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個月要去印度出差半年,從來沒去過,請問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住宿公司安排了。
1,國內手機需開通國際漫遊。可以在印度當地買手機卡,通過認識印度人幫忙購買,10盧比/分約合1.3RMB吧
2,抵達印度機場後可以換盧比,但是匯率非常低還收費。印度很多地方可以刷信用卡,master visa。如果大量更換盧比,請到當地的西聯快遞或者其他的機構,銀行比較麻煩,可以選擇去黑市換。
3.,信用卡 master visa 這幾種可以用,其他的好像得問銀行了。比如工商行的金卡,也可以刷。另外,匯豐銀行在印度也很多。
4,會有困難。聽不懂可以寫。交流不會有問題,但是要防止被騙。
5,帶好防蚊蟲的葯。多帶鹹菜等下飯菜,吃不習慣。衣物要帶夏天的。注意安全,及傳染病。
必要時聯系大使館及領事館。印度的中國人很多,可以尋求幫助。
㈡ 去印度出差的注意事項。。。誰知道
禮節
中國有句俗話:「入國問禁,入境問俗。」意思是說,在異國他鄉說話、做事不可貿然,切記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否則會鬧出笑話,或引起麻煩。
世界各國的禮節五花八門,不盡相同,但歸納起來,不外兩種。一種是通過語言來表示,一種是通過動作來配合,印度也不例外,不過印度由於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宗教復雜,因此有些地方表現得更為多樣。
印度人見面時說:「納莫斯迦爾」或說「納莫斯戴」,即祝賀、致敬之意。它不分時間、不論男女,見面或分手時皆可用之,還禮者也說此話。但要重復兩次,以表客氣。當然也不盡然,有些地方或城市,或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則用英語表示,有的地方則用自己的方言來表示。
在印度,兩人見面之後,不僅使用上述用語,還有各種舉止。或雙手合十,或舉手示意。在城市裡,握手禮逐漸時興起來。此外,對於尊長或某人若表示格外尊重或懇求時,則行摸腳禮,即屈身用右手先摸一下長者的腳尖.然後再用同一隻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表示自己的頭同長者的腳相接觸。這時,對方則用手摸一下行禮、者的頭頂,以示還禮。有事相求者甚至乾脆跪在地上,用雙手摸對方的腳,用前額去觸對方的腳尖。對於大人物或有名望者的腳.摸的人就更多了。
印度人有個生活習慣,即便後用水沖洗時,要使用左手,絕不會用右手。因此,左手被認為不潔。若送人東西,大都用雙手捧著,或一隻手為主,另一隻手稍微接觸另一手臂。象徵雙手,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
用餐過程中,若給對方(印度人)加飯、加菜。一定要用一雙未用過的筷子,千萬不可用自己還在使用的那雙筷子。若是這樣,會被認為叫人家吃你剩的東西。若對方已經吃飽.不再需要,而你作為主人出於客氣,還想再給一些。這時。你就會發現,對方把雙手捧著的碗筷(或吃飯用的盤子)一同伸到桌下,這表示不再要了。見此情景,主人應當會意,就不要再給客人加飯加菜了。
禁忌
如果說出於禮貌。禮節一定要遵守的話。那麼,印度的有關禁忌就更要注意。否則不慎違反,會造成很多的不快和很大的麻煩。
進寺廟或進廚房一定要脫鞋。印度人走進廟宇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這是必須遵守的習慣,因為這些地方被印度人認為是神聖之處。這同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有關。在印度。印度教徒之所以把廚房視為神聖的地方之一。是因為人們在用餐之前要讓神先用,即在敬神之後,人們才能用餐。因此。人們做飯時,不能用嘴接觸任何炊具來品嘗飯菜的生熟。要麼憑眼觀察,要麼用右手輕輕捏一點放進嘴裡品嘗,但絕不能用嘴接觸勺子、鏟子等炊具。待飯菜做好後。要先請神吃,即先行上供。飯前如何敬神,做法不盡相同。虔誠的印度教徒一般如此,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年輕人已不再講究這些。人們吃完飯後,走出屋外,才能把鞋穿上。平時,進廚房取東西,也得脫鞋,這是印度人人熟知並必須遵守的習慣。
