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把侵略戰打成了保衛戰是怎麼一回事
印度把侵略戰打成了保衛戰細節如下所示:
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
注意事項:
2021年10月8日,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進一步加強網路游戲市場執法監管。據悉,文化和旅遊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會同行業管理部門。
重點針對時段時長限制、實名注冊和登錄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管理措施落實情況,加大轄區內網路游戲企業的執法檢查頻次和力度;加強網路巡查,嚴查擅自上網出版的網路游戲;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游藝娛樂場所等相關文化市場領域執法監管,防止未成年人違規進入營業場所。
B. 印度眼中的解放軍到底有多恐怖
不是恐怖而且敬畏,我們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在一個錯誤的地點,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麥克阿瑟的親身經歷讓他對中國陸軍產生敬畏的心理。
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有記者訪問前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他說:「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以前被譽為遠東之王,但在朝鮮戰爭中為他的軍事生涯抹上了帶有濃重墨跡的一筆,被撤換遠東司令。
印度政府當時緊急接受了來自蘇聯的13個陸軍師、2個空軍師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為當時的華盛頓軍方,由於朝鮮戰爭帶來的尷尬結果,急需要在軍事領域方面取得一次對華戰爭的勝利;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展美國在中亞戰略位置上的'主導'地位。因此在蘇聯援助第3天,由英美等北約成員國組成'亞洲軍事發展態勢委員會'。決定對印度援助18個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裝備。其中一些裝備是來自英國2戰期間剩餘軍事物資。
由於美蘇聯合支持,並且蘇聯軍事顧問專家親自進行整訓印度武裝部隊。這些使得當時的印度首腦尼赫魯,產生了'超級亞洲人'的可怕思想。趁我國持續了3年的西藏農奴主叛亂剛剛平息,4月新疆又發生了邊境暴亂。此時中蘇關系實際上已經破裂,中美由於在台灣和越南問題而繼續嚴重對立。因此,尼赫魯在當年撕毀了與中國簽署的'和平邊境互不侵犯條約'。以3個'王牌'主力旅為先遣,越過 '麥克馬洪線',在西藏、青海地區對中國實施武裝入侵。
而中國軍隊在初期,僅有少量邊防軍駐扎在這里。總兵力約2-3個連人數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抵達的第1旅,則是擁有6000人的主力旅。中國開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不過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國人自己主動放棄的)。
北京政府當時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印度人在'歐美+蘇聯武器援助'的趨勢下極度自大,'中國人不敢還手' 一直是戰前尼赫魯的口頭禪。
因此,中國偉人毛澤東,果斷命令中國軍隊對印度進行'教訓型'打擊。隨即,中國軍隊開始了速度驚人的戰爭部署。短短12天中國軍隊就集結了1個軍(陸軍第18軍,約3萬人)。並且引導印度軍隊3個旅進入中國軍隊預設的伏擊陣地。快速的消滅了其中1個旅的大部。其餘印度部隊開始向後撤退。而中國軍隊1支快速分隊,翻越了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作戰時間巧妙的控制在戰場上主要河流洪水期之後與12月大雪封山之前),在氣候極其嚴寒的冰河河谷內,攔擊了印度軍隊的退路。
在此時,印度軍隊依然陷入中國軍隊合圍之中。面對如此局面,其指揮官竟然沒有在中國快速分隊截擊自己的身後部時,給予馬上的打擊。而是錯誤地認為,可以依靠全新的蘇美裝備的極大優勢火力,進行反突擊反包圍。印度軍隊一名少校軍官,在對其國內家人電報稱:我們只要依靠先進的武器,完全可以擊敗全部中國軍隊。
但是,當時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家理查德安德魯斯准將對外稱:這是一場中國形勢的'殲滅戰的開始'。我們在韓戰中多次領教過這種手法。
印度通往前方的軍事補給線,完全被中國軍隊切斷。士兵們在缺乏食物的戰斗狀態下,開始出現大面積渙散。隨即,中國軍隊抓住有力戰機,開始發起'中國形式的'殲滅戰。短短8個小時。印度號稱'東亞1,2旅的'2支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
此時,中國軍隊繼續向前推進。其先遣部隊,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圍50公里處。其深入印度作戰達212公里。但是,此時中國政府作出了讓印度人驚奇的決定,中國軍隊開始快速回撤。中國在後期正式公布:中印自衛戰爭結束。而且,中國方面歸還了包括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在內3968名戰俘,以及全部繳獲的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
中國軍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 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中印雙方的傷亡比例為1:6。
