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怎麼養羊

印度怎麼養羊

發布時間:2025-03-08 23:29:33

① 世界農業地域類型及分布

書本上講的不全面,而且同意農業地域類型可能有不同名稱。世界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布
農業就是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不僅能獲得食物,還可獲得飲料、纖維、工業原料、葯物、花卉等。農業與人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息息相關,但是各地的自然條件的差異,可種植和飼養的動植物不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一致,使各地的農業差別很大。先進的農業已成為高度多樣化的生產活動。就目前世界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十二種不同類型的農業。它代表著環境條件、動植物種類、發展階段與生產方式的不同組合。現分述如下:
(一)(熱帶雨林)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shifting cultivation)這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農民先把地上的樹木全部砍倒,對一些大樹有時先割去一圈樹皮,讓它枯死,然後再砍倒。已經枯死或風乾的樹木被火焚燒後,農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鋤,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獲得糧食。當這片土地的肥力減退時,就放棄它,再去開發一片,所以稱為遷移農業。
在過去,這種農業分布比較廣泛。如今,只在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中的低地與丘陵地區還能見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進行著的一種農業耕作類型。我國海南島和雲南的某些少數民族也還有採用這種耕作方式的。我國稱這種生產方式為「刀耕火種」,它生動而又形象地表述了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
用這種方式種植的作物各地並不相同,在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種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東南亞山區的叢林的部族,種的是山葯、旱稻等。遷移農業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種的作物的品種不一,種植的方式雜亂無章,不成壟也不成行,作物長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種落後現象,其實也是對熱帶雨林環境的一種適應。熱帶雨林雨量大,雨點密集。混雜種植,作物高矮不齊,高的植株遮蓋和保護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層植物又逐層地阻止了熱帶暴雨對作物及對地面的襲擊和沖刷。另一方面,多種作物混雜,成熟的時間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時間先後交錯,避免了儲存糧食的困難。但是這種耕作方式是種上以後,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長。由於不向土地施肥,經過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養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沖刷和細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燒植被留下的灰分營養元素消耗殆盡。結果,農民們不得不被迫轉移到另一塊土地上去,開辟新的農田代替已衰退的那片耕地。被廢棄的土地就依靠自然植被的演替的力量使地力慢慢地恢復,這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如果農民們周圍的土地充裕的話,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復以後再行刀耕火種;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復,就再行刀耕火種。這樣,火燒後留下的灰分營養就逐步減少,維持生長的年限就不斷縮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惡性循環,最後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農民們就只好遷往他處。
影響更替速度的因素還有人口數量。人口數量增加就需要擴大其耕地面積。與其他農業生產方式相比,刀耕火種式的遷移農業每人需要的土地面積更大。遷移農業是一種自給性的自然農業,它只能滿足人們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沒有剩餘的產品進行交換。在遷移農業中,飼養動物很少。所飼養的動物只是在宗教性節日或其他節日才能食用,所以人們的營養構成缺乏蛋白質。捕魚和狩獵可以部分地補充其不足。
這種農業生產方式雖然落後,但它是長期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人對這種環境適應的結果,也是長期實踐的總結。
(二)熱帶定居農業
