戰爭中將法國的勢力從印度徹底清除;自此,印度開始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大約有600個土邦。

8.印度共和國時期

現代印度的獨立和統一過程,大家都比較熟悉,不是靠著武力而是靠著非暴力不合作,借著二戰戰後民族自決和帝國主義全面後退的東風,順勢而起,就連疆域都是繼承了英國人殖民時期的遺產,比如印度南部和東北方的那幾個邦,曼尼普爾、阿薩姆等歷史上從未被印度有效統治過,今天依然有十分活躍的分離主義勢力。

實際上我非常懷疑,若沒有英國人的印巴分治方案,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英屬印度領土一籮筐地打包贈送給印度,印度能否統一都是個未解之謎。

之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參考其他回答。

=====

最終我用馬克思他老人家的一段話來結尾: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

2. 大唐怎麼做到不費一兵一卒滅古印度的

說到我們的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繁榮昌盛,王國來朝啊,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其實在大唐時期大唐和古印度之間發生了一場戰役,戰役的內容就是直接是大唐不費一兵一卒把古印度滅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爭,發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間。當時中國派往印度的一個小小特使,沒費唐朝一兵一卒,便大敗印度軍隊,滅了中印度古國,令東印度國王折服,聲勢威震整個印度次大陸,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事還得從玄奘西天取經說起。
玄奘法師歷盡艱險到達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歷謁名賢,求法講經,行蹤遍布整個印度次大陸,其中就曾到訪了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是當時統治中印度的一個強國。那時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亦即《舊唐書》中說的五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數百,國內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國邦有十六個,摩揭陀國即為十六個大邦之一,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視為佛教聖地,因為相傳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摩揭陀國內度過的。所以玄焋西遊,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國王屍羅逸多(即戒日王)的優渥禮遇,玄奘開壇講經,舉辦了一場持續十八天的大型辯論會,從此名震五印。
中印建交,玄焋功不可沒。除了講經學法,玄奘法師還向戒日王粗言太宗神武,平禍亂,四夷賓服狀(《新唐書》,簡單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之餘,不禁對中國大唐充滿了憧憬,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羨慕得不得了。玄奘回國後不久,貞觀十五年,亦即公元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舊唐書》),算是臣服於中國。之後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訪印度,禮之甚厚(《舊唐書》),中國和印度的外交關系算是正式建立起來了。
貞觀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唐太宗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新唐書》),又派使團出訪印度,結果這次出訪卻發生了個小小的意外。而正是因為這次意外,引發了中印歷史上第一次的兵戈相見。這個叫王玄策的使團團長,沒用大唐一兵一卒,僅靠孤身之力,借師南下,就把兵強馬壯的摩揭陀國給滅了,一時天竺震懼(《舊唐書》),大壯中國國威。
王玄策,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曾於公元643~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發生意外的,是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當時摩揭陀國內已經發生了變故,原來戒日王於同年病死,其臣屬阿羅那順趁機起兵,自立為王,掌控了政權。但是當時通訊不發達,唐朝並不知道,擱現在,早全球轟動、婦孺皆知了。阿羅那順聽說大唐遣使到來,並不買賬,於是出兵攔截,拒絕唐使入境。他不但搶奪了唐使帶來的禮品,還將王玄策及隨從的30人全部俘虜,投入獄中。後來在戒日王妹妹的幫助下,王玄策和副手蔣師仁才挺身宵遁(《舊唐書》),僥幸逃脫,跑到吐蕃去搬救兵。
吐蕃是中國西南邊陲崛起的強國,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贊干布聯姻後,松贊干布接受唐朝官位(駙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吐蕃與大唐和為一家,關系甚為親密,民間接觸更為頻繁,金玉綺綉,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新唐書》),可見當時友好親熱的情形。王玄策請兵救援,吐蕃自是大為支持,於是松贊干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舊唐書》),不但派了精銳騎兵,還從泥婆羅(今尼泊爾,當時是吐蕃屬國)調遣7000騎兵,全部交由王玄策調遣。
王玄策揮師南下,勢如破竹。印度兵潰不成軍,被斬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上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被副使蔣師仁追上生擒。王玄策聲威大震,遠近城邑望風而降,連下580餘城。阿羅那順的皇族全部被俘,王玄策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新唐書》)一時天竺震懼。東印度(東天竺)國王屍鳩摩一看這陣勢,嚇的聞風喪膽,趕忙送牛馬三萬饋軍(《新唐書》),並進獻珍奇異寶,就此向大唐臣服。
中國和印度在古代史上發生刀兵相見的戰爭,就只有這一次。作為中印度古國的摩揭陀,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在路衛兵看來,有以下四個原因:一是大唐盛世,國運興隆,王玄策底氣十足,又遭受侮辱,怒發沖冠,人在氣頭上也就特別有勇力;二是吐蕃剛剛崛起,兵強善戰,又與大唐和親,鼎力相助;三是印度向來崇尚佛教,兵法不濟,武力羸弱;四是摩揭陀國適逢內亂,政局不穩。這點從戒日王的妹妹幫助王玄策逃獄不難得出。
後來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到達婆栗闍國(今印度達班加北部),造訪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帶回了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並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3. 盤點中國古代最奇葩的九場戰爭

