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洋板塊是怎樣產生的
原因一:
勒皮雄認為,阿拉伯半島、印度洋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在古大陸時期,與非洲陸塊、南美洲陸塊相互連接著,屬於岡瓦納大陸的東部嵌合地體。
古大陸分裂後,由於岡瓦納大陸的解體分裂和印度半島、澳大利亞陸塊的北上讓位,才形成今天的印度洋。
原因二:
勒皮雄根據今天的海陸結構,研究分析發現,在四大洋里,普遍存在著洋中脊。
勒皮雄認為:海陸結構和岩石圈已被洋中脊、地殼異常帶、地殼斷裂帶分割開來。
於是,勒皮雄把洋中脊、地殼異常帶和地殼斷裂帶作為劃分海陸結構和劃分岩石圈的標准。
勒皮雄根據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在古大陸時期的嵌合結構和岡瓦納大陸解體後,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的分裂運動、印度洋的形成,以及印度洋洋中脊的出現,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陸塊共同劃分為印度洋板塊。
所以,勒皮雄的板塊區域模型圖中,印度洋板塊集半島、大陸和海洋於一體。
印度洋板塊的建立,不僅根據了今天的海陸結構,而且依據了地史上的海陸結構,及其分裂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海陸結構。
印度洋板塊的建立,不僅包括了一種模型,而且包含了一種過程、一種形成,還包含了一種推測。
所以,印度洋板塊是板塊區域圖中,內含最集中,形成最豐富,思維最復雜的板塊,也是最扯蛋的板塊。
證據:
地球說,地殼運動由來已久!
你看:
澳大利亞陸塊先定居紅海,
後定居阿拉伯海,
再定居孟加拉灣,
將來還會定居北部灣-南海海域-台灣海峽,……
可見,相對今天的海陸結構和印度洋板塊而言:
在6.4億年前,只有澳大利亞陸塊;在6.4億年後,也只有澳大利亞陸塊。
可見,今天板塊區域圖中的板塊是地殼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也會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消失。
這說明,板塊論也有一個產生和消失的過程,當然,印度洋板塊也不例外。
『貳』 北印度洋西南季風形成的原因是
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夏季亞洲大陸形成熱低壓,造成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的氣壓差異,形成西南風;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隨著風帶的北移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加強了西南風.順時針流動.
季風形成的原因都是海陸溫差的影響,旱季,大陸熱而海洋冷,風由大陸吹向海洋,風乾燥而無雨。雨季,大陸變冷而海洋相對較暖和,風由海洋吹向大陸,風潮濕而多雨。
在三大洋中,唯獨北印度洋與眾不同,在冬、夏季風作用下會形成季風環流。
北印度洋西南季風形成的原因
亞洲南部的季風,主要是由信風帶的季節移動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以印度季風為例,冬季信風帶南移,赤道低壓移到南半球,亞洲大陸冷高壓強大,高壓南部的東北風就成為亞洲南部的冬季風。夏季信風帶北移,赤道低壓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陸熱力因子的作用,低壓中心出現在印度半島。而此時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亞是一個低溫高壓區,氣壓梯度由南向北,南來氣流跨越赤道後,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風,這就是南亞的夏季風。
『叄』 印度洋北部季風環流是怎樣形成的
在印度洋北部,由於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形成較為特殊的季風環流。
冬季(1月),在印度洋北部吹的是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的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的海水自東向西流,但由於受到阿拉伯半島的阻礙,進而轉向西南流,這支洋流稱為索馬里季風洋流。這支洋流穿越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6°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當這支洋流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時,部分海水轉向北流,進而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
夏季(7月),在印度洋南部吹的是東南信風,進而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至葛摩群島附近分為兩股。這兩股洋流,一股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里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這支洋流稱為索馬里寒流,它使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西岸乾燥少雨。索馬里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肆』 印度洋是如何形成的
印度洋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大洋。早在1.3億年前,北大西洋就從一個很窄的內海開裂擴大,它的東部與古地中海相通,西部與古太平洋相通,那時,南美洲與北美洲還是彼此分開的。隨後南方古陸開始分裂,南美洲與非洲分開,兩塊大陸開裂漂移形成海洋,但與北大西洋並未貫通,海水從南面進出,形成非洲與南美洲之間的一個大海盆。南方古陸的東半部也開始破碎分開,使非洲同澳大利亞、印度、南極洲分開,於是就在這兩者之間出現了最原始的印度洋。
『伍』 印度洋板塊的形成
印度洋板塊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這一時期,印度洋板塊移動了約二千到三千公里距離,比已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陸』 有關印度洋的知識點
洋流: 季風暖流:這個洋流是有季節性的,夏季呈順時針流動,冬季呈逆時針流動。赤道逆流。等等,這個和地理位置有關。