在熱帶遷移農業的周圍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定居農業,稱為熱帶定居農業。在非洲,熱帶定居農業分布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及其北部副熱帶較乾旱地區與東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維亞以北的安第斯山區高原與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的南部地區。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區與秘魯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個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茲特克文明)、馬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裡農業很早就有發展,並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與家禽(如火雞)的起源地。馬里尼日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這種農業分布區的自然條件與赤道附近的熱帶遷移農業地區相比,在氣候上,雨量與溫度都有下降,並有干濕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屬高原與山區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機質被分解的速度減小,有機質含量較多。總的說來,農業條件比較有利。這里的農田是固定的,不經常遷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麥、棉花、花生;東非是玉米、高粱、小麥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麥、棉花;秘魯則是玉米、小麥、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綿羊是共同飼養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驢;南美有獨特的駝羊,其體型比驢小,作役用每隻能負重數十公斤,日行幾十里。駝羊毛是重要的毛紡織原料。這類農業大多處於乾旱地區,灌溉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較多的低地,亦可發展水稻。
(三)熱帶種植園農業
在熱帶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上佔有重要地位。在飲料方面,有咖啡、可可、茶;在果品方面,有香蕉、菠蘿、芒果;在原料方面,有橡膠、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此外像甘蔗、椰子等既可作水果食用,也可作工業原料。隨著世界各國對這些產品需要量的增加,在熱帶地區出現了新型的,大規模的、單一作物型的集約化農場——各種種植園。
這些產品的生產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分布。茶主要分布於我國亞熱帶地區和印度、斯里蘭卡;咖啡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和非洲;香蕉集中分布在中美洲;橡膠集中分布在東南亞;油棕分布在西南非洲與馬來西亞;劍麻多數分布在東非,可可則主要在西非南部。種植園的產品都是作為出售的商品,而銷售市場大多是較遠的世界各地,所以種植園多選址在交通方便的沿海及其附近地區,特別是距市場較近的沿海地區,以利外運和銷售。
種植園的發展與歐洲的殖民主義有緊密的聯系。它起源於15世紀的西非熱帶海岸外為葡萄牙人占據的島上。而後,種植園又傳到美洲。雖然現在種植園的生產方式已遍布熱帶各地,但是最集中的還是美洲的熱帶地區。在美洲種植園最初是利用當地的印第安人或非洲的黑人作為奴隸,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奢侈食品與纖維原料。現在這些種植園占據了大片的土地,實行集約化生產某種作物。吸收當地大量的勞動力,居住在農場附近,以便集中管理。這些工人的工資低,生活條件差;而農場主與負責管理的白人收入高,生活條件優越。這就形成對比鮮明的兩個不同的社會階級。由於美洲的種植園的主人多是外國人,其所獲得的大量利潤被轉移到國外,使當地的經濟處於停滯落後狀態,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為了解決這種與當地經濟發展上存在的矛盾,一般對這種出口到西方工業國家的產品進行就地半加工,以提高其產值。但是,如果遇到產品豐收,市場飽和,或西方市場經濟處於衰退時期,對產品需要下降,這些都對種植園經濟帶來影響。
(四)水稻種植農業(季風水田農業)
水稻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副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如水熱條件適合水稻種植,也可擴大到暖溫帶的某些地區。但它的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從日本開始,經朝鮮、中國的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一直到印度的恆河流域,以及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由於水稻在生長期間需要的水量大,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平原地區,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兩岸與三角洲地區;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區,多依山勢沿等高線建成層層梯田。不論是在平原還是在丘陵地區,一塊塊平整的由田埂圍築成的稻田,碧綠的稻苗、潺潺的流水,加上頗具特色的村落,與常綠的樹叢或竹林形成一種色調明快而又別具風採的文化景觀。
