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二戰結束後印度還有英美駐軍嗎,謝謝
有,的卻有,當時的印度還是殖民地,並沒有成立國家,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二戰是1945年結束的,而1947年8月15日印度才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也就是說,二戰結束後印度還有殖民軍。
② 美國為什麼要在亞州六國駐軍
美國在亞洲的駐軍不止六國。
東亞韓國、日本。
西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駐有大量駐軍。
除此之外,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卡達、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國家有少量駐軍或不同形式的軍事存在。
美國在亞洲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其在全球的駐軍部隊大約在30萬人,其中亞洲地區佔了大部分,在亞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基地數量約佔美國海外基地總數的42.7%,共有7個基地群。
在日本駐軍是因為二戰美國是戰勝國,直接打敗日本,並進入其領土。為防止有變,所以駐軍。當時國民當本擬定駐軍一個師,而中國正忙於內戰放棄了。
在韓國駐軍是朝鮮戰爭結束後,韓國實在是無力抵抗北面共產主義的強大壓力,依附美國,出讓土地讓美駐軍以保安全。
③ 美軍二戰後在世界各地駐軍為多少
美國先後於1988年、1991年、1993年和1995年進行過四輪海外軍事基地重組,總共關閉了97個大中型軍事基地,一共裁掉了387個軍事基地。二戰後,美國的軍事基地幾乎遍及全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達5000多個(其中近半數在海外)。
目前美國共有各種軍事基地1245個,其中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軍30萬人;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
美軍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灣、韓國海峽、印尼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紅海南端曼德海峽、北端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與大西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古巴以北的佛羅里達海峽、從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蘭——冰島——英國航道。
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基地可分為3個區域:即歐洲、中東和北非區;亞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南北美洲區。
從戰略的角度看,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的分布可劃分為3個戰略區、14個基地群。
歐洲、中東和北非地區:美國在這些地區的駐軍較多,海外基地也相對集中。美國設在這些地區的基地約占其海外基地總數的53%,共有5個基地群,呈兩線梯次配置。第一線由中歐基地群(由設在德國、比利時、荷蘭的基地與設施組成)、南歐基地群(由設在義大利和希臘的基地與設施組成)和中東、北非基地群組成,以中歐基地群為主體,負責扼守歐洲的心臟地帶;第二線由英國、冰島基地群和伊比利亞半島基地群組成,負責增援中、北歐地區作戰和實施戰略核攻擊。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斯圖加特陸軍基地(美駐歐空軍司令部及北約中歐盟軍司令部駐地)和設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海軍基地(美第6艦隊司令部聯絡官和北約南歐司令部駐地)。
亞太和印度洋地區:這一地區對美國有重要戰略價值,故其在這一地區的海外基地數量僅次於歐洲,約佔美國海外基地總數的42.7%,共有7個基地群。這些基地大體呈三線配置:第一線由阿拉斯加、東北亞、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4個基地群組成,控制著具有戰略意義的航道、海峽和海域;第二線由關島和澳大利亞、紐西蘭2個基地群組成,是第一線基地的依託和重要的海空運輸中轉基地,也是重要的監視偵察基地;第三線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地區作戰的後方,又是美國本土防禦的前哨。在這些基地中,較為主要的是:設在阿拉斯加的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阿拉斯加空軍司令部駐地),設在日本的橫須賀、沖繩海軍基地,設在韓國的烏山空軍基地和首爾基地,設在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海軍基地,設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和阿帕拉海軍基地等。
北美和拉美地區:這一地區是美國的後院,設置了2個基地群。其中格陵蘭、加拿大基地群主要擔負戰略預警和增援任務;巴拿馬、加勒比海基地群則構成美國本土防禦的南部屏障,也是控制加勒比海地區的橋頭堡。根據美國與巴拿馬兩國達成的協定,美國駐巴拿馬的軍隊於1999年底以前從巴拿馬全部撤走
2008年1月,美國為首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 F)發言人韋恩·香克斯上校說,在阿富汗有近400個美軍和聯軍基地(包括營地、前方作戰基地和前哨站)。他說在2010年還會新增12個甚至更多。9月,ISA F聯合司令部公共事務辦公室又聲稱,「在阿富汗有350個前方作戰基地,巴格拉姆和坎大哈兩個大軍事基地。」奇怪的是,為什麼基地數量沒有像香克斯說的那樣增加12個反而少了50個?ISA F的公共關系官員加里·楊格斯在2010年10月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北約在阿富汗有10個基地,美國在阿富汗有250多個基地。」此時,美國已經丟失了超過150個基地,實在令人疑惑。最後,ISA F聯合司令部公共事務部的埃里克·布朗上士在電子郵件中說,「阿富汗的基地數量有大約41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