這次戰爭一舉粉碎了印度的'前進政策',維持了中印邊境50年的和平局面,超過當時'1場戰爭管30年'的估計。最重要的是中國軍隊擊敗了來自當時世界上軍事兩大最強大陣營,北約以及華約聯合支持的印度。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即便是在現在的先進條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美國美聯社新聞紀錄局曾經拍攝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關於美國派駐印度戰地記者拍攝的一些中印局部戰爭的資料影片。雖然,當時美蘇處於冷戰期間。但是,作為同為印度後台的兩大軍事強國的美蘇,此次也是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以及資料秘密共享。因此上,那次戰爭,可以說等於處於中國1:3的絕對劣勢局面。表面上中國打贏的是印度。但是,事實實質是打贏印度就等於中國一同擊敗美蘇當時的兩大軍事世界強國。
美國遠東情報軍事中心原派駐官員霍華德本傑明是這樣評述那場戰爭的:"那是一場印度最為愚蠢的戰爭。印度政府當時緊急接受了來自前蘇聯的13個陸軍師,2個空軍師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為當時的華盛頓軍方,十分尷尬的"中美韓戰"結果,急需要軍事領域裡面取得一次對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中共等於以自己一人的力量,同時擊敗了,來自當時世界上軍事兩大最強大陣營:北約以及華約的聯合支持的印度。也就是說:中共同時在當時擊敗了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軍事行動。
C. 都過去半個多世紀了,為何印度對62年戰爭依舊耿耿於懷呢
因為那場戰爭徹底地挫敗了印度人的士氣,在結束了兩百多年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印度也開始有了成為世界大國的夢想。以至於開國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個超級大國的目標。所以當時印度蒸蒸日上,發展穩定,而且國土廣大,人口眾多,還領導了不結盟運動,在南亞的對外戰爭中氣勢雄厚,打敗了葡萄牙,法國等。
在世界現代史上,發生了幾百場戰爭,所以對於1962年的這場小規模的戰爭,世界史都懶得關注。畢竟只打了一個多月,而且軍隊數量都不大,快速開打,快速結束。所以在國際上都將這場戰爭看作一場小規模的邊界戰爭,不足為道也,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對我國來說,在歷次戰爭中規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場小戰。距離現在都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時間也是很久遠了,更加應該沖淡戰爭帶來的影響。但是對於印度來說,卻並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對這場戰爭耿耿於懷,而且提到這場戰爭,都是滿臉的可惜和沮喪。甚至很多人還在為這場小規模戰爭,印度的慘敗而難以接受……
D. 中印1962年那場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們解放軍傷亡統計為: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繳獲印度軍隊: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解放軍消耗: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葯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期間經過西山口之戰(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准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瓦弄地區反擊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里米金之戰(我軍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佔領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殲敵一部);都登地區作戰(共殲印軍12人,獨立營亡8人、傷2人);班公洛地區反擊戰(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於19日逃竄,我軍於20日佔領該3個據點。);
1962 年11 月21 日,我國政府聲明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我國軍隊單方面全線停火;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脫離雙方軍事接觸;另外還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
E. 中印戰爭,印度是怎麼敗的
我們先說打仗怎麼才可能勝利,回頭再來看印度的狀況,就知道了
1、戰爭准備是否充足,簡單地說,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1裝備適用:如果裝備不適合,部隊的戰鬥力必然受影響
此戰時,中國軍隊普遍換裝了56式槍族,在單兵火力上比印度高一代,打起來印度人自然吃虧。加上重武器以後,差異更大
1.2人員動員:印度動員的兵力不足,而且是以添油戰術逐次加入的,初次交火的時候,是不滿員的第七旅(3000多人)對這邊近萬人;擴大之後,這邊是54軍增援上來,兵力優勢更加明顯
以我之專對敵之分,自然獲勝機會更大
1.3後勤准備:三哥實現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准備,認為中國會後退,因此裝備嚴重不足,以第七旅為例,每個士兵平均才50發子彈,炮彈更少,沒打多久就沒子彈了,怎麼玩
2、戰術是否合理
2.1部署狀況:三哥把部隊像撒胡椒面一樣鋪在漫長的戰線上,空隙比比皆是,對上善於迂迴、穿插的TG,自然被打了個欲 仙欲 死
2.2戰術:前期盲目地堅持一戰式的點防禦,隨後盲目自大投入全面進攻,沒有重點,被各個擊破
說白了,就是之前的果阿之戰太輕鬆了,把問題都掩蓋了,以致三哥不知道自己貴姓,真以為自己的軍隊是世界第三了,然後很不幸又遇上了專為世界第三清火的TG