水稻種植地區的北部溫度較低,冷熱季節性較強,大都實行水旱兩作,即冬季種麥,麥收後種水稻。往南,可以一年種兩次水稻,如果水肥和人力都充裕,則可一年種收三次。在水稻種植地區,往往兼種其他經濟作物,如茶、甘蔗、蠶桑、黃麻等。在牲畜方面,養有豬、牛和家禽等。在多水的濕熱地帶多養水牛。在我國及其他地方還在水田中養魚。印度人由於信仰印度教,忌吃牛肉,所以牛隻用於耕作和運輸。在我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民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創造出的「桑基魚塘」和「蔗基魚塘」,這是一種適合熱帶地區,而且生產水平相當高的農業生態系統工程。水稻耕作與旱地不同,不僅一塊地每年可以收種幾次,而且在田間耕作管理方面,如灌水、排水、土地平整、修整田埂、育種、插秧、中耕除草、防病除蟲等,其勞動強度要比旱地大得多。雖然機耕可以減除一部分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受地形、地塊等限制,耕作的進展也比較慢。在稻米生產占重要地位的國家,現除日本在稻田機械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還多靠人力和畜力。
水稻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同時,水稻是單位面積產量很高的農業。所以水稻農業地區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人口對土地的壓力一般也大於其他地區。例如,我國的人口密度比較高的潮汕地區,每個農民平均只有幾分地。在亞洲地區,許多水稻耕作區,每戶只有少量的耕地,所以小農制度也是水稻地區的一個普遍特徵。
由於水稻是一種高產作物,往往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其分布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如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亞;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美洲的古巴、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水稻農業也都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發展了大片稻田,那裡採用科學的大規模的旱地直播技術進行生產。由於,飲食習慣,美國的大米大多用於出口。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選育耐低溫品種,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使水稻的分布向北擴大到華北、東北,甚至黑龍江省。
(五)穀物家畜農業
穀物家畜農業是一種種植旱作谷類與飼養家畜相結合的農業類型。穀物家畜農業基本上也集中在亞洲,它包括中國東部的華北與東北,中南半島的高原地區,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的附近地區。在非洲只出現在衣索比亞高原和南非的賴索托及其附近地區。
該農業地區,農作物中小麥占絕對優勢;其次是大麥、燕麥、黑麥、穀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豆類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亞麻、大麻、甜菜。由於氣候乾旱,降雨不穩定,為了保證產量穩定與增長,灌溉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飼養上,印度與西亞地區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國則主要是豬與牛、羊。此外,馬、騾、驢在不同地區數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勞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來源。
上述農業分布區是世界上的兩河流域的西亞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黃河中游的中國文明的起源地,農業生產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強度高,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原,特別是低窪地區,如果灌溉不當,易引起鹽漬化,所以其生產的地區受到影響。
(六)地中海農業
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地區。那裡的氣候,夏季熱而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多與氣溫高的明顯不一致是突出的特徵。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開發歷史比較久。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徵。
在地中海農業中,農業、果木和牧業的生產地域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大多分布於平地和緩坡上,葡萄園和油橄欖、無花果多種植在丘陵地,高處的山坡是放牧的場所。由於牲畜放牧與農業在地區上分離,廄肥不能用於補充農田的營養元素,農田多依靠休耕來恢復地力。
在過去,農田種植提供糧食,果木供給飲料、油料和水果,牧業提供肉食、乳類和衣著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體式農業幾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現在,歐洲成為工業國家的集中地,對地中海地區有很大影響。因為,這里冬季溫和,對柑橘類果品及蔬菜的生長十分有利,加上市場需要量大,各種產品臨近市場等優越條件,結果對蔬菜、水果業的生產起著極大的刺激作用。葡萄業的發展為世界上重要的酒類生產提供了原料保證。因此,地中海許多地區其傳統的多樣化農業已被專業化的商品性農業所替代,為市場提供商品的園藝農業占據重要地位。
(七)市場園藝農業
