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生產力為什麼這么大

印度生產力為什麼這么大

發布時間:2025-02-23 14:52:04

❶ 印度面積僅有我國三分之一,為何能養活13.9億人

1. 從古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歐洲便出現了兩頂王冠,分別歸屬於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後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東羅馬帝國宣告覆滅,整個歐洲大陸便只留下了一頂王冠,便是西羅馬帝國的王冠,後來決定王冠落到了法蘭克王國國王的頭上。再到後來,這頂王冠又傳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冠,被戴在了德意志君主的頭頂上。國王與皇帝之間,可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國王只是皇帝手下的一位領主而已,而皇帝對國王有著名義上的宗主權。法國國王只能稱之為國王,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卻可以稱之為皇帝。再後來,拿破崙加冕稱帝,於是歐洲大陸便出現了第二頂皇冠。不過這些都與英國女王無關。英國女王既沒有西羅馬帝國皇室的血統,也不是其正統繼承人,因此根本沒有皇帝這一稱號。不過,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掠奪,佔領了印度,由於英國在佔領印度之前,印度正值莫窟爾王朝時期,其存在一個國王。因此當英國人佔領印度之後,便順理成章的將印度的這一頂王冠戴在了英國女王的頭上,自此英國女王便成為英國國王,印度皇帝。而印度也因為其財富和重要地位,被稱之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
2. 印度地處亞洲南部地形狹窄,整個印度國家的面積才只有中國的1/3而已,中國在雜交水稻開始之前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糧食危機。那麼印度又是怎樣依靠如此少的土地,來供養13.9億人口的呢?實際上,根據有關專家們的研究,印度能夠以如此少的土地養活如此大的人口,主要原因有五點。
3. 一、印度可耕種土地面積十分廣闊。雖然印度的總體面積較之於中國比較少,但這並不妨礙印度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廣闊。要知道,中國的這些廣袤的土地,並不是全都能夠用來作為耕地的。山地高原丘陵都不能用來耕種。印度的地理位置可謂是得天獨厚,在整個印度境內大概有40%的土地處於熱帶平原之上,黃河流域和南部沿海的地區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溫度適宜,降水充沛,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除此以外,在印度境內幾乎沒有什麼特別復雜的地形,因此其可以用來耕地的面積非常的多。在如此之多耕地面積的加持之下,印度人能夠養活那麼多的人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4. 二、印度適宜的氣候。中國主要沿秦嶺淮河一線分為南方與北方,北方地區的氣溫比較低,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由於光熱水條條件的不足,在北方地區種植的莊稼,一年僅能在夏季有一次的收成。只有在海南和廣西福建的靠近赤道的地方,中國的農作物才能達到一年三熟。可是印度不同,印度與中國海南的氣候相似,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季風將充滿濕氣的空氣吹到了印度半島之上,從而使得這里的降水量及其分配,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甚至可以接連下雨一個多月。印度的熱量條件也十分充足,這里靠近赤道地區,太陽高度角比較大,陽光充足,熱量較多。有了耕地和適宜的氣候,要想生長出足夠讓人飽腹的糧食,自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中國在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之後,糧食問題這才逐漸得到了解決,不過主糧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油料作物之類還是需要大量進口。而印度則同樣是將可耕種土地的生產力發揮到了極致,從而解決人們的口糧問題。
5. 三、發達的灌溉系統。再來說印度的灌溉系統,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的國家,一般都會有著極其發達的灌溉系統,這是由農業依靠氣候條件這一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成熟且充足的灌溉系統,能夠用來對抗惡劣的天氣,比如當旱災來臨時,便可以通過及時的灌溉,讓農作物保持生長狀態。在中國古代社會就對灌溉系統非常的重視,幾乎只要有時間,每年都會在農閑之時派出一部分人修理農田水利設施,而且這已經成為官員政績考核的一個標准。如果農田水利設施修整的不行,那麼極有可能會對農民農業的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印度境內有一條恆河,大家都知道恆河是印度的聖河,許多人在印度河中洗澡,認為這樣可以凈化肉體和靈魂。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恆河其實也是印度的灌溉水源之一。在夏季的時候,由恆河的水便開始向農業地區輸送,讓這里的土地不受旱災的影響。而且,印度當地也非常重視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雖然不像中國那般早就開始了系統化的修建,但他們的水利設施也頗有一番特色。而且他們成功的依靠這些水利設施,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