說到中國古代戰爭其實也還是有非常的多的故事給大家說說的,當然了中國古代的戰爭也是多得很的,戰爭的場次什麼的其實想說並不能說清楚的,但是總有一些戰爭是能讓人給記住的,今天要說的就是那些比較能讓人記住的奇葩戰爭了,那麼這些戰爭到底有哪些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戰爭就打了五千年,《孫子兵法》、《八陣兵法圖》、《孫臏兵法》等兵法應運而生。戰爭在古代是殘酷的,兩國開戰,如何才能用最少的犧牲,換得最大的勝利呢?此時,一些精彩戰役便值得後人借鑒,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九場戰爭,它們竟一場比一場不可思議。

一、應州大捷:連打五天,只死了60多名士兵。

明武宗朱厚照從繼位起,就有一個將軍夢,公元1517年,朱厚照不顧眾臣反對,決定親自掛帥上戰場,連續五天,朱厚照多次與蒙古小王子交手。根據《明史》記載: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皇帝親自出征,《明史》用一句話帶過,最終得知,這場戰爭共死了60多名士兵,難道這是場友誼賽?

二、最不可思議戰爭,大唐沒用一兵一卒滅古印度大軍

唐朝太宗年間,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擔任特使去往印度,但為何一個小小的特使,竟能不費一兵一卒,擊敗了印度大軍呢?

原來,王玄策另闢蹊徑,他僅靠自身力量,借師南下,(也就是說,王玄策所使用的兵馬都是借來的),最終輕輕鬆鬆地擊敗了印度大軍。

三、剃頭事件引發戰爭

在我國古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根深蒂固,而在明末清初,清軍入關後,卻發布了一條奇怪的指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消息傳到江陰後,當地的典史閻應元,當即將清軍發放命令的文書撕毀,誰想剃誰剃,老子就不剃,百姓一看,大人都不剃,於是百姓們也和大人學。不料清軍得知消息後,競派24萬鐵騎,血洗江陰,清軍雖然攻佔了江陰,但也死傷甚重……

四、最簡單粗暴的戰爭

公元前49年,匈奴郅支單於開始造反,此時,漢朝大將陳湯挺身而出,親自率領4萬大軍,將郅支單於包圍在老巢之中。

郅支單於想死守土城,而陳湯卻想以絕後患,於是,陳湯直接下了一條命令:盾牌手打頭陣,用盾抵住牆,眾士兵一起發力,只聽轟隆一聲,土城竟被推倒了。趁著混亂郅支單於想要逃跑,卻反被漢兵一刀砍下腦袋。

五、古代戰爭:迷信武器仍敗北

公元1642年,孫傳庭奉命去鎮壓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不料剛剛交手,孫傳庭就被打得節節敗退。

孫傳庭將戰爭失敗的歸因於:武器不先進。為了絕地反擊,孫傳庭當即准備製造3萬輛火車(並非鐵路上的火車),並將火車裝上火炮和火槍,這樣一來,必將戰無不勝。

天算不日人算,第二年,剛要開戰,不料連續七天下暴雨,雨停後,李自成抓住機會直接率兵去攻打孫傳庭。此時,孫傳庭手下的士兵們十分恐慌,因為火葯受潮,火車失去了作用,根本不堪一擊。3萬輛火車,不僅沒派上用場,最終全部被李自成繳獲了,真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六、清軍開戰前大搞迷信

奕經是清朝宗室大臣,他十分迷信,因此在出戰前,必去廟里求簽,當抽到虎頭人的標簽時,他竟以為要虎年虎月虎日出徵才能全勝,好不容易得到了時間,剛到戰場還未作戰,便被英軍給消滅了。

