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介一下史迪威將軍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英文:Joseph Warren Stilwell
綽號:醋性子喬
生卒年份:1883.3.19~1946.10.12
出身:紳士
學歷:大學(西點軍校)
職務:第3軍軍長、中印緬戰區司令兼戰區最高司令的參謀長、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第10集團軍司令等。
軍銜:四星上將
夫人:弗雷德·史密斯
參戰經歷: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4~5月,在緬甸曼德勒以東地區指揮中國軍隊聚集日軍:1943年10月指揮中美聯軍和雲南遠征軍進行緬北戰役:1944年8月指揮部隊攻佔北緬重鎮密支那。
著作:《史迪威文件》;《中緬印戰區史》
名言:一個人只要不辜負國家的期望,不虛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
美國陸軍上將。生於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1904年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1923年赴華工作。1926~1929年在中國天津任駐華美軍營長、代理參謀長。1935~1939年任駐華武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返侍,指揮盟軍抗擊日軍入侵緬甸。1943年兼任東南亞盟軍最高副司令,在緬北反攻戰役中指揮盟軍與侵緬日軍作戰。因同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解放事業,並且對蔣介石極為不滿,稱其為「花生米」(因蔣介石為光頭),與蔣介石發生矛盾。隨後蔣堅持要求撤換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羅斯福頒發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國內陸軍地面部隊司令,6月任駐沖繩美第10集團軍司令, 8月接受琉球群島日軍投降。 1946年3 月任第6集團軍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來贊揚他是「最優秀的戰士」。遺著被後人匯編為《史迪威文件》。
史迪威葬送了蔣最好的兩個師
盡管宋子文在華盛頓努力積極游說宴散,然而史迪威事件卻對中美之間的軍事同盟關系,產生了極不良的影響。許多著作將此說成蔣史之爭。最近解密的宋子文檔案不僅記載了許多這一事件的細節,而且揭露出一個過去其他人都未曾提及的歷史景觀。
1942年初,為了能有效地協調作戰力量,盟軍最高領袖們達成了一個聯合指揮的方案,其中英國將軍威斐爾(Archibald Wavell)將成為遠東的「美英荷澳聯合海上力量」(簡稱ABDA)成員國在遠東前線的最高指揮官。蔣介石將是盟軍在獨立的中國戰區里的最高指揮官,以對盟軍「目前和將來有可能在中國戰場運作」的陸、空軍力量,行使最高指揮權。
宋子文當時已看到了這個新的指揮系統將是如何演變的。美國當時的決定,是任命史迪威將軍為中國戰場上蔣的新夥伴。根據宋所取得的訊息,史迪威將監督並控制所有美國派往中國的軍事力量,同時成為蔣的參謀長。此外漏祥吵,史迪威還將在中國境內任何軍事會議上代表美國發言,並且控制和主持滇緬公路的物資運送。
史迪威在1942年3月首次抵達重慶,受到蔣介石夫婦的熱情歡迎。宋的檔案顯示,就在1942年6月,也就是在緬甸戰敗的一個月後,蔣宋兩人即已開始討論是否要以一位更樂意支持國民政府戰略、更積極領導盟軍在東南亞和中國戰場抵抗日軍的美方人士,來取代史迪威。
蔣當時把他手中最精銳的兩個師撥給史迪威用來保衛緬甸,結果卻是一場災難。1942年5月緬甸的陷落,意味著中國成了孤島,與外界阻絕。蔣和他的軍事顧問們都認定緬甸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史迪威太傲慢,無視蔣的建議,從而白白犧牲了蔣的兩個師。
1942年6月和1943年10月之間,蔣和宋數次考慮撤換史迪威。起初,宋敦促蔣表現出他不喜歡史迪威但仍然試圖同他合作的態度,但是當宋後來堅持撤換史迪威的時候,蔣卻拒絕了。為什麼即使極度不喜歡他,蔣和宋對於撤換史迪威仍感到如此猶豫?