❷ 印度經濟情況如何為什麼

印度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並有望在未來 10 至 15 年內成為經濟強國之一,這得益於其強大的民主和牢固的夥伴關系。按當前價格計算,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為盧比。根據 2021-22 財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臨時估計,22 財年第一季度為 512.3 億千萬盧比(6949.3 億美元)。

根據經濟事務部報告中公布的數據,22 財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產出同比增長 20.1%,恢復了 20 財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產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實際總增加值 (GVA) 在 22 財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長 18.8%,恢復了其相應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財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財年,印度的經常賬戶盈餘占 GDP 的 0.9%。經濟復甦的增長是由於政府繼續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種覆蓋率,這也為進一步振興工業活動提供了樂觀的前景。

❸ 印度GDP超越英國,揚言要超德國趕日本,我們該警惕嗎

印度經濟發展十分迅速

印度是一個地處西亞的國家,擁有著全球第二多的人口數量,同時也有著較大的領土面積,所以印度生產力和市場內需都是十分龐大的;並且隨著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矛盾爆發之後,印度因為和俄羅斯的關系較好,所以得到了俄羅斯低價售賣的一些糧食和能源儲備,而印度轉手將這些能源和糧食轉手高價賣給了歐洲國家,賺取了巨額的差價;同時印度的製造業也得以向歐洲國家輸送商品,印度的經濟實力也在快速上升,甚至已經超越了應該的GDP。

❹ 印度經濟怎麼可能有這么高的增長

作者:劉紫城

首先,感謝知乎朋友的邀請。這是個大問題,下面就印度的自身條件,分析印度內在的優勢和劣勢,繼而結合印度經濟的產業結構以及印度歷史因素分析印度經濟發展。

一、印度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中心,南部伸入太平洋,是亞洲、大洋洲、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印度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七位。南亞地區絕大部分自然資源都集中在印度。印度可耕地面積1.7億公頃,佔南亞可耕地面積的83%,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擁有豐富的鐵礦、鋁土礦、銅礦、鉛鋅、煤炭資源。
印度的動植物資源很豐富,在農業方面,印度盛產稻穀、小麥、玉米、雜糧、小米、薯類、豆類、棉花、麻類、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煙葉、茶等,其中許多產品居世界首位。在林業方面,森林是印度的重要資源,印度森林的面積為75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3%。
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擁有7600公里的海岸線,擁有20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海洋經濟區。浩瀚的印度樣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礦物和能源資源。印度已於80年代後期開始對印度洋的海底礦物資源進行勘察並對礦床進行登記,對海洋資源的利用將大大彌補印度陸地資源不足的問題,並將對其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二、印度的人力資源狀況
國力的強大與人口的數量有著重要的關系,對要成為世界性的大國來說尤其如此,只有具備較多的人口才能形成巨大的消費能力,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人口過多,超過本國資源和生產力的承載能力,則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2000年印度的人口已達到10億2千萬,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6.3%,居世界第二位。就印度的人口而言,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已經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一)印度人口的自然構成
印度當前人口處於「年輕型」時期,人口的增長潛力很大。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長率達到2.1%。 這意味著印度每年要增加約2400萬人口,人口急劇膨脹。
(二)印度人口的社會構成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最大的有10個民族。這10大民族人口佔印度全國人口的96.6%,其中印度斯坦族最大,佔46.3%。由於各民族的分布以及歷史、宗教、文化等種種原因,印度的民族問題非常復雜,民族矛盾有時十分尖銳,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印度人口中,特別需指出的是印度的表列種姓和表列部族,即所謂「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沒有權利,在農村只能當佃農、雇農,絕大部分生活在貧困線之下,沒有土在城市只能從事「不潔的工作」(如洗清掃等)。「賤民」們不能進寺廟,學校等公共場所。雖然印度地衣,憲法規定不得歧視「賤民」,並給他們以公民的權利,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到。在人口的社會構成中,和經濟關系最密切的是人口的就業比重和就業的產業構成。印度的工業化水平很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業在印度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印度存在著精英群體與低素質兩級分化的情況。教育水平整體上不能與我國相提並論。
直觀的從現象上來講。
目前印度有公立教育,但是往往條件十分簡陋,且名額很少。
很多能上得起學的人,在印度基本上算是中產家庭了。