市場園藝農業(market gardening)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業性的農業。有時也稱為商品園藝業(truck farming)。這種農業的興起與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為城市提供市民必需的食物。從事商品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專業化、集約化生產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飼養牲畜。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萊,有的甚至只生產某一種專門用途的果品,以葡萄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釀酒葡萄、制葡萄乾的葡萄。為了生產與市場需要相協調,農民組織起來與銷售商共同商定生產計劃。
這種商品園藝業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圍發展起來。但是,在氣候條件不利於蔬菜和水果生長的地方,城市對蔬菜與水果的需要不能不依賴於遙遠的地方。特別是在長途快速保鮮等運輸技術不斷改善的條件下,大大刺激了遠距離大型蔬菜、水果生產基地的形成。例如,美國西南部加利福尼亞與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及其附近地區,已成為供應全國的蔬菜與水果相當部分的重要基地。
(八)商業乳品農業(乳畜業)
與市場園藝業一樣,商業乳品農業也是隨著城市發展而產生的另一種商業性農業。影響這種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的遠近;二是飼料的供應。商業乳品農業其產品是為城市而生產的,城市需要流質的牛奶、乳酪、黃油等各種乳製品,共中新鮮的流質牛乳特別重要。因此,以生產牛奶為主的農場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離近的優勢。而生產加工的乳製品的農場則受地理距離條件的影響較少,可以分布在離開城市較遠的地方。在飼料方面,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飼料,也需要含蛋白質較多的精飼料。為了保證青飼料供應,農場多自種優質牧草。現在農場主為提高生產效率而採用圍欄飼養的辦法,飼料從別處購買,甚至乳牛也改變過去自己繁育良種的辦法,改從市場購買。在美國,這種大規模的自動化的工廠式的生產,在競爭中超過了家庭式的乳業農場,使家庭式的乳業農場處於沒落中。
從世界范圍來說,商業乳品農業分布在美國與加拿大連界的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和中歐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的東南與紐西蘭等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由於距歐美市場較遠,乳品經加工為製品後運銷國際市場。在歐洲,商業性乳品農場現仍以家庭式農場為主。
(九)商業牲畜育肥農業
商業牲畜育肥農業是指專門靠購買仔畜經過短期育肥,即可供市場肉食的商業性經營農場。其飼養的牲畜是牛和豬。城市的規模擴大,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食的需要大量增加。這些條件大大促進了專門育肥牲畜的農場的發展。
該類型農業在歐洲,從愛爾蘭、英國、一直分布到前蘇聯,在北美洲則從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兩岸,以及南非,澳大利亞東南和紐西蘭的局部地區。這種農業是把飼養牲畜與穀物生產結合起來,所以也有人稱其為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在美國,這類農場除種植牧草以外,更主要是播種玉米和大豆用作飼料。由於機械化水平高,所以從播種到收獲都已不用人力,大大提高了效率,加上化學肥料、新的雜交玉米品種、除草劑、殺蟲劑等用於田間管理,使穀物產量有所提高,而成本卻隨之下降。在牲畜方面,牛是從專門繁育的農場中買來的幼畜,有的豬則是農場自己繁育的。為了加速牲畜的生長,採用欄飼的辦法進行飼養。由於選用優良品種,加上科學的飼養方法,牲畜生長速度很快,育肥時間縮短,為農場帶來較大的收益。美國每年生產的2億噸玉米、5000—6000萬噸大豆,除一部分供出口外,大多用作優質飼料,轉化成肉類和乳類供應市場。為了使圍欄育肥取得更大的效益,有的則向專門生產育肥飼料的公司購買,自身不再生產飼料。在地域分布上,為了避免冬季低溫對育肥的不利,專門進行牲畜育肥的農場則向冬季溫暖的地區轉移。
在歐洲,由於氣溫低,其飼料大多是低溫型的飼草、土豆與甜菜。在農場的經營規模上要比美國的小些。
(十)商業穀物農業(商品穀物農業)
商業穀物農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穀物農業,其作物以小麥占絕對優勢,玉米和水稻的比例各地不同。這種農業的分布區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前蘇聯。應當指出,前蘇聯與其他國家不同。它的穀物農場是屬於國營或集體經營性質的。
這種農業的特徵是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生產的小麥是世界糧食市場上的主要穀物。該類型農業的分布區原來是大片的曠野,到了近代才開發成為穀物生產基地,加上這些國家人口較少、工業發達,所以採取大規模的經營方式,每個農場所佔的面積都相當大。以美國大平原上家庭經營的穀物農場為例,一般都有400公頃(即4平方公里)或6000市畝。農業機械的不斷改善與動力的加大,為商業性穀物農場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但是伴隨而來的是成本的大大提高。為發揮機械的效率、農場主們在農業地帶由南到北購買幾個農場,彼此相距一定距離,這樣可利用南北氣候的差別,贏得小麥種植、收獲等田間作業上的時間差,可以使農業機械由南向北一個農場,一個農場地進行作業,通過增加農業機械利率,降低成本。這類農場,不僅農場主不在農場居住,就是農場用的工人除適耕的勞動季節來到農場外,平時也不在農場居住。這種農場由於經營的方式獨特,被稱為農業企業。由於這樣組織生產效率高,這類農場,通過合並,其范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在美國,商業穀物農業生產的小麥,總產量達7000多萬噸。其中50%以上是供出口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小麥出口量在世界小麥貿易中占絕對優勢。這類商業穀物農場多數生產的是小麥,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也有經營水稻的,不過所佔比重甚微。
