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農業形式是什麼樣的
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情況,也近似於美國。大地主有大量土地,平民有少量土地。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2、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貳』 古印度分成了哪三個國家
古印度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共和國成立後接手各土邦和舊省,並且從法國手裡接收了法屬印度各個地區的主權,葡萄牙起初不願放棄葡屬印度,在60年代被印度用武力收復。巴基斯坦包含東西兩部分,共和國成立後著手改土歸流,後續因克什米爾問題與印度多次交戰,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東巴基斯坦趁機獨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古印度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印度
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暑季和雨季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簡稱巴基斯坦,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國語為烏爾都語。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孟加拉國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簡稱孟加拉,屬於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之北,東南與緬甸為鄰,其他部分都與印度接壤,並在北方邊境尚有大量飛地,全國總面積為147570平方公里。孟加拉族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區的最早居民是亞澳人。1757年,孟加拉國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7年印巴分治後,歸屬巴基斯坦,被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1971年12月22日,孟加拉定都達卡,孟加拉共和國正式建立。
『叄』 印度2億人吃不上飯,六成兒童營養不良,為何還是大米第一出口國
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農民需要通過出口糧食來換得經濟收入。因為對於農民來說,種糧只是謀生手段。還有就是印度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少數的高種姓地主手裡。而廣大的貧困百姓卻沒有任何的土地。地主為了創造更高的收入,所以才會選擇將大米出口來賺取外匯。所以印度是大米第一出口國也是很正常的。
當然在這里我們不能不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印度,他處在熱帶地區,而且水資源充足。他的大米一年可以三次成熟。而且印度的平原居多,他的平原面積比中國的多。這也就造成了印度的耕種極其便利。而且印度的整個產業結構都是偏向於農業的。或者這么說吧,印度的農業生產所產生的GDP在印度經濟裡面佔了很大的一部分。
『肆』 印度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嗎
1849年3月,印度全部土地都淪為英國殖民地。
『伍』 印度在獨立之前的領土有沒有不是英國殖民地的地方
如果我問一個問題:印度獨立之前是哪國的殖民地?
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英國,這當然沒錯,而且可能很多人還知道,英屬印度不僅僅包含了現在的印度,還包括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也就是幾乎整個南亞次大陸,甚至還包括了一部分的緬甸。
但是還有一個知識就少有人知了:其實印度並不是全境都在英國人手裡,葡萄牙人也在印度有地盤。
這是咋回事?
首先在歷史上大家知道,搞大航海和殖民掠奪,葡萄牙人可是英國人的先輩,早在1498年5月20日,首位抵達印度的葡萄牙人是瓦斯科·達·伽馬就在在卡利卡特(即現今的科澤科德)登陸,之後葡萄牙人一直把這個地方當成殖民據點。
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法屬印度的領地 (白色)
1947年10月,印度取回位於默吉利伯德訥姆、科澤科德及蘇拉特的補給地lodges的主權。其後法國與印度於1948年達成協議,由法屬印度各地人民投票公決其歸屬前途,1954年11月1日,其餘四個法屬印度地區由印度接管。
除了法國其實還有丹麥這個小國在印度有殖民地,不過他們只在泰米爾納德的特蘭奎巴建立了一個貿易根據地,然而此貿易站一直無足輕重,並於1845年賣了給英國。此外尼科巴群島也曾於1755-1868年成為丹麥殖民地,最後被售予英國。
『陸』 印度淪為過中國領土或者附屬國嗎
蒙古帝國時期印度不是中國的領土,當時它有自己的獨立國家德里蘇丹國,並一度打敗了蒙古的西征部隊,這是蒙古軍隊少有的幾次失敗之一。
印度是否曾經向中國稱臣,應該說沒有,今天的印度在古代基本處於分裂狀態,不可否認統治今印度南部的國家曾經遣使入貢,但北部的國家卻並沒有臣服於中國過。
外族入侵印度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
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6)印度土地都在什麼人手裡擴展閱讀
印度行政區劃
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7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
此外,雖然印度在南極洲並沒有擁有土地,但在當地亦建有二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及Maitri基地。
『柒』 都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向全球出口糧食,而中國要滿世界買糧食
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國家人口總數量和中國不相上下(13-14億之間),具體誰是第一還有待新一輪的權威統計。但是同樣是人口大國,目前中國在糧食方面,仍然在選擇進口,反觀印度,早就已經成了世界上的糧食出口大國,造成如此之大的區別究竟是因為什麼,難道中國的糧食產量還不如印度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從整體上來看,印度和中國在糧食進口和出口的方面並沒有可比性,印度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也只不過是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國要照顧到的人口遠遠要比印度多,畢竟印度是不需要理會底層「賤民的」,只要能夠滿足上層群眾,剩下的糧食都是「盈餘」。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作為人口大國,印度仍然能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糧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