出門也有不少禁忌。出門時遇到什麼是吉利的,遇到什麼是不吉利的,都有各種說法。例如,若出門遇到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以及有夫之婦,都會被認為吉利;出門時聽到鍾聲、念經聲等,也是吉利的;但是出門若碰到寡婦、行乞僧、理發師、油販等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出門聽到打噴嚏聲或其他難聽的聲音也被認為不吉利;出門時滑了一跤或絆了一下,也被認為不吉利……如此等等。遇到上述不吉利的情況怎麼辦?有辦法——立即回家,在家休息片刻後再出門。
一周之內,哪天去什麼方向好與不好也有講究。有些印度人對此相當重視。例如北印度流傳一種說法:星期一、六莫去東。星期二、三勿北行;星期三、四往西者。路上必挨四耳光。在南印度,關於哪一天去什麼方向,也有講究,如星期二、三不能往北去。星期四不能往南去,星期一、六不能往東去,星期五、日不能往西去。如若違反,補救的措施是待太陽落山後需用酸牛奶來敬神。
印度人對數字也有禁忌。如有些喜慶活動,印度教徒進行施捨時,喜歡用奇數。穆斯林結婚登記後,新郎要向在場的賓客和觀眾一連敬幾次禮,或三次或五次,或七次,但一定是奇數,以表示吉祥。結婚後要在女方家舉行一種角蒂儀式。儀式前,新郎、新娘也是相互喂對方七口酸牛奶粥,然後儀式正式開始。如此等等。但是,在印度的南方,泰米爾納德人卻忌諱一些奇數。他們認為,一、三、五、七等奇數是不吉利的,一般要避開這些數字,或用其它辦法代替。另外,他們還認為每天都有不吉利的時辰,例如,星期一的七點半到九點,星期二的三點到四點半,星期三的十二點到一點半,星期四的一點半到三點,星期六的九點到十點半,星期五的十點到十二點等都屬於不吉利的時辰。不便於出門辦事。關於禁忌還有許多,這里不一一列舉。當然現在有些印度人已不再講究這些。
㈢ 去印度出差的注意事項誰知道
1、進寺廟或進廚房一定要脫鞋。印度人走進廟宇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這是必須遵守的習慣,因為這些地方被印度人認為是神聖之處。
2、在用餐之前要讓神先用,即在敬神之後,人們才能用餐。因此,人們做飯時,不能用嘴接觸任何炊具來品嘗飯菜的生熟。
3、一、三、五、七等奇數是不吉利的,一般要避開這些數字,或用其它辦法代替。
4、左手被認為不潔,若送人東西,大都用雙手捧著,或一隻手為主,另一隻手稍微接觸另一手臂。象徵雙手,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
5、用餐過程中,若給對方印度人加飯、加菜,一定要用一雙未用過的筷子。
㈣ 要出差印度班加羅爾,不知道要注意些什麼,請教大神
手工整理,有表達不清或漏寫的請諒解!
一、攜帶物品:
夏裝(內衣、襪子之類的多帶些備用)、帽子、拖鞋;
毛巾、牙刷、牙膏、潔面乳、爽膚水、防曬霜(還是帶上自己熟悉、習慣的用品,比在異地買好一些);
驅蚊水或風油精、拉肚子葯、感冒葯(印度環境差,還是帶點兒以備不時之需);
剃須刀(別忘了帶刀片或電池);
雨傘、塑料袋、水杯、筷子;
眼鏡(隱形、框架、太陽,隱形的記得帶葯水);
充電器、轉換插頭;
筆、紙、工作資料、專業書、電子詞典;
調料、鹹菜、湯包、肉乾(依個人情況決定是否帶方便麵)。
二、注意事項:
1、去寺廟一定要脫鞋子,表示尊重。
2、中國比印度要快2.5小時。
3、錢、身份證、簽證、護照、家人或朋友聯系方式。
4、記住中國大使館地址、電話。
5、只能用visa和mastercard,其餘卡均不能用。
6、電腦、相機托運前把電池取出來,避免過安檢時被要求開箱。
7、不要飲用他們的自來水,去超市買瓶裝水,否則容易拉肚子。
8、學幾句實用的印度語用來問路或買東西。
9、在印度女性地位很低,當遇到男性欺負女性時不要盲目上前勸解,請採取妥當救助方式。
10、不要亂摸小孩子的頭,那是只有神才能摸的。
11、交通是靠左的,過馬路時注意安全。
12、印度絕大部分地方不吃牛肉,因為牛是神,很多地方也吃不到豬肉,出發之前補一補,也可以自己帶些肉乾、火腿腸、榨菜、湯包等愛吃的食物。千萬不要嘗試當地小吃,真的不適合,雖然都說中國人百毒不侵,但還是注意些吧。
13、外出時貴重物品不要留在酒店內,不用多說,你懂的。
14、印度電源制式和國內不一樣,記得帶個電源轉換頭,不是英標的,是那種兩個圓柱(推薦)或三個圓柱的。
15、特色商店宰老外,記得還價。
16、印度不收人民幣,要在國內換美元(國內不能直接換盧比),然後到當地換成盧比,不過現在也可以直接帶人民幣到當地兌換盧比。匯率人民幣:盧比約為1:10。
㈤ 聽不懂印度「咖喱味」英語怎麼辦
印度英語經常被拿來吐槽。有個朋友前年去印度出差局盯,當地人的英語口音被他學了個七七八八,回國以後,聊天只要一聊到印度,他就開始模仿印式發音,十分搞笑。
可是不管印度英語製造了多少笑料,回到工作場合,如果因為聽不懂印度英語,不能順利溝通,影響了工作,就叫人非常頭疼了。
那麼,怎樣才能聽懂印度「咖喱味」英語呢?