(十一)游牧業
游牧業(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種自給性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乾旱氣候地區。雖然現在從事游牧的人數在世界上並不多,據估計,只有1500萬人,但其所佔據的面積卻很大,大約有3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於世界農業面積的2倍。在世界上用於游牧業的乾旱地區主要分布於北非、中東、中亞等地。沙烏地阿拉伯的貝都印人(Bedouins),東非的馬賽人(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為生的民族。
從歷史上看,游牧業過去被認為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階段。它比狩獵採集階段先進,但是比定居農業落後。現在認為游牧業是定居農業的一個分支,而不是其前驅。它是農民通過放牧牲畜以適應降水不足的乾旱地區的一種經營方式。
游牧業雖然驅趕牲畜,逐水草而流動,但是它絕不是隨機的漫遊。牧民們是根據多年對當地的地理條件、牧草生長情況等因素的變化所積累的經驗為依據而遷移。大體上,每一個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圍。
由於各地氣候與植被條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東,駱駝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綿羊和山羊;在中亞以馬為主;東非以牛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駱駝,最耐粗飼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極地區牧民們放牧的馴鹿。
牧民雖然從牲畜的放牧中獲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們必須與農業民族進行物物交換,以獲得糧食、衣著等生活必需品。在歷史上,游牧民族由於具有強大的機動性,經常侵襲農業地區,建立一個個王朝,在世界歷史上有過很大影響。但是,今天的游牧民族則因缺乏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正處於衰落之中。很多地區的牧民已轉向定居,家庭成員中只有個別人隨牲畜到遠處放牧,其他成員則過著常年定居生活。中東地區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牧民們大都放棄其傳統生活,轉向城市,只有邊遠地區,牧民們仍保持其原來的生活方式。
(十二)大牧場放牧業
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那裡,植被稀疏,只能用於放牧牲畜,適於經營大牧場(livestock ranching)。
雖然這里放牧著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卻與傳統的游牧業有很大不同。大牧場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財產,而是牧主為出售而經營的一種商品。放牧人不拖家帶眷,而是受雇於牧主不帶眷屬的個體勞動者,一般稱為牛仔或牧童。
在美國,大牧場上放牧的牲畜是牛。早期在政府的土地上放牧。後來,由於條件稍好的土地被政府出售給農場主種植作物,大牧場乃向西遷移,面積縮小,而且需付給政府租金後才能放牧。原先放的是長角牛,這種牛耐粗飼,而且經長途驅趕不掉膘,但其缺點是易長牛蜱,肉質差。後來,改飼養歐洲的海福特肉用牛,在飼料等飼養條件上要求比較高,遂改變早先粗放式的放牧。有的牧場則不再把牛養肥後送去屠宰,而是在生長到一定程度後賣給農場育肥。
在阿根廷,由於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優越,加上距海港近,放牧牛的大牧場比美國的效益高。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大牧場上,養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產量超過世界羊毛產量的一半以上。
(十三)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即個別地區和個別農場,同時生產農作物和牲畜兩種產品。該農業類型由來已久,是在經歷了植物培育和動物馴化後開始出現的。在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以栽培農作物、從事農耕活動為主,把經營畜牧業放在次要地位,將牲畜放牧在天然草地或農耕休閑地上,以此滿足自身對農畜產品的需要。在工業化帶動下的農業大發展時期,發達國家開始專門種植飼草料,使種植業和畜牧業愈益向專門化方向發展。
混合農業生產有多種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農業是將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的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這種類型的混合農業,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穀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豬、羊等。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市場,還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 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因地制宜,將甘蔗、果樹、桑蠶的生產與養魚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形式新穎的混合農業。目前,在歐洲和北美的英、法、美、加等國,混合農業仍是主要的農業類型。中國東部農業區和中西部半農半牧區也多屬混合農業范疇。在其它第三世界國家,這種農業是自耕農業的基礎。