七、以少勝多的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我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爭案例。項羽破釜沉舟,竟用幾萬士兵竟擊退40萬大軍。正因此戰,秦朝才主力喪失,走向滅亡。

八、一介書生引發的戰爭

徐百祥是宋朝人,因多次考取功名均未果後,他的心理發生扭曲。宋朝和古越、南朝正存在矛盾,徐百祥特意給越、南國君主寫了一封挑撥信,信的內容大概是:宋朝現在內憂外患,不如大王趁機攻打,我可以在內部接應。

面對越、南王朝的突然襲擊,宋朝接連兵敗,戰爭結束後,宋朝才知戰爭之所以打響,正式因為徐百祥這個內奸的挑撥。等到宋朝君主找到徐百祥時,他已經上吊自殺了。

九、堅守時間最長的戰爭

戰爭消耗時間越長,對國家發展越不了利,根據歷史記載,有一場戰役竟打了36年——釣魚城爭奪戰。

最終,這場戰役隨著南宋滅亡而結束,因為忽必烈答應不殺城內百姓,而守城的將領才決定投降。

以上這九場戰役,只是給封建帝王帶來了勝利的歡樂,給百姓們留下的只有苦難,正所謂,戰爭不可取,勞民又傷財!

4. 公元前6世紀,印度半島被誰統一

公元前6世紀印度半島逐漸統一,幾百年後,阿育王基本統一印度半島
摩竭陀的統一戰爭
公元年6—前3 世紀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列國割據走向國家統一的
過程,亦即摩竭陀國家發展壯大、吞並鄰國、建立統一帝國的過程。在
此期間,還伴隨著波斯和馬其頓的入侵。
(1)摩竭陀稱霸列國
自公元前6 世紀始,印度進入了列國時代。當時,次大陸北部有16
個大國,重要的有摩竭陀、迦屍、鴦伽、居薩羅、居樓、拔祇、末羅等,
它們多位於恆河流域。眾列國中,地處恆河中游的摩竭陀最為強盛。該
國初期的歷史,我們所知甚少,但在曷利昂伽王朝(公元前554—前430)
時期,摩竭陀開始勃興。該王朝的頻毗沙羅(即瓶沙王,約公元前554
—前493)統治時,採取遠交近攻之策,與西北部的犍陀羅、北部的居薩
羅等國交好,全力吞並東鄰的鴦伽,兩國經常發生戰爭。據《佛本生經》
記載,「兩國交界處有一條瞻波河,那是蛇王的住所,蛇王坎皮耶統治
該河。有時,摩竭陀國王攻取鴦伽國;有時,鴦伽國王攻取摩竭陀國。
有一天摩竭陀王與鴦伽國打了一仗,他見形勢不好,乘馬而逃,鴦伽兵
緊迫不放。他跑到瞻波河邊時,恰洪水上漲。他想,『寧可淹死在河裡,
也不死於敵人手中』。隨後他連人帶馬一起投入水中。那時,蛇王坎皮
耶在水中建有一座用寶石裝飾的宮殿。這時他正在庭院里沉醉於狂飲歡
宴中,恰巧跳進水中的國王和馬正落在蛇王面前。蛇王見到這位魁偉的
國王後對他懷有好感,站起身來讓他坐在自己的王位上,叮嚀他不要害
怕,並問他為何投河自盡。國王告訴他所發生的一切。蛇王聽後說:『不
要害怕,大王,我將使你成為兩國的主宰。』他這樣安慰他,連續7 天
對他非常尊重,至第7 天,蛇王和摩竭陀王離開了蛇宮,藉助蛇王之力,
摩竭陀王俘獲了鴦伽國王,將其殺死,兩國同歸他統治」(卷4 第506
目)。這個故事雖屬神話,但最終,摩竭陀征服了鴦伽。由此,摩竭陀
控制了恆河下游,奪得了與南方貿易的水路通道,經濟實力增強。瓶沙
王稱霸列國的主要手段是外交和聯姻。相傳他有500 個妻子,大部分是
其他國王的公主,其第一夫人為居薩羅國王波斯匿之妹,嫁妝是一個歲
入10 萬錢的迦屍村。瓶沙王的外交政策,擴大了摩竭陀的影響,征服鴦
伽後,國土擴大,據《五分律》的誇張說法,境內共有4.2 萬個村落。
② 馬宗達等:《高級印度史》,商務印書館1986 年版,第79—80 頁。
公元前493 年左右,阿闍世(約公元前493—前462)弒父繼位,積
極推行擴張政策。阿闍世的弒父暴行,引起居薩羅王波斯匿的仇恨,收
回其妹的嫁妝迦屍村,遂成為兩國相爭的導火線。初時阿闍世獲勝。後
來,波斯匿王採用一隱士的車陣戰術,把精兵布置於山頂的兩側,包圍
了阿闍世,迫使他率軍投降。這是《佛本生經》的記載。《撰集百緣經》
記載的戰術則不同:波斯匿採納一將士的建議,集中4 兵種設陣,「於
