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三角和珠三角哪邊優勢更大
題目說地理政治角度,不要忘了政史地不分家,歷史角度也很重要。在我國,一個地區如何發展,一要看政策導向,二要看地域潛力,三要看歷史積累與負擔。
先說點題外話,記得以前看書看過建國選首都一段,當時最中意的三個城市是北京、南京、西安,後來綜合考慮選定了北京。今天看來這個決定真是無比英明,如果選擇南京,那今天經濟南北差異勢必更大,如果選擇西安,離沿海開放地區太遠,發展勢頭也不會太好。而選擇了北京,與上海南北呼應,平衡了地區發展。歷史的選擇可以大大決定發展走向。
2017城市GDP前三十裡面,長三角地區除了上海還有七個,珠三角地區除了港廣深只有兩個了,而且排名第五的惠州與前面這些差距巨大,顯然在區域發展平衡方面,長三角兩省一市比珠三角單獨一省發展的還要好。
在我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將來會發展成世界一流的城市群,政策方針和區位優勢都決定了它的發展方向,但是長三角地區到時候應該已經實現了世界一流城市群的目標,規模和質量比珠三角還要好。
㈡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㈢ 在中國能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是不是都是搞房地產的
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大部分都不是搞房地產的,網上有言論稱我們是房地產立國,這個就是貽笑大方了,我們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立國,否則世界工廠是怎麼來的?如果是房地產立國,何來的科技戰?1、世界500強中房地產企業的名單在2019年世界500強名單中,中國上榜的企業是129家,美國是121家,從數量上來說,中國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數量是最多的。
總而言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立國的,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高達30%,這個比例也是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等國家。
㈣ 王石:中國為何無法成為創新中心
中國企業的跟隨路線是相當成功的。帕爾迪是美國最大的住宅開發公司,一直是萬科的目標,在2007年我們超過了它;海爾源自德國,但如今業已是國際上最大的家電企業;以騰訊為代表的中國IT業自然也是模仿創新的代表。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商業世界多模仿,日本又何嘗不是如此?18世紀時,中國茶杯是當時歐洲最暢銷的茶具,也行銷韓國、日本。但很快日本不再進口而是自己復制;緊接著歐洲也不再進口中國茶杯,取而代之以日制茶杯。因為日本人發現,高鼻樑的歐洲人用中國茶具會碰到鼻子,於是擴大了杯口,這也是模仿創新。
跟隨戰略的道理何在?以自行車比賽做個說明在團體賽里的平均成績一定會比個人成績好。因為根據流體力學,受阻力最大的是領騎的人,後面一定跟得非常緊,因為降低了阻力。相關數字也表明,基本創新成功率是26%,而模仿創新成功率是90%,這就是後發優勢。但後發優勢的紅利畢竟有限,往下走必須要靠創新。
文化上的阻滯
創新不是簡單地把研發費用提升。《羅馬人的故事》在開篇寫道:在中華帝國修長城的時候,羅馬人在修道路。中國的城市文化就是城牆文化,一個國家有城牆,一個城市有城牆,城牆裡面紫禁城還是有城牆。羅馬呢?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阻礙而是暢通。《羅馬人的故事》還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羅馬人成功了?論智慧羅馬人不如希臘人,論財富羅馬人不如迦太基人,論孔武有力不如高盧人。顯然這與羅馬人的開放思想和包容相關,羅馬人打一個城之前得先修道路、建橋,羅馬人是工程師,用鎬頭建成了羅馬帝國。
我相信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技術、編隊的組織能力是非常強的。但為什麼鄭和不能像哥倫布那樣發現新大陸?因為沒有動力。中世紀時,東西方貿易被中東人壟斷,所以哥倫布要去尋找新的航海路線。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要相信地球是圓的,相信只要沿著一條路走下去,一定能走回來;二是為了發現財富,香料、黃金,為此敢於冒險,甚至可以一去不復返。對於這兩點,鄭和的團隊都不具備,這就是受到阻滯的領先法則,意思是最具適應性、最成功的社會(組織),譬如明朝,要進行創新是非常難的。實際上,就是因為過去的成功背上了包袱,很難轉型。諾基亞、索尼今日的困境也是受到阻滯的領先法則,讓人唏噓不已。
啟蒙在教育
