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巴基斯坦戰亂的原因
我不知道你是因為要完成作業還只是想了解,如果只是出於想了解,現在的印巴局面絕對比印巴戰爭還要精彩很多。
印巴戰爭的根源是英國,英國為了方便自己在遠東(印度)的管理,把當時的印度劃印度、巴基斯坦兩個自治區,以便殖民統治的政策。這也是侵略者習以為常的伎倆。
印巴戰爭的主要爭端直到現在都還是那樣——克什米爾。「蒙巴頓方案」中規定,克什米爾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歸並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500萬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佔20%。但是,由於英國為在印巴兩國間製造矛盾,將克什米爾的主權交給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謨土邦王公。1947年8月,克什米爾境內的穆斯林土邦蓬齊發生起義,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爾」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對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謨王公隨即對蓬齊採取高壓政策,致使50萬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爾」義軍逼近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爾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傘兵部隊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戰爭隨之爆發。
印巴一共打了三次戰爭,最後一次是1971年。這次戰爭印度以壓倒性的姿態贏的了勝利,但迫於聯合國的壓力,最後雙方停火結束。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得到中國的大力支援和幫助,但這次戰爭也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從而使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上成為霸主,直至今天。
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和地緣關系對中國非常重要。在如今以美國和歐洲國家對中國實行的C行包圍圈中,巴基斯坦是中國向西挺進的咽喉地帶,同時也是我們能源陸路輸入的核心位置。印巴局勢相當不穩定,隨時都可能兵戈相向。隨著中國和巴基斯坦友誼的加深,印度在思考巴基斯坦,尤其是用兵上十分忌憚中國的力量。同時印度和中國存在領土糾紛,並且也有過一仗,所以印度事事與中國叫板。
未來幾十年內印巴再次發生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是中巴聯盟,而中國強於印度,印度在沒有趕超中國之前,不會悻然對巴動武。
② 大規模的蝗災爆發,其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大規模的蝗災爆發的背後的原因是環境的惡劣,大量的蝗蟲得不到治理,導致災害不斷!
③ 亞歷山大差點就征服印度,為何在關鍵時刻撤軍
一是馬其頓人遠道而來,關於印度的天氣水土不適應。
古希臘史學家、 《亞歷山大交戰記》的作者阿里安以為,印度地域降雨量很大,尤其是到了冬季,河水猛漲,池沼遍及。在戈壁地域則火傘高張,暑熱難忍,旱季時又是臨時乾冷,這就使兵士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把握著這樣的戎行去兵戈,出路的確欠好猜測。與此響應的是,亞歷山大撤兵,恰是仲夏阿賽西尼斯河眾多之時。
三是印度武裝的固執抵禦。
在《亞歷山大傳》中,記載了兵士撐持向恆河進軍的來由。兵士們以為恆河又深又寬,而且印度人在河對岸曾經作好了預備。乾達利坦族和普萊西安族的國王正率領8萬馬隊、20萬步卒和6000頭戰象等候著他們。
從此中能夠看得出來,印度人的抵禦是耐久的,也是很固執的。
④ 大唐怎麼做到不費一兵一卒滅古印度的
說到我們的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繁榮昌盛,王國來朝啊,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其實在大唐時期大唐和古印度之間發生了一場戰役,戰役的內容就是直接是大唐不費一兵一卒把古印度滅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爭,發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間。當時中國派往印度的一個小小特使,沒費唐朝一兵一卒,便大敗印度軍隊,滅了中印度古國,令東印度國王折服,聲勢威震整個印度次大陸,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事還得從玄奘西天取經說起。
玄奘法師歷盡艱險到達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歷謁名賢,求法講經,行蹤遍布整個印度次大陸,其中就曾到訪了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是當時統治中印度的一個強國。那時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亦即《舊唐書》中說的五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數百,國內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國邦有十六個,摩揭陀國即為十六個大邦之一,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視為佛教聖地,因為相傳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摩揭陀國內度過的。所以玄焋西遊,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國王屍羅逸多(即戒日王)的優渥禮遇,玄奘開壇講經,舉辦了一場持續十八天的大型辯論會,從此名震五印。