陣前鋒,先置健夫,次置中者,後置劣者。」「尋共交戰,即破彼軍,
獲其象馬,即便捉得阿闍世王,大用歡慶」(卷一)。雖然各經所載情
節不一,但結局均為和平解決,據說波斯匿王嫁一女給阿闍王,雙方聯
姻。阿闍世進行的另一場大戰是進攻北方的拔祇國。拔祇國勢力較強,
與末羅、迦屍、居薩羅結成東印度政治聯盟,並任盟主。阿闍世為征服
該國,先在恆河南岸營建華氏城,「以防拔祇國」;繼則施以政略,破
壞其內部團結;最後才兵戎相見,戰爭從公元前484 年持續到公元前468
年,長達16 年之久。戰爭詳情已不可知,但互有勝負,據佛教文獻記載,
一次水上大戰,阿闍世大敗,「單馬回國」。最終,阿闍世取得了勝利,
不僅征服拔祇,連迦屍、末羅等國也被迫臣服。他成為了東印度的霸主。
阿闍世的後代和取而代之的希蘇那伽王朝(公元前430—前364)統
治時,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征服摩竭陀西部的阿般提,進而吞並拔沙、
居薩羅等國,稱雄列國。約公元前364 年,摩訶帕德摩·難陀暗殺希蘇
那伽王朝的末代皇帝,建立難陀王朝(公元前364—前324)。據史料記
載,摩訶帕德摩是位理發匠,成為王後的情夫。由於她的影響,他取得
了國王的信任,升至近臣的地位,陰謀謀害了國王,以後充當王室兒童
們的監護人,篡奪了最高權力,殺死年輕的諸王子,當上國王。他是一
位強有力的統治者和征服者,在位28 年,先後征服了迦屍、居樓、般闍
羅等11 國,統一了整個恆河流域,其版圖擴張到中印度部分地區。至此,
除西北一隅外,摩竭陀已統一了次大陸北部,成為南亞第一強國。在古
希臘作家的筆下,難陀王朝相當強大,其軍事力量甚為可觀。據柯蒂阿
斯報道,它有騎兵2 萬,步兵20 萬,戰車2000 乘,戰象3000 頭。普魯
塔克報道的數字更高,據他說有騎兵8 萬,步兵20 萬,戰象6000,戰車
8000①。故有的學者猜測,亞歷山大兵取印度西北部後,之所以未進軍恆
河流域,除士兵厭戰外,難陀王朝軍力的強大也是原因之一。
(2)反馬其頓的戰爭
正當摩竭陀國逐步統一恆河流域之時,印度西北部先後遭到了波斯
和馬其頓的入侵。公元前6 世紀前半期,西北印度小國林立,重要者有
犍陀羅、劍浮沙、波羅斯等。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後,曾一度用兵東征,
將印度河以西地區納為屬國。公元前518 年,大流士進一步東進,征服
犍陀羅,占據了印度河流域。西北印度諸國雖然向波斯稱臣,但獨立性
較強。公元前4 世紀馬其頓興起,其國王亞歷山大消滅波斯帝國後,於
公元前327 年率軍侵入印度河流域。有些小國不戰請降,但有些國家和
部族則興起抵抗,在這些反馬其頓的御敵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激
烈的是海達斯皮斯河之戰。
① 轉引自崔連仲《從佛陀到阿育王》,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71 頁。
海達斯皮斯河是印度河以東第一條支流,該河東岸是由波羅斯王統
治的國家,軍力較強。亞歷山大降服■叉始羅國後,決定征服這個國家。
波羅斯王為抵抗侵略者,於公元前326 年親自率大軍防守該河東岸。其
戰斗部署如下:200 頭巨象布置在約1000 名步兵之間,排成8 列,組成
中央戰線。波羅斯堅信這一特意部署的巨獸會嚇倒敵兵,並使其戰馬受
驚而難以駕馭。在象的後面部署了由3 萬名步兵組成的密集隊伍,兩翼
凸出,步兵的縱列從象群中間向前推進。整個陣勢頗似城池,站立的象
群有如城池的塔樓,象群中間排列的步兵則如塔樓間的一道道牆。戰線
兩翼有騎兵和戰車掩護。騎兵為4000 名,戰車300 輛①。
亞歷山大兵至,見敵於對岸列陣以待,難以明渡,便令騎兵於夜間
沿河堤來回奔跑,虛張聲勢,佯裝強渡,他則親率步兵6000、騎兵5000,
秘密在該河下游不遠處的一岬角地帶渡河。接近對岸時,始被敵方哨兵
發覺。波羅斯即派2000 騎兵與120 輛戰車前去攔截,但為時已晚。亞歷
山大擊潰這支援軍後,沿河而上,直撲波羅斯的大軍。在此戰中,亞歷