史抱怨中國將領「二流」
剛開始之際,當蔣覺得很難同這個傲慢的美國將軍合作的時候,他曾向宋抱怨,宋因而提議對白宮做工作,以便撤換史迪威,蔣卻猶豫了。在一份1942年6月12日的電報中,宋對蔣的優柔寡斷感到疑惑,他催促蔣說出對史迪威的真實感受,否則,宋在華府的處境將極為艱難。
宋是這樣說的:「文追隨鈞座二十年,必知其素性憨直,絕非意存推諉,更不願敷衍因循,事實如此,不得不一再曉瀆,即請鈞座明白示之。鈞座對史迪威感想如何,文各電所列問題,是否已與其商洽,有何困難,美方認定接濟中國必須史迪威商承鈞座之後,來電證實始克有濟,是以文必須明了鈞座對史之感想及史對我之態度,始可設法相機應付也。」
四天後,在另一封發給蔣的電報中,宋報告說他已經從美國高層得到保證,要蔣提出要求,他們會召回史迪威。但是宋同時提醒蔣,他確認史迪威在幫助中國取得美方軍事援助時仍將產生作用。宋因而建議蔣對史迪威施加壓力:「美陸軍部長史汀生(Henry Stimson)已表示他願意召回史迪威,羅斯福總統的最高官員亦同意史迪威應該服從於你,你盡可以把他當成你的部屬,而不必把他奉為貴客。但是你應該充分利用史迪威在美國軍方的人脈關系,促使美方給予我們更多的支持。」
蔣同意把撤換史迪威的想法暫時擱在一旁,然而他和史迪威之間的分歧並沒有就此結束。美國將軍和中國領袖對於處理問題的不同看法,仍然繼續存在,兩者關系越來越緊張,導致1944年兩人徹底翻臉。他們之間的不同理念,主要歸咎於四個因素:
首先,近代中國領導人始終認為中國是西方帝國主義下的犧牲者,他們歡迎像美國這樣的盟軍來對抗日本,奪回中國失去的領土,並且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新中國,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西方國家交往。史迪威對於中國現狀與對日抗戰卻有完全不同的認知與看法。他看到中國內部持續戰亂,他熟知軟弱、腐敗的國民政府,他先前在中國擔任駐華武官的經歷,使他對中國的民主化和改革幾乎不抱希望。盡管如此,他還是欣賞中國老百姓的才能和創造力,他認定這些良好的特質被舊傳統保守的國民政府所制約,難以被中國的領導人所採納並加以利用。
第二,史迪威的首要任務在於阻擋日軍進入緬甸。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緬甸,催促蔣提供更多的軍事與人力資源。然而蔣身為國民政府的領導人,需要保衛整個中國,而不能只單獨考慮緬甸。
第三,兩人對於對抗日軍的戰略也不相同。對於中國來說,抗戰的首要任務是收復失地,統一國家,而美方的主要看法卻是支持國民政府在戰爭中挺住,以牽制日本大軍。盟軍僅體認到,一旦中國對日本投降,那麼日軍將會把其兵力從中國戰場轉移到其他地方,威脅盟軍。
第四,蔣介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在應付史迪威的過程中深感挫折。史迪威多次催促宋子文要求蔣介石「任命一真正有能力的指揮官,給予他真正的威信,並對戰果負責」。史迪威看不起蔣手下的眾多將軍。他向蔣抱怨中國軍官的素質太差,認為中國將領能力乃「二流」,並告誡蔣如果他依然把大量軍務交給這樣的將軍,「那將是白費力氣」,且將會「在美英諸盟國之間,產生極為不良的印象」。
有如上因素,吾人也就不足為奇為什麼史迪威和國民政府領導層的關系是如此惡劣,而且越來越糟糕。在史迪威和蔣、宋的多次交手中,史迪威反復表示他對國民黨將軍的強烈不滿,以及和他們之間的惡劣相處關系。宋的私檔中處處可顯示蔣和宋是如何忍受史迪威喋喋不休的抱怨的。
早在1943年之前,蔣和史迪威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加劇了,同時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同樣加劇。當蔣得知史迪威設法聯系延安的共產黨,並想邀請他們加入國軍以對抗日軍,蔣尤為惱火。蔣認為這個建議「太過分」,觸碰到了他與國民黨官員的禁忌,也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加強共產黨的軍事實力。1943年,在討論到使用美國空軍於中國戰區和利用更多軍力為盟軍收復緬甸這兩個議題時,雙方矛盾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蔣極力爭辯空軍用於緬甸也用於中國,而史迪威在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的大力支持下,強烈反對蔣的看法。
史迪威生平年表
1883年3月19日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後隨家人定居紐約州揚克斯市。
1900年7月 考入西點軍校,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學員之一。
1904年6月 從西點軍校畢業,授予少尉軍銜;隨後赴菲律賓在步兵第12團服役。
1906年2月 調回西點軍校,在現代語言系任教官,先後教授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歷史、戰術等課程。
1910年10月 與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結為伉儷,相愛終生。
1911年1月 再次赴菲律賓步兵第12團服役,3月晉升為中尉。
1911年11月 第一次來華,游歷上海、廈門、廣州、梧州、香港等地。1913年9月 重返西點軍校任教。
1916年夏 在紐約州普拉茨堡後備役軍官訓練營地任教官,9月晉升上尉。
1917年8月 在弗吉尼亞州李營第80師任旅長副官,晉升臨時少校。
1918年1月 赴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和第4軍擔任情報工作,先後晉升為臨時中校、上校,並榮獲優秀服役勛章。
翌年7月回到美國後,臨時軍銜全部取消,重新成為上尉。
1919年8月 被任命為首任駐華語言軍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
1920年8月 第二次來華,正式就任駐華語言軍官,在北京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繼續學習漢語。
