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共毛派的崛起過程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於1967年,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1969年,以武裝起義為斗爭手段的印共(馬列)成立,但不到兩年,這個政黨就分裂了。總書記瑪瞿穆達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1972年,他死於獄中。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離破碎,但是堅持毛澤東的階級斗爭和人民戰爭理論,仍然是他們的共同點。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對毛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這場戰爭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這種舉動很難被印度國內民眾的情感所接受,也進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分裂的過程中,親瑪瞿穆達的毛派還在七十年代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對林彪的兩股勢力。分裂後,印度毛派陷於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讀者在《印度時報》上又讀到了一段文字:「極左分子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有明顯的回潮趨勢。」
毛派回來了。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印度國內貧富分化極其嚴重,有人形象地形容,印度10.5億人口中有80%以上生活在「牛車經濟」中,連自行車都買不起;另有15%的人生活在「兩輪車經濟」中,他們買得起小型摩托車;只有2%的人生活在「飛機經濟」中,他們獨佔了印度經濟「奇跡」的成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報人員估計,目前的毛派武裝人員大概有兩萬人之多,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喪生,他們毀壞鐵路,搶銀行,劫獄,讓自己經常出現在印度報紙的頭版。
印度毛派領袖相信,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發展,而他們的理論變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贏一場戰爭,而是一邊採取偷襲戰術,一邊鞏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短短時間內,從尼泊爾邊境到印度東部,一條紅色走廊已然形成。在這條紅色走廊上,聚集著像比哈爾邦這樣印度最窮的地方,山脈險峻、叢林連綿,游擊隊在許多地方面對的都是缺員多達35%的印度警察和他們落後的武器。
在許多地區,毛派游擊隊已經取代政府來管理當地,並依靠稅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爾邦的叢林里盛產竹子,毛派就嚮往來於叢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賦稅,並要求當地的道路建設公司同樣為之。而當政府帶領軍隊來到山區清剿毛派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受到當地農民的保護。印度毛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建立了嚴密的地下組織,這使得不了解當地情況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對他們有所行動。如今,印度毛派游擊隊已經發展到可以進行較大規模戰斗的規模,不久前他們拿掉了印度當局的一個警察局,參與這次戰斗的游擊隊員有上千人之多。
2005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也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實際上,當年中國的大使也是這樣表明其對尼泊爾毛派態度的。當然,在毛派上台之後,態度自然發生了一些轉變。
2. 印度底層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窮困悲慘嗎
是的,印度的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因為種姓制度,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是非常悲慘的,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
3.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4. 朝鮮,越南,印度,中國,富裕程度怎樣
印度總的來說,經濟不是很發達,但是,印度的貧富差距比較大,政府對社會公平做的也比較少,這樣就形成了印度現在這樣的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富豪,同時更多的是處在貧困線下的平民。
印度的軟體業很發達,可以與美國相抗衡,班加羅爾是印度的軟體業的代表城市。
印度近些年來,與中國、巴西、俄羅斯一起並稱為正在崛起的四大經濟體,對國際的社會的影響比較大。
至於中國和朝鮮,當然是中國了。2007年中國人均GDP是2460美圓,104位。而朝鮮只有80美圓,180位.
越南,在西貢、河內等外國人比較集中的地方別墅比較多,其他還有很多窮省市就很少有哦。越南經濟還是比較落後的。綜合來看,和中國中西部差距不大,相當於90年代後期的中國中部地區吧!
以下為網上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城市不同工資也不同
在越南南部的工資會比北部的高很多
消費水平的話越南的首都河內和廣西的南寧差不多
西貢的話消費會稍微高,那邊相對熱鬧
http://..com/question/44625558.html?fr=qrl
1999年以前,平均工資45-50美元,1999年以後,平均35-45美元。合人民幣400元左右。
http://asianews.it/view.php?l=zh&art=5754
越南這里的消費水平不比國內低!但是來這邊工作的話一般都是公司包吃包住包簽證,還有一年兩次的假期,每次12到18天,包往返旅費。你應該綜合自己在國內的公司水平決定來不來越南工作。
總體上來說越南的治安還是比國內好的,至少我發現這邊的刑事案件比國內少多了,特別是我在越南中部,經常去金店換錢或去取款機取款,都沒發生什麼意外。但是聽說越南北部和中部稍微亂,但總體上還是比國內好。
5. 印度「一夫多妻」村,越窮越娶,為何女性願意嫁
因為不想被村裡的人歧視。
寡婦失去丈夫之後,她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消失了,她們的生活無法得到保證。還需要足夠的水來生活,她們無法外出工作。此外,印度偏遠的山區村莊是保守的和封建的。偏見很深,許多寡婦被當地人排斥在外。因此,當地寡婦成為他人的水老婆是最好的選擇,以確保生活並不受村民的歧視。因此,在印度偏遠的山區村莊中存在這樣的一夫多妻制,對男人和女人來說都是無奈的舉動。這個男人的家庭需要一個專門取水的人,而寡婦則需要尋求幫助。
6. 印度貧困山區五兄弟,同時娶一個女子,後來怎樣了
世界萬千,無奇不有。各個國家有屬於他們自己國家的文化。眾所周知,中古歐式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里又有許許多多的地方,每個地方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我們很多也無法去參透。中國也有很多的優秀的文化,獨屬於中國的,這些都成為了我們國家的象徵。各個國家也都有著屬於他們的象徵。但是國外的很多跟我們中國都不一樣,或許是我們不了解當地的文化,又或許是我們的觀念不一樣,但是現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各個國家和平共處,對於其文化,我們也都是抱著文化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述印度的一位女子嫁給了五兄弟。
對於此現象,你們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7. 印度農業的印度介紹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東北部和西北部與我國接壤。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2位。總人口9.6億(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約佔26%。印度在獨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家之—。貧富差別懸殊,社會條件極差,全國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壽命只有41歲。印度政府為了盡快改善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於1951年起,制定和實施了發展經濟的計劃。在過去的40年裡,印度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50/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億盧比,平均增長率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壽命延長到59歲,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明顯好轉。 1993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00美元。
印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1%;中部恆河平原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3%;南部德干高原區和西部塔爾沙漠區、台地和緩丘陵、丘陵約占國土面積的36%。在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約佔47%,森林面積約佔22%,草地約佔4%。印度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區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為750毫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2.8%。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9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0—12月為東北季風期。北方氣溫最低為150C,南方氣溫高達27℃,幾乎全年都是無霜期,全年均可生長農作物,熱量資源相當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