季節區分:印度洋比較大,誇南北半球。自然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風向:夏季大陸溫度高,風從海上吹向大陸。冬季海洋降溫漫風由大陸向海上吹
『柒』 印度洋海底地形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有一條從印度半島西岸到澳大利亞大陸以南、自北而南向東伸延的高地,一般在水下300CM000米之間,南段為西南印度洋海嶺,中段為中印度洋海嶺,北段為卡爾斯伯格海嶺、西折以後的部分稱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這一帶高地把印度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東經90°海嶺,海嶺南北縱貫,長達5000千米,從北緯10°到南緯34°,是地球上最直和最長的線狀構造。中印度洋海盆和沃頓海盆分列東西,海水較深,其中有些深陷的海溝,以爪哇海溝最深;西部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海嶺交錯分布,隔出一系列海盆=在卡爾斯伯格海嶺與亞洲海岸之間有阿拉伯海盆,卡爾斯伯格海嶺與非洲海岸之間有索 馬裏海盆;西南印度洋海嶺西部有馬達加斯加海盆、納塔爾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印度洋南部的凱爾蓋朗海嶺的東、西兩側為南印度洋海盆和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的深度均超過5000米。在印度洋熱帶沿海區,多珊瑚礁和珊瑚島。印度洋大陸隆或海台較多,分布亦廣。其成因多為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或原為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海台的水深都在2500米左右。在馬達加斯加東 北的馬斯克林海台,深度從100米到幾百米,有的地方高出海面形成島嶼。鄰近澳大利亞大陸的大陸隆是由大陸的斷陷或分離產生的,如埃克斯默恩海台 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靠近亞洲大陸的大陸隆有印度半島西側向南的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捌』 誰知道印度洋季節性洋流是怎麼形成的
這是由於印度洋季風所決定的。冬季北印度洋盛行東北季風,較強的東北風把海水吹向西部,這與位於赤道以南的赤道逆流形成了一個逆時針環流;而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風,青大的西南季風將北印度洋海水向東吹,與南赤道暖流形成一個順時針環流。
『玖』 印度洋海嘯如何形成的
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涌動,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
受台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雖然有時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由數米到數百米,因此沖擊岸邊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嘯就不同了,雖然海嘯在遙遠的海面只有數厘米至數米高,但由於海面隆起的范圍大,有時海嘯的寬幅達數百公里,這種巨大的"水塊"產生的破壞力非常巨大,嚴重危害岸上的建築物和人的生命。據調查,這次印度洋大海嘯在泰國沿岸把一艘50噸重的船從海邊推到岸上1.2公里遠的地方。從有關數據來看,海嘯高達2米,木製房屋會瞬間遭到破壞;海嘯高達20米以上,鋼筋水泥建築物也難以招架。
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公里,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公里。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
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
『拾』 印度洋洋流的成因是什麼
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的成因與季風活動關系密切。夏季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季風,此時,海水自西向東流,形成順時針洋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東北季風,海水自東向西流,形成反時針的洋流。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形成原因有兩點: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隨著太陽 直射點的北移,東南信風越過赤道,隨著地轉偏向力方向的改變而成為西南季風;冬季,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變成西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夏季北半球大陸是熱帶低壓控制,強烈地吸引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冬季大陸受亞洲高壓控制,而海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和赤道低壓吸引亞洲高壓向東吹拂。世界洋流按成因可分三類: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從成因上看屬於風海流。在印度洋北部,由於海域狹窄,東北信風不十分發達,因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以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所造成的熱帶季風卻佔了優勢地位。從10月至來年的3月-4月,亞洲大陸被強大的高壓所籠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東北季風,孟加拉灣的海水流向西南,南繞斯里蘭卡島,與阿拉伯海流向西南的海水一道,形成了東北季風洋流。隨後,它沿索馬里半島沿岸南流,形成索馬里暖流,並匯合北赤道暖流,在赤道附近轉折,沿赤道東流至蘇門答臘島,形成相當明顯的赤道逆流。於是,在北印度洋海水呈反時針方向流動,為氣旋型的大洋環流。從5月到9月,西南季風盛行,海水運動的趨勢大致與冬季相反,向東或東北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