1921年至1922年 被國際賑災委員會借用,先後擔任修築山西汾陽至軍渡、陝西潼關至西安公路的總工程師,接觸了各種社會情況,結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 作為美國駐華武官處工作人員,視察和游歷了中國東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蘇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
1923年7月 回美國赴本寧堡步兵學校學習;翌年畢業任校長韋爾斯將軍的助理執行官。
1925年9月 入利文沃思指揮和參謀學院深造。
1926年9月 第三次來華,出任美軍駐天津步兵第15團營長。
1927年5月 受美國駐華公使館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軍情,爾後所寫的報告受到嘉獎。
1928年1月 代理步兵第15團參謀長;5月晉升中校。
1929年6月 回到美國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系主任,在此獲得「醋性子喬」(亦稱「尖刻的喬」)這一使他引為驕傲的綽號。
1935年7月 第四次來華,在北平任美國駐華武官,已晉升上校。
1936年 先後考察廣州、桂林、梧州、南寧、漢口、徐州、開封、洛陽等地。
1937年7月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組織一個情報組,及時向美國報告戰爭進展情況;年底遷至漢口,翌年曾在蘭州、台兒庄、長沙、重慶等地考察戰況。
1939年8月 回到美國出任步兵第2師第3旅旅長。1940年7月 出任第7師師長兼蒙特雷市奧德兵營司令;9月晉升少將。
1941年6月 出任第3軍軍長。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奉調赴華盛頓,負責制定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作戰計劃,並准備出任美國遠征軍司令。
1942年3月 第五次來華,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已於2月晉升中將;隨後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5月,緬甸戰役失敗,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緬北叢林。
1942年6月 向蔣介石遞交關於中**事制度改革的建議:(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2)撤換無能的高級軍官;(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
1942年7月 向蔣介石遞交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蔣介石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勞克林·柯里來華之機,第一次要求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 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蘭姆加爾整訓和裝備中**隊。
1943年1月 因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榮獲優秀服役十字勛章。
1943年3月 在雲南組建昆明訓練中心,4月1日正式開訓,執行整訓和裝備30個中國陸軍師的計劃。
1943年5月 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
1943年8月 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
1943年9月 向蔣介石建議使用共產黨第18集團軍等部隊向華北日軍側翼進攻,並建議給西北部隊以充分的供應。
1943年 10月 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 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 指揮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翌年8月佔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
1944年1月 同意政治顧問戴維斯關於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的報告;7、8月間,美軍觀察組分兩批抵達延安。
1944年7月 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蔣介石復電表示「原則同意」。
1944年8月 晉升四星上將。
1944年9月 蔣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國總統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 羅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於21日離開重慶回國;31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極地支持了一個在中國日益不得人心和不為人民所信任的政權」。
1945年1月 出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 榮獲榮譽軍團勛章和橡葉勛章。
1945年6月 出任第10集團軍司令,參加沖繩戰役。
1945年9出席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並主持琉球島的受降儀式;回國前通過馬歇爾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蔣介石拒絕。
