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洋簡介
印度洋,因其地理位置位於亞洲印度半島的南面,故得其名。這個名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及其編繪的地圖中,將這片海域稱為「厄利垂亞海」,其名源於希臘文「ERYTHREA」,意為紅色,與紅海相關。
至於「印度洋」這一名稱的使用則相對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採用這一稱呼的人。到了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的地圖上也採用了「印度洋」這一名稱。這個名字的正式使用是在1515年左右,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在其地圖上將其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這里的「東方」指的是與大西洋相對的方位。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在尋找印度的航行中,將經過的海域統稱為印度洋。到了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的地圖集進一步簡化,將「東方的印度洋」簡化為單純的「印度洋」,這一稱呼逐漸被全球認可並沿用至今。
英文名稱為Indian Ocean,而在法語中則被稱為Océan Indien。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