中印建交,玄焋功不可沒。除了講經學法,玄奘法師還向戒日王粗言太宗神武,平禍亂,四夷賓服狀(《新唐書》,簡單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之餘,不禁對中國大唐充滿了憧憬,說我當東面朝之(《新唐書》),羨慕得不得了。玄奘回國後不久,貞觀十五年,亦即公元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貢,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璽書慰問,戒日王膜拜而受詔書(《舊唐書》),算是臣服於中國。之後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訪印度,禮之甚厚(《舊唐書》),中國和印度的外交關系算是正式建立起來了。
貞觀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唐太宗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新唐書》),又派使團出訪印度,結果這次出訪卻發生了個小小的意外。而正是因為這次意外,引發了中印歷史上第一次的兵戈相見。這個叫王玄策的使團團長,沒用大唐一兵一卒,僅靠孤身之力,借師南下,就把兵強馬壯的摩揭陀國給滅了,一時天竺震懼(《舊唐書》),大壯中國國威。
王玄策,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曾於公元643~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發生意外的,是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當時摩揭陀國內已經發生了變故,原來戒日王於同年病死,其臣屬阿羅那順趁機起兵,自立為王,掌控了政權。但是當時通訊不發達,唐朝並不知道,擱現在,早全球轟動、婦孺皆知了。阿羅那順聽說大唐遣使到來,並不買賬,於是出兵攔截,拒絕唐使入境。他不但搶奪了唐使帶來的禮品,還將王玄策及隨從的30人全部俘虜,投入獄中。後來在戒日王妹妹的幫助下,王玄策和副手蔣師仁才挺身宵遁(《舊唐書》),僥幸逃脫,跑到吐蕃去搬救兵。
吐蕃是中國西南邊陲崛起的強國,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贊干布聯姻後,松贊干布接受唐朝官位(駙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吐蕃與大唐和為一家,關系甚為親密,民間接觸更為頻繁,金玉綺綉,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新唐書》),可見當時友好親熱的情形。王玄策請兵救援,吐蕃自是大為支持,於是松贊干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舊唐書》),不但派了精銳騎兵,還從泥婆羅(今尼泊爾,當時是吐蕃屬國)調遣7000騎兵,全部交由王玄策調遣。
王玄策揮師南下,勢如破竹。印度兵潰不成軍,被斬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上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被副使蔣師仁追上生擒。王玄策聲威大震,遠近城邑望風而降,連下580餘城。阿羅那順的皇族全部被俘,王玄策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新唐書》)一時天竺震懼。東印度(東天竺)國王屍鳩摩一看這陣勢,嚇的聞風喪膽,趕忙送牛馬三萬饋軍(《新唐書》),並進獻珍奇異寶,就此向大唐臣服。
中國和印度在古代史上發生刀兵相見的戰爭,就只有這一次。作為中印度古國的摩揭陀,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在路衛兵看來,有以下四個原因:一是大唐盛世,國運興隆,王玄策底氣十足,又遭受侮辱,怒發沖冠,人在氣頭上也就特別有勇力;二是吐蕃剛剛崛起,兵強善戰,又與大唐和親,鼎力相助;三是印度向來崇尚佛教,兵法不濟,武力羸弱;四是摩揭陀國適逢內亂,政局不穩。這點從戒日王的妹妹幫助王玄策逃獄不難得出。
後來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到達婆栗闍國(今印度達班加北部),造訪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帶回了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並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⑤ 唐朝滅了印度是什麼情況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爭,發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間。當時中國派往印度的一個小小特使,沒費唐朝一兵一卒,便大敗印度軍隊,滅了中印度古國,令東印度國王折服,聲勢威震整個印度次大陸,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事還得從玄奘「西天取經」說起。
玄奘法師歷盡艱險到達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歷謁名賢,求法講經,行蹤遍布整個印度次大陸,其中就曾到訪了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是當時統治中印度的一個強國。那時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亦即《舊唐書》中說的「五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數百」,國內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國邦有十六個,摩揭陀國即為十六個大邦之一,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視為佛教聖地,因為相傳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摩揭陀國內度過的。所以玄焋西遊,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國王屍羅逸多(即戒日王)的優渥禮遇,玄奘開壇講經,舉辦了一場持續十八天的大型辯論會,從此名震五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