航海大發現之後,先與東亞國家打交道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東亞文明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時候,有天主教和新教兩條路徑。中國接受的是天主教,而日本德川幕府非常緊張天主教影響統治的穩定性,於是接受了新教。日本接受了荷蘭而非葡萄牙、西班牙,因為荷蘭是新教,新教是講資本主義精神的。
江戶時代,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設立洋學塾,講授蘭學。而所謂蘭學,狹義來講就是荷蘭的技術和科學;廣義來講,就是通過荷蘭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日本最早引進的是醫學、地理學、天文學、數學。也就是說,蘭學在日本江戶時代成為一門學問,差不多100多年的時間里,知識分子完成了西方實證的訓練。江戶時代結束時,日本識字率最低達到60%,男性達到75%,是當時全世界最高的。1949年時,中國的文盲率還在80%以上。換言之,1868年日本的識字率就遠遠高於七八十年之後的中國。同時,知識界系統地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為明治維新奠定了基礎。
勿刻意追求中學為體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在證明沒法走下去。不要強調中學為體,因為這會阻礙現在的創新。
我到哈佛之後反觀中國傳統文化,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沒法丟掉,否則就不是中國人了。明治維新全面西化,也並沒有丟掉日本傳統的文化,不但沒有丟,反而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在國際上處於優先地位。建築業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獲獎最多的是美國人,其次就是日本人,英國第三,中國也就是王澍。王澍苦苦堅持的就是中國傳統建築,但不是固守傳統,而是把傳統建築語言與現代的建築結合起來。
既然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都沒有被淹沒,一定還有存在的道理,在這個情況下須敞開胸懷認真學習。管理呢?我認為只有一種,沒有中式、西式的區別。現代工業、現代企業管理都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產生的,那就拿來主義,向其學習,創新模仿。再往下,當你已經做得最優秀了再談如何創新。尚未卓越之前,半道搞儒家的教育方法,我的直覺是行不通的。
[本文根據王石在中歐創業營課程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Q&A
Q:很多人覺得中國商人的地位還是很低,抱怨環境不好。
王石:你不是追求民主嗎?不是嚮往公平嗎?不是追求正義嗎?就從你做起。企業家就從你的企業做起。有什麼老百姓就有什麼皇上,如果你本人獨裁、專政、不透明、暗箱操作,你怎麼能指望一個皇上是廉潔、透明、公正的呢?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單位、每個家庭都是潺潺流水,如果我們自己民主、講正義、講公平,自然而然就匯成滔滔巨浪。
王石:很多人不遵守做企業的底線,但至少我在遵守。當然這樣是比較難的,但是難之後反而有競爭力。我過去說不行賄,現在照樣也不行賄。房地產有一個金科玉律,位置、位置還是位置。萬科的位置全部都是在郊區,拿不到好地,所以萬科相當一段時間就是郊區開發商。怎麼辦呢?必須到市場上找回來,要最好的市場調查、最好的策劃、更多地用心,在物業管理上、小區配套各方面做好,反而形成了競爭優勢。
王石:萬科現在不但是中國最大,還是世界最大。但是,我從來沒把這個當成目標,這是結果。後面有追兵,中海、保利、富利、恆大、萬達,要超過萬科,如果我的目標就是最大,我不讓你超,就得快速擴張。我現在和管理層講,做第二、第三有什麼不好?跟著加快出現兩個問題,一個質量沒法保證,第二資金可能隨時斷掉。現在,萬科第一的位置沒變,排第二的始終在變,要超萬科的往往結果都不好。
Q:有人說創業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王石:萬科本想做錄像機,可是沒許可證;我也想做保險、金融,但進不去。相當長時間內,我一點都不喜歡房地產,也不喜歡商人,但是形勢比人強,這個社會搞商業容易成功,搞房地產更容易成功。不喜歡是一回事,但這是你的職業,你得負責任。所以要認真研究,從城市發展史,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中國等這般考察下來,你會發現,房地產、城市規劃與發展是最綜合的一個體系,不僅牽扯到工程,還牽扯到美學、技術。我現在是很喜歡,但也是這四五年的事情。
如果當時我換了,就沒有機會了,人生不可能折騰20年,人生苦短,所以不喜歡也不要輕易放棄。怎麼辦呢?你把它做好。我當過兵,當過鐵路工人,當過國家幹部,當過工程師,可以說都不喜歡。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認真做好,當真正選擇喜歡的事業的時候,你會發現認認真真做好的不喜歡的東西,是人生很好的一段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