1945年10月 出任軍需裝備委員會主席。
1946年1月 被任命為第6集團軍司令,並負責西部防禦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 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逝世,終年63歲。去世前一天,根據他的請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戰斗紀念章。這是一種極普通的獎章,但只有在第一線戰斗的步兵才能獲得。
㈡ 全球軍費開支第四大國的印度,實際的戰鬥力有多麼強大
1. 武器裝備
印度,作為全球軍費開支第四大的國家,其武器裝備之豐富令人矚目。印度大量購買了美國的F-16、F/A-18,俄羅斯的蘇-30、米格-29,以及瑞典的JAS-39等先進戰斗機。此外,還有法國的幻影2000、以色列的預警機、德國的Leopard坦克等。然而,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武器裝備在信息化、數據鏈兼容性等方面存在挑戰,有專家甚至指出,印度的部分先進武器的數據鏈和源代碼仍然掌握在原產國手中。因此,這些武器的實戰效能和數據一體化集成能力令人質疑。
2. 自主研發武器
盡管印度在武器自主研發方面投入巨大,但成果並不顯著。例如,歷經20年研發的阿瓊主戰坦克在部隊表現並不理想,存在諸多問題。而印度自詡能超越中國殲-10的LCA戰斗機,也尚未達到預期性能。此外,印度的核潛艇和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艦也面臨著技術和實戰能力的考驗。沒有堅實的工業基礎,自主研發先進武器對印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 戰斗精神
印度在獨立後,自認為是繼承了英國人的軍事思想和路線。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向印度提供了大量武器,使印度迅速成為所謂的軍事強國。然而,印度在歷次沖突中並未取得過真正的勝利。例如,在與中國的沖突中,印度軍隊的表現並不理想。有印度前將軍甚至表示,印度軍人的逃跑速度甚至超過了非洲草原上的斑馬。
4. 軍事人才
印度自詡為智慧民族,但在軍事技術學習和仿製方面,印度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俄羅斯之所以放心向印度出售最先進的武器,部分原因就是印度在技術仿製方面缺乏能力。印度在與俄羅斯、美國合作的軍事項目中,盡管有機會接觸先進技術,但印度人往往難以掌握這些技術。有美國航天局官員曾表示,中國人通過觀察就能學會並仿製先進裝備,而印度人即使手把手教學也難以學會。此外,印度軍人的素養和技術水平也反映在閱兵式上,與中國的精確協調相比,印度的閱兵式顯得有些混亂。
㈢ 世界十大軍事家排名 世界公認的十大軍事家 世界級軍事家排名
世界公認軍事才能卓越的十位軍事家,CNPP小編綜合了軍事能力與歷史影響力,參考了互聯網上的相關排行榜進行推薦(排名不分先後)。若有任何疑問或建議,歡迎在評論區提出。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十位軍事家以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重大的軍事貢獻,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中有的是古代的軍事領袖,有的則是近現代的軍事戰略家。每一位都擁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首先,亞歷山大大帝以其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征服了從希臘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其次,拿破崙·波拿巴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領導力,率領法國軍隊橫掃歐洲,改變了歐洲的軍事與政治格局。
此外,克倫威爾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他帶領議會軍隊擊敗了查理一世的王軍,建立了共和國。而拿破崙的對手,威靈頓公爵則是英國最偉大的軍事領袖之一,他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崙,為歐洲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近現代軍事史上,史迪威將軍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對華援助貢獻,成為了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盟友。艾森豪威爾將軍作為盟軍最高統帥,在二戰中指揮了諾曼底登陸,最終擊敗了納粹德國。
還有,巴頓將軍以其勇敢的軍事作風和卓越的指揮才能,成為了美國二戰時期的傳奇將軍。斯大林則以其強大的軍事組織能力和領導力,帶領蘇聯軍隊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
這些軍事家,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力,為人類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排名不分先後,但他們的貢獻和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對於這些軍事家的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如果您對這份榜單有任何建議或意見,請在評論區提出,共同探討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