山大改變了傳統的布陣方式,令步兵方陣居後,騎兵居前,並派2000 騎
兵迂迴至敵軍左翼之後。戰爭伊始,亞歷山大的騎兵即前後夾擊印度的
左翼騎兵,使之難以招架,向大象靠攏。印度象信急忙驅象迎戰,但馬
其頓方陣適時向前推進,從四面八方向它們投槍射箭,並因此而亂了自
己的陣腳,被大象撞了個亂七八糟。印度騎兵見有機可乘,再次出戰,
卻被馬其頓騎兵擊回。不久,馬其頓步兵在騎兵的配合下,將戰象擠到
一個狹窄的范圍內,「這些大象胡沖亂撞,踐踏破壞。不管是敵是友,
都受害不小。⋯⋯有的大象由於厭煩,又已無人駕馭,⋯⋯彷彿被大禍
臨頭刺激得發了瘋,不停地左奔右突,橫沖直撞,踐踏破壞,不遺餘力」。
馬其頓部隊有迴旋餘地,「大象沖來,他們就退;大象一逃,他們就追。
一直不斷地用標槍投射它們。」而印度部隊卻與此相反,他們夾在大象
之間,受的傷害更大。當大象精疲力盡、緩緩後退時,亞歷山大令騎兵
將其圍住,同時令步兵重整密集方陣進攻,結果,印度騎兵幾乎全軍覆
滅,步兵也傷亡慘重。戰斗中,波羅斯表現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統
帥,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只要哪怕還有一部分部隊仍在堅守
陣地繼續戰斗,他本人也繼續英勇戰斗」①,不過最後,他終於被迫投降。
此戰,據阿里安記載,印度步兵陣亡者近2 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
被毀,倖存大象全部被俘;馬其頓方面,步兵戰死者約80 人,騎兵約230
人。
海達斯皮斯河戰役的最大特點是象戰,這亦是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
大的一次象戰。亞歷山大於此一役,打了他平生戰術運用最為卓越的一
仗。征服波羅斯國後,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佔領了一些土地,但由於士
兵久離故國、厭戰情緒與日俱增,只得班師西歸。不過,他已征服了印
度河流域,並駐軍留守。
(3)孔雀帝國的戰爭
亞歷山大撤軍後,西北印度局勢動盪,反馬其頓的起義時有發生;
① 馬俊達:《古代印度軍事制度》,第66—68 頁。
① 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第175—176 頁。
而東印度的難陀王朝,由於橫征暴斂,統治亦不穩定,人民起義不斷。
因而,整個印度北部一片混亂。此時,出身卑微的旃陀羅笈多①在一代謀
士考底利耶的輔佐下,乘機崛起於亂世,從各地招募軍隊。據《政事論》
記載,他招募的隊伍由五種人組成,即強盜和匪徒、蠻人、有組織的行
劫匪幫、森林居民、最英勇的武士宗族部落。他以這支隊伍起家,很快
成為義軍首領,較順利地打敗了馬其頓駐軍,佔領了印度河流域及其以
東的大片土地。約公元前324(或前321)年,他在西北部自立為王,而
後又興兵東征,推翻了難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 或前321
—前187)的統治,公元前317 年,馬其頓駐軍全部撤離,從而統一了北
部印度。公元前305 年,塞琉古王國②力圖恢復對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侵
入印度,旃陀羅笈多與之進行了兩年的戰爭,詳情無記載,僅知戰爭於
公元前303 年以印度勝利而告終。根據雙方和約,孔雀王朝取得了印度
河流域以西直至今阿富汗的部分地區;作為報答,回贈戰象500 頭。
約公元前297 年,旃陀羅笈多去世,其子頻頭沙羅(約公元前297
—前272)即位。關於此人,除了他的名字外,其他幾乎一無所知,但從
其綽號「殲敵者」來看,他在開疆拓土方面可能有所貢獻。至其去世時,
孔雀帝國的版圖已擴張到德干高原,整個印度半島僅東海岸的羯(jié)
陵伽及南端的幾個部落尚未臣服,後由其子阿育王完成。