② 圈地是怎麼回事

1、所謂「圈地」,就是把農村中從很早時候起就已普遍存在的「敞田」用柵欄圈圍起來,成為整片地段,在這片地段上養羊或從事其他耕作,如種植新的農作物。「敞田」是一種古老的土地制度,它將土地分割為許多條條塊塊,按土地肥力、水源狀況等不同條件,平均分配給許多不同的農民。當耕種時,各人耕種屬於自己的地段。但這些地段不僅互相交叉,而且每個農民的地段分散在許多不同的地區,耕種起來非常不便。當這些地段上的農作物收獲以後,各地段的疆界將「敞開」,以供所有農戶放牧牛羊或收割柴草,因而,「敞田」制雖有它的有利的一面(秋收以後,貧苦農戶可在「敞田」上收割柴草以謀生計),但它對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圈地的現象很早就在英國發生了,不過,到15世紀末羊毛價格迅速上漲時,圈地運動才大規模開展起來。最初,圈地主要是為了養羊,後來隨著市場上對糧食和原料作物需要的增長,圈地漸漸地被用以發展農業。從地區上看,圈地首先是從與市場聯系較緊密的東南地區開始的,而在圈地運動中最積極的是那些在「價格革命」中受影響最大的中小貴族,即鄉紳。被圈佔的土地,先是公地和荒地,後來連農民的份地也被圈佔。大批農民被從圈佔的土地上趕走,他們喪失生產資料,到處流浪或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圈地雖然並非地主單方面以暴力進行的掠奪,有時也是農民與地主訂立協議的結果,在17世紀這樣的協議曾在大法官庭登記,但圈地所引起的農民悲慘的境遇和造成的社會上的災難性的後果,卻是無可否認的。關於圈地運動所造成的禍害,早就有人不斷提出抱怨,並且引起英國政府的嚴重關注。早在1488年亨利七世時,在一項法令中即已指出,懷特島上的人口減少,是由於將耕地變為牧場的結果。隨後又頒布了一項「防止破壞村莊法」,進一步指出圈地是引起一些嚴重社會災害的根源。為了保持農業的穩定,防止將可耕地變為牧場並將農舍破壞,英國政府連續頒布了一系列禁止圈地的法令,並在1517年成立了以沃爾西為首的「圈地委員會」。然而這個委員會並未起到多大作用,它的成立,不過是表明以前的許多反圈地的法令大部分都被漠然置之罷了。②從16世紀初到16世紀中葉,英國接連頒布了一些類似的反圈地的法令。當時的人如牧師拉蒂默等對圈地運動所造成的人煙荒蕪、農民流離失所等悲慘狀況,都發出了凄厲的呼聲。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關於「羊吃人」的悲嘆更是人所共知:
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喂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

農民被從土地上趕走以後,這些不幸的人在各種逼迫之下非離開家園不可,……離開他們所熟悉的唯一的家鄉,卻找不到安身的去處。

圈地運動不僅使農村殘破,而且有些城市也受到影響,工商凋敝,田廬為墟。16世紀中葉,布里斯托爾的一份陳情書上說,該城有900所房屋荒廢而無人居住。

農民對圈地運動不斷反抗。1549年,有好幾個郡都發生了因圈地而引起的農民起義。約有3500個起義參加者被打死,他們的領導人羅伯特·凱特被處絞刑。1607年,米德蘭又爆發了起義。1640年革命前夕,在英國許多地區都爆發了農民反圈地的事件,被圈佔的土地上的柵欄也被拆毀。