春種秋收,斗轉星移,凡事都有規律。
學習就是發現規律,認識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
印度英語的規律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發音。
把一個音發成另一個音,比如常常把t讀成d,p讀成b,於是,「電腦computer」這個單詞就會被讀成「肯比優達」;
第二,詞彙。
就是詞彙的替換,常常把某個詞替換成有印度特色的另一個詞;
第三,語法。
比如印度人很喜歡用現在進行時,常常用它代替其他時態。
用這幾個「移花接木」大法,就足以把英語說得晦澀難懂,讓聽的人苦不堪言。
好在,總結這些特點和規律,了解印度人說英語的「套路」,可以更好地理解印度英語。
我曾在一家網路公司工作,有一次,有個負責技術的同事要跟一個印度客戶談技術方案,他覺得我的英語比他好,就非要讓我一起去。
沒想到,到了客戶那裡,我就懵了,因為壓根兒聽不懂!
倒段茄是那個英語很勉強的同事,又是比劃,又是畫圖,最後竟然把事情談妥了。
這真是,「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聽英語的時候,也要「善假於物」。
語言之外的東西,可以搬來當「救兵」的有很多,比如手勢、眼神、紙筆,再比如背景信息、專業知識、應用場景、上下文等等。
我雖然沒當成「救兵」,不過,也有一個收獲,那就是,聽了幾十遍「肯比優達」,從此這個詞在我腦中扎了根,這不,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用上了。
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沒有長期可以沉浸的英語語言環境,就一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聽力理解障礙。聽不懂印度英語,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盡管這樣,聽不懂的時候,還是很容易引發一系列情緒反應,著急、緊張、焦慮。結果呢,越著急,越聽不懂,越聽不懂,就越著急。
其實,能有機會和國外同行一起工作,互相切磋,感受不同的文化,這本身就是一件幸運且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所以,溝通的時候,不妨調整心態,放鬆心情。在鬆弛、愉悅的狀態下,往往思維反應能力更強,聽懂的可能性也更高。
當然,握臘察心態放鬆的前提是,平時堅持英語學習,不偷懶,不走捷徑,不輕言放棄。
我們的目標是,能毫不費力地聽懂各式英語。
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循序漸進,然後無限接近這個目標。
㈥ 去印度出差怎麼和印度人交流呢
印度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你會其中之一就可以。英語程度普遍較高。
㈦ 怎麼聯系中語會的印度人
你好,你可以去國際交流平台去尋找會說漢語的印度人。如果是直接聯系某人就打國際電話。
從幾年前自己首次去印度出差,到去年,一共有5個印度人找我學習漢語,視頻教學的,當時感覺也平常,因為畢竟中印是鄰居,需要相互了解嘛,最早學習漢語的幾個印度人也沒有與中國有商業方面的往來。
但是最近三個月,有兩位數的印度本地人找我學習漢語,我也開始關心起他們的動機(motivation)了,發現《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中國人到印度做代購,但是因為代購明顯違法,所以越來越多的本地印度人開始想在中國做代購,學習漢語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因為要使用微信和支付寶等,其中還有一個葯廠老闆的子弟也在學習漢語。自己有時候感慨,中國人的需求,也是中文獲得影響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