阿育王(約公元前269—前232)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年青有
為,曾被其父兩度任為總督,平服過■叉始羅的叛亂。他即位之初極為
暴虐,據佛教文獻的誇張記載,曾殘殺同父異母兄弟99 人,誅殺500 大
臣、500 婇女,並設人間地獄。其主要戰功是征服羯陵伽,完成了印度半
島的統一,將帝國帶入了極盛時代。在孔雀王朝統治前期,羯陵伽是一
個獨立國家,海外貿易發達,經濟富庶,軍事力量亦較為強大,擁有步
兵6 萬,騎兵1000,戰象700 頭。阿育王即位的第八年,起傾國之師大
舉進犯羯陵伽。這是印度古代史上規模最大、也最有影響的一次大戰,
可惜其詳情無史料記載。此戰使羯陵伽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據阿育王13
號摩崖詔令記載,他「從那裡掠走的人數是十五萬,在那裡有十萬人被
殺,並有許多倍於此的人死亡。」①
羯陵伽戰爭標志著孔雀帝國武力擴張時代的結束和文治時代的開
始。據說,阿育王對此戰所造成的災難深感悔悟,皈依了佛教,以佛法
治國,從而使其對內對外政策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他在其第13 號摩崖
詔令中說:「征服羯陵伽國以後,天愛善見王(即阿育王)便專心致志
地熱衷於正法的義務,渴求正法,並在百姓中灌輸正法。這是由於天愛
善見王對征服羯陵伽深感悔恨的緣故。在征伐一個獨立國家的過程中,
必然要出現屠殺、死亡和人們的流放,對此天愛善見王感到無限的痛苦
和悲傷⋯⋯。天愛善見王現在認為,通過正法贏得的勝利,才是最高的
勝利⋯⋯。凡是利用這種方法取得的勝利,到處都能洋溢出一種稱心如
① Chandragupta 一詞之音譯。據說他出身於鄉村一個養孔雀的家族,故稱其建立的王朝為孔雀王朝。
② 亞歷山大死後,他建立的帝國三分,其部將塞琉古(Seleucus,公元前305— 前280 年在位)控制西亞,
建立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05— 前64)。
① 《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資料選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0 頁。
意的氣氛,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會如此。」①阿育王之所以改變
政策,與其說是真心奉佛,不如說是當時四宇平服之故。但以文治取代
武功,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阿育王後期奉佛,顯得過於虔誠,不但本
人奉法忌武,還詔令子孫後代採取「忍讓政策,」這必然導致忽視武備
的加強。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摩竭陀帝國的尚武精神,隨著羯陵伽戰
場上的最後一聲哀鳴而消失。阿育王放棄了祖傳的軍國主義而發揚正法
取勝的政策,它必然會嚴重削弱帝國的軍事實力。」②有的學者進而認為:
「羯陵伽的征服標志著孔雀王朝政治勢力衰弱的開始。由於羯陵伽戰爭
的殺戮而在阿育王心靈上所產生的變化,引起了孔雀帝國政策上的革
命。正如所有熱衷於宗教而放棄政治謀略的國王一樣,阿育王為外族征
服印度鋪平了道路。」③的確,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便很快衰落了。究
其原因,若單從軍事方面而言,以上所論不無道理。
3.《政事論》的軍事思想
《政事論》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著述。傳統認為它是孔雀王朝的
開國功臣考底利耶所著,成書於公元前4 世紀末3 世紀初。另有些學者
認為,該書非考底利耶所著,其成書較晚,或雲公元1 世紀、公元3 世
紀,乃至公元7 世紀始成書。但該書的核心部分寫於帝國初期,是研究
