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為什麼要在1962年發動中印邊際戰爭
打響中印戰爭第一槍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不是印度,所以印度至今耿耿於懷。
至於為什麼解放軍要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主要是補給線太長,主動出擊。那主要是因為印度不知天高地厚,將西藏劃入他們的勢力范圍。並且印軍已經在西藏腹地駐扎,遠遠超出了麥克馬洪線,大有接管西藏的趨勢,並且完全不理會解放軍的一再警告。總之一句話,欠揍。
至於為什麼解放軍打贏了還要撤回到麥克馬洪先以內,首先此戰的戰略目的並非奪回爭議地區,而是打消印度對整個藏區的野心,消滅其深入藏區腹地的軍隊;其次,解放軍當時沒有實力佔領爭議地區,打持久戰;最後就是地形的原因,藏南地區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而解放軍退至山脊線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這也是為什麼,西段佔領了以後,解放軍不退的原因,因為那裡地勢高,不易進攻。
❷ 1962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來源是什麼最後怎麼樣了
1、中印戰爭的起因: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並多次侵佔對中國領土。
從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不僅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還要中國撤出東段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印度以此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無異於就此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中印戰爭爆發。
2、結果: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全殲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幣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邊防部隊犧牲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另外,從1962年11月22日起,我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方一側2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
❸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印度統治者尼赫魯是成長於英國殖民時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種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針對中國的邊境。再加上當時的印度國內的整體情況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因為殖民統治讓印度也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也引發了貧富矛盾和經濟矛盾,所以為了轉嫁這種矛盾,尼赫魯也就選擇了挑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沖突。與此同時在尼赫魯挑起邊境沖突的時候,也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大力支持,這兩個大國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軍火,還提供了一些巨額的貸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讓中印發生了戰爭。
最後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是印度必須要為自己的所做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中國的軍隊也對印度軍隊實施了武裝反擊,戰爭結局也毫無懸念,必然是中國勝利。
❹ 中印邊境為什麼容易爆發戰爭
1. 中印邊境曾在1962年爆發過戰爭,之後一直相對緩和。
2. 有關印度准備與中國開戰的說法,實際上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猜測。
3. 從軍事和經濟角度來看,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實力差距顯著,因此這樣的戰爭行為顯得不明智。
4. 弱國挑戰強國,不僅可能導致失敗,還可能背上發動戰爭的惡名,而無法獲得公正的待遇。
5. 印度方面也清楚,中國在邊境地區修建公路、部署導彈、增派軍隊,實際上是在向印度施壓。
6. 印度因此不得不增加自己的軍事存在,以此來減輕東段線(即克什米爾地區)的壓力。
7. 中國還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及油氣管道項目的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印度構成了壓力。
8. 在中國控制著阿賽克欽高原(中段線)和克什米爾高原(東段線)的情況下,印度感到非常困擾。
9. 印度的困境在於,其幾條主要河流的源頭都不位於本國境內,這使其容易受到他人的控制。
10. 中國在恆河和雅魯藏布江上游修建的水電站,使得下游的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水資源的控制。
11. 戰爭的根源往往在於資源的爭奪,從古代部落間的爭斗到現代,對水源和地下礦產等資源的爭奪一直是戰爭發生的主要原因。
❺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5)印度為什麼出現戰爭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❻ 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巴戰爭(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布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那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著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2、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系。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為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3、 在印巴之間存在矛盾的同時,巴基斯坦內部,主要是東巴與西巴之間也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巴基斯坦獨立後,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於無權地位。隨著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宣布取締在東巴佔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為此,東巴發生兵變。巴基斯坦國家軍隊隨即出動,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動亂。
關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