高等教育中,目前學校中公立教育的名額往往只佔10-20%,其價格確實十分便宜。幾百塊人民幣一個學期。但是印度人人口眾多,往往這些名額是入不敷出,杯水車薪的。
目前真正在印度受到良好教育的一般都是精英階層的小孩子,印度一樣存在擇校費的費用。所以窮人家早已經蟄伏命運,不再相信中國人心中的「教育改變命運」。而且印度人在學校中,嘲笑低種姓人的現象十分猖獗。依舊把階級層次帶入到生活中。

所以窮人往往轉頭依靠宗教,希望來世可以投生在富裕的家庭。最搞笑的事例莫過於,拜神求考試結果,拜神求老婆金錢之類的願望。

至於印度精英階層始終還是相信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還是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國外念書。

三:印度內在文化
印度和中國相鄰,卻又被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隔開,中國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如果我們想超越這些限制,就必須要了解中國豐富的傳統和文化。
中國人與印度人有許多共同之處:敬重長者和權威,重視學習,熱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優越地位。而我們雙方的差別則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觀: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而印度人是「來世主義者」。我們關心的是來世,因為它會支配我們現在的生活。這種觀念導致印度人對目前的生活趨向於否定和悲觀。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盡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並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德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都曾傳入過中國,但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❺ 排在中國之後,印度為什麼能成為世界第二大手機生產國

因為印度作為世界大二大人口國,他的市場需求是非常大的。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ICEA)主席潘卡吉·莫辛德羅(Pankaj Mohindroo)表示:「在過去四年裡,印度在手機和零部件製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印度國內銷售的95%以上手機都是在印度國內生產的。

2017-2018年度蜂窩移動手機的產量達到2.25億部,而2014-2015年度的產量為6000萬部。「2019年國家電子政策」已經確定了目標,即在整個ESDM系統內促進印度國內製造和出口,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到2025年實現預定的出口目標,包括到2025年生產10億部手機,並出口其中6億部手機。印度目前有超過4.5億智能手機用戶。ASSOCHAM-PwC聯合發布的研究顯示,到2022年,印度智能手機用戶的數量預計將達到8.59億。

閱讀全文

與印度生產力為什麼這么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裡有小刀 瀏覽:593
中國列印尼多少錢一分鍾 瀏覽:402
有哪些東西只有中國能造出來 瀏覽:92
越南大海螺多少錢一斤 瀏覽:847
以色列人分布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12
溫州什麼地方有學義大利語 瀏覽:676
在越南買20斤沙蟲要交多少稅 瀏覽:874
印尼產的ab24怎麼樣 瀏覽:504
越南自衛反戰犧牲多少人 瀏覽:650
哪個行業對目前中國經濟最有幫助 瀏覽:777
中國煙草考評怎麼弄 瀏覽:595
義大利面條怎麼煮視頻 瀏覽:816
印度古代男人怎麼樣 瀏覽:522
越南純金酒店什麼時候開業 瀏覽:499
愛上義大利面在哪裡 瀏覽:865
中國音樂有什麼規定嗎 瀏覽:705
第一次去越南怎麼開戶 瀏覽:942
義大利羅馬到哪個機場 瀏覽:824
剛果布與中國哪個城市接壤 瀏覽:180
伊朗電費多少錢1度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