孔雀王朝時期社會狀況的珍貴史料。全書15 卷,論及政治、經濟、法律、
外交、軍事等內容,中心是討論治國安邦之策。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
是一部軍事著作,因為它不僅討論了兵制、兵種、編制、薪俸、兵器、
防禦設施等問題,也含有較豐富的軍事思想,簡介如下①:
(1)戰爭觀《政事論》認為,戰爭與外交、國力緊密相聯,欲取得
軍事勝利,就必須善於利用外交手段,同時充實國力。它指出,在國際
斗爭中共有6 種外交策略,即和平(締約)、戰爭(彼此傷害)、對峙
(冷淡)、進軍(力量增強)、尋求庇護(附屬他國)以及雙重政策(與
一方和平而與另一方戰爭)(第7 卷第1 章第2 目,後文簡寫為7.1.2)。
國王使用何種策略,應視自己的條件而定:處於劣勢則和平,國勢興盛
則戰爭,勢均力敵則對峙,具有優勢則進軍,力量耗盡則尋求庇護,有
盟國相助則訴諸雙重政策(7.1.13—18)。概而言之,就是一切以我為
中心,審時度勢,合於利則戰,不合於利則止,在國際斗爭中,不存在
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戰爭之勝負是對綜合國力的檢驗,因而《政事論》
十分重視增強國力。它提出了「國家七要素說」,認為國家是國王、大
臣、國土、衛城、國庫、軍隊和同盟七種要素組成的一個有機體。七要
素關系合諧,則國力強盛;反之,則國力衰弱。七要素中,國王是核心,
大臣輔佐國王,其他五要素是國家得以維持的基礎。國土是生產、稅收、
① 葛維鈞《阿育王銘文》摘譯,見《古印度帝國時代史料選輯》,商務印書館1989 年版。
② 雷喬杜里:《古代印度政治史》,加爾各答,1953 年版,第365 頁(H·Raychaudhuri,
,Calcatta,1953)。
③ 班納吉:《史前、古代和印度教時期的印度》,德里,1979 年版,第92 頁
(R·D·Benerji.Prehistoric.AncientandHinIndia)。
① 參閱崔連仲《從佛陀到阿育王》,第三章第三節:「考底利耶的治國安邦策」。
兵力的源泉,沒有國土,則一切無從談起。它說:「衛城的保證、國庫、
軍隊、供水系統和謀生職業,在國土上有它們的源泉」(8.1.29)。軍
隊是國家的支柱,它「植根於國庫,如果國庫匱乏,軍隊則倒向敵人或
殺害國王」;反之,「如果缺少軍隊,則國庫肯定喪失,」因為「軍隊
是獲得和保護國庫的手段」(8.1.48,43,51)。衛城是國防的據點,
「國庫和軍隊都處在衛城中,這個地方也是危難時本國人民的避難所」,
如果缺少衛城,則國庫將落入敵手」(8.1.25,39)。《政事論》十分
重視軍事與國力的相互關系,並把軍事置於國際環境中加以考察,這種
從宏觀上來探討軍事問題的思路為當時世界所罕見。(2)戰略戰術論①
兵種與地形。《政事論》將軍隊分為步、車、騎、象四個基本兵種,並
分述其作用:騎兵的作用是在地面、宿營地和森林中搜索敵人;佔領平
坦地、水池、渡口、有利地勢;摧毀敵人的供應與貯備,保護我軍的供
應與貯備;清剿敵人、堅定軍心;擴大襲擊范圍;驅趕敵人;向敵人首
先發動進攻;穿插、分割與突圍。象兵的作用是行進於部隊前列;開辟
新路、臨時營地和渡口;驅散、踐踏敵人;渡河與下水測試深度;穩定
軍心;破壞敵人的防衛土牆、城門和塔樓。戰車兵的作用是抵抗敵人的
四軍;瓦解未被擊潰之敵;使敵恐懼;顯示我軍強大;製造恐怖的喧囂
聲。步兵的作用是隨時隨地攜帶兵器,准備作戰(10.4. 13—16)。四
兵種作戰,要因地制宜:若地勢平坦、能見度好、土質堅硬,用戰車兵;
若地勢起伏不平,則用其他三兵種。
②因敵制勝。《政事論》提出,打擊敵人要戰術靈活。以精兵對敵
弱兵,以雙倍於敵的兵力攻敵勁旅;不斷騷擾敵人,乘其疲憊予以殲滅;
若敵軍強大,應先以敵之叛軍、外國軍隊、森林部落軍隊與之相拼,消
耗其兵力,而後予以重創。進攻方向的選擇,應視地形而定:若敵之前
方陣地崎嶇不平,則從後面進攻;若敵之後方陣地崎嶇不平,則從前面
攻之;若敵之一翼陣地居險要之地,則從另一翼進攻。所有這些,均體
現了靈活用兵、因敵取勝的戰術原則。這與我國古代《孫子兵法》所提