圈地運動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後果。首先,隨著圈地運動的發展,英國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農業市場也隨之迅速擴大,它促使英國的封建農業向資本主義農業過渡,並為以後的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和市場等條件。其次,圈地運動導致了農業的直接生產者農民與生產資料土地的分離,大批喪失土地的農民成了被迫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圈地運動中,與資本主義有密切聯系的新式貴族,有的是原來的封建貴族,親自參加資本主義經營,有的是將土地租給租地農業家,坐收資本主義地租。這些新式的貴族和資產階級有共同的利益,他們站在同一立場上,與阻礙他們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封建勢力作斗爭。

2、圈地令:
中國清朝入關後滿洲貴族為掠奪土地而頒布的命令 。

起因

順治元年(1644)頒布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廢止 。清朝入都北京後,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決定強佔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順治元年十二月規定,近京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佔,分給東來諸王兵丁人等。

經過

順治四年、八年清政府又兩次頒布圈地令。根據上述命令,旗人攜繩騎馬,大規模地圈量占奪漢人土地。很多農民田地被占,流離失所,飢寒迫身;有些漢人地主為求得政治上的庇護,還帶地投充。土地圈佔後,八旗貴族和官員、兵丁,按照各自地位高低及所屬壯丁多少,分得數量不等的土地。其大部分落入了貴族和官員之手。圈地主要在近京三五百里內的順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間等府(今北京、河北北、中、東部及遼寧西南部地區)進行,圈佔總數達16萬多頃(一說19萬多頃)。駐防外地的八旗在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寧夏等地也進行過圈地,但規模較小。圈地給漢族人民帶來極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門,背鄉離井,因此紛紛起而反抗。

尾聲

順治四年,大規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換地、帶地投充仍不斷發生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作出永遠不許再圈的決定,圈地至此最後停止。

圈地的影響

清初大規模地圈地導致「近畿土地,皆為八旗勛舊所圈,民無恆產,皆賴租種旗地為生」。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生活悲慘,以致「流民南竄,有父母夫妻同縊死者;有先投兒女於河而後自投者;有得錢數百,賣其子者;有刮樹皮抉草根而食者;至於僵仆路旁,為烏鳶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幾何矣」。

3、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

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貿易和掠奪是另一個重要手段。

中世紀的圈地運動
中世紀的歐洲,在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上,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於農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後,庄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給農民的耕種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紀中葉,英國就有人將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條形地通過交換而合並起來。這種趨勢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國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後之別。13世紀,英國庄園主根據《默頓法令》,圈佔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圈地現象愈演愈烈。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的後果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一掃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的英國,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塊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能出現重新圈佔土地的情況呢?說起來確實很讓人奇怪,但發生在英國卻是必然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里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

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佔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庄園變得越來越大。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准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

++++++++++++++++++++++++++++++++
遏制圈地運動 開發區整頓風暴仍在繼續

全國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工作仍在繼續,並開始向縱深發展。
昨天,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審核原則和標准》,據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員介紹:此標準是針對省級及省級以下開發區的第二道坎,此前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已分別對開發區圈地問題進行過整頓,而此次國家發改委則要遏制開發區「開而不發」現象。

遏制圈地運動

就在兩年前,土地還沒有充分顯示出它的稀缺性,全國各類開發區規劃圈佔了3.6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一個台灣省的面積,但大都荒蕪閑置。「圈地運動」造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耕地銳減,糧食大幅度減產,當時儲備糧已降到70年代的水平,形勢相當嚴峻。2003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8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了《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

閱讀全文

與印度怎麼養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78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15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899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58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28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29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8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5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1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5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7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29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1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997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0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74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5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5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54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