出的以逸待勞、以強擊弱、集中優勢兵力等作戰原則極為相似。
③料敵我之備,決定攻退。《政事論》對此作戰方法論述較為詳細、
具體。它列舉了不宜作戰的17 種情況(第10 卷第2 章):在密林和荒
野中長時間行軍;在無水的地方;無飼料、燃料和飲水時;在艱難的路
上行軍;遭敵襲擊而蒙受傷亡時;為飢餓所折磨時;通過沼澤地、水深
的河流、攀援於坎坷不平的谷地和山巒時;擁擠於只能單行的道路上時;
在崎嶇不平的山路小徑上行軍時;軍中無輜重時;正在用餐時;經長途
行軍而疲憊不堪時;正在睡覺時;受疾病、時疫和飢饉襲擊時;步兵、
戰馬、戰象生病時;未佔取有利地形時;當所有災難共同降臨時。在上
述境況下,不宜作戰;反之,若發現敵人處於上述諸境,則應立即用兵
殲滅之。概而言之,就是當天時、地利等因素於我有利,則興兵而戰;
若於敵有利,則息兵退守。
④秘密戰爭。《政事論》將戰爭分為三類,即公開宣戰的戰爭、突
然襲擊的戰爭和無聲的戰爭,無聲的戰爭即秘密戰爭。這種戰爭由密探
來進行。該書將密探分為國內密探與國外密探兩類,國外密探除深入敵
國搜集情報外,還要進行各種破壞活動。
如在敵營中扮著酒保,應伺機將毒酒送給敵兵;或販賣熟肉、熟食,
將毒葯摻於其中,賤價賒銷給敵兵;扮著商人者應將毒葯投入象、馬的
飼料中,使敵人的騎兵、象兵不能出戰;扮著牲口販子、獵人、耍蛇或
耍象者,臨戰之時應將各種毒蛇猛獸驅入敵營, 加劇其混亂;扮著鐵匠
者應乘亂放火;偽裝成叛軍、外國軍隊和森林部隊的密探隊,應背後下
手,里應外合;隱藏於森林中的密 探,應在狹路上破壞敵人的運輸線,
襲擊敵人的援軍和輜重隊;夜戰時,密探應製造混亂或恐怖,或潛入敵
國國王寢帳,將其暗殺(12.4.1~22)。《政事論》十分重視密探的作
用,它設想的敵後密探,已成為一條無形的戰線。
⑤結盟與樹敵。《政事論》是為一個「未來的征服者」寫的。這位
征服者要征服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國家,如何逐一消滅呢?這就
需要結盟與樹敵,施以遠交近攻之策。《政事論》認為,鄰國是天然的
敵人,而敵人的鄰國則是自己的盟友,應盡力爭取;但盟國與敵國並非
永恆,一旦消滅了鄰國,昔日盟友即成為敵人,應消滅它。在征服戰爭
中,對強國要加以武力打擊,同時運用各種手段離間它與其盟國的關系,
乘其彼此矛盾之際從中漁利;對弱者則應施以安撫政策;對盟友應使其
處於不強不弱的狀態,因為強則難以控制,弱則不足以牽制敵國。
總之,《政事論》含有豐富的軍事思想,既有宏觀探討,亦有微觀
描述,在古代軍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已被譯為多種文字。
但它往往是就事論事、直觀描述,未作高度提煉,較少使用概括性較強
的術語,故其理論性稍顯不足。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一場戰役死了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樣印尼好 瀏覽:549
伊朗擊沉了多少軍艦 瀏覽:107
英國馬里有多少人 瀏覽:542
印尼巴士怎麼變成中文版 瀏覽:669
與義大利人聊天聊什麼 瀏覽:64
志願軍支援越南犧牲多少人 瀏覽:516
印尼白刺參怎麼泡洗 瀏覽:335
中國援助哪些國家醫療物資 瀏覽:565
英國教育為什麼會吸引全球人 瀏覽:919
中國的朱麗葉和羅密歐是哪個故事 瀏覽:893
英國對兒童奶粉怎麼管控 瀏覽:19
中國現在有多少師 瀏覽:776
去越南帶多少現金比較合適 瀏覽:170
印尼酸枝屬於什麼木頭 瀏覽:106
義大利音樂學院有哪些聲樂 瀏覽:234
多倫多回中國要多久 瀏覽:112
25萬印尼盾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743
去伊朗的機票什麼梗 瀏覽:991
伊朗美女為什麼嫁給中國 瀏覽:621
美國用什麼去制裁伊朗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